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性命雙修”的真義

何為“性命雙修”的真義

性命雙修,作為道家身心全面修煉的法門,一直為歷代修行人所向往和傾力追求。然而歷史的塵埃瀰漫,人心的偏執混淆,關於性命雙修的真義理解,早已眾說紛紜,混雜不清,甚至偏離了大道。

尤其是“性”,有人說是心神、心性,有人說是內在的思想性格,有人說是“身心”當中的“心”,甚至有人說這個字引用自佛家……全是出自個人的理解和臆造,而非是“性命”之說的真義。

本文的目的,就是從源頭追溯,理一理“性命雙修”真正的法旨。

如果追本溯源的話,周易乾卦的彖傳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性命”二字闡述天地萬物的“天賦和稟受”。這是不是最早的典籍出處,貧生未曾考據過,但此言含義卻和南華真人的說法完全相同。

《莊子·天地》雲:“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於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南華真經的這段話說得很明白,“一之所起”,先天一氣化育萬物,“物得以生”之後的“未形者”,其組成的各種因素都在“一而未形”這種流動的整體物質中,且各有一定的份額,混然相存無有間隙,其他因素也就不能間雜其中了。

那麼,對於“物”而言,這些各有份額的種種因素,就是該“物”從整體流動的“一”當中所受的“命”。

該“物”受“命”而生,便有了自身的紋理、形體,形體就可以起到“保神”(固守精神)的作用,形神又各自具有各自的儀形特徵。所以說,性,就是萬物受“命”而成。

何為“性命雙修”的真義

反過來看,當萬物各自走完了“生長壯老已”的過程之後,就會“返歸於命”,那麼該物“有形”時的千差萬別的特徵就統統不復存在了,如《道德經》所云:“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從這個意義而言,命,是先天一氣化育人之身心的種種因素,可以按照修行的要求狹義地理解為是“精氣神”;性,就是“精氣神”形成人之身心所遵循的大道規律。

因而,所謂“性命雙修”,修“命”就是修煉“精氣神”,使之打成一片,達到莊子上一段話中所說的“無間”;而使修“命”符合精氣神所內涵的特性規律(大道),是為修“性”。

這個特性規律,也就是大道的規律,人身和大宇宙同根同源,其特性規律是一不是二。

這個大道規律是什麼呢,如上一段文字中的“物得以生謂之德”,亦如《管子·心術》所云:“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

簡而言之,修煉“精氣神”使之渾然一體,同時讓自己的身心符合大道之“德”,最後使“渾然一體之物”達到“與泰初同一”的境界,這才是“性命雙修”的真義。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身心符合大道之德?今人所言之斷惡修善、榮辱不驚……都是落了下乘。

只要分出善惡、榮辱……這些陰陽對立的特性,就都遠離道了,只有心中無善無惡、無偏無私、無榮無辱、無親無疏……這才是符合大道之德。

具體而言,生活中要以慈悲之心面對眾生,生活要簡樸,不與任何人爭先(見《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言行當以聖人為目標,自我認知即可,不必自我表現;示眾生以自愛即可,而無需自我尊貴(見《道德經》第七十二章)。觀天之道,執“利益萬物而不損害萬物”之行,幫助天地眾生卻不與其相爭任何事物(見《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其實,得道之人會自然表現出“德”,並非刻意為之。如同《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身心時時符合大道之德,這就是修“性”。

性功修煉得力,一言一行皆合大道之德,自然和天地和諧共振,時時處於“天人合一”當中,命功的修煉才能真正高效高率。所以,性命雙修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

何為“性命雙修”的真義

如此的“性命雙修”真義,也符合歷代高道大德宗師的言論。比如清代的黃元吉真人,其性命雙修之法是“動處煉性,靜處煉命”。動,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要處處符合大道之德,清靜無為,恬淡虛無,“心定而性自定”;“靜處煉命”,說的則是靜坐修煉精氣神的命功。

還要一處需要強調和澄清,仙道法門的最後一步“煉虛合道”,後人多理解為是純粹的性功。這種理解對,也不對。這是站在“三生萬物”的層面,去理解“道生一”的境界。

在萬物的層面,陰陽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表現為對立,而內在的本性則統一。如同修性和修命,起手功夫時好像是對立的,修命和修性是兩般功夫。

而煉虛合道的境界,元神的造化生機已經處處契合先天一氣,如同《性命圭旨》所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元神之靈已經和先天一氣渾然一體,此時修性就是修命,修命就是修性,陰陽兩儀已經復歸為一。

或者換個角度而言之,亦如《性命圭旨》所云“天命之性者,元神也”。站在元神修煉的層面,修性就是修命。而站在識神的層面,則需要“性命雙修”。

做如是觀,才能更好地理解“性命雙修”的真義。

何為“性命雙修”的真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