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皇甫嵩的个人特点?

黄康锐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西凉豪门士族集团的杰出代表,是平定黄巾军之乱,和西凉王国叛乱的首功之臣。正是凭借皇甫嵩的军事才华,东汉政权才得以苟延残喘,所以,皇甫嵩的个人特点之一体现在军事上:能力超强,杀伐狠毒!

在政治理念上,皇甫嵩又体现出对皇权的绝对忠诚,不顾形势的一味愚忠。这也是他个人悲剧的根源之一。

本质上讲,皇甫嵩是政治家,他缺少政客的投机和灵活,对军阀的危害性缺乏深刻认知,自缚手脚,自断前程,错失了安定天下的好机会。

皇甫嵩的特点,总括起来就是:他是军事家,又是格局狭窄的政治家!

才能出众,却又洗不掉一个“毒”字

“黄巾之乱”跟一般的叛乱不同,它是依靠宗教信仰,多点开花,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同时暴动,人数接近四十万,声势浩大。

“黄巾之乱”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官府人员配合,连京师洛阳的宦官都牵涉其中,不单纯是农民暴动,所以危害性极大。

汉灵帝虽然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是平叛并不顺利,先有朱儁失利,后有卢植受冤获罪,紧接着“五斗米教”跟着从益州起事。倘若不是皇甫嵩在关键性战役中,重创黄巾军,形势必然恶化。

皇甫嵩先后在长社之战、广宗之战和下曲阳之战中,大显神威,接连平定颍川、汝南、陈郡及河内、河北之地。不过在这系列战斗中,皇甫嵩表现出了让人诟病的狠毒:

  • 一、长社之战斩首数万

“五月,嵩、操与朱俊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 二、广宗之战杀敌近十万

“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 三、下曲阳之战做十万人“京观”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 四、平凉州之乱斩首万余

“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

战争虽然残酷,但皇甫嵩有明显杀戮过度的嫌疑,他甚至连张角的死尸都不放过,更不放过手无寸铁的义军家属子女,对败亡的黄巾军及其家属,一律采取屠戮政策!下曲阳之战后,为了夸功,竟然以十万颗人头做成“京观”!

皇甫嵩每一步升迁,背后都是累累血痕!

忠诚不二,却又脱不掉一个“愚”字

黄巾军被剿灭后,凉州名士阎忠,悄悄向皇甫嵩进言:

“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阎忠的意思是说,如今国祚不兴,朝纲败坏,你手握重兵,占领河北,这是大好时机,干脆自立吧!

客观来讲,阎忠的形式分析不假,东汉帝国已经朽透,而皇甫嵩在冀州得到军民一致拥戴,其军事实力也无与争锋,但是皇甫嵩毫不犹豫地否决了阎忠的建议。

果然,黄巾之乱刚一平定,皇甫嵩遭受诬告,被削夺兵权。

凉州之乱爆发后,皇甫嵩不计前嫌,再次领兵出征,消灭了王国叛乱。面对董卓的公然抗命,拒绝交出兵权,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建议乘机讨伐董卓,皇甫嵩说:董卓抗命有罪,我不请示皇命行征讨,不也是有罪吗?必须向皇帝请旨再说。

董卓控制洛阳,掌握大权后,盖勋计划与皇甫嵩联合征讨董卓,在当时的状况下,这恐怕是唯一抗衡董卓的方法了。就在二人秘密计划之时,董卓以皇帝的名义,征招皇甫嵩入宫。

很显然,董卓假天子之命,欲除皇甫嵩。面对这个天大的陷阱,皇甫嵩竟然决定应征入宫,结果落入董卓圈套。若不是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有私交,苦苦哀求,皇甫嵩就被杀了。最后命虽保住了,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终结了!

以上三件事可见,皇甫嵩保持着对皇权的敬畏,心怀忠诚,即便自己受到委屈、威胁,依然保持忠诚不二,实属难得。但是从另一面来说,忠过了头,就是“愚”!

董卓图谋皇甫嵩,进而危害天下的迹象早就显露,皇甫嵩依然死守狭隘的“忠”,错过了剿灭董卓的大好时机,蠢透了。尤其是,明知陷阱,就因为董卓打了皇帝的旗号,就毅然往陷阱跳,真不知道皇甫嵩的脑子是不是被洗坏了!

