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诗中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航祖母G


看了众多优秀点评,心中忐忑。被点了名,也只好硬着头皮码字。幸亏在部队待了十二年,虽然时代背景不同,又是和平时期,但陆游老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怀我的确是感同身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意为穷居孤村,卧躺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为国家驰骋沙场。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陆游当时已经68岁了,虽已年迈,但心中仍有披甲征战收复国土的强烈意念,奈何现实中已然是不可能。于是在“风雨大作”之夜,触景生情,由情生念,终于在梦中实现了执金戈驭铁马,驰骋边疆守家园的愿望。

诗人从不为了自己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忧的是民、忧的是天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这种强烈的执念我也曾经有过。1998年特大洪水几乎席卷全国,我当时参军在沈阳某通信部队,我部接上级命令赴吉林省参加抗洪抢险保障后方通信。我虽然由于所属专业原因没有亲临一线,但是我能看到。看到战友们机械般不知疲倦地搬运着装满泥土的麻袋,不吃不喝,不停不休,已经分不清谁是谁的时候,我心如刀割,眼泪想止也止不住。那个时候,我多想去换一换他们,哪怕只挖一把土只扛一个麻袋;那个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过自己,唯一的念头就是战胜洪水,保一方百姓平安。

可能有些跑题,控制不住就是想说出来。我认为,所谓的爱国情怀,无非就是先大我后小我,特定的情景激发特定的情感,忘我,无我。


当文化插上翅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僵硬的躺在床上,眼睛无神的盯着一处,简直像一块木头,一动不动,我置身于这破旧的房屋之中,房屋又置身于这荒凉孤寂的乡村之中,仿佛从天空俯视着一切,一层凄凉套弄着一层凄凉;

但置身其中的我,并没有注意这凄凉的存在,心中更无半点哀伤,因为我一心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抵抗外敌,保家卫国,这满心的期望占据了我的内心,也挤走了其他的一切;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躺着想着,不觉已然入夜,听着屋外那风吹雨打的声音,渐渐入眠,恍惚间我来到了自己满心期望的地方,骑着那披甲的战马,在那冰封的长河上奔驰,冲向那令自己热血沸腾的疆场,在那里奋勇杀敌,为了身后那深爱的国家;

不觉间我脸上出现了那久违的笑容。从天空中望去,一个孤寂的乡村中,一间破旧的房屋内,一个已上年纪的老者面带笑容,幸福的做着梦,在梦里,他正在为国,浴血奋战。

忧国爱国

诗人虽已年迈,但处处忧心国家;虽然上了年纪,但报国壮志并未衰减,一腔热血想要奔赴疆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年迈的身体上,却承载着一颗激昂、热忱的爱国之心,如此反差,展现的是何等矢志不渝的赤胆忠心。


奶茶爱尚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写陆游在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这一天夜晚,面对风雨交加的暗黑夜晚,他思绪万千,陷入一场铁马冰河的梦境。这么描述,陆游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进行解答:

一、陆游的爱国情怀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在1125年。这个年份,刚好是北宋和南宋的分界线。公元960年赵匡胤封帝建立宋朝,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北宋灭亡。康王赵康后来在南京继位,建立南宋。

也就是说,陆游一出生,就面临北宋风雨飘扬,继而灭亡,中原被金兵侵占的残酷现实。到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度渡江南侵,陆游的父亲陆宰不得不举家投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少年时,陆游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爱国思想在他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的排斥而仕途不畅,到后来也是几经波折和颠沛。

陆游空有一心振兴北宋的抱负,满腔的爱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反而还常常因此遭人的排斥,甚至贬谪。正是满怀的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累积在陆游的心间,让他时时刻刻惦记的事,就是“王师北定中原”。

