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敌亦友熟悉而又陌生,对于病毒人类需要学会与之共存

一直以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病毒总是让人们战战兢兢,担心感染。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病毒还和人类"沾亲带故",在人类进化或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呈现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病毒,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有1/10是在病毒的帮助下产生的,地球的温度也与病毒活动息息相关。对此,人们不禁问:"病毒究竟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人类对病毒的了解究竟有多少?""面对健康威胁人类该怎样自救?"

亦敌亦友熟悉而又陌生,对于病毒人类需要学会与之共存

病毒结构简单,与人类亦敌亦友。

亦敌亦友的关系

病毒是一种很奇怪的生命形态,它连独立的细胞结构都没有,只有一种核酸,生物学上称DNA或RNA,它没有自己的代谢、酶系统,必须在活的细胞内寄生才能生存,在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利用被感染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完成转录、转译、复制等程序,最终裂解(破坏)宿主细胞,然后四处扩散再去感染新的细胞。假如不幸被感染,且恰好宿主是免疫细胞,则对免疫系统造成致命伤害。最令科学家头痛的是病毒特别容易发生变异。以占比最多的甲型流感病毒为例,人体的免疫和防御系统通过入侵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特征来识别并防御的,但这种病毒经常会发生变异。导致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就像病毒换了身新"马甲"。由于这种变异非常频繁,因此如果我们要通过打疫苗的方式预防流感,就必须每年都赶在流感爆发前注射当季容易引起流行的流感病毒疫苗。而每隔几年或十几年,流感病毒还会出现一种新的病毒亚型,这种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流感的全球性大暴发,因为人体内几乎完全没有能抵御这种新生病毒的抗体。比如1918年至1920年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起源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西班牙只是最早公布了这次流感),现在认为是由突变的H1N1流感病毒(猪流感)引起的,致死率高达2.5%,估计至少造成2500万人死亡,而当时全世界人口才17亿。这个"H1N1"里的"H" 、"N"都是病毒亚型分类,目前H已经排出18个亚型(H1~H18),N有11个亚型(N1~N11 )。了解了这些流感病毒的特性,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流感爆发期",以及为什么流感总爱在冬春季爆发了。因为流感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必须通过活体细胞才能传播。被感染的人(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各种禽类、动物都可能是流感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尤其是野生动物,野生水禽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往往不致病,反而成为良好的病毒载体。几乎所有亚型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野生水禽中分离到。只有新定型的 H17 和 H18 亚型是从蝙蝠里找到的。迄今为止,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还有很多如新冠肺炎病毒、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天花病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口蹄疫、狂犬病等等。还有一些能诱发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鼻咽癌、宫颈癌、淋巴瘤等等。科学家通过对病毒基因研究得到了很多人类的基因,人类DNA片段中约有8%来自病毒,如果人类祖先没有这些病毒,繁衍生息都是问题,可以说病毒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也有人说:"病毒创造了人类。"目前,初步认识了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还有很多如:病毒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关键作用、病毒可作为特效杀虫剂、病毒可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基因工程中作用无可替代、在细胞工程中病毒可作为助融剂、噬菌体作为某些疾病的特效药等等。

亦敌亦友熟悉而又陌生,对于病毒人类需要学会与之共存

人类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存

熟悉的"陌生者"

据报道,早在40亿年前,地球就已经是一颗"病毒星球",也就是说病毒在人类早期就与我们一起进化。可科学家们也是近年才开始对微生物组进行定量检测,发现人体至少存在38万亿个细菌。有趣的是,细菌不是生活在我们的体内和体表上的最丰富的微生物。病毒数量更多,即我们的身体中有380万亿多个病毒,这些病毒群体统称为人体病毒组。不过这些病毒并不一定是危险病毒。它们只是感染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科学家称为噬菌体。人体是噬菌体的滋生地,可针对数万亿潜藏在我们身体中的它们和任何其他的病毒的作用我们至今都知之甚少。据统计,在我们健康人的呼吸道内平均驻扎着174种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经发现的病毒或它们的近亲,其余90%都还是"陌生者"。

病毒结构简单体积小但威力强大。20世纪50年代,当基因在复制生命的基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被发现后不久,病毒引起疾病的秘密也被破解。病毒攻击的目标正是健康细胞携带的遗传物质——基因。它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胞基因中,以复制更多的病毒。一旦这些新制造出来的病毒离开宿主,就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宿主,否则就会灭绝。因为它们大多数非常脆弱离开宿主不能独立生存。如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在空气中经过数小时后就会失去活力。基本上所有的病毒都可以用家用的漂白剂杀灭。病毒在人体内遇到的最大敌人是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即白细胞)在人体内不断巡视,并随时消灭入侵物质。免疫系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对付病毒过程中取得的最大胜利。原理是在遭遇病毒的大规模袭击前,有意给人体注入小剂量的病毒(接种)或是病毒的蛋白壳体(注射疫苗)可使人体免疫系统为病毒的大规模袭击做好准备。这种方法已经挽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并且于1980年在全球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首次消灭一种病毒性疾病。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次。但人类与病毒的斗争远未结束。正是因为病毒的遗传结构简单,意味着它们能迅速变异。使人类的免疫系统每次都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确认,它们从而赢得了时间得以在人群中传播。使得人类消灭致病病毒的努力一直不能成功。一些病毒还进化出一种特殊能力,它们在侵入细胞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悄悄地不为宿主所知地传播。HIV病毒便是这样一种病毒,感染了这种病毒的人每50人中约有1人死亡。还有一些病毒通过侵入新的物种而得以大量繁殖。如流感病毒便与禽类和猪身上的病毒有关。而艾滋病被认为是狩猎引起的,因为HIV病毒被认为是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黑猩猩所携带的SIV—CPZ病毒的一种变体。非典病毒与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有关。而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与穿山甲身上的冠状病毒有关。

人类应该学会与病毒共存

一提起病毒,常使人联想到疾病。人们往往认为是病毒对人类有害是致病源。其实,这是人们对病毒产生的误解。它几乎无处不在,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包括病毒)就逐渐进入人体。研究表明,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量约为l271克,主要在正常人体皮肤、黏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通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其中肠道占1000克,皮肤占200克,肺20克,口腔20克,阴道20克,鼻10克,眼1克。平常身体存在这么多病毒,那么我们为何不生病呢?因为病毒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我们之间和平共处。一些致病性的病毒就要求我们学会与其共存,病毒来自于自然界就一定还在自然界中存在,就像流感病毒一样,总是陆陆续续的有人在发病。所以,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打。又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艾滋病鸡尾酒疗法,预防新冠肺炎的戴口罩、勤洗手等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预防和抑制病毒进入人体或病毒复制,让患者重建或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拥有相对健康的身体。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新冠肺炎的总体临床结果可能最终更类似于严重的季节性流感或大流行性流感。

再厉害的病毒也不会把人类都杀死,因为没了宿主它自己也无法存活了。它更希望与人类共存。和病毒的斗争过程再厉害虽然艰难,但人类终将会战胜它。

亦敌亦友熟悉而又陌生,对于病毒人类需要学会与之共存

人类终将战胜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