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V587累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都被电视剧骗了!

你以为的云梯是这样的?


但实际却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真的以为攻城的云梯就直溜溜的一个梯子搭到城墙上,那么也太侮辱我们祖先的智商了,怎么不也得有点科技感啊。

云梯的来源和功能

真实的云梯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鲁班)所发明,当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的目的,命令公输般制造了第一架云梯!

云梯属于攻城器械,所以它的功能就是攀登城墙。但是据《淮南子·兵略训》记载: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因此,云梯的另一个功能就是登高侦察敌情。从这里也可以反推,如果真的是单纯的一架梯子,又如何能够做到侦察敌情呢!

云梯的发展

战国时期:

此时的云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部的车轮,使得云梯方便移动;二是梯身可以俯仰,通过人力抗抬,能够倚架于城墙之上;三是顶部装有钩状物,用来钩住城缘,并可保护梯子的顶部免遭敌军的推拒和破坏。


(收起的云梯)

唐朝时期:

云梯到了唐朝有了很大的改进,首先在底部以大木为床,下面安装六个轮子,作为可移动的底盘。其次是将梯身分为两部分—主梯(梯身)和副梯(上城梯),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盘上,副梯则是可活动的,在其顶部装有一对轱辘,云梯可以沿着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相对于以前的云梯不再需要人力抗抬。

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的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在实际攻城过程中,只需要将主梯停靠在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就可以轻松的将云梯架到城墙上了,从而减少了架梯的危险和困难!而且因为云梯在架好之前没有接触到城墙上缘(敌人在城墙上缘),所以可以避免敌人对云梯进行破坏。

宋朝时期:

云梯到了宋朝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宋朝的云梯将底部设计成了四面有屏障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四周,这样推梯人在推梯接近城墙时就能够有效的抵御敌人箭矢石头的攻击,大大的提高了推梯人的安全性。然后在主副梯两段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折叠式结构,并且在中间以转轴相连,使登城接敌能够更加简便迅速。


(打开的云梯)

虽然到了宋朝,云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此后随着火器的出现,云梯在明朝的时候却因为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而下岗了。

当然,在古代实际攻城作战中,还有很多种类的梯子可供选择,云梯就属于比较笨重又复杂的一种。攻城作战,迅速登城是决胜的前提,架梯需要果敢、快速、乘虚而入,所以在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轻便简单的飞梯,虽然说是简单但也不至于像电视剧中那么简陋。

飞梯大多会和云梯一样在顶部安装双轮,以方便迅速贴墙立起飞梯。飞梯按照材质或者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木制的、竹制的竹飞梯和复杂一点有上下两层的蹑头飞梯。

繁多的攻城器械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导演为了节省成本,将攻城工具简化到了只剩下几架最简单的梯子,士兵只需争先恐后的往上爬,等人爬山去打赢了守军,然后从里面打开城门,这场攻城战也就结束了。


(电视剧中的情节)

但是实际上和近现代战争模式差不多,古代也有很多的攻城器械,而且都是多种器械联合作战攻取城池。

一、冲车,这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主要是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或城门,属于攻城的主要兵器

二、渡濠器具(壕桥),作用相当于在壕沟或者护城河的两侧搭起一座桥,方便士兵通过。

三、投石车,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这就相当于咱们现代生活大炮!

四、撞车,主要是一根在顶部装有铁皮的撞木,用来撞击城墙或者城门,古装电视剧里一般除了梯子,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东西。

五、云梯。



(云梯结合木幔攻城)

除了这几个主要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用来瞭望观察敌情的巢车,防止守城方箭矢石块的木幔,可以承载数百名士兵的战车临冲(又叫吕公车),远距离打击的重弩等等。

总结起来,这么多攻城器械大概有五个用途,一是攀越城墙,比如说云梯。

二是破坏城墙或城门等防御设施,冲车或撞车等。

三是提供远程打击、提供火力压制,比如说投石车、重弩等。

四是越过壕沟或者护城河,比如说壕桥。

五是提供瞭望观察,比如说巢车。

因此在实际的攻城战斗中,首先就是用投石车、重弩等对城内守军进行远程打击,然后派攻城部队攻城,上面使用云梯或者其他器具攀爬城墙,同时下面也有部队对城门进行撞击,争取多方向迅速突破防御,完成攻城任务!


