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的精华所在是什么?

砖家聊电影


《流浪地球》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科幻片,整部影片的特效的效果在国内影片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而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主题也是值得人们深思。在现在人类一味的追求发展,给地球带来了伤害是很大的。这种恶果最终还是人类自己吞下!所以爱护环境,爱护地球,有节制的开发能源!有效的良性发展,才不会让后代生活在地狱之中。个人认为是这部影片想要告诉大家的。

还有吴京在最后的舍生取义,用个人的生命去换取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也是给了自己后代一个得以生存的希望。是一位为识大局,牺牲自我的英雄。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消防员,现在的医护人员等等。他们也都是英雄!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偶像!

人生只是一场短暂的旅行,不能为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去破坏掉地球。换来的毁灭只有人类,而不是地球!


CHUN佬电影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吧。特效科幻感十足,讲诉的故事也是假设发生在很久以后未来的事。

故事的设定是整个太阳系即将被太阳吞没,如果不把地球推离太阳,地球就会毁灭,科学家地球表面建造了数万发动机推动地球“流浪”,踏上寻找新的家园的旅途。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核心的主题是家国。上映的时候正值春节期间,正好是一家老小一起去看电影的时期。电影中也有春节热闹的节日气氛,很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影片。里面的人物之间的情感戏份很煽情,有缺乏沟通交流疏离的父子亲情,爷孙祖辈的亲情纽带。国家有难,为了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整个影片表达了强烈的对故土的眷恋之情,爱国之情。影片最后还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无国界无种族共同守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整个故事开头到结束都传递着浓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


hi阳光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影遇远方君


友情提示:在国内看过电影的朋友会注意到,这次的英文随片字幕翻译比较粗糙,错漏有点多。而目前美国只排映了中文原声英文字幕版,那英文字幕就是内地上映版的字幕直接挪上去的。质量不佳的英文字幕可能对美国影评人有所误导。就在VERGE原文下面的跟帖里就有人批评字幕翻译质量。

译者注:欧美国家看外语片往往是看本国语言的配音版。美国的日本动画党长期有英配党和日配党的分化。以法国为例,法国的外语原声片(VO)集中在巴黎市中心,一出巴黎法语配音版(VF)比重飙升。

原文标题:《中国票房巨片:巨资制作、华丽、单纯》(goofy在现代美语里带有赞赏色彩,应该译为“单纯 ”)原文副标题:中国第一部大投资的科幻史诗片确实常有既视感,但以其宏大的规模感令观众印象深刻。

VERGE网站原文

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商业大片的制作模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美国制片商急于将耗资2亿美元制作的商业大片打入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他们日益努力寻求中国合作伙伴,在中国实地取景,并在美国电影中加入讨好中国观众口味的角色和情节,甚至加入“中国特供”的额外片段。但与此同时,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在向工业化大片模式靠拢,制作完全不需要美国合作伙伴参与的本土巨片。

就在美国电影试图在海外市场赚到钞票之际,外国大片也来到了美国。人称中国第一部科幻动作巨片的《流浪地球》,上周末悄悄登上北美AMC院线的大银幕。这部影片展示了中国电影制作的新一面——侧重于未来奇观的科幻片,而不是中国影坛常见的古装历史大片。与此同时,《流浪地球》感觉像是对美国电影史上人们熟知的几个时代的回顾。虽然这部电影的演员是中国人,故事背景和基调也是中国式的,但科幻电影的资深粉丝将会在银幕上看到很多该片从其他影片中学习的东西——其中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这部电影改编自《三体》作者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太阳变得不稳定,在一百年之内,它将膨胀并吞噬地球。在300年之内,整个太阳系将消失。地球各国政府团结一致,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并想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他们用1万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巨型发动机推动地球,让它从轨道上冲出来,飞向距离地球4.2光年的新家园。他们的想法是利用木星的引力来为地球的旅行加速,但是由于地球发动机系统的故障,这颗行星陷入了木星的引力中,并逐渐被拉向毁灭。一群拼命努力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紧急启动发动机,以纠正地球的航向。

行动在两个空间分别进行。在极度寒冷的地球表面,以天才自居的刘启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韩朵朵在离家出走之后就卷入了救援行动。韩朵朵对见到地表很感兴趣——现在大多数人类被迫生活在拥挤的地下城市,而地表仅供施工人员使用。但刘启对他的宇航员父亲刘培强和祖父怀有更深的怨恨。当刘启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搬到了一个新建的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向导和探路者,这个空间站的设计目的是要走在地球的前面。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刘启觉得父亲抛弃了自己,想要寻求独立。

