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两个赛点的丧失: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二战德国两个赛点的丧失: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二战德国有两个赛点,可以决定胜败生死。而这两个赛点的丧失,决定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第一个赛点的丧失是敦刻尔克和阉割版海狮计划

德国人特别是希特勒自己一直抱有一种幻想,他们认为第三帝国和英帝国是可以共存的。

这种幻想认为,在德国彻底在击败法国之后,务实和利己主义的大英帝国会认清现实,以一纸合约缔结西欧和平,并认可纳粹德国在西线所获得的一切战争果实。包括比荷卢挪威丹麦和维希法国以及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绝对霸权。

二战德国两个赛点的丧失: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基于这种幻想,一方面德国人害怕把英国打疼而导致局势再无可能转圜,于是就有了敦刻尔克。希特勒们认为放这二十几万英国人回家也没什么,因为马上可以和谈并和平。

另一方面也担心在制海权极度劣势的情况下,登陆英国的渡海作战时国防军会遭遇重大损失。于是海狮计划就从一个全面入侵计划,变成了戈元帅伦敦轰炸秀。希特勒和戈林过高的估计了他们空军的作战能力,轰炸城市的策略本身和日本人轰炸重庆一样是为摧毁战斗意志而不是摧毁对手的工业能力(政治和恐怖作用大于战略意义,HE111也不是B17或者B29很难摧毁对手的工业能力)。英国王家空军除了数量优势之外,在任何方面都是强悍而不逊于对手的战争力量,加上英国的上层力量在邱先生的整合下统一了价值观,不存在意见对立和分裂。

结果英国人挺住了,以炸迫降的策略失败了,和日本人轰炸重庆企图让蒋将军回到谈判桌上的企图一样失败了。无论是敦刻尔克时还是敦刻尔克后,他们不谈判。

于是贯穿整个二战,从西线(空战/战略轰炸/美国参战后的千机大轰炸)到地中海北非从不平静,资源和人力匮乏追求速战永远企图避免两线作战的德国,又一次面临两线作战,缓慢或者剧烈的流血直到帝国崩盘。

二战德国两个赛点的丧失: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第一个结论:德国想获得二战的胜利,必须彻底登陆和击败英国。

不正视这个问题强调任何技术困难的代价就是两线作战,而德国两线作战必败。


真实历史中,德国的战争目标是以击败法国,和英国媾和作为战略目的。这一目的因为英国拒绝谈判而失败。

而德国若想打赢二战,不能心存幻想把胜利寄希望于可以和英国和谈,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同时击败法国和英国的准备,从心里准备到军备准备。没错,同时占领征服英法困难极大,而单纯击败法国则要容易简单的多。但是非如此无法击败英国就无法打赢二战。

因此,登陆不列颠本土击败英国的关键是做好战争准备,从1933年开始,把相当多的资源和生产力向渡海作战一定程度合理倾斜,生产更多的水面舰艇和潜艇。这只舰队只用来掩护登陆部队,形成局部制海权的,不是用来制造大舰队和英国人决战的。尽一切可能的生产更多的运输船和货轮。我再强调一遍,登陆英国作战的战争准备是1933年。生产更多舰船会导致少建造更多步兵师,因为空军不能省。所以怎么算账才能保证足够击败法国还能登陆英国别问我,我这个答题解决脑洞问题,调配资源和分配产能的问题请找后勤部长。

二战德国两个赛点的丧失: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1939年开战后才想起生产这些渡海作战装备是来不及的,真实历史中到1939年开战时德国只有50多艘潜艇。数据不会撒谎,这个数据说明为了保证陆战的胜利德国建造了大量过剩的步兵师,但是对海军投入极度吝啬。

在1940突破阿登森林时,顺手加强一下右翼,把敦刻尔克滩头的远征军全部推平,晚点去巴黎就是了,战争方式的革新让法国人必败无疑,晚击败法国一个星期无伤大雅,而把那20多万英国佬留在法国,对后续征服英格兰裨益极大。

在征服法国后开始进行渡海作战时,尽量选择夜间或者恶劣天气出海。并且用“狼来了”的方式不断挑衅和诱使英国海军出击(部分空运输船或者老旧破船,并未运载陆军部队空船出海担当诱饵)