多种武器齐上阵)

所以说在实际的攻城战斗中,守城士兵是不会选择用推倒梯子的方式来防止攻方士兵爬上城墙的。而且即使真的就是电视剧中那样简陋的梯子,稍微有点物理知识的人,也不会选择去推梯子,因为根本就推不动嘛。既然推不动梯子,所以守军只能通过射箭、扔石头或者浇油等方式阻止敌人上城墙来完成阻击任务。


小祁说历史


看古装战争剧,看到攻城的场景,觉得古人真的智商很低,敌人架起云梯,那你不会把云梯给掀翻了,不就得了,还一个劲的往下扔石头火球干嘛呢?

其实古人的智慧不容我们现代人小看,尤其在偷懒这方面,人类的天赋可谓是一脉相传,如果能够把云梯推倒,古人早就这么做了,正所谓事半功倍嘛。古人的云梯推不倒,人家有固定。

古代攻城的梯子可不是我们现在工程队修电线的那种梯子,人家下面可复杂着呢。它和我们现在的轿车一样,下面有底盘,这个底盘相当的结实。

这些攻城用的梯子,往城墙上搭住以后,下头的士兵就把这些梯子从下方将底盘固定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别说将它推翻了,就算来一个像项羽一样的大力士,用尽力气去推他,他可能连晃都不带晃的。

所以既然没有办法先翻或者推开这些云梯,而这些云梯对于一个城墙的防守威胁又是如此之巨大,作为守城方,肯定不愿意坐以待毙。那在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大块的石头,用扔石头的方式,来化解敌人的攻击。

这里面就结合了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叫做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然,作为防守方,肯定不可能用小石子,要想达到最大杀伤力,必须得用大块的石头。

这种石头本来它的质量就很大,而且我们的城墙又很高,这样一来,重力势能再加上高度势能,一旦砸下去,这股能量转化成为动能,释放出来,还是颇为惊人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巨石从城头上挟着风雷落下,一咕噜狠狠的砸到攀附在云梯上上的士兵头上,那名士兵被砸得皮开肉绽掉下云梯的景象有多惨烈!而且石头属于线性攻击,只要防守方的士兵有那么一点点经验,我们的这块石头就能攻击一串士兵,把他们狠狠的从云梯上给砸下去。

而且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越接近地面,这个石头的威力越大。当他重重地砸在云梯上的时候,它所释放出来的动能,很有可能在瞬间破坏云梯的结构。其实只要砸坏这个攻城梯一两节楼梯,那就意味着它的使用寿命已告终结,这可比费劲力气,试图推翻云梯,要划算的多。

当然还有一种很经济的做法,那就是火攻。在很多时候,部队对城池发动进攻,需要的机械往往是就地取材,通过砍伐周围的树木来制作。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拖慢军队行进的速度,但是,也意味着制作出来的器械,多数属于木制品,极为怕火。

所以作为防守方,还有一件致命法宝,那就是用火油纵火,发现敌人攀附梯子向城池发动进攻,就把这个火油引燃,做成一份份爱的礼物,送给敌人,顿时你就会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烧烤的香味,那种酸爽简直难以言喻。

所以说在古代作为守城的一方,面对敌人架梯子进攻,最好的选择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几十个人花大力气去把楼梯推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等敌人杀上城头,这个梯子还一动不动的在那儿。

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选择就是纵火,以及像大黑牛李晨那样,送给敌人爱的石头,让它们携手去西天。


历史评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还士兵推梯子,这叫嘛?这叫老虎抓猴子,他有劲也使不上啊!

