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文獻上所記載的“六種瑞玉”,即禮儀上使用的玉器,是戰國和漢代初期經學家已經理想化的禮器系列,這六種玉器,到了漢代,只有玉璧和玉圭還繼續做為禮儀器物使用,玉璜和玉琥逐步變成配飾用玉,而玉琮和玉璋在漢代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不再製作了。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漢代玉璧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玉璧在現實中的作用應該是無以替代的,為什麼這麼說: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天地溝通所用

既然玉璧在古代最早出現的形式就是祭天,玉琮是拜地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玉璧應該屬陽,玉琮屬陰。

可是從形制上看,玉璧應該是屬陰,玉琮是屬陽的。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筆者推測:也許古人是想用玉璧的陰來配合天的陽,用玉琮的陽來配地的陰吧。

另外,我們昨天的文章也將玉璧的功能都簡單做了一些介紹,但是筆者發現:之所以玉璧的存世量高於其他玉器,是因為玉璧不僅僅在遠古時期是祭天的神器,而能夠相當數量的保存下來,是因為玉璧還有很重要一個功能和作用。

二、玉璧代表著圓滿和輪迴

除了祭天拜神,作為兩國公關建交信物,侯爵配掛裝飾外,玉璧在後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殉葬。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墓地有大量的玉璧

由於玉璧的外形和內孔都是圓形,用玉璧代表“圓滿”毫不為過,一方面是為一生的功過畫一個“圓滿”的符號,另一方面,璧的讀音與“必” 、“畢”、還有“斃”相似,由此古代玉璧通常也作為葬玉使用

在大量文化期墓地,特別是良渚的墓地就發現數量龐大的玉璧做為殉葬器,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浙江反山良渚文化遺址玉璧出土現狀

這些玉璧成堆的擺放形式也引起專家的思考:

是為了證明墓主人生前的財富資源和權勢?還是代表著輪迴?

玉璧在殉葬的過程中,由於出土時所發現的位置和形狀不同,其所蘊含的意義也不相同。

鋪墊在身下的可能是一種輪迴的暗示,寓意著重回人間。

古人認為氣是決定一個人生死的主要原因,氣聚為生,氣散則亡。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考古現場發現的玉璧出土狀態

人可以在生前根據攝入物質精華的多少來保持“神明”的狀態,死了以後也因為這種物體的精華不散而魂魄猶存。

因此從商周開始,相當重視對於人體魂魄的保護,並且認為只要肉身不腐,魂魄就有所憑依。

《國語·楚語下》觀射父提到玉帛為二精的看法,這是古人衣絲帛、服玉佩的根本原因,也是玉可以防屍腐的思想根源,由此而形成了包括玉晗、玉塞、玉握、玉瞑目、玉衣等在內的一整套喪葬用玉的制度。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按照出土位置復原的玉璧在墓主人身體上的形狀

三、玉璧不僅僅是陰陽的代表,還是輪迴的象徵

玉璧在漢代進入製造的高峰期,在金縷玉衣的頭部,筆者發現就是用一塊玉璧做頂,為何用玉璧,是因為玉璧中有孔,這個孔以前古人稱之為“天門”,是供墓主人魂魄出入的,那麼可想而知,用玉璧做陪葬可能預示著等待輪迴的意思。

因為金縷玉衣是達到王侯一級的人才可以享用的殉葬用品,每件金縷玉衣製作工藝要求高,製作週期較長,特別是僅金絲的重量就要一公斤左右,非普通侯爵可以僭越使用,所以低於王侯的身份,不能製作金縷玉衣者便會用玉璧將身體覆蓋作為同義,寓意自己可以輪迴轉世而重生。

但是,經過大量的考古現場挖掘整理,發現古人用玉璧覆蓋在身上也會有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出土時,玉璧完好如初的,還有一種就是玉璧已經殘缺不堪的。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知道,完好如初,當然是證明了當時選用和田玉製作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和田玉特有的針氈狀結構,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專門介紹過,和田玉的韌性極高,超過中碳鋼四倍以上,這是現在科學測量的結果。

