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

磁山遺址地處華北地區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地帶,西依太行山餘脈紅山,東依鼓山,四周山巒起伏。南洺河水穿越西部山區東入漳河水系滏陽河。遺址就位於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25米。這裡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帶,而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區。磁山的原始農業正是在這一山地邊緣地帶誕生的。磁山是歷史重鎮,連接著三省(河北、河南、山西)兩市(邯鄲、武安)一礦區(峰峰礦區),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是武安、涉縣、峰峰三地公路交通的咽喉要道,還是邢都公路,邯長公路、鐵路,邯武峰環形公路、鐵路,都在磁山交匯合通過,青蘭高速公路在磁山入口,邯鄲飛機場距此45公里,1小時之內便可到達,交通十分方便。人類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將野生植物狗尾草培育成栽培作物粟,他們將山林砍倒燒光,進行大面積栽培,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產工具得到改進,生產力不斷髮展,原始農業逐漸由山前地帶向低地遷移。那時的磁山遺址四周叢林密佈,而河旁臺地林木稀疏,河流水量充沛。磁山文化遺址挖掘普遍出現石鏟、石斧、石鐮等農業工具,其中的石鏟是用於翻土的農業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磁山人已越過砍倒燒光“焚而不耕”的“火耕農業”階段,而進入“翻土耕種”的耜耕農業階段。磁山文化已經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由於粟作物經濟發展,它也提高了磁山文化整體面貌。正是由於粟作物不斷髮展提高,也增強了對家雞、家豬的飼養。

磁山文化——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

當然出土的獵具骨鏃,出土的漁具魚鰾,可以證明漁獵在當時的生產經濟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鹿、魚、蚌等野生動物骨骸的出土為其佐證。遺址挖掘物有前已述及的核桃、榛子和在一個窖穴底部發現一層厚約20釐米的小葉樸籽。這些貯存的果實,說明當時採集果實在經濟社會中也很重要。總之,農業有了相當的發展,狩獵——採集經濟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的綜合經濟,磁山先民整體經濟實力可謂強盛矣。考古專家的鑑定和學術論證認定,早在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已經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形成了相當穩固的定居聚落,並由自然採食發展為農業家畜兼採集、漁獵經濟佔一定比例的生活方式,這是人類經濟生活的一項巨大變革,也是中華民族逐步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磁山文化——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

陶器是當時磁山文化時期的一項發明,是當時我國發現的最早陶器。陶胎有加砂的,也有細泥的,器種有炊煮用盂和支腳,飲水用的小口壺,深腹罐,飲食用的三足缽、碗、盤、杯等。尤其是飲具中的陶支腳,形狀酷似鳥頭形,有的並飾以各種剔刺紋圖案,可以說就是一種融雕塑、刻畫圖案和實用性於一體的藝術珍品。這是當時我國已發現的最早一批炊器,這裡陶器不僅與仰韶文化器形差別較大,而且質地疏鬆,火候較低,在製作方法上均為手製,胎壁厚薄不均,沒有輪制痕跡,在器表裝飾上除表面外,常飾淺細繩紋、劃紋、點紋之字型附加堆紋。

磁山文化——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

精雕細刻的魚鰾、網梭,磨製精細的骨針、骨鏃,以骨蚌為原料的裝飾品,製作粗劣,但有一定欣賞價值的小陶器,顯示出磁山先民生活比較富有,物質有所剩餘,伴隨著產生了對藝術美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