您还真以为,过去攻城的时候,俩士兵扛着一副梯子“吭哧吭哧”一顿跑,命不好爬路上了,命好跑到城墙根子下边,把梯子一竖,一帮子大头兵挥刀子就往上爬?

这也就是电视剧里边,导演就是让您瞅着有那么一个意思就完事了,他压根就没在这上面下功夫。

攻城用的梯子

您自己个想想,攻城方好不容易把梯子抬到了城墙根子底下,就能被您这轻轻一推就倒了,他废那么大劲干啥,他没事也不能这么整不是?

人家那梯子最上边有搭钩,就是为了扒城墙口子上,防止梯子搭上去,一不小心整歪了摔下来用的,在有就是人家下边也卡着呢,就是怕你上边把梯子给推倒喽,而且这梯子基本是贴着城墙面的。

所以攻城的梯子和咱家里边用的梯子他不一样。人家这梯子他也不叫梯子,叫钩援,有时候也叫钩梯。

就这东西在《管子兵法》中有详细记载,就这东西往城墙上一搭,您一时半会他是摘不下来,而且这一旦搭上去,不出十秒,这梯子上绝对有人,您要是不加以阻止,这就得爬成一串。

好吗?一个人这就得一百来斤,这还不算武器装备啥的,这一串得多少斤,您自己个算算,这钩援的重量可就上去了,您推一个试试,压根就推不动。

就这还不如,石头瓦块,外加热油的效果好,您就算是搁城头上到金汁都比把脑子搁梯子上想主意来的爽快。

这老话说得好,你有过墙梯,俺还有张良计不是。

这不有人就搁城墙上,弄几个窟窿眼,他就搁里边弄一个人拿长矛捅你。如果机会合适,他也不介意在这几个窟窿眼里推你的梯子。

后来墨子还发明了悬滑车,专门对付这钩梯,一个士兵蹲在和电梯差不离的车厢中,拿一根两头都开刃的长矛。

上边来几个人,让这车厢快速的上下滑动,里边的士兵就拿那长矛捅爬梯子的士兵,其实就这架势,你就不捅,上下这么划拉,攻城方他也受不了。

这不钩援架不住守方这么折腾,所以钩援就变成了后来的云梯。

云梯

您听这名——云梯。这其实就是加强版的钩援,而且他这上头也不带钩子了,而是轮子,这就是方便梯子架到城墙上,往上推。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没钩子了,咱搁上边推不就成了吗?

你快拉倒吧,你都能想到,那么做这云梯的人他也能想到,他下边能卡死。

而且这梯子他也长,您想想,这要是去推,您不推的竖起来,这梯子他也不会到啊。

而且随着士兵的攀爬,这梯子可是越来越重的,压根你就推不动。

那么这梯子,他其实也不好使。后来这云梯又经过了改进。

他那梯子就变成了折叠的,分成主梯和副梯,而且还可以架在一辆带着轮子的车厢上,士兵躲在后边推着走。

不仅如此还加配盾牌,绞车和抓钩,就那梯子还带着升降功能,这玩意是鲁班发明的。

就这东西,您推一个试试,拉倒吧!还是想别的主意更加的合适。

而且这玩意用的时候是梯子,不用的时候,完全可以当瞭望台的用。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倒吧!吹!可劲的吹!还瞭望台?你咋不说他是通天塔呢?”

看您说的,这事俺真没胡说,在《淮南子兵略训》中就有记载:

“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这说明啥,说明这云梯还真能但瞭望塔的用。

这不到了现代,这云梯咱又赋予了他全新的任务,不在攻城掠地了,而是救人于水火,消防车上那副梯子,这就是云梯。

哎!这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说爬城墙。

所以您自己个想,这都发展到了加强版云梯的阶段,光下边这车厢,那重量可不轻,你想着把他架设起来的梯子推倒?这不用想,没戏!

