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岁有打人的行为,需要制止么?

宣小宣小生活



首先,宝宝一岁有打人的行为,毋庸置疑,需要制止!但制止需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

有这种困惑的家长不是少数!经常在宝妈交流群里看到有些家长苦恼不已,说自己的孩子才一岁多,就好像有暴力倾向,没事就挥着小手四处示威,有的时候还拿起一些小东西使劲晃悠,就想给别人一些震慑力,而且看着自己的宝宝一天天长大,越发地感觉他的脾气不好,尤其容易生气,一生气就发脾气,如果这个时候有大人在身边,他就会直接上手来胡乱抓人,没有大人在身边的话,他就会拿起手边的玩具、遥控器什么的胡乱扔、胡乱砸。自己很是担忧,觉得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障碍,才会变成现在这样有暴力倾向。一说起这个话题,就发现很多妈妈都说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都想了解一下孩子这样究竟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这里为大家说一说这种行为的原因及如何正确的引导。

宝宝喜欢“打人”的原因

这种行为是孩子长到这个年龄,心智发育的需要,原因如下:

1.要表达的需要

一岁多的孩子正是咿咿呀呀学说话的时候,说话还是断断续续的,很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很难清楚表达。大人们或玩伴们,总是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故心情变得压抑,于是会用咬人或是打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2.孩子开始“自我”形成。

一岁多的孩子的思维如水般纯净,他怎会知道打人是不对,更无法体会被打的人是会疼和难过。孩子只正处在一个“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的年龄段,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所以动不动就打。他仅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比如打人,咬人,抢玩具等,这都是很正常的表现,说明孩子的思维正慢慢形成。

3.孩子开始有情绪感知。

孩子慢慢开始有高兴或不高兴或沮丧的情绪,但孩子还不懂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有情绪感知时,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在地上打滚着哭,跪在地上不愿起来……

4.孩子开始懂模仿了。

孩子开始接触这个新鲜的世界,有电视,有电脑,有小区的小玩伴,孩子总会看到别的父母在孩子调皮的时候喜欢用恐吓或者象征性打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哭闹和调皮行为,即使只是轻轻的拍打身体,但是对一两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会模仿。孩子也会看到电视或小伙伴的攻击行为,也会模仿。

所以,出现这种行为不用担心,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带宝宝的各位家长自身!

正确处理孩子的应激性行为

爸爸妈妈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行不通的。但是孩子在这个年纪是最擅长学习和模仿的,所以爸爸妈妈的某些行为会被宝宝如法炮制过来。因此,对于教导孩子最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和以身作则,不能有一些过激的情绪去处理宝宝的应激性行为。

1.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需求

孩子正是因为有需求才会有肢体的反应,爸爸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孩子心里真正的需求。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肢体动作上,而不是孩子的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是否是饿了、想要玩具或者是其他什么想要想玩的,进而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

2.当场和孩子说“不”

当孩子举动可能发生伤害时,当场除了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会受伤的。”之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有趣的景物或许是缓解紧张局面的最好办法,比如滑滑梯、动画片。


3.帮助孩子宣泄情绪

在孩子焦躁想袭击他人的时刻,可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意处置,还可以教他用力跺脚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告诉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旁寻求帮助。

4.别让孩子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

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利用武力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心理特性。一旦他从这类举动中得到利益如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那么他就可能把袭击别人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联系起来,也就愈来愈喜欢用袭击的动作和别人交换。

5.多称颂孩子的正确举动

当孩子没有依托打人而解决问题时,你应当多多激励他的这些举动,让他能意想到这才是对的。譬如你可以表彰他的举动“你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你是个好孩子。”

6.做孩子的好榜样,温和地劝慰孩子

和孩子玩的时候不要打你的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老师。

孩子在成长进程中会碰到不少挫折,如学走路、学说话等。这时候你必要为他提供一些和顺踊跃的劝慰,以避免他变得暴躁。这时一个舒服的温水浴也许是孩子最好的安慰,孩子在沐浴时可以遗忘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识的玩具,会让他对自己重新建立信念。

父母不能做的事

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除了上面说的咱们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之外,还有些事是咱们不能做的:

1、不要呵斥打人的宝宝:宝宝并没意想到自己的举动是不好的,突如其来的呵斥只会让他感到稀里糊涂。

2、不要由于孩子打人,就让他也试试挨打的滋味:孩子不会理解你的意图,他只会觉得你是在损害他,最坏的效果可能让孩子再也不信赖你。

3、不要激励孩子报复打他的小朋友:要是“受害人”反过来去报复“囚犯”,那末终究的结果是“囚犯”会愈来愈多。

结束语:

孩子的行为总归是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爸爸妈妈不需要太担心孩子的行为是否不当,因为一岁的宝宝整体的发育状态还差得远,他们在这个时期正处于初级的学习、探索和认识阶段,是比较好动的,爸爸妈妈要正确面对这种现象,懂得高质量的引导和陪伴才是教育宝宝的正确方式。



合肥孕婴说


这位家长您好!一岁的宝宝出现打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出现手的敏感期。当宝宝手部的敏感期来到的时候,宝宝会有哪些行为呢?比如:宝宝喜欢打人、喜欢撕书撕东西、喜欢扔东西、喜欢扯头发、捏东西。有时我们还会看到,当宝宝在自己吃饭的时候,他会用手去抓饭吃。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手部敏感期到了的原因。

二、孩子喜欢打人是因为他想与这位孩子交朋友,但是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好,因此,孩子会用手去打孩子,这是想引起对方的注意。

三、孩子喜欢打人是因为孩子在感到生气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并不是很好,打人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他们的控制能力较差。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的时候,妈妈当然应该制止。否则的话,孩子会以为这种行为是被认可的,以后还会继续打。当然,我们在制止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声呵斥,这样会让他感到有恐惧感。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1.告诉孩子打人会让别人感到疼痛。

一岁的孩子正是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当妈妈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他能理解简单的意思。比如:当孩子打了别人,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别人会感到很痛的。如果您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痛的意思是什么?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打针时的感觉就是痛的感觉。或在孩子的手背上拍一下,让她感觉一下痛,并告诉他,这就是痛的感觉。还可以问问孩子:“你希望别人打你吗?”当孩子体验了痛的感觉时,他了知道了打人是不对的。

二、当孩子想与别人玩而打别人时,妈妈要教会孩子如何交朋友。

小孩子在一起玩,经常会互相推、打,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想与别人一起玩的时候,可以用嘴说出来,并使用礼貌用语:小朋友,你好!我可以与你一起玩吗?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会沟通,用嘴沟通,而不是用拳头沟通。如果孩子已经打了小朋友,必须要向对方真诚的道歉,并可以摸一摸被打的小朋友的手。当小朋友不愿意跟自己玩时,可以找另一个小朋友交往。

三、当孩子打父母时,父母要告诉孩子知道自己被打的感受。如告诉孩子:“你刚刚打了妈妈的手,现在我感到我的手很疼。”请孩子帮妈妈摸一下。让他知道,以后当你生气时,要告诉妈妈:“妈妈,我很生气了。”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要表达出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不说出来的话,孩子会感到很压抑,无法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于是就会通过打人来解决情绪问题。

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平常父母要关注一下孩子,问问自己平常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过孩子?另外,在孩子手部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可以多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去玩、去摸、去捏、去扔。如:玩抛接球、滚球、投球、玩一捏就会响的小鸭子等等。当他们的手有事可做的时候,就不会再去打人了。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欢迎关注大赛爸爸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赛爸爸说


当孩子在一岁时开始打人,家长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引导,来控制孩子的攻击性。



宝宝一岁时开始呀呀学语,已经逐渐明白大人说话的意思,也在慢慢学习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文明人,家长主要从学习吃饭、排便训练、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这三个方面来引导孩子。

孩子的自我意识要到两岁左右才真正成形,在此之前,孩子并没有攻击别人的意识。然而,即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到三岁时,孩子也只能依靠外界力量的约束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控力,而无法形成自己内在的约束力。



因内在约束而产生的道德感要到孩子五六岁时才会出现,十岁左右才能在人格中稳定下来。而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属性之一。那么,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约束之前,父母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克制攻击的冲动呢?

