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什么意思?

用户7853197322618


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这首诗的作者硕篽是元末明初诗人,字子英,今江苏昆山人,洪武初年曾为苏州府学训导,著有《耕学斋诗集》12卷,硕篽生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但卒年不详,只知其“坐累逮系,死于京师”,在元末明初的诗人中,硕篽并无盛名,今人更是少有人知。

《春日怀长安故人》是一首怀人诗作,所怀之人应是一位美丽的女子,结合题目来看,首句“美人遥忆凤城西”应是倒装句,并不是美人在回忆往事,而是诗人“遥忆美人凤城西”,叙述他正想念凤城西的一位女子,不过因绝句格律平仄需要,“遥忆”与“美人”互换了位置。

首句略显平淡,不过次句倒有几分意思,“芳草年年路欲迷”,这是借“芳草迷路”意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不过“芳草迷路”也只是化用前人诗句,此意象在唐宋多有诗人用,苏轼有“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辛弃疾有“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而早在唐代五代,皇甫冉有“白云知隐处,芳草迷行迹。”,徐铉也有“满川芳草路如迷”。

第三句“今日出门春已半”也平淡,只是点明时节已过春分,不过尾句“樱花如霰晓莺啼”有点意思,形象唯美,“霰”是白色的冰晶,此句描写樱花飞落如霰降,而樱花树上,黄莺清晨时就已啼鸣,在唐宋诗词中,樱花和晓莺也有用来表达送别思念之情的,比如唐末薛蕴有“樱花杨柳雨凄凄”,李煜有“樱花落尽阶前月”,温庭筠则有“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就整体而言,这首《春日怀长安故人》只能算是一首中规中矩的七言绝句,其格律比较严谨,但与大多数明清诗歌一样,算不得上佳,更谈不上惊艳。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本句出自明朝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 ,全诗如下: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

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首联中凤城即古长安别称。该句意为,美丽的女子遥想当年在长安城西游玩的情景,那里年年芳草丛生,遮掩了道路,游人甚至辨别不清。

先看前半句。美人:美丽的女子。遥忆:回想,遥想。 凤城:古长安城。芳草:花草。年年:每年。路欲迷:快要让人迷路了。句意可解为:美丽的女子遥想在凤城游玩的情景,如今花草丛生快要让人迷路了。

再看后半句。霰:细细的雪。晓莺:早上的黄鹂鸟。句意可解释为:如今出门看春天已经过半,樱花如细雪般纷纷落下,清晨的黄鹂鸟在鸣叫。

整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读写号


这是明代诗人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中的诗句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

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先看前半句。美人:美丽的女子。遥忆:回想,遥想。 凤城:古长安城。芳草:花草。年年:每年。路欲迷:快要让人迷路了。句意可解为:美丽的女子遥想在凤城游玩的情景,如今花草丛生快要让人迷路了。

再看后半句。霰:细细的雪。晓莺:早上的黄鹂鸟。句意可解释为:如今出门看春天已经过半,樱花如细雪般纷纷落下,清晨的黄鹂鸟在鸣叫。

整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朔漠风尘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是明代诗人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的前两句。从字面意思看,这是怀念昔日故人的诗句,从对旧时风景的描述开始:美人在回忆远方的凤城(长安),城西芳草萋萋,年年如旧,遮住了道路,让人几乎找不见回家的路。

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是该诗的后两句,今日,应该指的是往年的这个时候:往年的这个时候出门,春日多已过半(春分),早有黄莺啼叫,散落的花瓣如雨,与树上的樱花两相对映,如雾似霰,仿佛要迷失在其中一般。

短短四句诗,人物、形象、动作、时间、地点、静物、动图、所思所想,一气呵成,诗中场景,如在眼前。


月舞云后


题目的句子,出自七绝《春日怀长安故人》,作者是明代诗人朱硕熏, 全诗如下: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

