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要發揮更大作用,股權融資成重頭戲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潘曉娟報道

2020年是深化改革之年,在宏觀調控的“六穩”形勢下,PPP模式也被賦予了新的重任。

“PPP模式主要體現的是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廣西、北京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始試水。到現在,經過20多年的發展,PPP模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常保國在今年年初舉辦的“第四屆中國PPP投資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經過審核合格、已經開始投入項目運營的PPP項目有4000多項,投資達到5萬多億元,應該說PPP項目在解決政府財政短缺,提供更好、更優質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服務方面是成效顯著的。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漢陽表示,在當前的宏觀政策環境下,PPP模式仍然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它還是很適宜的政策工具,畢竟這是一種市場化的、公共產品的提供和供給機制。從這個角度看,2020年以至於未來,PPP模式仍然需要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股權投資是影響PPP發展的關鍵因素

PPP模式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融資的功能。由於PPP模式融資的特殊性才導致了PPP項目具有推動改革結構調整、治理優化等一系列延伸的其它效果。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開孟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中表示,PPP追求的是未來長期可持續的夥伴關係。從PPP項目治理、公共治理的角度,從提高整個PPP作為公共服務的角度來看,PPP規範發展必須重視融資問題。而融資問題的關鍵是重視股權融資問題,股權融資要培養合格的投資者,尤其是合格的民營投資者,這是當前中國PPP規範發展極為重要的問題。

“從邏輯上講,股權投資對PPP項目融資至關重要,而目前形成的以債權融資為主導的路徑依賴則存在著很大問題。”李開孟表示,目前有關PPP基礎設施的投融資,無論是資本金、股權投資還是債權投資,追根溯源都是債務融資。但如果不重視股權融資的重要性,不研究資本金融資的規範化問題,債務融資將存在嚴重問題,會導致PPP項目的投資者是誰、真正的所有者是誰都不明確。如果PPP項目的融資出現問題,融資質量是低的,導致後面的一系列效果都達不成。

李開孟說,PPP模式規範發展的基礎是提振股權投資,股權投資是影響PPP規範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股權融資的質量也決定著PPP融資方案的質量。股權融資是基礎,股權資金的籌集、來源包括各種各樣政府的資本金、企業的資本金等。從PPP的本意來講,PPP只有吸引高質量的社會資本資本股權進入,才能使得PPP融資方案是一種高質量的融資方案。他建議,政府主管部門、金融機構、社會PPP參與各方必須充分認識到股權融資對整個融資方案質量提升的重要性。

李開孟表示,從“十四五”規劃開始,要強調重視PPP的股權融資,強調資金結構的合理化,進入這樣的階段才能進一步打造PPP未來長期可持續的夥伴關係。在PPP合作模式中,只有是真正的股權融資,才能夠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才能助力PPP模式規範發展行穩致遠。

對PPP項目再融資要有應對機制

結合PPP模式的發展狀況,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守清教授重點談到了PPP項目再融資的話題,“投資者投資的PPP項目,其實主要是靠再融資賺來的。高級階段的PPP應該是靠後期再融資,投資者看好了這個項目,將來發展好之後就會把風險減少,然後再融資帶來超額利潤,這才是高級的PPP。”

王守清分析,融資方式受未來利率影響變化比較大,金融機構應該花時間去研究利率變化,政府也應如此。真正的再融資包括兩種:一種是計劃內的;一種是計劃外的。計劃內是指在做融資結構的時候,預判未來,做好主動再融資的結構設計。計劃外則是指事先沒有規劃,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導致被動去做再融資。由於PPP項目規模大、週期長,項目風險也相對較大,如何通過法律合同釐清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職責,更好地讓各參與主體合理分擔風險,是PPP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王守清談到,對於再融資可能帶來的收益和風險,都應該在事先進行長遠考慮,最好是有動態的應對機制。是否需要再融資應該取決於項目本身的需求,如果盲目進行再融資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這需要處理好主動與被動的問題。

創新合規促PPP模式效用最優化

2019年,國家相關機關、相關機構出臺了大量與PPP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PPP規範健康發展提供了健康、穩定製度保障。中國PPP投資論壇副理事長呂世傑表示,在經歷了規範期之後,PPP模式還會繼續發展,而如何在工作中合理合規發揮出PPP模式的最優效果,值得業內思考。

在呂世傑看來,當下對PPP投資的法治建設進行探討,對政信金融的實踐進行總結和探索,對於未來PPP的健康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國投信達集團執行副總裁邱鷹分析,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共贏發展,這是PPP理念的需求,如果政府和社會資本對這種理念追求理解不到位,PPP發展就缺乏可持續性。PPP發展要堅持守信高效原則,即PPP發展離不開政企雙方精神層面的軟支撐,只有具備合作精神和契約精神,才能助力政企合作實現高效有序發展。作為政信金融深化服務專家,國投信達專注於服務地方基建與民生項目。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始終堅持從內心深處樹立規範的底線思維,嚴守PPP模式推廣初心,專注於服務地方基建與民生項目,包括河道治理、道路施工、棚改、產城融合、特色小鎮、全域旅遊、醫療教育等領域,致力於為地方平臺企業和政府提供合作範本。

中國政法大學國家監察研究院副理事長裴棕偉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應用PPP模式,這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新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然而,PPP發展的實踐中在看到成效的同時,也要認識到面臨著的一些難點和問題。比如,在立法層面期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相關PPP條例出臺;政策層面盼望引入PPP化解政府債務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並展開績效評價的頂層設計;管理運用層面需要不斷提升PPP項目的管理和運營能力;而操作層面需要優秀的幹部人才和隊伍,推動PPP的持續繁榮。

裴棕偉談到,從政信金融角度來研究問題,它包括政府以自身信用為依據展開的投融資活動和以市場化、社會化方式展開的投融資活動,比如政府債券、PPP資產證券化、融資平臺、政府投資基金等活動內容。中國政信的發展、PPP模式的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密切合作,更需要對相關學科進行綜合性的研究與探索,通過對政信理論的深入研究,並結合全球宏觀經濟視野,才能探索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關於PPP發展的真知灼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