与此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空间站上,在危机爆发时,刘培强还有一天就将完成长达17年的执勤任务并返回地球与家人团聚。 该站的人工智能MOSS坚持让空间站人员进入休眠以节省能源,但刘培强意识到MOSS私下里另有见不得人的盘算,他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开始反抗它。

美国观众可能对空间站这边的整条线索感到非常熟悉,当电脑以冷酷的语调告诉一个绝望的宇航员,它可以不服从他的命令——即使人类危在旦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和意志时,美国观众的既视感一定非常强烈。MOSS甚至看起来有点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它被描绘成一个摇摇晃晃的仪表盘上的一盏红灯,就像一只不眨眼睛、判断能力强的红眼。不过,刘培强的太空冒险也有不少类似于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 2013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中的画面:宇航员一边在太空中翻滚时,一边试图在一片太空垃圾中找到方向,以便在一个危险的移动空间站上找到一个支撑点。

与此同时,地球方面的任务与2003年的平庸科幻惊险片《地心抢险记》相似:关于一支试图钻进地心的队伍如何试图让地心恢复旋转。 刘启兄妹俩在途中遇到了一些独特的盟友,包括混血儿中国——澳大利亚人蒂姆(由网红麦克隋饰演),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角色的人物刻画跟任何一部美国动作片一样平淡无奇,尽管其中很多人物在旅途中丧生,由于个性刻画平平,导致观众心如止水,感受不到失落。

《流浪地球》可以被指出的任何缺陷——浮华而缺乏实质内容的动作场面,明显的尬煽情,在任何既定时刻都非得把观众的感情引向既定方向的配乐——都是以往好莱坞大片中常见的缺陷。然而,这部电影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宏大景象的追求。导演郭帆赋予这部电影一种令人惊讶的庄严感,尤其是在流浪的地球在宇宙中漫游的场景中,地球为微小的蓝色喷流所包围,在太空中留下诡异的轨迹——在一些场景中,人们站在地球表面,凝视着木星的恶毒之美,大红斑旋转的颜色在他们的头盔上的倒影中清晰可见。

无论情节的推进有多少既视感,这种对电影特效的艺术功能的关注,以及对纯粹美感的关注,都让《流浪地球》令人难忘。并不是每一个电脑特效镜头在美学上都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一辆汽车穿过冰封的上海的追逐戏就做的不那么逼真。但一切与木星有关的特效镜头,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特效镜头,以及与空间站相关的特效镜头,都做的相当漂亮。整体而言这是一部特效镜头做得蛮华丽的特效电影,其令人生畏的宇宙远景镜头在IMAX银幕上显得非常壮观。

虽然影片出现了令人眼熟的灾难和逃生场面——确有《后天》和《2012》既视感。郭帆仍然努力让情节保持紧凑并快速推进。《流浪地球》的情节非常紧张,但是剪辑有些混乱,有时,特别在大家都穿着防护服的地面场景,容易让人忘记各个角色的位置。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比起任何一个个人角色,郭帆更关心集体救援计划——这种价值观可能更适合中国观众,而不是美国观众,因为美国观众正在寻找一位值得支持的杰出英雄。但影片最大的优势是在安静的时刻,郭帆会花时间仔细展现木星的引力、木星对地球大气层的引力逐渐加强的过程,或者刘启抬头凝望的让他的家园显得渺小的巨大气体行星。通过这些寒意逼人的镜头,电影唤起了我们对黄金时代经典科幻片的古老传统的记忆,比如1951年的《当世界毁灭时》(When Worlds Collide)和1956年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等史诗级经典。这些间隙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们是对追逐镜头和破坏场面的有效调剂。

《流浪地球》的搞笑段落有时显得挺傻,有人拿蒂姆的血统开涮,有人拿刘启驾驶经验不足、傲慢自大开玩笑,也有人拿一本长得不可思议的技术手册开玩笑,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没有人有时间去消化这本手册。有时,笑点设计得甚至有点尬,比如莫斯在回应刘培强的多次反抗时,用一种消极进取的口吻说:“违反者会立即停止与地球的联系吗?”“但郭帆也适时将剧情拉回严肃的时刻,并强调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把地球潜在的毁灭与自己的个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绝望的奋斗者。”

