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現在在微信中發消息的人,漸漸少了?

另類執著


這和微信產品定位以及設計思路有很大關係。

眾所周知微信和qq是騰訊旗下、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社交軟件。為什麼有了qq還要開發微信?因為兩者定位有很大不同,兩個產品與其說是互相競爭的關係,不如說是處於儘可能在保有產品特點的情況下覆蓋最大用戶量的考量。

qq流行於九零後的童年時代,即時搜索可以找到興趣群,發說說可以看到朋友的朋友的留言。qq的各種設計打破了人際交往的次元壁,讓人可以僅憑某一個聯繫找到新朋友(這個聯繫可能是共同的愛好,可能是共同的好友)。

微信和qq雖然都是基於強關係社交開發的產品,但是微信的私密性更強,它的各種設計也在有意引導用戶往保護私密性的方向上靠。舉幾個例子:

1、除非準確知道一個人的微信號或者電話號碼,否則不可能通過微信找到某個人並且取得聯繫。而微信號或者電話是非常熟悉的人或者雙方有意建立聯繫的情況下才會掌握的信息。也就是說,素不相識,網絡偶遇,一面之緣,非親非故,大概率無法和另一個微信用戶產生交集。微信的社交圈只會比現實更小,而不會更大(通過群或名片加好友下文討論)

2、一個人的朋友群有很大的私密性。一個微信用戶可以設置陌生人不可見、陌生人可見幾張、好友不可見、好友可見幾張。這種功能能被使用本身就以為著距離感的產生。我在微信上發動態要分組,什麼意思?明顯是要對朋友區別對待,就和現實世界的小團體一樣,有些話只能對某些人說。有了這個可能性,沒有距離感的朋友也產生距離感了:好幾天沒看見你的動態是不是把我屏蔽了?這個吐槽若有所指,我能看見說的是我嗎?他說了老闆壞話看起來不懼權貴,是不是偷偷屏蔽當事人了?誰給誰點讚了,他們怎麼認識的?......一條簡單的朋友圈,因為未知,所以懷疑。這種功能的設置就不是為了增進人的關係,而是為了維持一些表面上需要維持的關係。那麼樂於使用這些功能的人,是不是這些功能滿足了他們的某些需求呢?這些需求的存在就意味著人的有所保留了。

3、用戶可以設置沒有微信號或者不能通過電話加好友、不能通過群聊加好友、不能通過好友推薦加好友。路上擦肩而過的男男女女還能因為看對眼留個電話,微信作為社交軟件卻給交朋友設置了很多門檻。這意味著沒有主觀能動性的用戶大概率只能獨自美麗。

實際上這是微信的優勢也是劣勢,即它剔除了很多瑣屑社交,現實中見到討厭的人還得做做樣子打個招呼,微信上卻自由自在,沒有本人允許,任何陌生人都別想窺探或者進入我的生活。私密性足夠強,自由度足夠大,能夠滿足社恐患者或者朋友成員複雜的人的多種需求。

但是要是到,很多瑣屑社交正是維持關係的關鍵。好幾年不見,如何表達對好友的關注和善意?可以給不相關的動態點個贊。如果早就沒有什麼交集,偶然看到別人的評論很有意思,也可以回覆兩句表示友好。但是微信把這些機會都屏蔽了,很多閒來無事的偶遇和隨感無法發生。朋友圈要寄希望於對方的主動。私聊又有點刻意。

微信的好處在於這些功能填補已有社交軟件的空白,滿足了一些人的需求。因此也衍生出各種玩法,藉著微信表個白或者發洩一下都十分合適且有趣。適合悶聲自己玩。但如果是對待社交你佛我也佛的朋友之間,很可能就越來越冷淡了。

更何況各種網絡流行文化已經賦予微信表情多樣的負面內涵。一個不怎麼上網的人用了微笑,一個老人用了再見,都能被有心人解讀成各種含義。讓關係變差的陷阱到處是,讓關係變好的機會很少見?再加上時間總把關係往淡化的方向帶,這樣危機重重維持都難吧。


楊食素


沒覺得用微信的少了,但明顯感覺到發朋友圈的少了。

現在移動端社交老大肯定還是微信,微信的用戶都超過10億人了,在國內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我記得2012年剛換智能手機後,馬上下載了微信用到現在,朋友圈也沒有間斷過。現在回頭再翻一翻這幾年的朋友圈,能感覺時光流逝。

但是自從朋友圈可以設置成半年可見,一個月可見,三天可見後,打開別人的朋友圈,發現好多都是一條橫線。以前那些熱衷在朋友圈發佈自己的喜怒哀樂,讓我十分嚮往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