所以对付梯子,最好使的还是滚木雷石,火油,搁上边一边砸一边烧。

至于弄到梯子的事,还是这波攻击结束以后再想办法吧!

这不后来,云梯他不是单枪匹马自己个顶着脑壳往前冲的,人家还有辅助的工具。

你比方说啥扬尘车,当然这玩意不是搁上边扬土的,人家是搁上边撒石灰,辣椒面的,你说这毒不毒,就是专门来了糊守城方眼睛的,就这东西您不拿油洗,都洗不下来,都不带用水洗的,越洗越倒霉。

就这还不算,扬尘车屁股后头还跟着风扇车,就这车的功能不用俺介绍了吧,大家伙瞅名字都知道是干啥的。

所以云梯这是主攻,人家还带着辅工呢?您想解决云梯,这就得先解决扬尘车和风扇车这俩大宝贝。

所以这俩车一出动,守城方瞅着都头疼,有那投石车的,不管你是扔火球还是丢石头,先解决的就是这玩意,太碍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很多电影电视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攻城战争当中,大多数守城士兵疯狂的往城墙下面扔石头、火油之类的东西,却很少有人直接将梯子推倒。难道直接推梯子不能阻止敌军攻城吗?

如果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话,只能说被电影或电视剧上面所演的情节给骗了。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需要考虑一个成本的问题,为了一场所谓的攻城大战,只是几个画面,又或者几个片段,他们可能制造出真正的攻城梯吗?

可能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所谓的攻城就是一根长长的梯子,被轻轻的搭在城墙边上,然后攻城士兵就顺着梯子往上爬,时不时的因为梯子的平衡感不好,从而掉了下来。

而实际上的攻城梯却是这样的,直接成为稳定的三角架结构,并且底盘相当的稳实,当攻城梯被搭在城墙上面时,再从下方将底盘固定死。

不要说把梯子推到了,连轻轻的摇晃都做不到,这个时候攻城的士兵顺着攻城梯很轻松就可以直达城墙,并且因为攻城梯的牢固性,大多数攻城士兵都不带用手来捉梯子的。

这个时候你推梯子,这么说吧,给你二十分钟,能用把梯子推开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就算此时你拿着武器来砸梯子,有这个时间,敌人早就已经爬上了城墙,你拿着一把大锤如何跟敌人战斗,不等你把大锤拢起来,敌军一刀就结果了你。

既然我们都明白了攻城梯的牢固性,哪么古代人也不傻,尤其是他们在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么多的战争,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守城方法。

看起来石头这种东西一次可能砸不了几个人,但是却可以顺着攻城梯的方向一直滚下去,只要这块石头的重量给力,这一根攻城梯上面几乎是不会剩下多少人的。

而且石头在下落的下程当中,更有可能会将攻城梯给损坏,不论是梯子的两边还是中间断掉一点,这个攻城梯的寿命也就到头了。

除此之外,现重要的防守武器就是火油,可以说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法宝,尤其是在守城战当中。

要知道古代的技术跟现代是没法比的,所以铁的产量一直不够用,而攻城梯这样的东西,除了一些重要的部位由铁组成之外,其余的地方几乎都是木头。

只要是木头对于火几乎就是无解的,这些火油由于温度很高,会对攻城的士兵造成巨大的伤害,毕竟油可以像水一样四处乱钻。

一不小心粘到身体的某个部分,瞬间就能让你闻到一股肉香的味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在往城墙上面爬的时候,一桶火油直接从头顶浇了下来,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酸爽来形容了。

并且油污这种东西很难清洗,就算火油温度降了下来,可是各种的光滑让爬攻城梯的敌军们更加的困难,而且还会因为守城方再次泼火油,从而让这些残留的火油再次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攻城梯的底盘都是由各种麻绳等东西来固定的,而麻绳是最怕火烧的,这些被泼下去的火油落到麻绳上面经过燃烧,直接就会将牢固的攻城梯给整散架。