若英国海军集中编队出击拦截诱饵舰队,那么就牺牲假的运输船队,然后用俯冲轰炸机与潜艇和英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队拼消耗和兑子。造一艘战列舰或者重巡要几年时间,而一艘潜艇和几架飞机则便宜的多。通过不断这样的诱饵舰队出击,不断的消耗英国舰队使其强迫出血,到对方逐渐失去优势无法彻底掌控制海权的时候

以雷德尔全部的水面舰艇为护航筹码,以大量潜艇为外围阻击迟滞力量,利用缴获的全部低地三国和法兰西的海上力量为补充,以俯冲轰炸机为主的战术空军袭击英国王家海军的拦截舰队(重点照顾新战列舰和战巡,次之为老旧条约舰),以战略轰炸机重点轰炸船坞、港口、要塞、机场,然后不顾伤亡的从英吉利海峡方向向英格兰投送登陆部队。同时以伞兵部队渗透瘫痪交通道路,截断电话线路,制造假消息和恐怖气氛。

若诱饵舰队无法欺骗或诱使英国舰队出击,那就不断玩这个狼来了的游戏,刷他十几次后来一次真的,选择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进行真实的登陆作战。

肯定有风险特别是失败的风险,这是打仗,谁能和你保证没有风险万无一失?

不到三十万的英军是分散各地守卫上千公里海岸线的,无论德军在哪登陆,面对的都是伸出来的手指而不是攥紧的拳头。

1940年夏秋的英军没有足够的火力把登陆部队赶下海,

所以别再拿诺曼底来比喻了,不要在评论区里质问我知道不知道两栖登陆多难

1940年的德军肯定不如1944年的美军

可1940年的英国陆军也没有奥马哈滩头德军的准备和火力

双方在两栖登陆攻守水平上,也许是比烂。

德国人固然海军孱弱准备不足洋相百出

而防守海滩的英国人可能步枪都凑不齐,每两公里一门炮。


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德国空军有能力夺取制空权。

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的本质是因为那是在伦敦上空打的,在伦敦上空作战其实是德国战斗机的航程极限,加上雷达的加成极其不利。

但在英吉利海峡上空则没有这个问题,雷达无法设置在海峡中央所以无法提前预警,雷达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同时双方航程对等所以滞空战斗时间对等,而相对于英国空军德国空军拥有绝对意义上的数量优势。拼消耗的结果,德国损失数百架战斗机之后仍然具有庞大的规模,而英国损失几百架喷火和飓风则不能成军。

还有熟练飞行员的补充问题。在伦敦上空英国飞行员被击落只要没死跳伞,仍然可以归队作战,而德国飞行员在伦敦上空跳伞没死就只能被俘。而在海峡上空作战就没有这个问题,跳伞跳到海里的英国飞行员们势必死伤惨重。

从飞机到飞行员,用争夺海峡制空权的方式让英国空军流干血液。


而德国夺取海峡制空权之后,英国就只剩阉割版的较为有限和被掣肘的制海权。天空属于德国人之后,任何进出海峡的英国舰队都势必受到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照顾和“亲切关怀”。


登陆并占领英格兰,滩头部队和后续物资的补充方式,除了大型运输船和货轮补给外。我们不妨学学英国人敦刻尔克撤退的智慧,事实证明“蚊式舰队”凭借当时的火力输出方式是难以摧毁,甚至难以造成重大损失。英国人用各种民船渔船在短时间内撤回了几十万人。那么很简单:

德国征服了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那么在这些国家的港口中势必缴获大量的民用船只,全部凑齐规模数量绝对比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国的民船数量只多不少。我们用同样的“蚊式舰队”输送增援兵力和物资补给,若担心损耗惨重那么只在夜晚出发,整夜不断的来来回回。英国人可以撤几十万人回国,那德国可用的民船更多,德国可以利用海峡制空权,潜艇的遮蔽掩护,送更多的人和物资上岛。

以上,是出于德国登陆作战可能的技术困难制订的应对方案和沙盘推演。

那么是不是登陆英国,只有德国面临众多困难,英国人没有困难?