1、给孩子找一个替代品

孩子的这种攻击行为平时可能看不出有什么危害,但是家中若有两个孩子,就能看出对别人的伤害作用。



尤其是家中还有个妹妹或者弟弟需要照顾时,他们有时候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个时候可以找一个替代品来帮助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2、给孩子心里的疏导

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一般是极度缺乏关心和爱护的,他们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排解内心的苦闷。



家长这个时候不能因为孩子的行为单纯的打骂或者训斥,这对于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还应该从关心他们的真实想法着手,告诉孩子这样做会伤害别人,是不对的。

3、给孩子建立规则

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通常也在渴求加入成人的世界 ,他们开始明确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好恶,所以此时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自我的表现有时候并不是对的。



所以家长此时给孩子建立规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成人的世界攻击并不能解决问题,要学会给自己内心建立规则。

4、家长要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影响

比如,如果孩子父母吵架,并动手打人,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他们会觉得打人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终归会变成父母的自我反思和教育的过程。

总结

当孩子在一岁开始动手打人,是因为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属性,家长要做好情绪调控和引导,一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我是夏夏妈,每天读本育儿书,发现生活中的育儿难题,寻找科学的养育路径,愿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李子君


宝宝一岁之后,双手的肌肉群开始发展,双手的运动技能也会提高,这时宝宝们就会做出拍手、四处拍打这样的动作。但是一旦拍打行为的对象是人之后,家长们一定要及时阻止并且正确引导。

首先,家长不能对打人这样的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宝宝打人行为可能是刚刚掌握了双手的运动技能,拍打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打人和拍物对他们来讲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宝宝打了我们,我们就可以撒娇着和宝宝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让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虽然无目的性,但是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要让孩子知道在任何情况下,随便打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其次,打人可能是因为某种情绪的释放。

打人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满、愤怒、生气等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有暴力行为,因为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在我弟弟两岁多的时候,我常会“揍”他,因为他不听话,总是去做一些危险的事,而后弟弟再大一点,我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弟弟暴躁、易怒的性格,有时甚至会动手打家长。

所以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学会自省,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了自己身上,及时克制自己行为,以身作则,孩子才不会有样学样。

再次,如果不制止打人行为,打人可能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宝宝打人行为不被呵责制止,之后他们遇到问题,也一定会习惯性用暴力去解决,但暴力其实不能真正解决掉问题,暴力行为也会使得孩子有更重的控制欲、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处事极端。

最后,怎么去处理这一行为?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打人行为时,家长要弄清原因,清楚是什么造成了孩子这样的行为。

是不是自己忙于工作对孩子少了关注?是不是被小朋友抢了东西?了解清楚情况后,需要先安抚孩子情绪,再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即使他们不能完全明白,也能从你的言语中了解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

如果打人行为已经很严重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点小的惩罚,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肃性。

家长要学会帮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地释放他们的不良情绪。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让宝宝知道并非所有的情绪都要通过打人来纾解。


欢迎大家关注@育儿第一站,我们一起聊聊科学育儿那些事~


育儿第一站


答:我是儿科医生鱼小南,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小南要说的是,你家宝宝才1岁,这里的“打人”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中的打人,基本上是无意识的行为。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所谓的“打人”情况呢?

1、 宝宝的语言发育还不完善,没法很好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急之下,还是什么顺手用什么,就会习惯性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在大人看起来,就是“呀,宝宝打人”。

2、 还有的宝宝,是习惯了用肢体接触来表达情感,比如喜欢一个人、要和人打招呼等等,这是他们自己的方式。

3、 确实有部分宝宝因为宠坏了等因素,是有打人的倾向。

4、 有的宝宝如果长期得不到大人的回应,也会懊恼、生气、失落等,就会出现打人行为。

所以,爸妈与其制止,不如引导宝宝顺利与人交往,并鼓励宝宝尽量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今日头条年度优秀自媒体品牌、头条健康金处方作者,年度健康头条号。


儿科医生鱼小南


在1岁孩子的概念里,她是不懂什么叫“打人”的。既然没有“打人”又何来的制止!为什么1岁孩子会出现“打人”的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发育情况。

孩子喜欢打人,其实是孩子在用手来探索这个世界

一岁半之后,孩子是用行动来认知这个世界的。而孩子的手就是行动的执行者。

  • 孩子喜欢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他只是在观察东西落地的样子,或者不同的物品落地,带来不同的声音,让她感到好奇。
  • 吃饭的时候把所有的食物都拍扁,这是他在观察食物被蹂躏后的样子。 什么东西都放在嘴巴里,尝一口。这是孩子在感受不同的食物带来的不同的味蕾感觉。