同时我们也知道火的可怕之处,并非只是将人烧死,而是燃烧之后所带来的空气当中氧气的不足,攻城的时候是往上爬的。

但是火油在下方燃烧,从而造成上方的氧气含量不足,如果说攻城的士兵已经爬到了城墙上面,或许还好说,就是在半空当中是最难受的。

一旦吸入的氧气不足,就会产生头晕等问题,而这可是战场上面,并且还是高空作战,一不小心就会从十来米的高处掉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的攻城战当中,守城的士兵几乎没有人会去推梯子,因为推不动,扔石头的效果也比推梯子强上好几倍,假如火油充足的话,所谓的城墙几乎是不可能攻下来的。


虎头山小妖


电视剧上的一个神逻辑就是攻城战中的扶梯,明明那个扶梯看上去弱不禁风,轻轻一推就可以推走,但守军却非要厮杀,观众们也都为演员们着急。

但其实在真正的攻城战中,攻守双方都会使出浑身的招数来击败对方,推倒梯子这样的招数怎么会没有想到呢?

事实上,推梯子这样的操作也很难实施,在战斗中,攻城的一方如果敌后策反没有成功就会使用强攻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攻守双方都会有巨大的伤亡,因为守城的会在上面居高临下的射箭,扔石头,泼烧开的金汁。

但推倒梯子这样的操作也只能有心无力,主要是攻的一方已经替守的一方全部都考虑好了!

首先古代的攻城梯并不是像是电视剧上的那样,简简单单的两个梯子,而是在下方有固定的装置。

比如说在下方会加上一个支撑的三脚架,使梯子和地面有更加稳固的支撑。

并且攻城的一方已经将所有的方法都考虑好了,不仅仅在地面有支撑,在梯子上还有玄机。

比如在梯子上还会有钩子,勾住城墙,如果想要推倒梯子,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那几个钩子去掉,不然也没有丝毫的办法。

可这是一个耗费时间很多的事情,于是攻城的一方又有了一个武器“投石机”使用投石机干扰守城军队,让其无法专心的推倒梯子。

盾就是矛,矛也是盾,无论是哪一方都会站在敌方的角度思考如何打仗,所以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攻城战这种不带花里胡哨靠实力的战争也是最惨烈的。


疯狂青史


影视剧中可能因为拍摄成本的问题,会把攻城云梯拍摄成这样:

但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中,攻城梯一般都是这样:


所以这样的云梯,是不可能在城墙上给他推倒的,所以扔石头、火油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一般认为,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般就已经发明了攻城云梯。

那时候的攻城云梯,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云梯底部装用来移动的车轮。2、可以调整角度移动的梯子,以便于能够适用于各种高度的城墙。3、云梯的前端装有抓钩一旦固定在城墙上,很难将其推倒。

到了唐朝的时候,攻城云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又有了很大的改进,此时的梯子可以牢牢固定在底盘上,并且还会配置一个副梯,与主梯固定在城墙不同,副梯的前端装有木轮,可以在城墙上来回移动,机动性很高。此时的攻城云梯从准备到架设完毕的时间大大缩短,守城敌军很多时候都难以反应。
到了宋朝,攻城云梯更是根据不同的作战情况,设计出了很多的变种,如: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并且在云梯周围增加了防护挡板,可以有效地防止攻城云梯被守城敌军所破坏。

  

繁小花的碎碎念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我们看电视剧的古代战争片,攻城的时候总会出现“云梯”的身影。

当云梯架起的时候,守城士兵就会往梯子上砸石头或者射箭,以此来阻止敌人的进攻。有人好奇,为什么不把梯子推倒,这样敌人不就上不来了吗?

