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熟读历史,给你个机会穿越回三国时期,请问你想辅佐谁?

年方四十


我最想辅佐汉帝刘协,历史上的刘协虽然是个亡国皇帝,但他的能力却不容小觑!

刘协在生前可是极其有志向和才能的。就连曹操的部将谋臣都时时刻刻提醒着曹操,要注意刘协的动静。刘协也聪明,他就想到了和刘备攀亲戚。话说二人也确实有亲戚关系。刘备是汉景帝的玄孙。按照刘氏皇家的谱系,刘备正是刘协的叔叔。

虽然间隔不少人,但是为了平衡甚至除掉权臣,刘协就有心和刘备合作。

曹丕称帝后,让刘协去当山阳公,结果刘协将一方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刘协一直活到魏明帝曹睿时期,死的时候还被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

可见刘协虽然比不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却也是有能力的。只不过,身逢乱世,身边有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实在可惜!


小小滴吟儿


如果有机会穿越回三国时期,熟读三国历史我会选择谁来辅佐,帮助终结这刀兵四起,血火纷飞的乱世呢?我想,这得看穿越的具体时间。

如果具体的穿越时间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前,我想我的辅佐对象会是袁绍。跟三国演义中志大才疏,忧柔寡断的刻板印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袁绍其实是宽厚爱民,名望与实力兼具的不世枭雄。至少在官渡之战前,袁绍身具四世三公之海内人望,坐拥冀,幽,青,并四州膏腴之地,户口数百万,带甲数十万,战将如云,谋臣如雨,其形势比仅完全控制兖州及徐州豫州一部的曹操优胜很多。

客观地说,辅佐袁绍成功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说服袁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东归时把握机会将献帝迎至冀州,奉天子以讨不臣,上有汉室朝廷之名分,下有四州地盘之实力,再加上海内人望,天下归心,大概率在十年之内,袁绍就将扫平乱世,重归一统,三国很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奠定三国鼎立之基础的里程碑事件则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虽然只是一场遭遇战,却决定了后续数十年的历史走向。对广二人而言,虽是穿越也需顺势而为,而具体的穿越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之前或之后,也将决定个人的选择。

如穿越发生在赤壁之战前,毫无疑问,我将效忠曹操,帮助其扫平孙刘,一统江南,结束乱世。这个副本的难度也不大,当时曹操已基本一统北方,据有天下三分之二,又新据有荆州之半,只要步子迈稳当一点,等军中疫情平息再南征孙刘,再留意下风向,周瑜小儿很难有机会偷袭得逞。如此,曹操挟数十万之众饮马长江,又据有荆襄上游之利,江东孙吴实难与之抗衡,一战而定江南应是水到渠成,并无太大难度。

然而,如果穿越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特别是刘备已取得巴蜀汉中及荆州之半,鼎足之势已成的话,哥估计就得再次见风使舵,顺势而为,改而效忠刘皇叔了,哈。

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北方雍州兖州凉州等地出现大规模民变及马超韩遂等的叛乱,牵扯了曹操的大量时间精力。而刘备孙权则趁此机会抢占地盘,扩充实力,天下大局突变。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晋位汉中王为标志,攻守之势发生变化。

此时曹操年逾六十,锐气不再,已失一统之勇气信念,而刘备集团则势力大张,锐气正盛,手握巴蜀汉中及荆州之半,拥有汉中及荆州两个重要战略支点,当年隆中对之战略基础已经形成。在巩固孙刘联盟的基础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大事可成,天下可定。

当然,客观地说,刘备这个副本应该是前述几个副本里难度最大的,变数也最多。但总体而言,在鼎足之势已成的前提下,似乎苦尽甘来的刘备比垂暮之年的曹操和一意保守江东的孙权要更有进取心一些,成算也更大一点。

以上就是哥在穿越前的大致想法,总体思维就一句话: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辅佐最有实力名望的军阀辅佐,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最好就用一代人的时间,二三十年之内)和最小的代价结束这近百年的华夏内耗,尽可能地减少这刀兵四起的乱世给平民所造成的巨大伤害,让改朝换代的巨大损失尽量减小一些。更重要的是,尽力不让政权最终落到司马老贼一家手中。。。

无论是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出发,还是从个人搏取功名富贵,青史留名的角度,如果有幸穿越回三国,本人的最终目标都是尽力避免三国归晋的结局,从而引发五胡乱华这华夏民族的千年梦魇和不堪回首的三百年大分裂,大黑暗时代。。。


天涯史馆


看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统一中国,自然是辅佐曹操。由于题目中只问了刘备,曹操和孙权,其它诸侯不再考虑范围内。

要想完成消灭割据势力,重新统一的目标,被辅佐的人需要具备以下特点:具备经营已久的州郡,拥有自己的武装,善于听取谋士意见,否则纵使再熟读历史也没用。另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其二即可。曹操完美符合这些特点。纵观三国历史,曹操犯下的最大错误莫过于赤壁惨败,只要能帮助其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大军南下,统一应该不成问题。

刘备虽为正统,但天时地利均不具备,且建国运气成分较大,即便演义里面如诸葛亮这般呼风唤雨,洞晓乾坤的人物,也带不动。孙权具备地利,但东吴阵营并不是铁板一块,文臣谋士们大多主张投降曹操,可以说只要军事上稍微予以打击,东吴内部就会马上被瓦解。