古语云:诗言志。陆游的很多诗词作品都能用来反映他的爱国抱负。最有名的无非是陆游在1210年,85岁高龄时写下的临终遗作《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看,陆游知道什么都将是一场空梦,却还是不能忘记九州统一、收复中原这件事,他还提醒子孙们如果有好消息,要及时到他的坟头告诉他。可以想象,陆游拖着老兵之躯,用颤抖的手把满腔的爱国之情用文字涂画在纸卷上,那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挣扎和不易。

陆游还有一首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也是抒发他的爱国情怀——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组诗完成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秋天,当时陆游已经68岁,被罢官回到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已有四年时间。村居生活并不能使陆游的心平静下来,当他想到中原已沦陷于金人之手60多年,他再也无法安睡,于是在天将黎明之时,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出篱笆门,心头怅然而感触万千,于是构思出了这两首诗作。

这里的第一首诗,起笔写银河向西南方向下坠,公鸡打鸣天将要蒙蒙亮了,他拖着病躯走出门去,想到心中未实现的壮志,不觉抚摸着斑白的头发陷入怅然和遗憾,表现了陆游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无限感慨。

第二首,写中原的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陆游以“望”字为眼,回想了北方悠长浩荡的河流和高耸入云的山峰,表现了陆游内心中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构造出的诗境雄伟、严肃、苍凉。

陆游常把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作为诗作的主旨,以至于宋代的诗人

叶绍翁这样评价他:

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现的情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在陆游写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同年(1192年)11月所作。其中的第一首,写了风雨瓢泼的天气里,诗人独居室内的情景。第二首则将视角从小家转到大国,写了自己“僵卧孤村”仍旧在思考要去为国戍守边疆的深切情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先来看下这首诗的诗意:

“我拖着老病之躯,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却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依然滚烫着的念想,是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已经很深了,我躺在土炕上,听到那疾风骤雨如两军交战的混响,却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穿着铠甲,骑着战马,正飞跨过北方战场冰冷刺骨的河流。”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得出陆游虽然“老骥伏枥”,却“壮心不已”,于老病之际,他仍怀着一颗赤胆忠心,渴望着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甚至也愿意亲自奔赴现场,奋勇杀敌。

其实这首诗采用了“痴情化梦”的手法,也就是作者不直接写爱国的情怀有多深沉,热情有多高涨,而是通过写梦中铁马冰河之景,来表现愿为家国收复而奔赴战场,奋勇杀敌的壮志雄心和爱国热情。

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连,甚至可以理解为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和补充。“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的补充和解释。而“僵”、“卧”、“孤”等字眼,写出了作者老病之时凄凉的境遇,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气概,反映了陆游愿意为了国家,可以置老病之躯、生死存亡于不顾,只求北方中原能被收复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面的两句。写陆游因思绪翻滚而久久不能入眠,以至于夜漏更深。加之破窗外的风吹雨打声作催化,让陆游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继而在终于熬不住,隐隐睡去之时,联想到了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最后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了作者对收复中原日思夜想,甚至夜不能寐的惦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陆游心系家国的深厚情怀。

所以,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跟陆游的其它诗作一样,表达的同样是陆游满腔的爱国之情,只是他用“不自哀”和“戍轮台”,“夜阑卧听”和“铁马冰河”这种近似矛盾的心态来表述,更是把那种在现实中难以看到希望,只能在梦里寻求希望的悲凉和失望表现了出来。

三、写在最后

每个诗人,他的诗歌所写的领域和题材,大体上都是相对固定的,就像王维和孟浩然,因为写大自然的山水美景居多,所以被冠以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高适和岑参写边塞相关的诗歌居多,被称作边塞诗人,等等。

所以,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他的很多诗作,包括一些词作,自然也表现的是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从这个角度上切入,经过对诗句意思的逐一剖析,自然可以把握到八九分。


