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书让你开始阅读以后就放不下来了?大家都来说一说,有何阅读体验?

茶茶的空间


《盗墓笔记》+各种番外。

真的是这样,自从2007年接触盗墓笔记开始这本书直接就完全吸引了我,我几乎是把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给看了不止一遍,现在我的手机里还有很多关于这本书的截图。

其实我承认这本书写的文笔和构思什么的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这种既神秘又刺激的故事,有一些内容,越是三叔不好好写,我就越想知道是啥,甚至关注过我的朋友也知道,我写过很多关于盗墓笔记的故事,我的头条号就是靠着盗墓笔记写起来的,差不多大家看到的关于盗墓的文章都是我写的。

但是要说这本书要怎么去看呢,这么说吧,这本书现在大家的褒贬都是不一的,有好多没看过这本书的或者说看过一遍这本书的,很可能对于这本书讲的是啥都不知道呢,只有资深的一个读者才会看明白这本书讲的到底是啥,这本书别看叫做《盗墓笔记》但是盗墓的内容真的只有一半,剩下的一半才是这本书的重点,当你第一次彻底看明白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尼玛一身冷汗呀,三叔真特么敢写。

真的尤其是“它”这个名词第一次真正弄懂的时候,一开始只知道它是一个势力,这个势力一开始我怀疑过是某个姓张的大佬,还专门查过这方面的资料,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它和它的副手都是同一年去世的,而且这个年份非常的特别,再联系到1979年的广西巴乃的神秘队伍,竟然不是考古的是送葬的,还是军队来送葬,我去,直接就知道它是谁了,给我看一愣,普天之下,貌似只有三叔敢这么隐晦的写了,看过这么多年的小说,这是第一次看见敢写这个人的,真心佩服三叔。而且写了这么肥多年,三叔竟然还活的好好的。

还有大家对于盗墓笔记最想知道的三个秘密就是:

第一,小哥到底啥身份多少岁了?

第二,塔木陀的大陨石内部到底发生了啥?

第三,长白山地下的青铜门后到底什么才是终极?

这三个秘密甚至直接导致了好多读者对于三叔有着敌视的态度,但是这三个秘密真的是那么的无解吗?并不是,因为在最近三叔重新写的重启之极海听雷之中完美的解答了塔木陀的大陨石内部的秘密,然后再根据藏海花里边吴邪和胖子在墨脱深处的假的青铜门的所见所闻,几乎就能猜出来长白山的青铜门后边到底是个啥了,还有三叔曾经也说过,小哥是个正常人,只是寿命远大于普通人,仅此而已,还有大家一直觉得吴邪可能有着另外的身份,其实这么说吧,吴家一家子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不过吴邪就是吴邪,并不是什么齐羽或者什么其他的人。

整本盗墓笔记之中,大家可以去细想一下,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是谁没有故事的,闷油瓶,吴邪,胖子,三叔,二叔,小花,霍秀秀,黑瞎子,甚至于说吴邪的父亲,吴一穷,还有阿宁,裘德考,哪个都是有着很大的秘密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不过要真的生说谁没有背景,那怕是就只有胖子了,就只有胖子的身份相对来说差一点,其他人就没有差的。都是有着自己的故事的人。

而且盗墓笔记的故事背景非常的大,看不明白的朋友可能只以为盗墓的历史源头始于西王母,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盗墓的故事远不是西王母开始的,这个故事最早竟然开始于中国人民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而且这个故事是从伏羲开始的,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还有别看这本书表面上看着是盗墓的故事,但是这本书真实的核心是围绕在“长生术”这个秘密来讲的,回过头细看一下这本书,真的有点玄幻的意思了,但是又有几人哪这本书当做玄幻来看呢?不得不说三叔写作的特点真的太牛了。

以上就是我看盗墓笔记的整体的感受了,所以今天也是给大家极力的推荐这本书,有时间的或者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只要你下去心去看,你会发现这本书的魅力的。


