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过如此

晚上,二姐问:麦当劳这个时间还开着门吗?



我说,开着,过去是24小时营业。



她说,我还没吃过麦当劳呢。



这还是使我有些小意外,她是我初中老师,后来调进了县城教书,年龄也不大,不到50岁,不应该如此的落伍。



她急忙解释:我对它一直都有偏见。



咱也没多问,到底什么偏见?



一个鸡六个翅膀?美国货?还是转基因?还是垃圾食品?



反正,我个人是非常喜欢麦当劳,因为省事、能量高。在里面工作的朋友说,麦当劳不卖隔夜食品,当天未卖完,当天就扔掉,绝对不会放第二天卖。就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程度。


孟老师没吃过麦当劳,我又不意外。



对于一座县城而言,应该有半数以上的群体,没有吃过麦当劳。



这很正常。



包括我身边一些有身份的朋友,也曾经私下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平时买的汉堡叫什么?在哪买的?孩子想吃。



过了一会,二姐给我发了一串文字。



她有偏见我是知道的。



因为我每次一晒吃这些,她就会劝我一次:少吃那些。



只是,我没想到,她从来没吃过。



这就如同我之前写的一个女同事,30多岁了还是处女,终于恋爱了,体验了,从一个极端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一上班就想聊这个,不断的感叹:TMD,那玩意咋那么舒服。


应该是后悔体验晚了。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不准确,中国只有2亿人坐过飞机,至少5亿人还未用上马桶、每个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多元。


还有虚假的朋友圈,欠钱的年轻人“花呗”、“白条”、“借贷宝”、“裸贷”……当这些词语成为新闻热词时,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饥饿和苦日子的中老年人感叹,这届年轻人,真是越来越会花钱了。


二姐解释她的缘由:有年孩子考了第一名,那时她还在乡下工作,一家人进城,答应给孩子买身衣服,途经麦当劳,她提议进去给孩子买点尝尝,老公没让,提议去吃永和豆浆。



她说,我老公可能是害怕,从而传递给了我们,都害怕。



就是一想要推开那个门,就害怕。



也不知道害怕什么。



这些,我都懂。



例如咱没住过五星酒店,有朋友下榻那里,咱去找人家,一进门咱就害怕,不知道该朝哪走,怕保安过来盘问。



咱也知道那里有免费的厕所,厕所里还有免费的纸巾。



咱也不敢进。



当然,今天,我敢,无所谓的事了。

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一点点晋级。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如此,不过如此。



我说,在外卖平台上大胆点就是,美团、饿了吗都可以。



她说,闺女明年就高三了,我给她点份。



我说,第一次可以先体验汉堡、鸡翅、薯条、可乐,别的慢慢体验。



她说,行。



我说,下次有机会进店吃,别害怕,那些小姑娘小伙子素质都非常高,你大胆的问就可以了,他们不会嘲笑你的。



她说,我努力。



我说,你给那么多人讲课都不紧张,一个小小的麦当劳至于嘛。



人需要扭转很多观念。



包括麦当劳是垃圾食品,一个城市的食品卫生标杆就是麦当劳,巴菲特的最爱就是汉堡、可乐。真要是垃圾食品,真要是长六个翅膀的鸡,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去吃,而且回头客如此之多。

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想过。

多数情况下是人云亦云。



你想想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左右摇摆的,一会这样是正确的,一会那样是正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认可我们的观点,要么是我们还没达到他的境界,要么是他还没达到我们的境界。



彼此理解就好。



不需要硬碰硬。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多听听有钱人的想法,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为什么那么选,我们现在不认可可能是我们还没GET到那个点,例如加价20万提车,为什么不等一个月呢?等一个月就可以省20万。



他们未必比我们聪明。



而是,他们比我们体验的多,试错的多,从而,他们最终的选择更符合人性。



我们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



巴菲特喜欢坐经济舱!



现在的巴菲特,过去的巴菲特,都不可能坐经济舱的。



懂吗?!



穷人才追求性价比,什么经济舱跟头等舱飞行速度一样,效率一样。



真的吗?



大胆地体验。



别怕。



你会越来越舒展,不再惧怕什么。



人都是自我设限。



给自己多设立一些庸俗的目标,例如坐一次头等舱,住一次五星酒店,买一辆喜欢的车子,出一次国,去看看已经衰退的资本主义。

多一些体验你会对这个世界有更立体的理解。

原来,同一件事情也可以这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