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俠?在這次疫情面前,醫護人員乃至所有逆行者皆為大俠

導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俠義精神已經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金庸先生的作品就是他年輕時的回憶。金庸先生仙逝後,很多人都說金庸已逝,江湖再無俠義。我並不認為,當我國百姓深陷危難之時,那些挺身而出的逆行者,定都懷有一顆解救百姓危困的俠義之心,在這次疫情面前,我國鍾南山院士便首當其衝支援武漢,再一聲令下,我國4萬多名"白衣戰士"響應號召,趕赴武漢。在經歷一個多月的艱難奮鬥,我們的白衣戰士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到底是什麼支撐著這些醫護人員迎難而上呢?在我國上千年的俠義精神中便能找到答案,我們來看看這些逆行者到底懷著怎樣的俠義精神吧。

何為俠?在這次疫情面前,醫護人員乃至所有逆行者皆為大俠

俠士——"言必行,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 士之阮困,千里誦義者也"。

俠義一詞是從武俠小說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精神,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俠士們便是踐行和弘揚這種精神的執行者,所以古代俠士在江湖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匡扶正義、精忠報國。古代俠士還繼承了儒家的家國天下思想,他們視維護天下正義和人間大義為己任,把生命獻給心中的理想。從本質上講,俠是一種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行為。那"俠義精神"便體現在一己之力救助困難群體,是對國家和社會的一種責任和態度。

何為俠?在這次疫情面前,醫護人員乃至所有逆行者皆為大俠

重諾輕生

俠義精神包含了一諾千金、萬死不辭的俠義行為,也是俠義精神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重諾輕生不僅呈現了一個信守諾言、為義而生的仁者形象,更凸顯了一個重承諾、輕生命、不怕危險的俠義精神形象。幾千年來,人們喜歡聽俠義故事,但人們關注點的並不是那些神話般奇異的武功,而是那些英雄俠義的偉大人格和精神魅力。那些俠義之士,或為親友或為知己、在重諾輕生的俠義信條下,無不置生死於度外,即使是大難臨頭了也面不改色,令人讚歎道:"這便是重諾輕生的俠義精神"。

重諾輕生的倫理要求從春秋時期的孔子、戰國時期的孟子,到漢朝統一時期的董仲舒,再到近代的章太炎,重諾輕生的倫理源遠流長。雖然重諾輕生的行為可能不愛惜生命,但這個的行為具有無所畏懼的精神。古代的俠士是在俠義精神指引下進行行俠仗義的,從保境安民,到勇赴國難,再到除暴安良、 接濟良善,他們的信條便是重守承諾、鞠躬盡瘁。

何為俠?在這次疫情面前,醫護人員乃至所有逆行者皆為大俠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俠,以重諾輕生為信仰信條,而大俠則是"為國為民"的忠實體現。如果只是為了報私恩而重諾輕生的行俠,無論場面多麼宏大,無論正義是否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都不足以成為大俠,因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的身份被世人揭曉後,他辭去了來之不易的"丐幫幫主",履行了永不傷害漢族"為民"的諾言,維護了丐幫的內部團結。他親眼目睹了宋朝和遼人的民生苦難後,力勸遼朝皇帝不要侵略宋朝,蕭峰重諾輕生,不傷害漢人、在雁門關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射殺英雄傳》中,金庸借郭靖之口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便以捍衛大俠的信條,為國英勇與蒙古騎兵抗爭,幾十年為民死守危在旦夕的襄陽。郭靖夫婦"為國為民"的大俠風範,讓為父報仇的楊過深感懊悔和自責。這也從反面證明,唯有"為國為民",才能稱之為大俠。"為國為民"的俠義之所以被稱為大俠義,是因為其俠義精神高於報私恩之俠的俠義精神,在為人民伸張正義時難免會陷入"以武犯禁"的危險境地。即便如此,大俠仍然會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表現出了無所畏懼的俠義精神。

何為俠?在這次疫情面前,醫護人員乃至所有逆行者皆為大俠

謀謀說:向所有逆行者致敬!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發展史上,俠義精神似乎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其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崇尚俠義,更有許多正義之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或是" 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或是行俠仗義"為民請命",或在國家艱難困苦之時"勇為國難",用鮮血和淚水譜寫了一首首俠義之歌。

從疫情爆發之初,各省市"白衣戰士"的請戰書上滿滿當當的名字與手印,到抗疫前線一個接著一個"白衣戰士"受到感染,再到疫情基本控制,廣東援荊醫療隊他們再次申戰,表示只要有一例患者,他們便不撤退時,我淚目了,他們英勇奔赴前線,堅決奮戰,他們不計回報,也不論生死,"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重諾輕生",不僅是大俠,更是將我國的俠義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所幸,我們的"白衣戰士"都已凱旋歸來,他們值得我們銘記。

當然,大俠可不止"白衣戰士",當我們應國家要求不再外出之時,還依舊冒著危險進行值守工作以及挨家挨戶進行調查的社區人員、警察等等逆行者都需我們銘記,因為,是他們這些大俠在用生命守護著我們。

文|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