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連長戲弄晉綏軍:在我們這,指導員有最後決定權

1937年“七七事變”後,迫於內外形勢,蔣軍被迫終結與我方的馬拉松式談判,達成了一致抗日的合作協議。不過,合作歸合作,蔣軍對我軍的限制、滲透和破壞,實際上一天也沒停止過。哪怕是全面抗戰之初,蔣軍在正面戰場上喪師失地、一潰千里,急需由主力紅軍改編而成的八路軍幫他們“止損”時,他們深入骨髓的敵視也未曾真正收斂過。

1937年11月,忻口會戰以中方失利而告終。閻錫山組織的太原保衛戰又虎頭蛇尾,僅守了兩天便告淪陷。太原失守後,在晉作戰的各路蔣軍兵敗如山倒,其中尤以晉綏軍潰散得最厲害。最令人不齒的是,這些潰兵四處為非作歹,禍害老百姓比打日軍還帶勁。一時間,山西各處百姓怨聲載道。

八路軍連長戲弄晉綏軍:在我們這,指導員有最後決定權

在這個時候,毛主席指出:太原的失陷,標誌著在華北,以蔣軍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我軍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為獨立堅持敵後游擊戰爭,八路軍3個師均開始化整為零,分兵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準備持久抗戰。

要建立根據地,恢復秩序,建立抗日組織,首先就要解決潰兵擾民問題。在那樣混亂的情況下,在閻錫山自顧不暇,蔣氏機構已經近停擺的情況下,八路軍只能採取斷然措施,四處收容潰兵,收繳他們的武器。經過集中教育後,將潰兵中年紀輕,沒做過壞事且有抗日願望的人吸收到八路軍,餘皆遣散。其中有條重要的原則,是“留兵不留官”。因為那些蔣軍軍官惡習難改,頑冥不化,留下來大多是個禍害。

不過,對於習慣了在軍閥混戰中隨風倒,不管哪方得勢,自己都能收容、改編,從而保住自家飯碗的舊軍官來說,八路軍將他們“掃地出門”的做法,那可是砸飯碗呀。有道是,“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懷恨在心的舊軍官們,必然要瘋狂反撲。

八路軍連長戲弄晉綏軍:在我們這,指導員有最後決定權

當時,在汾陽一帶活動的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在團長賀炳炎、團政委廖漢生帶領下,正在汾陽以西、離石一帶活動。在被他們曾經收容過的晉綏軍軍官中,有個閻錫山第2戰區長官部的副官曾想賴在716團不走,但仍然被賀炳炎、廖漢生給遣送走了。這人悻悻而去,輾轉歸隊後,居然向閻錫山告發:八路軍716團毫無軍紀,乘友軍新敗之機,到處吞吐並友軍隊伍。還叭拉叭拉地列舉了一大串數字。

軍隊是軍閥的命根子,是絕不許別人染指的。全面抗戰之初,閻錫山大力邀請八路軍主力入晉,而且曾給予八路軍種種便利,甚至還“慷慨”地送給八路軍一些軍需物資,那是著眼於讓別人幫他保住山西地盤。如今日軍破忻口、下太原,佔據了山西人煙繁密的各個盆地及主要交通線,閻老西只能率殘部逃入偏遠山區苟延殘喘,地盤大為縮小,這要是人、槍再被別人給收了,那他往後就更難混了。

於是,閻錫山立即以第二戰區長官部的名義,給賀龍發電報,要求追究716團“吞併友軍,破壞統一戰線”的責任。那個告狀的副官,也被閻錫山作為證人派到了120師師部。不過,上至賀龍、下至賀炳炎、廖漢生,都對此嗤之以鼻,以“該副官走後,其他暫被716團收容人員也均被遣送,無法追查下落”這樣的官話,就將閻錫山的來使給打發了。不過,雙方在這類問題上的摩擦,卻並未因此而中止。

八路軍連長戲弄晉綏軍:在我們這,指導員有最後決定權

在八路軍主力入晉前,我軍一些幹部就已經深入山西各地,在山西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戰地總動員委員會”裡任職,開展統戰工作。該委員會派出的抗日縣長在716團4連的護送下,進入汾陽縣城重建抗日組織,發動群眾抗日。該連在完成任務後,在汾陽縣城留駐了一段時間,一方面幫助維持秩序,保境安民,另一方面也收集了一些散在民間的槍支,並沒收了一些漢奸的浮財。

不過,等日軍在山西的攻勢造一段落,局面相對穩定下來後,閻錫山也企圖在日方區以外的地方恢復自己的統治。他也向汾陽縣派來了一個縣長,以及一些晉綏軍。領頭的是一個叫傅存懷的。這夥人的到來,讓小小的汾陽縣城,同時存在一紅一白兩個機構。雖然在統一戰線的框架約束下,雙方還沒有發展到武裝衝突的程度,但各種爭執那是層出不窮的。

閻錫山的人不但要將抗日縣長趕出城,還要求4連將收集到的槍械、擴編的人員都交出來。交槍?交人?我軍可從沒這個習慣。雙方你來我往,爭執不斷。不過,就這麼僵在城裡,每日被對手糾纏,耽誤了正經事,這賠本買賣八路軍可不做。於是,賀炳炎、廖漢生急招4連出城歸建。

八路軍連長戲弄晉綏軍:在我們這,指導員有最後決定權

可是,此時汾陽縣城四門已被晉綏軍給把持了。對方四處放風:“八路軍不交出人、槍,別想輕易出城。”要將部隊成建制、無損失地帶出城來,而且還要力避和晉綏軍發生武裝衝突,這可得動點腦筋了。

4連的周連長以前是紅軍中的營級幹部,早就在殘酷的革命戰爭中鍛鍊得有勇有謀了。出城時,他讓指導員帶著隊伍以早操的名義通過城門,自己一個人落在後面,慢悠悠地一路溜達。

指導員帶著連隊走到城門口,晉綏軍士兵攔住問:“哪裡去?”戰士們七嘴八舌地回答:“不知道。”“連長叫到哪裡就到哪裡,你去問連長吧。”把門的晉綏軍又問:“你們連長呢?”“在後面。”

八路軍連長戲弄晉綏軍:在我們這,指導員有最後決定權

晉綏軍官兵腦子裡,都沒有“政委、教導員、指導員”這些概念。他們素聞八路軍軍紀嚴明、凝聚力強,便以為只要扣住4連周連長,該連戰士肯定不會棄連長而去,所以就放4連出城了。等到周連長慢吞吞地捱到城門口,被晉綏軍士兵攔住,問他想去哪兒?周連長說:“我也不知道要去哪兒。在我們這兒,指導員是有最後決定權的。他把連隊帶走了,我就在後面跟著走唄。”

直到此時,晉綏軍士兵才知道上當了。眼見4連一去不復返,又該如何處置周連長呢?情況上報到傅存懷那裡,把他給氣壞了。但他並不敢明目張膽地對周連長下手,軟禁他吧?既於事無補,還要每天管飯,甚至還會落下把柄,太不划算了。因此,他縱有一千個不心甘、一萬個不樂意,但思前想後,還是下令放周連長出城了事。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