如果说俄罗斯太空大片《礼炮七号》给了美国观众一个检视美国电影与俄罗斯同类电影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绝佳机会,《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就像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展示了中美价值观之间的异同。郭帆的电影充满了美国观众熟悉的画面和时刻,展现了两国价值观中共通的一面:对家庭的忠实、对高贵的牺牲精神的尊重。但它也高度重视全球集体行动,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强调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

这些东西对美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可能会把《流浪地球》看作是过去科幻电影的最佳混搭之作,只不过主角是一些不太熟悉的面孔。但随着中国进入动作大片市场,看到中国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人才带入全球市场,将仍然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

《流浪地球》给人的感觉就像美国电影制作人正在制作的那种项目——平易近人、注重刺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举世通用的,目的是让任何观众都能轻松接受。但它有足够的个性,足以让我们看到更多基于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大片的未来。一旦每个国家都成为国际跨界者,最强烈的吸引力可能来自最具特色的基于母国文化底蕴的个人愿景。


老王刮大白


在大灾难面前人性逐渐显露,在女主的号召之下大家紧抓着一线生机殊死一博,观看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只要团结在一起 ,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在最后生死存亡时刻全世界都团结起来的,这是非常难得的产面,像现在那是不可能的。在利益面前是自私的,在大难面前是无私的,现在的我们要爱护地球,努力珍惜眼前的,不要像流浪地球一样就后悔了




飞猪剪切


首先,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原著小说编导,原著的复原非常准确,从导演到投资者,演员和后期制作的所有团队都在努力完成这部电影。因此,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其次,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院中一直是空白的,不仅满足了最初的影迷的需求,而且吸引了许多普通观众,同时也引起了对科幻文学和电影的兴趣。

最后,建立一个未来的人类社区的想法是一个好主意,这不仅是出于政治原因,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整个星球的生态。一个想法很合适。

起初,没有人担心这场灾难,那只是一场森林大火,干旱,物种灭绝,城市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不是预言,而是现实。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的精华所在,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开创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

2.从概念设计到实际演出,演员超级投入。

3.把高昂的费用用对了,没有花不该花的巨款去请一些演技烂到渣的小鲜肉。


心儿爱追剧


这部电影真正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对宏大景象的追求。

导演郭帆赋予这部电影一种令人惊讶的庄严感,尤其是在流浪的地球在宇宙中漫游的场景中,地球为微小的蓝色喷流所包围,在太空中留下诡异的轨迹——在一些场景中,人们站在地球表面,凝视着木星的恶毒之美,大红斑旋转的颜色在他们的头盔上的倒影中清晰可见。

无论情节的推进有多少既视感,这种对电影特效的艺术功能的关注,以及对纯粹美感的关注,都让《流浪地球》令人难忘。并不是每一个电脑特效镜头在美学上都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一辆汽车穿过冰封的上海的追逐戏就做的不那么逼真。但一切与木星有关的特效镜头,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特效镜头,以及与空间站相关的特效镜头,都做的相当漂亮。整体而言这是一部特效镜头做得蛮华丽的特效电影,其令人生畏的宇宙远景镜头在IMAX银幕上显得非常壮观。

虽然影片出现了令人眼熟的灾难和逃生场面——确有《后天》和《2012》既视感。郭帆仍然努力让情节保持紧凑并快速推进。《流浪地球》的情节非常紧张,但是剪辑有些混乱,有时,特别在大家都穿着防护服的地面场景,容易让人忘记各个角色的位置。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比起任何一个个人角色,郭帆更关心集体救援计划——这种价值观可能更适合中国观众,而不是美国观众,因为美国观众正在寻找一位值得支持的杰出英雄。

但影片最大的优势是在安静的时刻,郭帆会花时间仔细展现木星的引力,木星对地球大气层的引力逐渐加强的过程,或者刘启抬头凝望的让他的家园显得渺小的巨大气体行星。通过这些寒意逼人的镜头,电影唤起了我们对黄金时代经典科幻片的古老传统的记忆,比如1951年的《当世界毁灭时》(When Worlds Collide)和1956年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等史诗级经典。这些间隙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们是对追逐镜头和破坏场面的有效调剂。