古人選用這樣的材質製作的玉璧,很少會因為墓室塌陷而造成破碎,這裡有許多現場考古挖掘的圖片可以證明,那麼,有很多玉璧在出土時就已經破碎了,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筆者簡單的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

1、墓室塌陷,自然災害造成,這個就不做展開了。

2、生前主動打碎,遵循祖制傳統,不僭越,表忠心。

為了證明筆者的這種推理關係成立,我又仔細查閱了一些漢代墓葬的玉璧出土概況,在出土的漢代玉璧中,有很多的記載中是可以查到玉璧的來源都是皇帝賞賜的,例如西安張安世的墓葬中,就有一塊玉璧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張安世墓中出土了一批被打碎後可以重新拼合的玉璧

張安世,字子儒,西漢武帝朝著名御史大夫張湯的次子。武帝時“少以父任郎”,後又“擢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武帝之後,張安世的影響僅次於霍光。從這個時間看跟海昏侯都是同一個時代的,用玉璧殉葬的風俗應該相同。霍光死後,張安世以大司馬衛將軍並領尚書事而位極人臣。他為官 50 多年、享年 70 餘歲,“天子贈印綬,送以輕車介士,諡曰敬侯。賜塋杜東,將作穿復土,起冢祠堂

”。《漢書•張安世傳》贊曰“有漢興以來,侯者百數,保國持寵,未有若富平者也。湯雖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賢揚善,固宜有後。安世履道,滿而不溢。”張安世一門三侯,他的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又未失封侯之位,為史家所稱奇,《後漢書•張純傳》記載 :“自昭帝封安世,至吉,傳國八世,經歷篡亂,二百年間未嘗譴黜,封者莫與為此”。

史書中記載,能夠傳承八代,可以看出他和他的家族是多麼的低調和謹慎,皇帝賞了玉璧,但是知道自己的級別不夠,不敢僭越,於是在墓葬的時候就將玉璧擊碎,放置在墓室的周圍,這是一種禮制,也是一種儀式。後來在其夫人墓中也出土了一塊小一些的素壁,此壁相對完整,卻不似賞賜之物,更像自己收藏的,用作輪迴的寄寓之物。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這塊漢壁從沁色上明顯也是早期擊碎後入葬的

在考古挖掘這樣的墓葬時,往往可以把位置不同的玉璧殘片合併以來,我們可以從每塊殘片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出玉璧沁色的變化,也能推測出玉璧敲碎的時間應該是入土時。

3、生前被動打碎,是一種懲罰,也是一個警示。

這一點是特別有意思的,也不是胡編亂造,我曾經兩次參加在海昏侯劉賀的墓地挖掘,看到這位“稱過帝,做過王,封過侯,當過民”的現場出土過程。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海昏侯面部取下的玉璧

這是兩千年以來西漢王侯墓主唯一被破壞的很少的墓,(有興趣我們專門寫這個題材),千年以來,一切都化為腐朽,墓葬開啟後,劉賀的屍骨已經灰飛煙滅,化為墓土了,僅在一塊破碎的玉璧下看到幾枚死者的牙齒(見下圖),這塊壓在面部的玉璧是埋葬時敲碎後覆蓋在面部的,這樣做的 寓意是什麼?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筆者分析:因為海昏侯特立獨行的一生實在荒謬,死的時候並未讓他以“帝”和“王”的身份,只是以“侯”的身份下葬,所以“黃腸題湊”和“金縷玉衣”的規格都沒有讓他使用,但是他的墓中出土的黃金卻超過120公斤,證明他並不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那麼不讓他用帝王的級別,而且在玉璧覆面時也將玉璧打碎,這麼做只有一種可能,這是一種懲罰,不讓他再輪迴轉世!

畢竟這種使用玉璧的方式極為少見,是否也同時派生出降服者面覆玉璧,表示無生,自認死罪的用途呢?

從玉璧的前世輪迴看古人的圓滿思想

秦式玉璧 陝西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