愚忠之人的杀身成仁固然可敬,但是贻误时机,遗祸天下,往往更让人可恨!皇甫嵩就是如此,你对他敬佩的同时,又恨不得踹他两脚!

恪守正道,却又甩不掉一个“浅”字

皇甫嵩这类人,是皇权最喜欢的一种,这类人永远不会对皇权形成了威胁,因为他是有道德约束,守规矩的政治家。而董卓则不行,董卓是唯目标是图,不守规矩的政客,破坏力太大。

所以,董卓能成为军阀,皇甫嵩实力再强,永远只是皇权的工具!

放在帝制环境的立场固然不错,可是放在东汉末年,皇权被架空的客观现实之下,他的这个政治观念,则显得有些狭隘,暴露出皇甫嵩的“浅陋”。

皇甫郦在劝皇甫嵩讨伐董卓时,就已经说得很清楚:

“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董卓已经公然违抗皇命,其奸毕露,如今能够制住董卓的只有皇甫嵩一人,果断出手才是真正的忠义,才是国家大义!

皇甫嵩却固守僵化的规矩,太爱惜自己的羽毛,固执地认为,不经皇命的军事行动就是不忠,跟董卓一样。这种只识其表,不领本质的肤浅,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

离伟大,就差那么一步之遥的皇甫嵩

当我们看到皇甫嵩屡屡力挽狂澜,扶东汉政权于将倾,满以为又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冉冉升起。可惜皇甫嵩做了个漂亮的开场白之后,立刻让人大跌眼镜。皇甫嵩的表现,看起来无可指摘,实则贻害无穷,离伟大政治家看起来一步之遥,实则差之千里。


这个一步之遥差在哪里呢?

  • 1.缺少高度,局限性太大

皇甫嵩将自己与董卓的冲突,始终局限在两人之间私人关系,而没有站在天下大势,和国家大义的立场上来度量,高度的缺失,让他失去了突破条条框框的动力,变得缩手缩脚。

我们讲,“义”和“利”是对立的,其实如果高度足够,我们也可以看到“义”和“利”统一的一面。皇甫嵩就是视角不够,光是看到他与董卓私人争端,纠结于“利”,可是这个利,如果摆脱个人的层面,难道不是符合国家大义吗?

  • 2.缺少担当,不敢为大任

皇甫嵩在战场上把自己的勇耗尽了,在政治上变得缩手缩脚,缺少为大任而担当的决绝。

这一点让人不可思议,疆场上滚过来的人,生死不惧,怎么会缺少担当?事实上皇甫嵩就是这样,一面战场上屡屡建功,既狠又毒,回到政治上又变成了小绵羊,任人宰杀。所以,世间的勇,不光在有形的刀剑之间,更在无形的刀剑之间。

  • 3.缺少至纯,化作小我

最后一点实在不忍说,又不得不说:皇甫嵩其实不是纯粹的人,其忠、其勇都打了折扣,表现不力的根,在于他有私心杂念,即自我保护!

这么说似乎有污蔑皇甫嵩的嫌疑,如果我们对照被董卓赦免后的皇甫嵩,与董卓的关系,就不难看出,皇甫嵩之所以不愿意讨伐董卓,有不想与董卓私人关系闹僵的成分,有私心作祟的成分:

“及嵩拜车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明公今日变为凤皇耳。’”

如此小心翼翼地奉承董卓,肉麻的话说尽,难道就是韬光养晦?还不是自保罢了!

所以,皇甫嵩此人确实有本领,东汉政权能剿灭黄巾军,皇甫嵩居功至伟。但是皇甫嵩的狭隘,决定了他算不上伟大政治家,甚至连政治家都勉强。他错失了在董卓作乱前,就将他消灭于萌芽状态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后来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的,是曹操、刘备这样的小人物,而不是皇甫嵩这样的大人物,原因就是,皇甫嵩表面上的“大”,掩盖不了其内心的“小”!


