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娇枝嫩多杈芽

说到阜阳地方特产,太和的香椿想来是独秀一枝了。
  太和人吃椿芽,腌椿芽,储存椿芽,家家户户当大事办。尤其腌制椿芽,家家都是一把好手。椿芽是太和人早餐必备之佐餐。正如康有为《咏香椿》诗所云:“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康有为将椿芽比作“山珍”,想来可能是在太和寻常家居之物,而在广东南海却奇货可居。


  如今,香椿产业成了太和经济产业之一,沿沙颍河两岸,披绿植翠,一眼望不到边的香椿林木,每至谷雨前香椿采摘季节,沿河流香,像打翻了的香油瓶,清香四溢,扑鼻打脸,沁人心脾,掬一捧沙土都是香的!
  一个地方的发展有其无可取代的独有门径。太和自明清季就有种植香椿和樱桃的传统,清代椿芽已成春季贡品。每年上好的椿芽都送去京城上贡,供朝廷大员们享用。故而,香椿种植在太和不但有地利基础,也有民意基础,况乎太和沿沙颍河两岸的沙土地最益于香椿种植、成长。有历史积淀,有发展潜能,又前景可期,太和县政府正是基于此,一把投资一个多亿,建造香椿种植及加工示范基地项目,在香椿产业化道路上又进一竿。此项目建设规模包括500亩香椿生产示范基地,500吨保鲜库一座,年产500吨香椿系列食品加工厂一座。此后,此项目所带来的附加产业也将成为太和的一个经济亮点。
  地方名优特产走产业化之路才是唯一的发展出路。小作坊、小腌制,虽投入小,风险小,但也产出少,不上规模,难以做大做强,不会有大的发展。
  香椿作为一种吃食,走产业化之路,像四川榨菜、韩国泡菜那样,机械化罐装,真空小包装,保鲜、宜储存,无疑是农产品加工的必由之路。太和香椿种植示范基地的开发显然是盯住了百姓的餐桌,其实,此前太和食品厂已小试牛刀,开发出袋装香椿、香椿酱等产品,只是产量小,只能供给县内少数人餐桌,成了珍稀物种。我曾品尝该厂生产的香椿酱,豆瓣酱掺香椿末,香椿清香扑鼻,齿颊留香,很是开胃。

  袋装香椿,打开后仍清香扑鼻,清脆可人。只是产量小,不上规模,价位自然很高。倘走流通渠道,显然无价格优势;如若大批量生产,价格下降,想来会成为百姓早餐首选。曾在阜阳为官的宋人晏殊也曾作《椿》诗一首,此诗咏道:“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想来他在颍州为官时曾来太和吃过香椿芽。不然怎会有“腾凌”之感,又由衷地将椿芽赞为“朝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