平凡的帝企鹅


讲几个吧,先是张恨水的书,《春明外史》,这本长篇我看了两遍,读后感也写挺多,有些爱不释手,这是章回体小说,写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时期社会上各个大大小小阶层无数事件,以爱情故事穿插引导,这真的是拿起来就放不下,这是本让我爱好文学书的启蒙小说,强烈推荐下。还有本《北雁南飞》,民国时期男女有情不能成眷属的故事,尤其描述男女心理状态,就感觉是真实存在的,读的时候回想自己恋爱过程心理状态就是如此。还读了《金粉世家》,也是女主可怜的爱情经历,都值得一看。

森欧外,日本一个作家,听很少,但是他可是能与夏目漱石齐名的,先说《舞姬》吧,是去德国留学回国后经历的一些经验分享,再加自己在国内不被重视在国外留学受排挤欺负的环境下写的,读时有些会让自己有同样感受,值得一阅。《雁》我很喜欢,这是短篇,故事情节有趣,也还写心理状态多些,我超喜欢看这些分析描述男女主角心理活动的书,也推荐这本看。

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我老乡写的这帝王三部曲看起来心潮澎湃,就感觉清朝年间故事发生在自己眼前,这书挺棒,我喜欢看雍正,看他挺难的,真的皇帝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有康熙的九子夺嫡篇章,跌宕起伏,紧张刺激,看过还想再看,不厌其烦,真的好书太多了,感觉今后要再多花时间阅读了~~






越儿笑倾城


《大秦帝国》,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也学会了逆境中需要冷静沉淀,得意时更要保持警醒。这套书中所阐述的智慧又何止这些,令人感叹,令人叹为观止,令人震感!


芝玄


《道德经》,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民族暂处落后的年代,只要想到祖上曾有这样高的智慧,我们就不会自卑;即使身处低谷,只要凭着书中思想,我们也终究会东山再起。

《道德经》全书也只不过五千多个字,也因此才会被称为《老子五千言》。汉王朝传说中的神仙般的人物河上公作了个《老子章句》,将《老子五千言》分成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于是这部奇书正式被命名为《道德经》。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孔子这位圣人,说自己知鱼、知鸟、知兽,却不能知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而老子对孔子来说,就真的是“其犹龙邪”。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知道老子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是怎样的。

纪晓岚说:《道德经》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郭沫若称:“《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巨著。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马云行商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有很多文学家说真正解读它的人可修身养性 ,可绝地逢生,可安家治国 ,可化腐朽为神奇!但是解读此书是个难题。书的拗口、不熟、乏味、深奥等导致大多数人的退却。 本人十分喜爱《道德经 》,它真是深深洗涤了我的心灵。

我熟读《道德经》几年了,怎么也有上千遍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不敢说绝对参悟,也绝对了解十之六七。各个文学大师的对《道德经》翻译的作品也看了不少,比如 刘兆英著的《老子新释》,李零著的《老子天下第一》,王蒙著的《老子的那帮助》等等不下数十本。发现一个问题,每个文学大师对《道德经》的理解都不一样!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难点吧,也是魅力所在吧。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里面每一章好像各说各都不相关,可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主轴贯穿于其间。虽然我们要经过长长的经历才有可能看到或有幸触碰到、把持住这个主轴,可当我们一章一章读下来,我们会浸润在圣贤的心胸气度里,秉受着圣贤的教导和熏陶,渐渐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中华文化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回头看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一直以来人们一再地肯定《道德经》,惊叹《道德经》里面所昭示的道理之真,不断从中获益。

《道德经》点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根本处的不同点。譬如在《道德经》里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之说,教导我们“后其身而身先”,这跟现在的西方教育不同。

现在西方的教育都要人们去表现自我,要拿第一名,强调我是最棒的,不断加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是走这条路线。可一个人即使不断地拿第一名,也不能保证他能有快乐的能力,有为他人着想的存心,有为这个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在这种教育之下,人们的内心只会越来越痛苦。

《道德经》却教导我们摒弃对第一的追求,貌似让我们不思上进,实际上是教导我们在内心无小我私欲的牵绊,心中有他人,把大众的利益放在前头,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人们就能好好过自然美好的生活。

现在的人喜欢人定胜天,什么事都要跟天来争,但是《道德经》的看法却不一样,《道德经》有一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说很大很大的风没有吹一上午的,倾盆的大雨没有下一整天的,都是一阵子而已。以天地之大能,做这些事情都不能持久,更何况渺小的我们呢?