  • 喜欢抓人,手抓人脸,抓人衣服。他可能只是在观察被抓之后被抓者的表情。

有研究发现,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物体的表面的时候,孩子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伸出手去触摸或者拍打。孩子并不是想打架,这个时候他只是好奇。

也就是说,孩子在面对同龄人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可能只是用手去摸一下,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

孩子打人背后的第二个原因,不断的重复是孩子学习的途径 有这样一个研究。

研究者让一岁多刚会走路的双胞胎,其中一个每天都练习走路,另一个相反,每天都不做练习。十天之后,很明显,每天都做练习的孩子走路更加的平稳。 也就是说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学习与锻炼。

同样的道理,一岁多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手臂。孩子在练习触摸的时候,他的手会不断的去触碰到其他人。在个这个触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指导,他是不能很好的把握力度的。


皮亚杰提出,婴儿在主动抓取身边的玩具并成功后,就积累了感性经验,获得了对玩具的整体知觉;而这些知觉有助于他们在下次抓取玩具时,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加熟练和精确。

孩子喜欢打人扔东西,是他在学习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果每次打人都能换来父母的关注,那么孩子会因为好奇不停的尝试,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父母的表情或者行为之间建立起关联的时候,他会不停的去尝试

如何面对1岁孩子打人

1.帮助孩子建立认知体验。孩子“打人”时,拉着孩子的手告诉孩子,要轻轻的去摸,不能打,重复这样的认知体验,孩子会明白打和摸的区别。


2.帮助孩子练习手部力量,让孩子明白更多的手部力量,比如怎样拿玩具,怎样扔东西,怎样轻拿轻放。

3.不要以暴制暴,告诉孩子不能打人,父母啪的打下孩子的手,这会让孩子感到疑惑,他可能会找机会再去试!


豌豆妈妈育儿


孩子1-2岁进入手的敏感期,其实他们这是的打人扔东西拍东西,和我们大人所理解的打人并一样,这个时候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因为1-2岁语言未发展完善,所以孩子很多的表达通过手或者肢体语言表达。如果大人觉得孩子打人或者小朋友,可以和他讲,(避免说不能打人),试着说妈妈知道你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你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只是这样对方会觉得很不舒服,会伤心生气,所以如果你喜欢你可以轻轻的像这样摸摸它(示范给他),如果不喜欢,你可以说不喜欢,教孩子说不,或者摇头。

1-2岁给孩子一些手的工作去做,有很多蒙氏的教具可以帮助孩子完成敏感期,或者拍拍鼓,告诉它这些可以轻轻拍拍。等孩子语言发展了,让孩子多表达,并且手的敏感期结束,这些现象慢慢会没有,需要正确和反复引导,并不会因为说一两次就不会这样做了,我们需要一些耐心。


刘敏育儿知识分享


一岁宝宝有打人的行为,当然要制止,难道还要表扬吗?一岁打人的时候,家长就不去制止,以后更会变本加厉,再大一点就会打别的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进入校园之后就会有校园暴力的倾向。

虽然说1岁宝宝还小,对“打人”这个行为没有认知,但家长的表情他是领悟到的。 当宝宝打人的时候,家长要用生气的表情和语气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可能刚开始几次宝宝还是领悟不到,但多制止几次就一定会有效果。

反之,如果我们家长都觉得1岁的小孩知道什么呀,等大了懂事了就不会打人了!不制止的结果就是宝宝觉得打人很好玩,1岁会打别人,2岁、3岁也会打,到时候想制止就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小宝宝还会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我们平时带小孩出去玩的时候,就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小宝宝玩的好好的,有个小宝宝一过来就没有缘由的拍人家几下,而且站到谁跟前就打谁几下,这样的小孩真的就比较让人讨厌,最后的结果就是家长们不会让自己家的小孩跟他玩,而且有时还会激化大人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习惯性打人,一定是家长没有教育好。所以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制止。


育儿笔记


....哈哈,看程度吧


我是开心小西瓜


不需要刻意制止,有的孩子打人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方式,他还不懂打人的不好,可以引导一下,比如孩子打妈妈,妈妈可以做出很疼的样子,让孩子意识到打人别人会很疼,这样不好,慢慢的孩子就不会打人。也有的孩子是天生性格当中就比较强势,对小朋友争抢玩具会下意识的拍打,同样引导一下,告诉他别的解决方法就好了。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的就批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