关于云梯攻城这个问题,我们都被影视作品误导了

电视剧里的云梯就是一把普通的梯子,使用的时候整张梯子上站满士兵,然后梯子下面的士兵用力一拉,梯子就靠在城墙上,梯子上的士兵马上就沿着梯子冲上去。

从“兵贵神速”这句话来分析,云梯似乎确实是这样使用的,这样让守城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上去了一梯子人了。但实际上,古代的城墙一般都有六米以上的高度,有些高一点的城墙还有十几米高,梯子的长度和放置的角度非常重要。

一条单薄的梯子,一次性靠在墙上,要是梯子放高了或者放矮了都会影响使用效果。梯子放矮子,那就白放了,士兵们根本上不去;梯子放高了,在上面凸出一大堆,那肯定会被守城的士兵推倒啊!

古代云梯是如何使用的?

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云梯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一条单薄的梯子,云梯的造型在历史上经历过了多次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发明了云梯用于攻城,但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记载,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云梯是什么样子。到了唐宋时期,云梯的模样就有了清晰的记载:

云梯是固定在带轮子的车上,而且是折叠型,分别有主梯与副梯,攻城的时候将整部“云梯车”推到城墙下,然后拉起副梯,攻城士兵就可以一拥而上。

据《旧唐书》记载,在建中四年的时候出现过“超巨型云梯”,这种云梯宽度有数十丈,当时的一丈相当于现在2米多!试想一下,当这部超级云梯靠在城墙上的时候,就如同是铺设了一条几十米宽的斜坡道路,守城士兵又如何能防得住?不过我倒是很好奇,这种超级云梯是如何拉起来的?

从唐宋云梯模型来看,带有底盘的云梯不但样子威武,最主要的是安全稳固,这种云梯一旦靠上了城墙,上面的人根本不可能把梯子推倒!

古代战争中,云梯必须要有很大的把握时才会架起来

古代攻城,并不是一上来就架梯子冲上去,而是先围城。

攻城战中,攻城比守城难度要高很多。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把城攻下来,就必须要先把城里的战争力降到最小。

古代攻城一般都会先采用围城的方法,让城内粮草消耗尽了,兵心动荡的时候,才会采取攻城。但此时攻城也不是那么容易,古代的城池大部分都挖有护城河,所以攻城之前必须要先把护城河的水源截断,然后再把河道填平,这样才可以攻到城墙下面架设云梯。

结束语

云梯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的变革,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广泛使用,云梯在攻城战中失去了优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云梯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消防灭火、高空作业等等,现代的云梯也比古代更为先进,我们以大车为底盘,采用现代材料制作出来的云梯可以高达上百米!


水煮汗青


大家应该是受影视剧影响太多了,在看影视剧的时候,都在想,为什么不直接把梯子推倒算了墓,干嘛要一个一个扔石头。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战争中用都梯子,不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梯子,古代战场上的梯子是一种云梯,顶端有钩子,还有铰链和防盾,是没办法推到的;第二就是梯子在墙上是有倾斜角的,站在城楼的那个位置,就是梯子的正面位置,要想把梯子推到,是很难做到的;最后就是一方攻,一方守,都需要多方的配合,破坏梯子的是肯定的,只是不是我们简单的那样理解,把梯子推倒就行,肯定需要火力的压制,再有就是人员的配合。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收藏,记得关注我哦!和你分享更多历史故事。


大王喵历史


题主显然是被现代拍摄的一些古代战争片给迷惑了。在战争片里,攻城士兵只是凭借看起来就很单薄的竹梯,颤颤巍巍地往城头上爬。那种竹梯弱不禁风,只要一推就倒。

但真实的古代战场可不是这样的。

重庆通远门雕塑,爬城梯子就是一架普普通通的竹梯,真实的古代云梯不可能这么low

作为古代攻城工具的第一个伟大发明,鲁班的云梯得到了楚王的衷心赞赏,由此下定了攻打宋国的决心。只要认真想想,就知道云梯不可能是几把竹梯捆扎在一块,由士兵扛着去攻城吧。