《流浪地球》的搞笑段落有时显得挺傻,有人拿蒂姆的血统开涮,有人拿刘启驾驶经验不足、傲慢自大开玩笑,也有人拿一本长得不可思议的技术手册开玩笑,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没有人有时间去消化这本手册。有时,笑点设计得甚至有点尬,比如莫斯在回应刘培强的多次反抗时,用一种消极进取的口吻说:“违反者会立即停止与地球的联系吗?”“但郭帆也适时将剧情拉回严肃的时刻,并强调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把地球潜在的毁灭与自己的个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绝望的奋斗者。”

如果说俄罗斯太空大片《礼炮七号》给了美国观众一个检视美国电影与俄罗斯同类电影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绝佳机会,《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就像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展示了中美价值观之间的异同。郭帆的电影充满了美国观众熟悉的画面和时刻,也展现了价值观中两国共通的一面:对家庭的忠实、对高贵的牺牲精神的尊重。但它也高度重视全球集体行动,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强调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

这些东西对美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可能会把《流浪地球》看作是过去科幻电影的最佳混搭之作,只不过主角是一些不太熟悉的面孔。但随着中国进入动作大片市场,看到中国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人才带入全球市场,将仍然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

《流浪地球》给人的感觉就像美国电影制作人正在制作的那种项目——平易近人、注重刺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举世通用的,目的是让任何观众都能轻松接受。但它有足够的个性,足以让我们看到更多基于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大片的未来。一旦每个国家都成为国际跨界者,最强烈的吸引力可能来自最具特色的基于母国文化底蕴的个人愿景。



国际政通网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这部电影在原著小说的设定基础上,对原著的还原相当准确到位,整个团队从导演到投资人到演员再到后期制作人员都是在用心用力完成这部电影,真正的上下齐心,所以这部电影称之为艺术品实至名归。

其次,科幻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空白,而它起了一个很好的头,既满足了原著粉的要求,又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对科幻文学和电影产生兴趣。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知道已经被思政课念烦了)是一个很伟大的构思,不仅是政治原因,而且的确关乎人类种群和整个地球生态的存亡,而这部电影与宣传这一理念完美契合。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不是预言,而是现实。

而就在现在,人类共同经历一场疫情,北极南极的冰川年复一年在加剧融化,有人依然在搞分裂,有人在诋毁其它国家,还有人还在动用枪炮侵略别人的家园。

你们想想,还会有救吗。





叫我钊爷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未来,太阳已经快要毁灭了。而且人类还没有走出制造大型宇宙舰船的能力。人类提出利用地球当做船体,地球装上发动机脱离太阳的故事。

看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应该是我们人类现在应该好好保护地球,剧中有很多表达了人类的贪婪,虚伪的人性。一些特别不好的黑面影响


君拂剪辑


精华所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爱与责任,人类是个神奇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是一种伟大,是一种敬畏。

这部电影会让你觉得在宇宙和乡愁里,我们渺小,生

活平凡但是珍贵。

电影中有个情节很触动我,当爷爷因为车子被救援队征用,开着车去到了上海。看到昔日的家园被冰雪覆盖,他不自禁回忆往昔,虽然日子不算富裕,但是每天都很开心。奶奶做的葱油面总是很咸,但是他都会吃完。他回忆的时候,嘴角忍不住露出微笑,一旁听着的王磊(救援队队长)也忍不住笑起来,只不过带着苦涩的成分。

BBC有部纪录片叫做《旅行到宇宙边缘》,里面说道「地球比我们想象的更小,更脆弱,最终会被将死的太阳吞噬。但是我们不应该绝望,而要感到欢欣鼓舞。我们已经经历了宇宙的奇观,我们就应该庆祝我们的成就,去享受在阳光下的每一刻。」喜欢科幻片以及《流浪地球》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每每当我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地球与人类之渺小,人类存在已经是一个奇迹时,我就觉得当下更加可贵,应该更加努力在太阳下呼吸并且为自己的存在而欢欣鼓舞,为现在仍然可以生活在地表之上而庆幸知足。

我一直喜欢看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并且觉得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当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现今,人工智能入侵我们的生活,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力近在咫尺,科技和文明的反思不曾停止,对于遥远星球和宇宙的发现也越来越多突破和认知。太阳可能真的有一天会消亡,地球进入永夜和极寒,人类面临着全种族的生死存亡,但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类是个神奇的存在,我们有「希望」存在,只要有一线机会,我们都会努力守护住我们家园、家人和文明。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借这部电影了解到宇宙的广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活中的很多喜乐悲苦在浩瀚宇宙面前都不算什么,珍惜当下平凡生活的每一刻,确证人类的存在就是一种伟大,是另一种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