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朱硕熏的生平没有太多记载,只知其是唐定王朱桱六世孙,官至镇国中尉。 清初时,著名诗人王渔洋曾赞其诗:“调和致清,高处可步武摩诘(王维),下亦不失钱(起)、刘(禹锡)。”粗读《巨胜园集》后,个人觉得有点过誉了。

此诗如题,是一首怀人之作,所怀之人不详。从作者的其他诗作,如《炼真宫》:“九华宫殿草菲菲,公主西游去不归。底事不如秦弄玉,至今青鸟恨双飞。”等作参证,估计所怀之人是曾相恋过的一位女子。

说回此诗,个人觉得就是一首中规中矩的怀人之作,并没亮眼之处。当下写得比其好的作品也有不少。



起句:美人遥忆凤城西

实际上是遥忆西游长安的美人,为了在格律上不失对,在这做了倒装。凤城,代指京都,因题目有说明,所以在这代指旧都长安。

开篇即将题面说出,简单明了。这种起笔之法,称为明起,在诗词创作中很常用。

承句:芳草年年路欲迷

此句子是由宋代诗人王之道的:”遥山扫翠云初敛,芳草铺青路欲迷。 ”化出,将实笔化作虚笔,将单数化作复数,但个人认为不如原句。

芳草,是一个写离别的意象,出自《楚辞.招隐士》。所以此句实际上是借此组意象抒发离别后的意乱之情。

转句:今日出门春已半

从虚转实,点明时节己近春分,以回扣题目的春日怀人,无特别之处。

合句:樱花如霰晓莺啼

以兴笔作结。此结句也是全篇中最为可圈点的句子,也是今人引用较多的一句。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代诗人正面描写樱花的句子并不多,所以每逢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就多有引用,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诗词中的樱花多是指樱桃花,也有小部分是指垂枝樱花。但结合诗意,这里指的应是樱桃花。



我们都知道,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其实,假若是在春季的恋人相送,大多是会折樱桃花赠行,例如,元稹所作的《折枝花赠行》: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所以在诗词中樱花和柳一样,都常用作写送别的意象,如李商隐的《无题》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此外,古人出远门,大多早行。故又有“晓莺啼送”之说。晓莺也成了写送别的意象,例如,唐代诗人司马扎的《宫怨》句:“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霰,是指受冷空气影响,挂于树上的冰霜粒,这里是形容樱花之白。

结句是作者借“樱花”和“晓莺”两个送别的意象作兴,试图营造送别时的画境,以扣合和喧染思念之情,这也是诗词创作的正雅笔法。


诗词书院


《春日怀长安故人》明·硕篽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

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春暖花开,又是樱花烂漫时。樱花,淡淡的香气,细细微微,飘絮的花瓣,洁白而无暇,唯美中透着轻灵;朵朵粉嫩、清美,随一韵心事绽放春的枝头。


謀略國學


本句出自明朝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 ,全诗如下: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

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

首联中凤城即古长安别称。该句意为,美丽的女子遥想当年在长安城西游玩的情景,那里年年芳草丛生,遮掩了道路,游人甚至辨别不清。


莫道疏狂


这两句诗出自明朝硕篽《春日怀长安故人》 ,全诗云:

美人遥忆凤城西,

芳草年年路欲迷。

今日出门春已半,

樱花如霰晓莺啼。

首句中凤城即古长安别称。该句意思,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遥想当年在长安城西游玩的情景,那时,那个地方因为年年芳草丛生,把道路都遮掩了,让游人都辨别不清。


文化大小事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诗人自离开安后,一直思念着远在長安凤城西的女人,几年没去会不会迷路。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春已半指农二月,晓莺啼即早上。诗人于二月某一天早上,再次啟程去長安,与自已朝思暮想女人聚会。这是一首想思诗,从诗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风流人物。


陈永金


京漂西单忆情人,

华灯初上尋路迷。

春分时节未谋面,

樱花似雪泪纷飞。

(无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