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從春節前疫情爆發至今,轉眼已經兩月了。

眼看病例數字逐漸減少,眼看春暖花開勝利可期,而這些成績的獲得,離不開眾多“逆行者”,他們組成了衝鋒隊、突擊隊、防衛隊、運輸隊、保障隊……不畏艱險、衝鋒陷陣,才換來了今天的戰果。

抗疫兩月,今天,讓我們再次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醫護衝鋒隊: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面對疫情,多少醫護人員“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戰士“請戰出征”。在“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錚錚誓言中,我們再次讀懂了他們治病救人的神聖使命。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84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不辭辛勞、不懼風險,第一時間奔赴武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療隊主動請戰,誓言“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武漢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身患漸凍症仍戰鬥在最前沿;武漢江夏區金口衛生院範湖分院“95後”女醫生甘如意,騎車4天3夜趕回戰疫一線……

武漢醫護人員力量不足,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火速集結,42000多名醫護人員逆風前行。抵達湖北後,他們迅速投身到戰疫最前線,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與病毒“短兵相接”。

正是他們,知重負重、勇毅前行,夜以繼日、勇鬥病魔,築起了一道道守護生命安全的堅強防線,給病患和家屬帶來希望,給億萬人民帶來感動。

病毒無情人有情。3月6日,武漢協和醫院一位白髮阿婆出院時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謝,竟然直接跪下了。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醫護人員趕緊把老人攙扶起來,此時,老人說了一句:“我要回來看你們!”質樸,卻溫暖,或許,這才是醫患之間最美的模樣!

幹警突擊隊:令必行,勇擔責,保安全!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責任。在戰疫情、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的第一線,廣大幹警、輔警日夜奮戰,有的甚至倒在了戰疫崗位上,用汗水、熱血乃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英雄之歌。

民警劉曉鍾所在的武漢市江漢區漢興街派出所,距華南海鮮市場只有幾百米,轄區內疫情比較嚴重。從1月26日接到任務起,他負責幫助轉運病人到醫院和隔離點,忙得一個多月沒有回家,而他接送轉運的病人已有四五百人次。“最高峰的時候,一天轉運了28個病人。”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劉曉鍾和同事轉運病人

趙仕誠是武漢市江漢區公安分局的一名基層民警,負責3萬餘居民的大龍社區,人員管控壓力非常大。高峰時,張仕誠每10分鐘就要勸阻一位找理由出卡口的居民,甚至有時還會遭到居民的責罵。對此,趙仕誠說:“絕大多數居民並無惡意,無非在家呆久了,找個人發洩一下罷了。我們不會生氣。”但對於不聽勸阻、甚至惡意衝闖卡口的人,趙仕誠就會和同事將其強制帶到派出所訓誡。自參與一線防控工作後,趙仕誠就再沒回過家,但他說:“穿上警服,就要對得起它。”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趙仕誠負責社區人員管控

江蘇省宿遷泗陽縣民警陳穎已年近60,患有高血壓、肺氣腫、肺大泡,再有2個半月就退休了。但當他目睹基層警力不足、一線戰友們忘我工作時,主動請纓要求去抗疫一線。工作中,他需要咬緊牙關、忍著疼痛,經常一站就是一個晚上,但他說:“站好最後一班崗,無怨無悔,不負家國。”

英雄的國度必有英雄的人民幹警。他們中有的守護定點醫院,維護著隔離場所秩序;有的組建突擊隊,衝鋒在危險的地方;有的在城鄉出入口和大街小巷站崗執勤,守護著社會安寧與穩定……他們用逆行的身影詮釋了人民警察忠誠擔當、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社區防衛隊:抓落實,建防線,杜擴散!

