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街亭失手,馬謖問斬,何為 原因是什麼

公元228年六月,隨著馬謖兵敗街亭的消息傳開,諸葛亮不得不忍痛退兵。

第一次北伐就此黯然落幕。

回到漢中後,馬謖深知闖下大禍,於是自縛到諸葛亮的中軍帳中請罪。

看著眼前這位和自己親如父子的年輕人,還有旁邊眾將領的苦苦哀求,諸葛亮的態度卻是毅然決然:殺!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誅殺馬謖,這些年大家也是爭論不休,不過總的來說,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就是馬謖純屬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到了街亭後剛愎自用,不聽從王平的合理建議,擅自帶領大軍跑到山上駐紮,結果被張郃給全殲,導致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計劃落空,還折損蜀漢將士無數,所以諸葛亮按照軍法必須殺他。

這種觀點,有很大一批支撐者,但顯然這個觀點是禁不起推敲的。首先,關於北伐的戰略部署,我在前面兩文中已經詳細解釋過,馬謖並不是剛愎自用和瞎指揮。

其次,馬謖也絕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因為諸葛亮是什麼人,超一流的政治家,雖然識人用人水平不如劉備,但比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恐怕要厲害許多,馬謖天天呆在諸葛亮的身邊,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出個注意想個對策這麼簡單。

相反,他需要協助諸葛亮處理許多軍國大事,包括從計劃到準備再到落實,方方面面都是要有詳細的細則和方案,還必須落實到地的,這樣的一個人,絕非一個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可以勝任。換句話說,一個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不要說協助諸葛亮處理軍國大事,就是幫助咱們現在一個普通公司的總經理管理公司,肯定都會原形畢露的。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馬謖即便會犯錯,但也絕不會犯那種基本常識的錯誤。事實上,馬謖的軍政才能絕對是一流的,否則他也不可能長期受到諸葛亮的賞識。因為諸葛亮即便再昏庸,也不可能讓一個書呆子來當自己的接班人,還讓他統領大軍獨當一面,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嗎?


三國演義中街亭失手,馬謖問斬,何為 原因是什麼

馬謖劇照


我們再來看第二種觀點,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觀點,那就是諸葛亮殺馬謖,純粹是為了找替罪羊,畢竟北伐失敗的鍋,必須有一個人來背,否則諸葛亮沒法向朝廷以及劉嬋交代,而馬謖就是諸葛亮選擇的那個背鍋人。

我只能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也為免把諸葛亮想得太不堪了吧。因為,街亭失敗,甚至北伐失敗,說破天又算多大的事情呢?不就是損失了一萬多士兵嗎,至於這樣上綱上線?如果就因為這個要殺人治罪,那關羽張飛不知道已經死了多少次,這哥倆打了多少次敗仗,更不用說張飛還弄丟過徐州城。

還有曹操的五子良將,哪一個沒有打過敗仗,就連不可一世的曹仁,先在博望坡被劉備打得丟盔卸甲潰不成軍,後又被周瑜給奪了南郡,不僅損兵折將,還丟失城池,這個比馬謖諸葛亮嚴重多了吧,但你見曹操殺他了嗎?

還有于禁同志,那是七萬大軍全軍覆沒,還投降了敵軍,這已經算是叛國投敵的重罪,但人家回到魏國後,曹丕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殺他,只敢偷偷的畫幾幅畫諷刺他,結果就因為這點事情,曹丕還被人說成是尖酸刻薄心胸狹窄。

現在,就因為北伐失敗這種說大不算大的事情,就要治諸葛亮的罪,還必須要殺了馬謖才能交差,那為免也太小題大做了吧。換句話說,戰場瞬息萬變,在各種不利的條件下,打敗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打了敗仗就要被殺頭之罪,那以後誰還敢給你帶兵打仗?這不是逼人家叛變投敵嗎?

更何況,魏蜀兩國實力本來就相差甚遠,馬謖守街亭的兵力遠不如張郃,兩個人在用兵能力上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打敗仗是正常的,不打敗仗才是不正常,更何況眾將士都懇求放過馬謖,諸葛亮還需找人來背鍋嗎?

所以,更符合情理的分析應該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中街亭失手,馬謖問斬,何為 原因是什麼

戰敗後的馬謖負荊請罪

馬謖是諸葛亮最信任最親近的人,也是最能理解和支持諸葛亮北伐戰略方針的人,而諸葛亮之所以選擇馬謖前去守街亭,也正是看中這一點。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諸葛亮讓馬謖防守街亭時,肯定是千叮嚀萬囑咐。總而言之,你是最懂我的,我是最信你的,所以務必按照我的方針計劃來實施,切記安全第一,千萬不要逞強和張郃硬碰硬,如果情形不對,寧可撤軍回來都行!

