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創乾貨丨商業地產面臨怎樣的自我升級和思考是什麼樣的?


聖創乾貨丨商業地產面臨怎樣的自我升級和思考是什麼樣的?


本次疫情在短時間內給實體商業帶來了了巨大沖擊。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不僅關乎人類健康與醫學,而是對社會經濟、社會管理的全盤考驗。疫情總會找到自己的解藥,危機也將在我們不斷自身優化中,變成轉機。

在這個探索轉機的關鍵節點,回溯當年“非典”之下商業風雲,解讀當下,探索疫情過後的商業新出路。

疫情的影響使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對於實體零售而言,部分商業場所暫停營業對銷售額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春節黃金週的疊加效應之下,租金、庫存和現金流壓力會隨著關店的時長增加而風險加大。


在此背景下,有行業大咖表示,“短時間內,實體商業遭受到了巨大沖擊。但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線上消費,也受到來自於物流不暢、消費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疫情對商業的影響不分實體和線上。”

疫情下的商業地產風向將如何?官方媒體發起一場“戰疫對話”,敬請關注權威商業大咖們關於本次疫情的觀點闡述:

問:疫情過後,商業地產的新思考如何延展?

答:對於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之後的思考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線上商業和實體商業的關係,線上與線下共生,相互依存,互為轉化;二是對商業公共空間個人衛生、公共衛生層面的管理挑戰和升級,體現在商場的硬件設施,如空調、洗手間、消毒設備等;三是除了零售商業以外,辦公/酒店/住宅的聯動,需要抱團取暖,一起推動政策及規章制度出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次疫情的突發事件也會成為商業零售業重整再出發的一個機遇轉折點。就像2003年非典過後,商業地產夜迎來新發展。大浪淘沙,行業門檻會進一步加高。而食品安全、公共衛生、配套設施等方面也會迎來新的升級,滿足消費者對於健康安全要求的新標準。

問:新冠疫情對實體商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答:這次新冠病毒的疫情對於實體商業來講,肯定是給予了短時間的重大打擊,但是線上消費也受到一定的衝擊。線上和線下是相互依存的,它的相互依存都需要公共空間、設備空間、社交空間以及商業空間去展示,所以這次疫情對商業衝擊是線上和線下一起的事情,絕對不是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概念。

線上消費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其他的任何線上消費也是需要展示和使用場景的。一是線下的消費入口一旦封閉,線上的流量肯定受到影響;二是社交屬性缺失後,很多消費也就不必要了。就像大家的玩笑一樣,一套睡衣過春節。所以這波疫情的影響不只是對實體商業,線上商業絕對也有影響。

從長遠來看,未來商業將不是線上和線下,而是在線與不在線。只要時時處在場景內的就可以時時產生消費。另外,所有的消費都需要終端去展示,如果這個終端現在被封鎖掉了,那麼源頭的需求方沒有了,供應方自然就會被降低。線上和線下這兩個看似針鋒相對的經濟體,如今越來越證明實際是被捆綁在一起,相互依存的。所以,這次受衝擊的絕對不只是線下的實體商業,線上的商業也遭受到了一次“寒冬”。

問:疫情過後,商業運營會有哪些調整和改變?

答:這次疫情後續產生的影響對整個社會、包括消費者對公共環境衛生和服務業從業人員衛生管理上讓我們開始反思。當疫情解除後,忌憚和疑慮仍在。對於商業運營者來說,商場裡的硬件設備,如中央空調、新風系統、洗手間殺菌消毒措施,需要有一些升級調整。

其次,落實到商戶的層面上,比如說電影院、KTV這種空間密閉型的場所如何做好預警和防護。甚至於自助餐廳以及火鍋店開放的小料臺,這種開放模式可能全都會被改變。未來,人們對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方面的標準會提升,從業人員也要與時俱進提高標準。

我國商業處於快速成長階段,這種新觸發的社會問題或者是公共安全問題其實是給了一次讓商業體重新升級的機會,我們要思考未來在這個方面該如何做?例如,非典之後,分餐制開始流行,很多餐廳也有了公筷、私筷的區分。這次新冠病毒或許將會幫助我們整體提升和完善服務細節,包括商業公共空間的餐飲衛生、洗手間消毒設備的便利性,舒適性等方面。

問:疫情過後,商業地產整體行業將會有哪些改變?

答:商業地產我們不能單純只看零售商業,還要關注一下寫字樓、酒店等物業。其實辦公樓和商場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現在大家在家遠程辦公,如果工作效率沒有降低的話,會不會從而改變辦公市場的格局呢?隨著5G技術的應用以及辦公軟件的簡約化、系統化,可能會徹底顛覆“需要一個辦公位,一個辦公室,一個會議室才能把工作做出來”的模式,從而去影響整個公司的運營和行政管理機制。這樣的發展以後可能對整個企業的成本結構、管理結構包括辦公環境需求都會有比較大的調整。


而辦公模式的調整,也會影響實體商業。假設整個CBD地區現在日均的辦公人群大概有40萬人,但由於這個結構的改變可能突然減少一半,那些為此提供商業配套的購物中心該怎麼辦,可以同時容納幾百人就餐的餐廳或者可以容納20人的房間該怎麼辦?這些問題都將會納入到未來的思考當中,辦公和商業,商務和商業都是相輔相成的。

問:社區商業未來會不會有比較大的發展潛力或者機會?

答:其實,我們更想把社區商業稱之為非核心商業,比如說有些商業不在城市中心區,但是其周邊也聚集了大量人群,同時這個商業本身的條件也很好,機會不錯。未來,隨著商住一體化的推進,非核心商業,如果它的硬件條件有優勢,商業體本身設計有長遠性考慮的,它的確可以在未來承接一些外溢的消費和一些外溢的商戶。但與此同時,其交通的便利性、周邊社群的屬性與整合營銷、“最後一公里”的打通都會成為其重要元素。

問:此次疫情對今年的開業率會有影響嗎?

答:由於疫情現狀,新項目的開業肯定會拖延。商戶開店計劃以及項目工程進展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項目開業肯定會拖延。這是整體性的問題,不是單一項目出現了問題。

問:這次疫情之後,商業地產的改變趨勢會怎樣?

答:商業體的自我升級趨勢可能會更多一些,更應該專注於內功的自我修煉。前面提到的幾個方面,一是線上線下相互依存;二是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管理挑戰和升級;三是除商業以外,其他房地產兄弟行業的互相聯動。總之,需要對商業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商業體是可以體現城市活力的場所。其次,品牌商戶、商場硬件軟件設備需要做一定的升級調整。另外還需要行業上下游一起聯盟起來,向政府申請一些新的輔助推動政策等等。

問:這次疫情的突發危機,對商業地產有何警示?在風險預防的機制方面該如何做?

答:如果類似的群發性病症再次出現,要寧可視其大,不要視其小。比如說階段性的流感,商業體可以提供一些消毒和體溫檢測設備等,會讓大家消費的更放心,停留的時間更長。這個層面上商業體作為一個整合能力比較強的平臺,應該更正面的去面對這個危機,以更正面的姿態,引領商戶的革新和消費者的需求。

問:後期對於商業體在引流方面的營銷推廣活動,有何建議和看法?

答:疫情過去以後,可能復甦比較快的應該是步行街、開放性的商業街、社區商業等,引流更需要情懷的注入,比如說一些短時間的表演、小型活動、或者類似國外街頭藝人的形式。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給一些政策的支持,可能會對迅速恢復商業信心、恢復消費能力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