寻根拜祖


乱世之中,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巍然不动,忠君爱国,兢兢业业,最后得意善终,既赢得了民心,又功成名就,乱世中的大智者。这就是皇甫嵩这个人的特点,虽然容易让人误解他是愚忠,但他的的确确是忠臣良将,同时也有着常人没有的大智慧。

东征北战,战功赫赫

汉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皇甫嵩被任命为左中郎将,先后大破黄巾军于长社会、汝南、广宗,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黄巾军余孽张梁、张宝也先后被皇甫嵩斩首,可以说在平定黄巾军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没过多久凉州又发生叛乱,皇甫嵩与董卓一起平乱,董卓屡战屡败,皇甫嵩连战连胜,最后平定凉州。

为国献策,为民请命

黄巾起义之出,汉朝国力不济,军队战力低下,皇甫嵩和中常侍吕强建议,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朝当时的问题。而在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此外他在任期间,上表陈辞、劝谏一共五百多次,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仗义直言,刚正不阿

在讨伐黄巾军时,卢植遭人诬陷入狱,皇甫嵩仗义直言,多次设法营救,最终使卢植逃过一劫。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导致皇甫嵩被贬官。而平定黄巾军后,当时朝政日非,海内空虚,汉阳人阎忠劝他把握机会,南面称制,皇甫嵩严词拒绝。

然而只有这些,皇甫嵩只能称的上是忠臣良将,最让人值得称赞的是他能够在乱世得以善终的大智慧。皇甫嵩一生战功赫赫,却遭遇了多次贬谪,而他正是运用这些危机,让自己在乱世中巍然不动。

第一次危机是上文讲到的,中长仕张让向其讨要金钱,皇甫嵩拒绝被贬。在当时宦官当权力极具膨胀的时候,张让向其索取金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按理说已经在宦海沉浮了多年的皇甫嵩即使不行贿,也会给张让一个台阶下,但皇甫嵩却严词拒绝,弄的人尽皆知,最后诬陷被贬,这又是为何?其实这正是皇甫嵩的大智慧,当时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势力和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相互争权,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但毕竟军权在何进手中,张让宦官一方早晚会失败,而此时的皇甫嵩功高盖主,身处权力的漩涡之中,此时拒绝张让,既可以与其划清界限,又可以避开朝野争斗,实在是明哲半身的大智慧。果然,皇甫嵩被诬陷仅仅被收回了将军印信,而张让与何进最终却争的你死我活,两人惨死,可见皇甫嵩实在是大智若愚。

第二次危机是因为董卓进京,上文说到,讨伐凉州叛乱时,董卓屡战屡败,皇甫嵩却一路高歌猛进,因此造董卓嫉妒,董卓当权后就有铲除皇甫嵩的想法,而此时也有人劝皇甫嵩起义反抗,在洛阳的皇甫嵩孤立无援,此时反抗只能是慷慨就义,于事无补。于是皇甫嵩低调行事,一方面让儿子利用与董卓有旧的关系缓解矛盾,一方面一心一意孝忠汉室,只要你董卓还以汉室发布指令,那我就避重就轻的去执行,最终让董卓对他放弃了诛杀的想法,等到吕布王允谋杀董卓之时,皇甫嵩召集旧部,彻底诛灭董卓余党,可谓是卧薪尝胆,厚积薄发。

可以说,如果在盛世,皇甫嵩这个人会得到更高的荣誉,然而深处乱世能够巍然不动,进退自如已经很不容易了,从这点上看,皇甫嵩还是有些大智慧的。


划过天空的拖鞋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皇甫嵩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职业军人,评价为忠臣良将不为过。皇甫嵩早年事迹未见史载,因平黄巾乱而名声大振,加官晋爵。平黄巾期间连战连胜,先后击破张梁和张宝所部,之后又平王国叛乱,前后多立战功而无败绩。

光是这些就足以得到比较高的历史评价了,何况皇甫嵩没有多少污点,还有体恤百姓与士兵的记载。唯一的污点就是破黄巾期间杀戮较重,不过对方已被定性为贼,杀戮越重同时也说明战功越大,以此为依据官职还有升迁。