城鄉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是醫院之外的另一個戰場,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關鍵防線。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城鄉社區工作者日夜值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為遏制疫情擴散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日,一張社區網格員身背近百份藥品的照片走紅網絡。他是武漢市江岸區後湖街道惠民苑社區網格員豐楓。2月24日早上5:30開始,豐楓和同事們在12個小時裡跑了12家藥店為60位患者買藥。因為帶去的箱子裝不下所有藥物,豐楓索性將其中小份的藥串成兩大串掛在自己的身上。網友點贊“藥袋哥”:“你負重累累的樣子真帥!”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藥袋哥”豐楓

買藥送菜、心理疏導、小區維修、每天接上百個電話,這是武漢市武昌區武南村社區黨委書記的付婷婷的一天。武漢市社區開始封閉管理後,她變成了“分診員”“心理師”和“大表姐”,小區人員往來情況摸排、居民健康上門監測、公共場所清潔消毒、挨家挨戶防疫知識宣傳、病人分類和運轉、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居民個性需求回應等,每天處理各種事務,沒有休息過一天。她坦言:“一名社區工作者有時要服務上百人,最大的挑戰是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和居民的理解,但是再難,我們也得耐著性子堅持下去。”

正所謂:歲月靜好,皆因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甚至捨生取義。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在風雪中堅守疫情防控點的社區工作人員

物流運輸隊:奔千里,爭分秒,送物資!

眾志防疫,物流先行。在嚴峻的防疫時刻,時間就是生命,防疫物資的物流效率就是保障生命的基礎。此時,菜鳥物流、蘇寧物流、順豐速運等公司站出來,開通“綠色通道”,免費為地方政府、公益組織等運輸援助物資。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蘇寧攜手雲南蔬菜企業捐獻百噸蔬菜馳援武漢醫院

大年初一下午5點,90後的蘇寧物流司機黃進勇從南京出發了。他先到安徽滁州,裝上企業捐贈的雙氧液,忙完已是晚上9點。別人勸他睡一覺再走,他搖搖頭,馬不停蹄。600公里,8個半小時,第二天凌晨5點趕到武漢。途中大別山大雪紛飛,也無法阻擋他前進的步伐。

就在同一天,70後的蘇寧物流司機嚴立春也出發了。滿載愛德基金會與蘇寧公益聯合捐贈的10噸消毒液,他從江蘇鹽城出發,近千公里不到24小時抵達,給武漢兩家定點醫院補充了“及時雨”。返程後,他獨自睡在貨車上,隔離了14天。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2月1日,85後的蘇寧物流司機令狐雲驍,帶著12噸的前線急缺物資從南京出發了。一天時間,800公里,送達4個城市,而他甚至來不及吃一口飯。他說:“救命的東西你不送,還有什麼值得送?”

他們用逆行上演一場救援物資接力賽,負重前行、風雪無阻,分秒必爭、使命必達。

零售保障隊:不漲價,不打烊,保民生!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疫情期間,菜籃子關乎市民的幸福感。在抗疫保供的第一線,超市人不休息、不停業,沒有交通便走路、騎車,人手不足便加班加點,想方設法保障基本供給。

51歲的甘良猛是蘇寧家樂福武漢鍾家村店的員工,家和單位之間隔著長江大橋。地鐵停擺了,他上班不方便,加上有感染風險,兩個孩子多次勸說他申請休息。但倔強的老甘翻出了家裡的自行車,每天騎行往返2.5小時,跨江上下班。他說:“我們堅持在崗位上正常營業,消費者就不會恐慌。此刻保障民生物資的充足供應,就是對社會穩定、抗擊疫情的最大貢獻。”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甘良猛每天騎行往返2.5小時跨江上下班

武漢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後,蘇寧家樂福、沃爾瑪等各大超市迅速調整模式,服務社區開展團購。

85後的董晶晶和愛人薛貝都是武漢蘇寧家樂福的員工,從武漢封城的第一天,他倆就取消休假,全力投入到門店工作中。因為忙不過來,他倆只能把4歲的女兒送到姥姥家,即使女兒哭得撕心裂肺喊著要回家,他倆也只能抹抹眼淚狠心離開。他倆的堅守,保證了武漢20多個社區的日常供應。

抗疫兩月,讓我們再次感謝這些人

圖:董晶晶跟陽臺上哭喊的女兒告別

為了保障市民的菜籃子,蘇寧小店深耕社區市場,“線上下單,線下取貨”的蘇寧菜場模式,成為居民們買菜的便捷渠道,獲得消費者的熱捧。

他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便承擔起保障後方的重任,努力“把‘普普通通的正常生活’還給每一位市民。”

要感謝的,還有每一個你:捐款捐物的你,戴好口罩的你,乖乖宅家的你……感謝你們,讓戰士們更安心地在前方作戰;感謝眾志成城的我們,共同託舉著墜落的生命,讓一個國家勇敢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