英国的困难在于,他们的陆军魂飞魄散士气低落,同时失去了绝大部分战争装备。我读丘吉尔传记的时候曾经记得里面大概的内容:“一个营要防卫几公里的海岸,六门反坦克炮每门炮只有6发炮弹,将军巡视时士兵曾经申请要求试射一发以了解性能被将军拒绝,他们被要求只能在德国人真正上岸的时候才允许开炮,为了对付坦克他们发明了黏弹,组建了很多民兵部队,但包括正规部队在内,很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

所以德军登陆之后,英国人的作战士气应该顽强,但他们的火力极度不足什么都缺,甚至不如一战程度。登陆作战不会很容易,但绝对不会特别困难。因为英国陆军已经被解除了武装,而进入战时体制后的第一批物资装备还在生产的过程中。

然后利用“蚊式舰队”昼夜无休的补充物资和人员,快速推进占领伦敦,北上攫取苏格兰。占领全境后直接统治或者建立一个类似维希的傀儡政府。


代价必然惨痛,结束后雷德尔估计没剩多少水面舰艇了,潜艇和轰炸机的损失还好(因为1940年时盟军缺乏有效反潜手段,空军兑子占尽优势,陆军也会死伤惨重(大量国防军在运输船上被击沉溺死)。

但是付出的一切代价是值得,并且远远大于战争成本的。

首先,征服了世界的中心帝国英国(1940年世界帝国是英国还不是美国),

政治经济的全面获益,工业生产能力和军事技术的大量获益。

可以依赖英国的造船厂,造舰技术,在西线慢慢孵化一支大洋海军

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西线问题(英国固然殖民地广大,但是本土工业能力彻底丧失)

即使美国参战,也无法再以不列颠本土为跳板和基地进攻或者空袭欧洲大陆和德国本土了。

使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例如北非英军因为祖国沦陷,失去继续抵抗作战的勇气

因为本土沦陷,英帝国的各个殖民地势必蠢蠢欲动,四面烽烟。


我看到有个答友说法国非洲殖民地广大,德国事实上没能彻底消灭法国。

二战打的是工业生产能力,非洲的土地送你几百万方然并卵。

法国能够复国是因为英美苏的决定性胜利。

如果法国投降后英国和德国谈判停战,以自由法国的非洲殖民地再折腾一百年他们也打不回巴黎。所以和法国一样,英国一旦本土沦陷,不借助美国的力量几乎不再有可能打回来。


关于第一条总结一下,我的理由是:

在新的平行历史里,德国为了征服英国早做准备,特别是海空准备。

在有所准备的条件下进行登陆作战,当然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因为战争就是冒险。


而评论里所有的杠精们说的都是现实历史中

德国从来没有为登陆英国本土做准备

所以各种条件限制登陆英国本土根本不现实。这种英国不可战胜的自信丘吉尔都没有,但他们有。


第二个赛点的丧失是巴巴罗萨是一场种族战争而不是一场解放战争

苏联是纳粹德国无法回避的问题

1941年初苏联人在西线陈兵数百万,而排兵布阵的姿态又缺乏足够的弹性防御纵深。

所以我个人坚持认为,苏联人的布局是一种进攻姿态。

即使有人否认《大雷雨计划》的存在,那也一定有大冰雹/大西瓜/大风车无论什么计划。一个针对纳粹德国的进攻型计划!

换位思考一下,面对一个种族意识形态完全相左的欧洲最强的工业国和军事帝国。

换了你是斯大林,会幻想能和这个国家保持和平?

