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色·戒》後的思考

出於對張愛玲以及李安的興趣,《色·戒》這部作品,我讀了張愛玲的原著,以及李安的電影。

電影和原書內容大致相同,主要講述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間的故事。

王佳芝是嶺南大學大一的新生,易先生是汪精衛政府特務情報部門的高級官員。

在1942年,嶺南大學遷至香港借港大的教室上課。就在這裡,王佳芝(湯唯飾演)遇到了充滿朝氣的愛國青年鄺裕民(王力宏飾演)。

鄺裕民是話劇社的骨幹成員,後來他組織了包括王佳芝在內的一批同學演了一出救國為主題的話劇,大獲成功,這次成功給了鄺裕民極大的信心。

觀《色·戒》後的思考


後來,為了真正做些愛國救國的事,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刺殺隨汪精衛來到香港的易先生(梁朝偉飾演)。

計劃想得很好,但過程十分曲折。後來幾近成功,但最後大家還是因刺殺失敗而犧牲。

影評、書評已經有很多了,我就不寫了,這裡我想來個自問自答。

一、為什麼要叫《色·戒》?

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色”的字面意思是美色,可以引申為慾望,指王佳芝計劃通過美人計來接近易先生。“戒”的字面意思是防備、警惕,指易先生那種十分戒備、小心的性格。

另外,“色戒”兩個字結合起來,也可能指色彩繽紛的戒指。因為戒指這個小物件貫穿了整個劇情。

從一開始牌桌上各個官太太討論各種戒指的品相,到後來珠寶店裡易先生和佳芝一起看製作好的戒指,結果因為佳芝對易先生動了情,透露了消息,讓易先生逃脫了暗殺。

觀《色·戒》後的思考


小小的戒指,在整個劇情中對於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推動情節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如果時光倒回去,怎麼做才能讓暗殺成功?

故事在將近尾聲的時候,易先生和佳芝在珠寶店裡看戒指,這本是極好的刺殺機會。但佳芝因為真的愛上了易先生而透露了消息,使易先生能脫身。

所以我覺得,如果佳芝沒有愛上易先生的話,刺殺便可能成功。

其實一開始在嶺南大學(搬至香港後),王佳芝、鄺裕民等一群學生因為演話劇而結緣時,佳芝和裕民對於彼此都有了好感。

觀《色·戒》後的思考


而那時的王佳芝和大多年輕女生一樣,是羞澀含蓄的,鄺裕民又一心想著刺殺易先生的事,於是兩人就一直保持著單純的友誼。

後來為保證佳芝在接近易先生並給其做情人的過程中不露餡,大家覺得有必要讓毫無性經驗的佳芝練習一下如何做愛做的事。

因為只有梁閏生找過小姐有性經驗,所以大家的意思是讓佳芝找梁潤生來練習以積累經驗。結果,也確實是按大家的意思來的。

看到這裡,我覺得特別憋屈,也替佳芝和裕民憋屈。

兩個人明明對彼此都有好感,為什麼鄺裕民不能自已上呢?佳芝一定願意啊!結果讓佳芝把童貞失在了一個自己厭惡的人身上。

鄺裕民敢去刺殺易先生,應該說是有大勇之人。

但當他面對自己喜歡的女生時,卻也像很多單純、懵懂的少年一樣,不敢對自己喜歡的女生吐露心聲。

如果當時選的是鄺裕民,而不是梁閏生,那佳芝或許就會愛上裕民,或許就不會對易先生動情並將其放過。

不過這也只是猜想。因為本來讓一群缺少社會經驗的青年學生去刺殺一個又奸又滑的特務高級官員,本身就是以卵擊石。

佳芝若是愛上了裕民,很可能難以專注在易先生身上,中途露餡被殺也很難說。

在我看來,不管是電影還是原著,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我不敢說我看懂了,我甚至覺得我沒看懂,因為包括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各種場景等,有太多的細節,藏著太多的信息,值得慢慢回味。

推薦沒有看過的朋友去接觸一下這個作品,看原書也可,看電影也可,鑽到劇情裡,見證各種情節的起落,體驗藝術帶來的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