鲁班为楚王献上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援

从《武经总要》的记载来看,云梯的结构还是相当科学而复杂的。

首先,相当庞大沉重。云梯底部有用铁板(最早是木板蒙牛皮)包裹的藏兵室,里面可以容纳很多披甲士兵。梯子本身也非常坚固,可以承受多名披甲士兵连续攀登。这样沉重的结构使其不可能被人力推倒。



宋代云梯

其次,巧妙地利用了反弹力。云梯分为可以折叠的两截,顶部有铁钩,平时用绳子栓住铁钩,把上半截固定在底部横梁上。战时靠近城墙后,就砍断绳子,上半截云梯在巨大弹力的推动下搭上城墙,铁钩牢牢地咬住城头,甲士乘机攀登。这个时间是很短的,如果守军用刀斧去砍铁钩,还没砍断呢,甲士就已经登城了。

可见用云梯进攻时,旁边还有利用杠杆原理举起的挡板,掩护云梯接近城墙,避免守军用弩箭射杀云梯上的甲士



再次,云梯不是单独作战的攻城工具,同时还有撞击城门的冲车,压制守军的井欄(箭塔),让守军顾此失彼。与其冒险去推或者砍砸,还不如用弩箭和石头攻击云梯上的甲士有效呢。

当然,扔石头依然比较低效,很可能你还没扔两块呢,敌人已经登城杀到面前了,并不是对付云梯的好办法。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首领朱泚亲率大军,攻打奉天城;德宗任命少数民族名将浑瑊负责守城。

浑瑊,铁勒人,坐镇朔方,屡破吐蕃,为中唐名将

朱泚让长安西明寺僧人法坚制造云梯(这和尚不简单啊),云梯高有九丈,长宽各有数丈,下装巨轮,外面裹着水浸的湿牛革,周围悬满了水囊, 梯上可装兵士五百人。这样的云梯至少有几十吨重,因此城中的人都忧恐畏惧。

浑瑊认为,云梯大而沉重,重则易陷,只要按照叛军来袭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满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敌人的这一攻势。唐军按照浑瑊的要求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守军用钉板和擂木对付用云梯登城的敌人,这是在无法直接对付云梯情况下的常见防御措施

十一月十五日,叛军的云梯车开始攻城。云梯车中的兵士箭发如雨,助攻的轒轀车掩护叛军抱薪负土,填平壕堑,矢石、火炬此时都耐何不了叛军,云梯上已有不少叛军登上了城楼,形势危急。但在浑瑊的激励下,唐军死战不退。浑瑊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面不改色,继续指挥作战,在场的唐军都深受感动,斗志大涨。



唐军终于转运,叛军的云梯车陷进了挖好的地道,火油点燃,顺风燃烧,城上的唐军趁机投下苇柴、火炬,云梯车转瞬之间化为灰烬,数千攻城叛军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烧死,散发的焦臭之气,数里以外都可以闻到。唐军士气大振,三面出击,终于击退了叛军。

浑瑊用的火攻就是对付云梯最好的办法,但这办法也很看运气,毕竟设置的地道有限,在什么地方挖,只能靠指挥者的经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云梯这种重型攻城器械可以使用一千多年,直到大炮出现后才黯然退场的原因,实在是太难对付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兵临城下。攻方将领大喊一声,随后无数士兵蜂拥而上,一把把梯子往城墙上一架,士兵们前赴后继像蚂蚁一样往上爬,城墙上的守军拼命往下扔石头。

如果打仗真是这样的,那只能说守军是傻子。这么轻飘飘的一架破梯子,一推就倒,你还费那劲丢石头干嘛?

事实上,打仗用的云梯,根本不是两竖N横那个样子的玩意,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军用攻城器械,战斗过程中很难推倒。真正的云梯,外形上看是一种战车与梯子的结合体,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云梯车”。

云梯相传为春秋时鲁班发明,《墨子》中有一篇《公输》,写到“公输班(鲁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攻城,不是爬到屋顶修东西,必须要防范住敌军守卫的各种攻击。

那真正的云梯是什么样的呢?