現在刷到的,基本都是賣貨的了,比如做微商的,每天雷打不動的發上幾條,或者是做房地產中介的,每天發幾條房源,或者是培訓機構,發些打折課程類的……

感覺朋友圈都失去了之前的意義,商業味兒越來越濃了。加上人的心境改變了,髮圈的人才越來越少了吧。

總之,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好的。



清椏丫


是能和自己說話的人少了,不是說話的人少了…

若是說微信說話的人少了,不如想想當年的qq,現在的qq連空間動態又很少有人看了,發表動態的人也少了。

當年qq盛行的時候,記得那時很多還是2G網絡,僅憑藉著幾十KB的網絡,在聊天框裡用9鍵鍵盤飛速的打著字…是不是看著轉圈的屏幕,等待圖片的傳輸完成…

那時候,網絡上的娛樂很少,沒有這麼多的娛樂app,也沒有這麼快的網絡…

就像有人說的一樣,以前車馬很慢,旅途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對於現在的網絡也是,形形色色的娛樂軟件,各種各樣的直播平臺,人們已經很難對某一個實用軟件產生厚愛,更不會依賴某一個工具了。

另外,我們都長大了,沒有那個聽自己說廢話的人了,也很少願意說自己的心裡話了,無處可講,無人可訴說…每天行走於上下班的路上,重複著與讀書時代一樣的三點一線,那時候還小,生活收到拘束…現在不小了,生活更受到拘束…




飛奔的小烏龜


微信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軟件,開始的時候,打開微信,一片繁榮,互相問候,發圖片,建群,好不熱鬧。

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看到親切問候所隱藏的虛偽,比喻,中秋節到了,打開微信,滿滿的都是問候節日的圖片,還有大大的月餅,真可謂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可現實中,當你有了困難,那些微信的朋友有幾個人能幫你?那些和你徹夜長談的兄弟在哪裡?賣茶葉的,搞微商的,一口一個親哥哥,這個時候不知道又在哪裡忽悠。

看懂了微信好友的虛偽,在仔細掂量,加了那麼多的好友,真正的好友有幾個?於是乎不斷的刪除,昔日浩浩蕩蕩的大軍,經過層層篩選,已經是寥若晨星了。

昔日,加了那麼多的群,回頭再看看,這些群能帶給我們什麼?這些群裡你有一個真正能與你生死與共的朋友嗎?

沒有,真的沒有,有的只是無盡的應付,虛偽,做作,無聊。

看透了,也就放下了,好友也所剩無幾,群也退了不少,現在打開微信,基本就是自己的親人,或者是最好的朋友,消息沒有多少,但是都是真心實意的大實話,是心與心真誠的交流。看看自己的微信,已經沒有了從前虛偽的應酬了,消息少了,但卻更加實用與真誠。





手機用戶遠山的風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宇春那是又醜又沒實力,無論唱歌跳舞還是演戲沒一處拿得出手,人氣也遠遠沒有通稿吹得那樣旺,去年八場巡演開成六場,門票在某平臺二折甩賣,唱片銷量是二三萬粉絲集資每人幾百張幾千張重複購買刷來的,只不過長了一副時尚圈不可或少稀缺的,不男不女的撲克牌寬屏臉,深受一些服裝設計師親睞,再加上這多年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談質的性別話題和同性戀拉拉身份帶來的巨高話題流量,讓一些喜歡獵奇,追求廣告效應的媒體商家如獲至寶,不斷拿她爭議性和話題博關注,給自己打廣告,所以這些年一無作品,二無才藝,三無長相的三無人員竟也能在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


娛樂圈打假王\n


微信是個神奇的APP,歷經了我們瘋狂的信息,語音,從微信到微信,友誼的價值點也越發越低。

彼此之間,話語間從最初的微信變成了“微信”微微相信就好,朋友圈也從最初的分享當下的人事物那種越快或者悲哀的情緒,絲毫不在意別人如何觀看。而,如今的朋友圈更像是在圈朋友,而有些就漸漸地成了自言自語,就是告訴自己一種心情罷了。

是節奏快了嗎?

是信任低落了嗎?

是我們都變了嗎?

我想不是的,是我們越來越失去自我了,不知道你們有沒發現,不管朋友圈裡發啥,都好像不太想評論的念頭,而在短視頻上,如抖音,快手這些卻很心動,可是也不想評論,而評論最多的走向是大眾舞臺,如問答,知乎,天涯,網易等這些,因為時代的發展,因為自我的驅動,希望得到的時候衡量兩個字,希望得到的是吸收兩個字。

而聯繫,則變成了最初的深度社交,拿我說個事:我有什麼事情,我都是直接打個電話過去,對於別人,我也是這樣,有什麼事給我電話就好,微信文字聊個半天也聊不到正事上去,畢竟我們想要的東西都很美好,我們想要的生活更美好,沒時間去瞎扯,對嗎?