顾南安


感谢顾南安先生雅意,邀我回答这个问题。这首诗是宋陆放翁的诗,陆放翁是大家最喜欢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此诗成于1192年,放翁68岁。读诗自然要了解作者及诗境,陆放翁生于两宋之交,遭“靖康之耻”,成长于南宋,其出身名门望族,藏书世家,自幼聪颖,十二岁即能诗文,其时,金兵袭扰,家国不幸,人民流离,这些对其成长产生影响极大,待长成,从政,主战北伐,不愿偏安,然而奸佞把政,不能遂志,《平戎策》搁浅,放翁以编修国史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该诗大意是闲居孤村,并无不幸之感,只是想着替祖国守卫边疆,风雨交夹的夜晚,睡梦中自己正披坚执锐,骑着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陆放翁空有满腔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然而蹉跎了岁月,抱负终究不得施展,最后北伐之路竟在诗人梦中展开。诗中除了有满腔热忱外还有感伤和无奈。放翁长寿,著述颇丰,现存诗9138首,散文、词作、书法都有文集,算是“高产作家”。大学问家杨慎评陆游诗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周总理也说: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




皖南沈胜东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罢官归隐,闲居家乡。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廉颇老矣,但是爱国情怀不减当年,诗人一生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国土,建功立业。戎马倥惚半生,壮志难酬,在这样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作者辗转反侧,想起未竟的事业,一时难以入梦,有感而发。颇有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势。


鹤舞春风235592556905


陆游,虽中状元,但因为秦桧打压,一直官场不得意,自然也不能实现自己抱负,其实他一生与别的南宋爱国将领一样心思,总想北伐,收复失地。

这首诗其实他是极为愤懑的情形下写的。

年老体衰,可是朝庭偏安,失地未复,虽然风雨,可不辞艰辛,仍梦想为国一战。

诗首句虽说不自哀,可是为家国悲愤之极。导致僵卧之人都热血涌,梦想铁马冰河一战。

诗人其实极是爱国。


默玄吟雷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脍炙人口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写于1192年的11月4日。这一年,陆游68岁,南宋王朝亦如窗外飘摇的风雨。

整首诗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悲壮中透出一丝丝凄凉,但毫无绝望之感。

这首诗的作者陆游生于1125年11月13日,生逢两宋之交。陆游出身书香世家,祖上世代为官,从小受到了良好教育及爱国思想熏陶。陆游三岁时,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童年时代的陆游便经受了灭国之祸,成长于偏安一隅的南宋,从小便有着强烈的抗金复国热情。

1124年,岳飞遇害时,陆游18岁,正式青春年华,面对忠诚良将喊冤屈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主战决心。由于陆游力主抗击金兵,收复河山,一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尤其是受到秦桧大力排挤,使得一代爱国诗人有志难伸。

陆游的仕途起起伏伏,虽然大多数时间受到排挤,但是抗金雪耻的信念依然不衰。这首晚年名作处处透露出一位爱国者满腔热血的战斗精神。

即便受到冷落独自孤零零地横卧于小山村,陆游依然没有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丝毫悲哀。诗人一门心思想的是保家卫国,收复失地,洗雪国耻。

但凡有过战斗经历的人,对战场上的喊杀声,滚滚的硝烟,有着特殊的感情,陆游也是如此。沉沉黑色,风雨大作,这雨势风声在有过战场经历的诗人听来就是金戈铁马破冰冲锋的声势。

十一月四日的风雨不是风雨,而是战场上的厮杀、怒号;是梦,又不是梦。其实,陆游写的是对以往战斗岁月的回忆,更是一种为恢复河山奋战不息的向往。

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临终前,仍然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挂念着失去的河山,于是写下了那首同样悲壮的《示儿》,特意嘱咐王师收复失地后不要忘了告知阴间的自己,这其实是在勉励后代为国战斗直至恢复被侵占的江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对照来读,更能彰显出诗人非比寻常的爱国情怀。


原度拾趣


应该是表达了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壹号街口


诗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建功,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寇米根


爱国情怀空抱负,朝庭权贵玩谋术。

昏王爱听奉承语,身无亲临不明事。

朝庭溃败奸臣作,亡国不远叹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