馬謖當然知道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事實上,他平日裡應該是諸葛亮戰略方針的堅定支持者。但問題是,馬謖剛有機會獨自領兵,就公開與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唱反調,這算什麼事呢?

更關鍵的是,馬謖在軍隊陷入危機之時,竟然慌得六神無主,最後還是他的助手王平力挽狂瀾,才避免了這支軍隊全軍覆滅。

你說,這是不是赤裸裸的打諸葛亮的臉?

在諸葛亮內心深處,肯定是翻江倒海很不是滋味。如果可以罵人的話,我相信諸葛亮肯定會指著馬謖的鼻子大罵:我草泥大爺的,老子當初真是瞎了狗眼,怎麼會看上你這種大傻逼!

換句話說,如果是魏延或者其他人幹了這個事情,諸葛亮雖然生氣,但心裡也會好受一些,畢竟魏延自始至終都是和自己持相反觀點的,他來做這個事情,並不意外。相反,要怪也只能怪諸葛亮自己,因為誰都知道魏延的戰略意圖,但你還要用他,這能怪誰?

但是馬謖不同,他是諸葛亮最信任的人,是諸葛亮默認的接班人,還是諸葛亮戰略方針的積極擁護者,結果他卻公開與諸葛亮陽奉陰違唱反調,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違抗軍令,而是對抗諸葛亮定好的北伐方針,這是非常要命會死人的,諸葛亮如果不把這股歪風邪氣給打壓下去,那以後每個將領帶兵,是不是都可以擅作主張?那以後的北伐,肯定還會出大漏子。


三國演義中街亭失手,馬謖問斬,何為 原因是什麼

趙雲劇照 趙雲有勇有謀

當時,眾將領積極為馬謖求情,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馬謖在各種不利的情況下打了敗仗,實在談不上是多麼嚴重的一件事情,雖然有罪,但罪不致死;更何況,馬謖所做的事情,也是蜀軍將領中很多人內心想做的事情,只不過馬謖玩得有點過火。

而諸葛亮之所以要殺馬謖,就是因為他也知道蜀軍高級將領中,有很多人恐怕和馬謖魏延的想法一樣,覺得諸葛亮的戰略太保守,因為還沒有開戰,就想著如何逃跑,這算哪門子北伐?

事實上,持這種觀點的人,真的不在少數,因為按正常的邏輯,馬謖在決定街亭部署這種重大事情時,絕不會自己一拍腦袋就決定,他肯定會召集他麾下的副將、參將、幕僚等一干文臣武將,大家坐在一起開會探討,顯然當時只有王平一個人提出了反對,其他人即便沒有公開支持,至少也是默許的。否則,如果他們都不贊同的話,馬謖的戰略計劃是沒辦法實施的。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殺馬謖之前,就先把參將張休、李盛給斬了,還把黃襲的兵權給剝奪了,不僅如此,就連本應該有功的趙雲都受到了懲罰。

表面上看,趙雲受到懲罰,是因為他在箕谷的營寨被魏軍偷襲並佔領,但問題是,趙雲是以一支偏師對抗曹魏最精銳的主力部隊,本身就無法取勝甚至存在被全殲的危險。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趙雲不僅牽引住曹真的主力部隊,成功掩護了諸葛亮的北伐,還最大限度的將損失降到了最低,幾乎完好無損的把部隊給帶了回來,這樣的戰果簡直就是無可挑剔。

再反觀王平,即便他在街亭戰場上的大放光彩,但和趙雲相比,明顯也要黯然失色許多。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王平受到了嘉獎,被拜為將軍封亭侯;而趙雲卻受到了處罰,其官銜被硬生生被降了一級。

這樣的結果於情於理都說不通,所以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

趙雲在和曹真對峙時,也有違背諸葛亮北伐戰略方針的傾向。換而言之,趙雲在作戰的過程中,也沒有完全遵守諸葛亮的堅守安排,而是選擇在小範圍內和曹真硬碰硬的幹了起來,並一度讓軍隊陷入危機,不過趙雲憑藉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避免了相關的損失。

但是,在諸葛亮看來,這也屬於擅自做主,所以應該受懲罰。

而諸葛亮通過殺馬謖捧王平懲罰趙雲,就是要告訴大家:北伐的戰略方針是紅線,誰也不要觸碰,否則這就是下場!

我不知道諸葛亮的這種做法對不對,但從另一方面說,也正是因為這次軍紀整頓,在後面的幾次北伐中,諸葛亮才能說進就進,就退就退,甚至是諸葛亮意外死於前線時,蜀軍依然可以全軍而退,尤其還是面對司馬懿那種對手。

這種表現,真心說,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


三國演義中街亭失手,馬謖問斬,何為 原因是什麼

揮淚斬馬謖


三國演義中街亭失手,馬謖問斬,何為 原因是什麼

三國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