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看膩了的套路,讓美食紀錄片再也不香了。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熱氣騰騰的火鍋,誰不愛?/圖蟲創意


當全國人民一起宅家,只能在腦海裡幻想著疫情結束後,要去吃火鍋、麻辣燙、燒烤、螺螄粉、牛蛙、烤魚……

這時候,一部美食紀錄片《沸騰吧火鍋》悄然上線。

數九寒冬,誰不想和家人朋友圍坐一起,熱鬧地吃一頓火鍋?雖然不能出門,至少還可以看下紀錄片解饞吧!

而當我滿懷期待地打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卻發現導演真的是個好人。

鏡頭裡的火鍋無論怎麼沸騰,都無法讓我感嘆一句“真香”。甚至還打消了我出門吃火鍋的念頭,連家裡的飯菜看起來都好吃多了。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相比之下,朋友深夜發來的動圖似乎更好吃。

沸騰的火鍋,不香了

“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從流行語裡,大眾對火鍋的熱愛溢於言表。


一項有5.3萬人參加的微博調查#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吃什麼#,火鍋獲得了超六成票數,打敗了燒烤、奶茶榮登榜首。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約上三五知己一起吃火鍋、喝啤酒,成為了年輕人的日常。


瞄準了最受大眾歡迎的食物,《沸騰吧火鍋》野心勃勃。


再看看主創團隊,監製陳曉卿的名字赫然在列。


“火鍋+陳曉卿”的組合,誰不怕被饞哭?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真正的吃貨,看見陳曉卿都要流口水。/@紀錄片-風味人間


《沸騰吧火鍋》共有10集,每集介紹一種火鍋。

有街知巷聞的潮汕牛肉火鍋、重慶麻辣火鍋、雲南野生菌火鍋、北京銅鍋涮肉,也有冷門小眾如貴州牛癟火鍋、四川高縣土火鍋、海南糟粕醋火鍋。

但七八集看下來,《沸騰吧火鍋》似乎只是把桌上的火鍋換了,敘事的套路並沒有改變:

從外觀、味道開始介紹食物,再來說說製作方法,最後是人文背景、故事昇華。

而熟悉的食物掉落、翻滾的鏡頭,這種被做菜博主用爛了的拍攝手法,早就不能讓人食指大動了。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我只是一塊沒有靈魂的牛肉,為什麼要摔我?/《沸騰吧火鍋》

《沸騰吧火鍋》每集只有13分鐘,在這麼短的篇幅裡還要分割成兩、三個部分來敘述。因此,在介紹每種火鍋時往往只能淺嘗輒止、流於表面,過於倉促。


例如在介紹潮汕牛肉火鍋時,只集中於食材、醬料的介紹,並沒有深入挖掘潮汕人飲食習慣的成因、潮汕牛肉火鍋的由來,讓人看得並不過癮


深度、廣度不足尚可理解,不專業才是這部紀錄片讓吃貨不買賬的重要原因。

一個甩毛肚的鏡頭,激怒了豆瓣網友@路人廿五:“毛肚,本來就蘸不了幾顆油,這麼一甩味道去哪兒了?

“不懂美食,只懂畫面的人在把持著劇本。”@路人廿五的評價,相信說出了不少人的觀後感。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讓網友憤怒的甩毛肚鏡頭。/《沸騰吧火鍋》


在美食紀錄片中,講故事的確可以為食物增添情感色彩。


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下稱《舌尖》),我們記住了一個揹著80斤的黃糜子,從凌晨三點忙到晚上九點,只為去城裡賣一塊錢一個的黃饃饃的老爺爺,也更想親自嚐嚐,花費如此多心力的黃饃饃到底有多好吃。

通過《尋味順德》,我們記住了“豪橫“的牛展,也更想在他的親自指導下,吃那一鍋冒著熱氣的煲仔飯。

《沸騰吧火鍋》也執著地要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卻“大眾化”得跟自己家樓下燒臘店老闆的故事大同小異,再也無法引人入勝。

作為美食紀錄片,當然少不了戲中人替觀眾大快朵頤的畫面。

而《沸騰吧火鍋》拍出來的吃貨,並沒有把我們饞哭。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不能說《沸騰吧火鍋》拍得不好,只是,

無法帶給觀眾驚喜的作品,註定很快就會被遺忘。


對美食紀錄片滿懷期待的吃貨們,也終將會厭倦這種平庸和重複。


《舌尖1》:套路易於模仿,

成功難以複製

2012年,《舌尖》第一季在央視連播7天,最高收視率達到0.55%,遠超同檔期的電視劇,

《舌尖》讓數以億計的觀眾,重新迴歸電視,也讓原本小眾的紀錄片,變成了不少人全家一起守候的節目。

但誰能想到,如今《舌尖》被用爛的套路——美食紀錄片不專注於美食本身,還要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

,在當年可是劍走偏鋒。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舌尖》第二季的宣傳海報,別出心裁。