一碗毒雞湯Lee


確實是有這種情況,樓主的觀察力確實非常的敏銳,下面個人就簡單回答一下我所認為的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

第一,現在微信群加好友軟件特別興盛,很多陌生人加你,加完後給你推銷很多廣告,比如雲商,三生,微商,各種幣,各種項目,各種學習,消息群發,而且朋友圈已經被各種廣告霸屏,所以很多人發了朋友圈很快就會被頂沒了,所以看不到。

第二,各種小視頻,非常的就行,現在微信的功能被很多短視頻軟件所取代,人還在用,但是聊天的很少了。

第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了,聊天也是要好的朋友會聊的時間久的,如果關係不是特別鐵,說兩句就沒怎麼有共同話題,為了避免尷尬,或者尬聊,很多人選擇了不聊天。



過客聽風168


正好讀到《我為什麼發朋友圈越來越少了》一文,裡面提到,

“最近,發現自己發朋友圈越來越少了。看看去年甚至前幾個月,自己還會頻繁的更新內容,還特別喜歡在朋友圈裡曬娃、發感悟、秀恩愛。那時候的自己,每遇一事,第一個念頭就是拿出手機拍照發圈;那些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樂趣、小煩惱、小感悟都會在朋友圈裡羅列……但是現在,我發現自己更新的間距越來越長,心中的牽念越來越淡,發佈的內容越來越少個人化了。不僅如此,自己也漸漸不會每天睡覺前,早上醒來後都要批閱一遍朋友圈動態了。以至於很多朋友圈的重磅新聞,都是在很多天以後才會聽說或看到。”

請先參閱,等於回答了這個問題。

讓我再從另一個角度談一下吧。

幾年前,微信將我國內大學、中學、甚至小學的同學都聯繫上,我國內母校的老同學中,差不多一半兒在海外,一半兒留在國內,光陰荏苒,一晃都至少20年不見了,建了一個又一個群,開始聊得不亦樂乎。後來感覺,不過是多年往事說了一遍又一遍,當年暗戀的挑明瞭,當年鬧矛盾的也冰釋前嫌了……

可漸漸地,發現國內外的老同學對很多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開始覺得很正常,君子和而不同,可自從中美kaizhan以來,漸漸地感覺不對了,從激烈爭辯,到吵得不可開交,再到差點兒都要“打”起來……

後來,我們立下了規則,只談風花雪月,不談嚴肅問題。

注意到,我海外那些中國人同學、同事在國內同學群內都遇到類似的問題,有的直接退群,同學都做不了了……

其實,我們海外華人是最愛國的(出過國的都知道),但和國內很多老同學在很多事情上的認知,差距大到難以想象,非但差距太大,有時甚至是180度之別……

同窗之宜是這個世界上最原始,最乾淨,最純潔的友誼。大家因政治立場的不同發生爭執,我們還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但絕對不能重複青春年少時的緣分。佛家說善緣難結,惡緣易結,雙方事後都沒必要記仇,記恨,過了那一頁就翻篇了。君子和而不同,中西方文化差異歷史不是現在才存在的,也不是我們這代人才存在的,它已經長達千年的歷史了。全球化給了雙方近距離接觸交流交易的機會,但不可能在短期內就消除這一歷史鴻溝。

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是的。有這種感覺。

現在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難過的時候拿起手機不知道應該給誰打電話,和誰聊天。

最開始,微信作為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家都會去互動點贊評論。現在如果你發出去的如果不是自拍 沒人會去給你點贊評論。你發出去一篇文章分享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沒人會停下腳步看這些內容。其實大家並不關心你的生活怎麼樣,發多了還會覺得你煩刪除甚至拉黑你。

以前的微信是為了溝通方便,記錄生活的美好而生。現在的微信是為了工作而生,與生活無關。聊天是群發的,朋友圈遍地都是廣告。關係好的朋友之間聊天也不會在打字,會覺得很浪費時間,一般一通語音一個視頻過去,說完各忙各的。包括有時候和父母之間的聯繫也是語音視頻通話。

所以,微信已經不在是一個單純的聊天工具。


糖葫蘆很苦


碰到一位許久不見的熟人,她說好久沒看你發朋友圈了,最近忙什麼呢?我笑了笑說,不忙,老樣子,沒什麼可發的。



微信,目前算是社交軟件中的佼佼者。只要會玩手機的,不管老人小孩,都會選擇下載。據統計,下載使用微信的用戶達10億多。

剛開始,微信確實給我們提供了特別大的便利。除了聊天,閱讀,發紅包,分享、支付等。人們都會通過朋友圈來分享生活,工作,曬娃,偶爾的心情記錄。不管距離多遠,總感覺心在一起。


自從代購,微商爆發後,朋友圈已經不是昔日可以分享心情的圈子了。它更像是免費的推廣平臺,各種微商,代購,培訓廣告填滿其中。很多時候真心話往往被當成笑話或者廢話。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整天刷屏。越來越不真實,各種假精緻,攀比,虛假的社交。

甚至有些人,為了找存在感,什麼都敢往上發,就為了博得別人的點贊、評論、關注。還記得:有一次某個人家裡伯伯過世了,將已死之人的臉也拿來炫弄,結果被人罵的不行。無聊的人才會做這種寂寞空虛的行為。內心充實的人是不需要從朋友圈找存在感的。



慢慢地,人們對朋友圈開始失去興趣,說真話的少,滿滿的套路。集讚的,抽獎的,私信多了。索性把朋友圈關了。還有的人開始轉移平臺。有一位網友感嘆:有些話在朋友圈發是矯情,在微博發是坦誠。

更我亦如此。選擇頭條君。它成了我新的抒發夢想的平臺。頭條上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全都是陌生人。卻更適合真情實意,不會有人說你矯情,不會有人不懷好意,不會玩虛情假意,也沒人看你笑話。



陌生,居然讓人從頭到尾的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