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從外表看,她滿身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堅不摧的堡壘,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從內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像刺蝟一樣細膩,刺蝟是一種偽裝成懶洋洋樣子的小動物,喜歡封閉在自己的無人之境,卻有著非凡的優雅。”

《刺蝟的優雅》是法國著名女作家妙莉葉·芭貝里的代表作。小說發生在法國巴黎格勒內勒街7號的一幢高檔公寓樓裡,樓裡住著的大多是上流社會的精英人士,有著名美食評論家、法國國會議員等等。女孩帕洛瑪就是其中一戶人家的小女兒。而住在公寓底樓的米歇爾·勒妮,是一個不起眼、上了年紀的門房。她長相醜陋、肥胖,每天負責倒垃圾、打掃衛生和收發信件等瑣碎工作,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從外表看,帕洛瑪和勒妮的年齡、外貌和身份地位都有著天壤之別,兩人的生活也幾乎沒有交集。但是,由於小津格郎先生的出現,兩人之間產生了奇妙的聯繫。帕洛瑪、勒妮和小津格郎三人進行了深入、真誠的靈魂交流,在一次次充滿愛與溫暖的溝通中,帕洛瑪和勒妮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從這部充滿哲思和魅力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面對心靈困境時,逃避和堅硬的方式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在充滿愛的關懷下,真實面對自我,才能讓靈魂得到救贖。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刺蝟的優雅》

《刺蝟的優雅》小說封面

孤獨、焦慮和不安,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心靈困境

小說一開篇,就透過帕洛瑪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上層社會的空虛、無聊和倦怠。帕洛瑪的父親是法國國會議員,在政界有著重要地位。可他每天的生活充滿壓迫和鬥爭,在和同僚們一起在餐桌上吃飯時,他也會困惑地發問:“我們年輕時代的夢想都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帕洛瑪給出的答案就是:“他們夢想逝去,生命像一條狗。”她認為,大人們就像在窗戶上亂撞的蒼蠅,他們用愚蠢的行為消耗精力,最後疲累、厭倦了,就只剩下空殼和自我麻痺。“人們總相信追逐繁星會有回報,但最終卻像魚缸裡的金魚一樣了結殘生。”

帕洛瑪是一個缺愛的孩子,她的父親每天忙於工作和應酬,很少對家人給予關心。她的母親則是一位神經質的女士,常年要服用舒緩神經的藥物。她每天對著家裡的花草自言自語,卻很少和自己的女兒溝通交流。

“每天早晨,她都會對房間裡的二十盆綠色植物仔細核查一番,並且老是嘟嘟囔囔地說一大堆廢話,冷漠無情地對待周圍的世界。當媽媽一門心思照看她的植物時,你可以隨意說話,無論什麼,她的心思完全不在這上面。”

小說裡描述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很常見。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子女之間,很多時候都缺乏心靈層面的深度交流,人們內心的孤獨感日益加深。那要如何彌補內心的不安全感呢?在現實中,很多人的做法就是追逐物質財富保障。在情感日益淡薄的社會里,金錢似乎是唯一安全可靠的東西。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刺蝟的優雅》

名畫《吶喊》把人的沉悶、焦慮和孤獨表現到了一種極致。

但是,外在的追逐並不能真正緩解內心的焦慮、孤獨與不安。

就像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曾經說過:

“看起來,我好像擁有一切,實際上一無所有。因為我所佔有的和所統治的對象,都是生命過程中暫時的瞬間。”

在《佔有還是存在》這本書中,弗洛姆把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分為了兩種:一種是佔有,一種是存在。所謂存在(Being),就是注重生活中的感受和體驗,活在當下,肯定生命;而佔有(Having)型人,習慣追逐和擁有,也喜歡物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小說中,作者用“魚缸”這一隱喻表達了“佔有”的生存困境。魚缸,就是困頓著我們身體和心靈的牢籠,無論它外表看起來多麼明亮、美麗或寬敞,我們仍深陷於其中。人們孜孜不倦地追逐外在財富,就是在親手為自己修築一個精緻、牢固的“魚缸”。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刺蝟的優雅》

小說和電影中,“魚缸”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實現救贖

顯然,帕洛瑪和勒妮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她們也用各自的方式做出了自救行動。

首先是帕洛瑪。她為了避免像所有成年人一樣踏入空虛無聊的社會,做了一個決定:

在13歲生日那天,來一場悄無聲息又震撼人心的自殺行動。她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從現在起,每天偷拿媽媽的一粒安眠藥;到約定的那天,先把貓咪偷偷放出去,然後在公寓裡放一把火,最後帶著安眠藥去外婆家靜靜睡去……她認為,只有死亡才能避免一切。

然而,對成年的勒妮來說,她早已學會了更安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那就是為自己構築一個精神避難所。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曾經說過:

“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勒妮的門房從表面上看很不起眼,但在走廊深處有一個神秘小屋。她在那個狹小而安靜的空間裡看書、看電影、聽音樂。她讀康德、谷崎潤一郎和托爾斯泰,也聽莫扎特和交響樂。她還有一隻慵懶的大肥貓,和她一樣特立獨行,不願融入同類之中。

勒妮用孤僻、冷漠的外表和所有人保持著距離,她每天盡職盡責地完成門房工作,同時表現得無知、愚昧,她故意讓電視機放出肥皂劇的聲音,就像一個正常、無聊的門房應該用來打發時間的一樣。

逃避和尖刺都無法化解孤獨,唯有愛才能救贖 |《刺蝟的優雅》

電影中勒妮的形象

但是,無論是帕洛瑪的逃避,還是勒妮的堅硬冷漠,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她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也就難以收穫寧靜滿足的內心。而只有真誠的交流與關愛,才能化解孤獨,實現靈魂的救贖。

在小說中,扮演情感橋樑角色,並且為勒妮和帕洛瑪生活帶來改變的,就是小津格郎先生。

小津格郎是是一位極具藝術審美和高雅品味的紳士。他用洞察的眼神和細膩的內心看穿了勒妮的偽裝,發現了她不為人知的魅力。他給勒妮送去了一本她最愛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還邀請她共進晚餐。兩人一起交談、看電影,成為了靈魂契合的好朋友。

這種交流給勒妮帶來了很大震撼,在小津先生的關懷和鼓勵下,她勇敢接受了真實的自己,也就是出身卑微但精神高貴的自己。

後來,勒妮又進一步把情感交流傳遞給了帕洛瑪。帕洛瑪知道,勒妮不是一個普通的門房,至少不像外表看上去那樣庸俗和冷漠。帕洛瑪在和勒妮深入聊天后發現,原來勒妮內心深藏著不為人知的創傷:她的姐姐利塞特曾經被富家子弟玩弄,懷孕後卻又被拋棄,最後因為難產和傷心過度,死在了一場大雨之中。勒妮的經歷讓帕洛瑪深受觸動,她從勒妮身上看到了生活真實的模樣,也意識到自己想自殺的想法是多麼幼稚。

最後,勒妮為了救一個流浪漢,被汽車撞死在了馬路上。她的死進一步刺激了帕洛瑪。

帕洛瑪發現,生命是如此脆弱,“一切就像這樣,一下子就結束了。這就是死亡,你再也見不到你愛的人了,你也見不到愛你的人了。”於是,帕洛瑪決定不再自殺,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使命,那就是要去幫助更多的人,把心中的愛繼續傳遞下去。

《愛的藝術》一書中寫道:

“一個人究竟能給予別人什麼呢?他可以把他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他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一定要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快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

帕洛瑪的父親能她給提供充裕的物質財富和良好的高等教育,但這對她的心靈成長來說,仍然是不足夠的。小津先生和勒妮的出現,豐富了她的生命,讓她感受到真正的關懷,也讓她找到了自身的意義與價值。而勒妮也是如此,以前的她不敢向別人展示真正的自己,把智慧優雅的一面隱藏在粗俗的外表下。但是,小津先生和帕洛瑪的關懷,讓她勇敢地正視和接受了自己。

三個人之間跨越年齡、階層和性別的情感交流,為他們各自實現了心靈的救贖。

雖然小說的結尾略顯悲傷,以勒妮的死亡作結。但是,正如書中所說:“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在做什麼。”在死亡的那一刻,勒妮在做什麼呢?她在準備去愛上一個人。是愛,讓生命不再變得孤獨,也是愛,讓死亡不再顯得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