苏德战争是必然的,所谓的德苏和平其实是谁先动手和何时动手的问题。

而在装甲和俯冲轰炸盛行的二战中,进攻者永远是比防御者充满优势的。

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根本起因是,德国人先动手了,在苏联人还没准备好进攻的时候德国人准备好了。所以解放欧洲的红色圣战变成了自卫反击的卫国战争。

我们知道,因为斯大林的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因为集体农庄,因为古拉格,因为强迫劳动和快速工业化,因为大清洗,因为大俄罗斯主义造成的民族矛盾。苏联内部的统治是矛盾重重的,大清洗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统治者不自信而进行的无差别预防性灭绝,同样因为大清洗,苏联军队的战斗组织度,和官兵之间的信任度已经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

这个时候,换一个入侵者的立场。

政治正确的口号是——推翻布尔什维克政府,我们为了解放俄国人民而来,为了恢复合法秩序和神圣东正教地位而来。

在巴巴罗萨的初期,很多德国进攻后的占领区,相当多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乌克兰人,高加索人,甚至各种因为被集体农业化和宗教破坏而对苏联政权怀恨在心的俄罗斯人,他们是欢迎侵略者的到来的,至少也觉得不会比苏联政权更坏。

特别是在乌克兰,德国人拍摄了很多当地人用面包和盐夹道欢迎三号四号坦克行军的照片,当然可能是摆拍,我承认。。但是德国在入侵苏联的初期,事实上在苏联人民层面是有很多合作者,欢迎者,中立者的。

在巴巴罗萨初期,苏军的投降率也非常惊人,这和德国人的战术成功有关系,和大清洗的结果有关系,和苏军文化水平和素质有关系,但也和战争最开始投降苏军对战争性质的判断有关系。

他们的理解就是,德国入侵苏联,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入侵,是一个政府对一个政府的入侵。所以投降也许是可以保存生命的(结果苏联战俘大部分死于押运路上,劳动营和各种灭绝性质的集中营)。

而当纳粹德国在入侵过程中逐渐体现出种族主义倾向的时候,包括对战俘的无差别虐待和制造死亡,包括有计划的灭绝占领区犹太人,包括在入侵过程中大量制造的平民死亡。。

苏联人民逐渐意识到,这场战争是一场民族之战,而不是一场政权之战。

苏联政权固然残酷高压,可是遵从规则至少能活下去。

可是让德国人统治呢?《奋斗》里早就说清楚了,为日耳曼人争取东方的生存空间。

所有人对希特勒的一个重要误判之一就是,

大家都以为他书中所写的那些只是夺权口号不会真的实施,而他其实是认真的。


第二个结论:不放弃种族主义对苏联的入侵,打民族战争必败无疑。

到苏德战争时,其实希特勒该做出决断,放弃,至少暂时放弃雅利安日耳曼人种至上,灭绝低劣斯拉夫民族的主张。

至少,在战争胜利之后,再考虑这些事。

针对人类最辽阔帝国开战的时候,一切的行动目的是为了战胜服务就好。胜利才是无价的,胜利才能实践任何种族理想。

为解放俄国人民而来,为恢复神圣的沙皇名誉而来,为民宪党和社民党而来,为恢复东正教信仰而来,为拯救芬兰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乌克兰人而来,为消灭集体农庄而来。。。

有什么牌打什么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团结之后秋后算账,一切目标首先是求胜,再次强调只有胜利才是无价的。

只有这种团结多数力量的入侵战争,在巴黎的邓尼金才有可能加入进来为你立FLAG。

你说日耳曼人最高贵,为了东方的生存空间,德意志要全歼俄罗斯。。

既然元首这么说了这么干了,那苏联人民就只好死磕到底了。坏和更坏,再脑残的民族也做得出正确的选择。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都击败过俄罗斯/苏联

但即使在无核时代,彻底消灭俄罗斯/苏联人民是不可能的

种族主义的苏德战争是一场没有希望胜利的战争

更何况德国在西线和北非都在不断的失血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美国人第二次入侵伊拉克终结萨达姆政权那次

口号如果是“消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消灭萨达姆DC政权,建立MZ伊拉克”

甭管这个口号多烂多虚伪多无中生有。。

大多数伊拉克人再反感和憎恨,也不会为保卫萨达姆政权卖命(因为打不过更因为不值得)

但是如果美国是个纳粹国家呢

入侵伊拉克的口号是“全歼伊拉克人,为白人至上的美国建立伊拉克州”呢?

这场民族战争种族战争就算能打赢,付出的代价估计是几十上百倍了。

更何况种族战争能打赢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