皇甫嵩因战乱而成名,等到真正的乱世开启后反倒无所作为了,大概跟中规中矩的性格有关。皇甫嵩手握强兵,与董卓有矛盾,但几次放过了问罪的机会,跟孙坚那种果敢性格完全两样。接到董卓召唤后皇甫嵩便不顾危险去就职,可见他没有争天下之心,但并不懦弱。从董卓之乱起,皇甫嵩便没什么大作为,官职的任免也随朝廷心愿,当然都是三公九卿或级别近似的将军,但都没有什么实权,也无须完成什么重大任务。最高当过太尉,但因为流星被免职,说古人迷信吧倒也未必,可能就是找个借口腾位置。

皇甫嵩对三国历史的发展其实没多大助力,真正乱世开启后皇甫嵩几乎出世了,始终挂着几个闲差养老。早年皇甫嵩最辉煌的时候就是破黄巾,但黄巾乱对三国的发展不过是提供一个契机使地方坐大,在当时地方坐大已不可避免,皇甫嵩破黄巾的快与慢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公子灵均


皇甫嵩是一个活跃在东汉末年华夏大地上,所向披靡的东汉战神,本来应该是个为国建功,拯救黎民百姓脱离苦海;也可以拯救将要倾倒的东汉。但是皇甫嵩是一个悲戚的人物,皇甫嵩不仅没救国救民,还连家族家人都没保护好。而皇甫嵩与董卓是一对天生的死对头,他们间的恩恩怨怨可以写成一部连续剧,更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对于两个人相同的部分,更加能说明皇甫嵩很重视道德礼法,对国家很忠心,没有任何军阀的政治野心。但黄埔嵩当上御史中丞后,就没什么动力过着幕后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帐簿的生活。

  但是事情不是如他所愿,历史又给了皇甫嵩一次机会。192年春夏之交,董卓中了王允所设的离间计,被吕布斩杀了。皇甫嵩带上自己的亲信,向董卓的老巢郿坞奔去,到了郿坞首先释放了被董卓强抢抓去的一些良家女子,接着将董卓全家上下不分老幼杀个精光。查收郿坞董卓所有的积蓄,黄金有几十万,白银数百多万,以及珍宝物资数不胜数。

  经过这一系类的动作,让原本碌碌无为的黄埔嵩再次发光发亮,英姿奋发,气吞河山,横戈跃马的一代战神黄埔嵩又回来了。皇甫嵩不分老幼诛杀董卓一家子,是这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服从命令。皇甫嵩是一个纯正的军人,保家卫国,对国家的忠心是一个职业军人的职责。在当时的年代里忠心皇帝就是忠心国家,所以,皇甫嵩要听朝延的命令,遵从朝延的安排。当董卓被杀时,朝延掌权的两个人是王允和吕布。这两人用朝廷命令借皇甫嵩的手斩草除根清除掉董卓余党及亲属。

  第二个原因是:观察分析时势

  皇甫嵩身经百战,肯定经常把自己跟董卓进行对比。根据多次的实力对比还是没战胜董卓的一丝把握。董卓的军事能力可能不是黄埔嵩的对手,但是在当时也算是顶尖的水平。然后就是董卓手下能力突出的将领比皇甫嵩多。皇甫嵩根本打不赢董卓。然而董卓已经死了,就趁势斩草除根清除掉董卓势力及亲属;

  第三个原因是:对士兵很爱护。

  皇甫嵩是个读书人风度的将帅,非常的矜恤士卒,在安营扎寨吃饭时,都会等军营扎寨妥当士卒吃完饭后才会自己军帐里吃饭。所以皇甫嵩不会让自己士卒的生命对抗董卓中白白消耗掉;

  第四个原因是:为自己亲人报仇雪恨

  董卓进京控制了朝政后,没有治理天下的本事,却非要乱来胡作非为,民间哀声遍地。皇甫嵩的婶婶是个才貌双绝的女子,被董卓瞧见硬要强娶过来,皇甫嵩的婶婶誓死不肯,就被绑在车上被鞭子活生生打死。这件事对皇甫嵩而言是奇耻大辱。皇甫嵩在等机会,一旦有机会必对董卓痛下杀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