即使一个人很行,占据着高位,有钱有势,追求物质的占有、满足,如果以此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又能持住多久呢?“飘风不终朝”啊,得要回到平实里面才有隽永的安宁。

如果不懂得谦虚下来,不懂得回到“绝圣弃智”,不懂得“后其身而身先”,这样的盛状是不会长久的,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大哲学,这些道理让我们一辈子有享受不完的益处,得到非常幸福满足安宁的心境,这些都可以从《道德经》里收获的。

《道德经》的这些道理,跟现在的西方不管别人死活、只管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到处侵略霸占的理念完全不同。

我们要读老子的《道德经》,特别是乘着复兴中华文化的东风,好好来学习《道德经》,摆正我们的生活态度,恢复我们的天然纯良的心性,使我们的心灵得以提升,使得我们的生活、家庭更加的美满。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来学习《道德经》。

我本人深度理解后,感觉就是这本书确实很神奇,一开始还不觉得,越是熟读越能让人安静,性子急躁的人可以试试,很灵验。它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升华,对!是精神、气质上的升华!而且能感觉到的那种!生命的本质就是精气神,它会大幅度的加强你的思维、 精神、 气质!真的很神奇。


蜜蜂文学


《史记》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史记》这本书的确使我受益匪浅。

《史记》一书是司马迁的长篇巨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多方面历史的动态,以及帝王将相、儒林侠士,以及各种雅士名人的事迹。


郭孝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关羽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书是福


评分90。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非常优秀、有爽点有泪点有担当的故事。

这是属于民族崛起的畅想,以实干的精神完成日不落的远望,完结于一场酣畅淋漓的高/潮。

虽然结局很恰到好处,但我仍觉得需要一个番外,一个时间轴为现在的番外。

如此,方能心满意足。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在其他小说还停留在抗倭与草原进行对战对南方的蛮夷苦不堪言的阶段的时候,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已经率领他的军队收复了周边的敌对国家和附属小国,并且进行移民和同化——是的收复,你没看错。

这一路上,主角用敌人的尸骸筑起了无数的京观,俘获了成千上万的俘虏,占据了大大小小的矿产和良田,魔神之名远播重洋。

他用日不落的畅想成功打动了一个又一个帝王,让大明成功地在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以碾压的姿态屹立于其他国家之上,他近乎贪婪地占据着每一寸土地。

这样的主角虽然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诟病,但就我个人而言看着是真的极为舒坦——这满足了我长久以来对历史文的向往,虽然这个故事的“爽”并不那么彻底。

这个故事真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爽文。

首先这个主角拥有一个十分奇怪的金手指——一个啥都有的仓库。然而这个仓库最大的用途,除了主角偶尔几次的狙击之外,大概是使用里面奇奇怪怪的药物来治病?哦还有各种肉水果蔬菜调料啥的。在故事中后期仓库君更是一点戏份都没有,堪称史上最惨的金手指。

其次对于提前了几百年的科技兴国而言,这个故事中的改革过于踏实和注重过程。在这里主角需要亲自编写教材、教授徒弟、挑选工匠,集所有人之力一点点试验出各种用途的钢材、探索更快更好的能源转换方式和改进方法、开拓航道、培育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一点一滴地建设起强大的大明。

最后,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时候,文中认真地描绘了那时的朝堂和整体的现状,剖析了儒学与儒家的关系,指出了政治上的弊端……而后坚决而坚定地推进各种有利于民生的改革。