在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上,有体现云梯的图纹。云梯底部有个底座,底座下有轮子,底座上方是最重要的梯子部分,梯子顶端呈钩子状。

攻城之时,士兵们将云梯车推到城墙边缘,再将梯子立起来搭到城墙上,由梯子顶部的钩子将城墙边缘牢牢钩住,士兵再沿着梯子爬上城墙。

这下明白了吧,为什么守城士兵不能把云梯推开?因为根本推不动啊!

首先,梯子顶部的钩子已经钩住了城墙,要推开梯子首先就要把钩子部分破坏掉,这在对方弓箭掩护登城士兵的情形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其次,由于梯子本身和底座相连,所以要推开的不止是一个梯子,而是整座战车。云梯车的底座是稳定的三角结构,如此设计本身就是防着云梯被轻易推翻。

这就是为什么守城士兵选择扔石头,去杀伤顺着梯子往上爬的敌军,而不试图去推翻云梯的最终原因,因为根本没有多大可能推得翻。

春秋战国时期,云梯已具备了最基础的形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城墙不断升高,攻城用的云梯车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发展的需要。

唐代的云梯,外形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底座由大木搭建,底部有6个大轮子,而且车上面巨大的梯子,也不再依靠人力推起,而是直接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座之上。

梯子也细分为两部分,下面的是主梯,主梯之上还有一个副梯。主、副梯用轮轴连接,需要时可将副梯一点点推出,自由调节高度、伸展长度,其原理类似于现在伸缩自如的钓鱼竿。

这种云梯车的优点。是不必等到云梯靠到城墙上再发动攻击,而是可以在还有一定距离时,就将副梯推出搭上城墙,士兵直接杀上去,节省攻击时间,也防止云梯靠近城墙的时间太长被守军破坏。

到了宋代,云梯功能又有了进一步提升。云梯车底座包裹牛皮,牛皮内暗藏士兵,厚重的牛皮可以抵御一般的刀枪砍刺。梯子部分更是大幅提升,采取了折叠式,副梯可以从后方翻转出来,比唐朝的伸展式云梯长度更佳。

自从云梯发明以来,围绕云梯,攻守双方都在不断改进战术,以求己方能占据更多优势。

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云梯如果真的已经搭上城墙,除了砸石头之外,还有弓箭、落木,以及泼滚油、开水,甚至什么锅碗瓢盆都可以往下砸。而其中最有效的,当属火攻。

比如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当时叛军大将尹子奇猛攻睢阳,一旦睢阳失守,江南粮仓恐落入叛军之手。睢阳守将张巡,与叛军展开了激烈交锋。

当时叛军的云梯非常厉害,史书记载“置精卒二百于其上”。一座云梯可以装载200名士兵,意味一旦让云梯靠近城墙,后果不堪设想。尹子奇在战争焦灼阶段,动用了数辆云梯,企图一举拿下睢阳。

面对叛军猛烈的攻势,张巡搞出一个创新打法。

他命人在城墙开了许多隐蔽的小洞,一旦云梯接近,第一个洞中伸出一根头上带铁钩的木棍,将云梯钩住,让其不能离开;此时,第二个洞中又伸出一根木棍,抵住云梯让它不能靠近;最后第三个洞中,再伸出一根头上带着铁笼的木棍,铁笼中燃起大火,搭在云梯上直至将其烧断,云梯当即断开,随后叛军纷纷跌落摔死。

靠着这个方法,张巡让尹子奇的云梯战法,彻底失去了作用。

睢阳之战的结果表明,云梯因为体型巨大移动不便,再加上它怕火的致命弱点,往往很难抵挡守城方的火攻战术。随着明清时期红衣大炮等攻城利器的出现,云梯逐渐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