“從鄉情裡找靈感,從故事中求共鳴,而不是單純講食物本身,儘管食物本身的故事已經足夠豐富。而這鄉情,這故事,也正是觸碰到了國人感情的七寸,那是相當的受用。

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鄉情永遠是最容易打動人的東西。

在豆瓣網友@請叫我鬼叔好麼 的眼裡,《舌尖》只能算是一部勉強及格的紀錄片。

而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這是一部能讓他們在深夜裡,一邊流口水,一邊擦眼淚的美食紀錄片。

通過《舌尖》,我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認真觀察食物。

在特寫鏡頭裡,酥油在黑陶土鍋中融化後,松茸生片就在冒著泡泡的熱油中收縮、焦黃,香味似乎快要溢出屏幕了;


吹彈可破的揚州包子,輕輕用筷子一戳,鮮美的湯汁便噴湧而出;


經過猛火快炒的幹炒牛河,隔著屏幕都能刺激觀眾的味蕾。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通過《舌尖》,我們第一次瞭解到,再普通的食物都要經歷漫長的歷程,才成為我們熟悉的樣子。

東京的超級市場裡,一盒700元的松茸,在雲南深山裡的收購價卻只是80元;


菜市場裡再普通不過的蓮藕,原來是靠著不少職業挖藕人背井離鄉,從藕田裡一根一根挖出來的;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為了保證蓮藕的完整,只能靠人工一根一根挖出來。/《舌尖1》

通過《舌尖》,我們也第一次感受到,每種食物背後,都隱藏著深深的鄉愁。

陳曉卿相信:“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

雖然如今的城市越來越相似,但慶幸還有各種不同的飲食習慣,提醒著我們來自何方。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看《舌尖》,從味蕾到內心,都在想家。/《舌尖2》


在《舌尖》的每一幀畫面裡,我們都能感受到對食物深沉的愛意。毋庸置疑,背後的作者必定是個經驗十足的“吃貨”。

在拍《舌尖》之前,陳曉卿是央視紀錄頻道的副總監,有二十多年的紀錄片拍攝經驗。

然而當時,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卻是美食專欄作家。

我們是懷著對於美食的尊重與熱愛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其實,不僅是在製作紀錄片的過程中,生活裡的陳曉卿就是一個資深“吃貨”。

餘震來了,所有人都往外跑,陳曉卿還是鎮定地想要吃完剛上桌的肥腸;每次接受採訪,談起美食時總是滔滔不絕,還得時不時吞兩口口水。

陳曉卿將自己二十多年來,對美食的知識積累和濃濃愛意都注入了《舌尖》。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他苦惱的眼神,就是吃貨實錘。/知乎@Ta在

好好拍美食,別再講故事了

《舌尖》第一季,如今的豆瓣評分依然維持在9.4分,第二季8.5分。在國產紀錄片裡,這樣的評分已經算是排名靠前的“尖子生”了。

陳曉卿離開央視後,全新團隊接手製作《舌尖》第三季。他們依然想把《舌尖》講故事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卻忘了自己在做一部美食紀錄片

不僅關於美食的鏡頭少得可憐,接連出現的章丘鐵鍋、草藥口紅、自制瓷器等,都讓人懷疑自己正在看主播賣貨。

套路化的敘述方式、缺乏對食物的深刻了解,讓《舌尖》第三季豆瓣評分直接“腰斬”,只有可憐的3.8分。

中國的美食紀錄片除了抒情還能剩下什麼?

”豆瓣網友@激怒李維斯,說出了不少吃貨的心聲。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舌尖3》播出後,章丘鐵鍋一夜脫銷。/《舌尖3》

慶幸的是,還是有一批優秀的美食紀錄片再次突出重圍,“投餵”嗷嗷待哺的“吃貨”。

《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聚焦地方特色美食,讓不少人循著影片的足跡,親自追尋美食;

《人生一串》憑藉俏皮、接地氣的文案解說成功出圈,用30個城市的500多家傳奇燒烤攤描繪出充滿中國特色的“深夜食堂”;

寶刀未老的陳曉卿又“出山”了,這次野心更大。立足全球視角,探尋中外美食流變,《風味人間》再次饞哭了中國人。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風味人間》 用超微觀+顯微攝影,拍出了食物的微觀變化。/《風味人間》


《沸騰吧火鍋》《舌尖3》的“翻車”,別出心裁的美食紀錄片的突圍,都在表明:


縱然是曾經震撼中國觀眾的陳曉卿、知名如“舌尖系列”的大IP,不創新、吃老本,也會有讓人不買賬的一天。

放眼國外,美食紀錄片的形式就更多樣了。

Netflix美食紀錄片《主廚的餐桌》,通過記錄各國名廚的廚房生活,讓行業外的普羅大眾,在瞭解各國美食的同時,也能瞭解到正在發生的廚房革命;

《孤獨的美食家》已經拍到第八季了,我們依然不知疲倦地跟隨著大叔的腳步,在日本的街頭巷尾尋覓美味。在屏幕裡看完大叔大快朵頤後,還可以走訪劇中小店,親自品嚐。

講真,我沒有被《沸騰吧火鍋》饞哭

看大叔吃東西,真香。


中國的美食紀錄片早就該走出套路,更新換代了。

要知道,好幾億吃貨正“嗷嗷待哺”呢,別再給我們“炒冷飯”了!


✎作者 | 賈輝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