主角以一片赤胆忠心屹立于每一次变革的风口浪尖,为皇座上的君王保驾护航。

这是一个主角未曾称帝的故事。

在来到大明的这些年,他从来不想、也不愿意去碰触那个位置。每一次立下了卓越功勋,他总是会犯下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自污。他不与任何势力交好,只一心为大明江山永固子民安康。

在朱棣时期,他是那个仿佛随时可以上房揭瓦的竖子,获得了被视做子侄一般的宽容。那一声声“方醒爱朕”,那终生止步的大明兴和伯,不仅是为了回报知遇之恩,更是一份跨越了千年的惺惺相惜。那一日,朱棣于马背上离去,伤心的不只是故事中那些人物,故事外的我心中也有些许苦闷无法言表。

在朱高炽时期,他是那个仗义执言的晚辈,总获得旁人无法企及的宽容。他真诚地为皇位传承考虑,却忽视了王座上的那个人身为帝王的担当。虽然朱高炽在那个位置上待的时间不长,但也为大明做出了些许的改变,让这一切慢慢变好。

在朱瞻基时期,他是那个随时可以托付后背的德华兄。十多年来的亦师亦友,让这两人的默契无人可及。而在改革的路上那相互顶缸的担当,让我觉得日不落的远望总有一天会真的实现。

很多人对主角未曾称帝表示怨念,但我觉得这样却真的很好。他的愿望只是让大明昌盛,身处何处并不重要。而且他骨子里毕竟只是那个惫懒的人啊。

我喜欢这个故事中描述的大明。

虽然这里有庞然大物一般的儒家,有盘根错节的官场,有勾心斗角的阴暗面。

但故事中更多的是世人对实用科学的向往,是心系国家的忠臣们的坚持和奋进,是百姓们的安居乐业和蒸蒸日上的生活。

我看着他们一点点向世界播撒科学的种子,一点点降低务虚官吏的地位,一点点培养出有战斗力的军队,一点点改善民众生活与拓展疆土……仿佛在某个平行时空中真的有这么一个威武的大明,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特意去图书馆找了一些有关明朝的书籍阅读,那书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与耳熟能详的人物们让我有种久别重逢的欣喜。

是的,人物。

我喜欢朝堂之上为百姓披肝沥胆的那群人,喜欢他们在国家利益上的斤斤计较。

我喜欢乡野之间那些真实的声音和行为,一项政策是否正确本就应该交给百姓来判断。

我喜欢军中的铁血豪情,正因为有他们大明才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巅。

我喜欢出使海外的赫赫雄威,那骨子里的自豪和骄傲是任何一个种族所没有的。

我还喜欢那个没那么严肃的皇家,那个误入歧途的皇子,那个错生帝王家的汉王,还有婉婉……

我喜欢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高/潮,每一场胜利,每一声山呼海啸的呐喊,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一切似乎真的触手可及。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静下心来,故事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些或印象深刻或会心一笑的场景也纷至沓来,让我十分想再看一个这样的故事,再看看这样一群人在那个年代书写一段传奇。

我想,看完之后我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做一些单纯的试毒或者找点爽文来平复一下心情,来缓解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


逆流书斋


唯有人生之书!

所有的书籍都是人性和自然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就没有哪本书可以做到爱不释手。

人语完人,书更没有完书。人类面对的就是无尽的思考和验证后的修正。因此,唯有时刻准备着自己错了的勇气和担当,唯有时刻准备着自己对了的自信和责任。

于是所有的书都是一个人性,都是一个观点,唯有矛盾统一的书才是好书。但这样的书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

比如易经,比如太极,比如红楼梦,比如矛盾论。这些书都可以读一辈子,但这些书都是原则,只有自己能应用才是心得!所以,这些书几乎没有人懂。

故唯有人生!不断前行!





路上有长生果


盗墓笔记所有系列!

个人感觉盗墓笔记比鬼吹灯好看!

鬼吹灯买回来看不下去


小石榴树


书,读了可以放下,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