综上来看,在知道历史进程的前提下,辅佐曹操是最容易成就大业的。





泠喃


别问,问一定是刘备。

因为没得选,孙吴曹魏,都有过纵兵屠城的残暴反人类劣行。这超出了个人能容忍的底限,所以无法直视,要站位,只能站在其对立面。

曹操曾多次屠城,初平四年、东征陶谦时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夏丘;兴平二年屠雍丘;建安三年、征吕布的战事中屠彭城;建安九年,击败袁尚后屠雍城;建安十二年,北征时屠柳城;建安二十年,西征时屠河池。建安二十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屠宛城。

而东吴一方,孙坚、孙权都制造过人间杀戮惨剧,仅江东二号武将黄盖,在江夏等地就参与过三次血腥屠城。

演义中,陈宫肯为救曹操而抛官弃职,却又因为道德观念难以同一而毅然抛弃曹操,觉得特别能理解。尽管咱们也都知道,吴国安全,三国时代被战火洗刷最少,曹操诗歌横槊,气盖中州,一世枭雄风采令人艳羡。但在内心里,确实很难认同,心甘情愿地去辅佐这样的君主,三观上会承受巨大的压力,除非是带着仇视有目的地想去卧底篡权,但那于己于人,并不快乐。

所以只能是刘备吧,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刘备不失为坚毅之男,仁善之君,对手下还是有交代的。说虚伪也好,假仁也罢,起码他没对百姓做过大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凭刘备死前这两句话,他多少是那个乱世里值得跟随的人。

而且辅助他成功,应该会有最大的成就感。桃园三结义兄弟是权力的核心,不容外人这是事实,不过在这个团队里,赵云、诸葛、人品私德都是很不错的。简雍孙乾糜竺也是些很忠诚执著信念的人物,让人钦佩。交这些能够一同奋斗甘苦与共的朋友,会比较愉快。

人终究还是会选三观相近的,也不枉带着先知优势穿越一场。不然就算是主公取得了天下,于你有何加哉。


刘羽舟和萧铭珏


穿越到了三国这样一个陌生的时代,不管做什么决定也是要看自身的身份,要慎重,毕竟这个时代不安稳。其实,作为一个穿越者,我们知道历史的走势,当然是要有一番作为的。但是我们毕竟不能说自己有能力领导一个国家,所以选择一位明主投靠是最好的方法。

三国处于一个群雄四起的局势,各地的英雄好汉都在找明主去投靠。那我们穿越过去,有着对历史的提前感知,那肯定不能埋没了啊。所以如果要选一个有实力、有魄力的一方霸主,特别是最终可以成功的人。但是我们不能一上去就锋芒毕露,必要的蛰伏也是必须的,在自身条件不过硬的时候,就得去积攒力量。

这个时候的三国大概是分为三个主要的政权,其中因为曹魏人马将才多,所以曹魏势力可以说是三个中最大的,但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来,要是投靠在曹魏的营中,很难在这些能人中间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再说一下当时的蜀汉吧,其形势不容乐观,局势动荡不安,也不是一个合适的,不可选。最可靠的还是吴国,兵精粮足,国家昌盛,而且局势还是最为稳定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的一些大将都去世了,应该正是用人之际,所以选择去吴国是最捷径的一条路。

在乱世中,拥有先知的优势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你坐着飞机和坐着马车的人在比赛跑,当然是前者更快。所以,有优势的我们才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历史做出一些贡献。

如果让我们选择想穿越回去的朝代,估计没有人会选择三国。三国时期,中华大地动荡不安,烽烟四起,军阀混战,疫病横行,人口锐减,十室九空,生产萧条。《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的那点知识也不足以让穿越者在那个大争的年代有所作为,所以穿越真是个高风险的事儿。但是,假如你穿越回三国了呢?

当然,没有穿越者费尽千幸万苦穿越回去是为了当一个普通老百姓,经历种种人间惨剧后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绝大多数穿越者最可能的下场)。为了降低穿越者的生存难度,我们假设有福利大放送,穿越者到三国位列朝堂,当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官,那么哪个国家最有吸引力呢?

战场

先看看曹魏。曹魏无疑是很多人的首选,毕竟曹魏土地最广,人口最多,实力最强,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穿越者位列朝堂,直接参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穿越者再不济也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和东吴北进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完全可以安心地稀里糊涂地过完这一生。

只是,穿越者要注意隐藏起自己“跨越千年的智慧”,不要抖落小聪明,选择做一个泥塑木胎最好不过。曹丞相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但也十分讨厌小聪明的人。有了杨修那样的前车之鉴,穿越者最好不要大放厥词。你和曹操大谈三国争斗的结局,举报司马家有异心,透露后世有火药的存在,意义都不大。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宰者和站在顶点的人物,抖落聪明会让你变得像个小丑,搞不好还要身首异处。

曹操剧照

再看看东吴。吴国附有长江之险,在赤壁之战后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期,对于穿越者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孙权生性豪爽,对于那些无所作为的名士比如说张昭说也不太在意。有一个名士的虚名,你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尊重,安稳地生活下去。

吴国前期,宫廷里充满了自由而快活的空气。孙权喜欢饮酒作乐,常在酒席上开玩笑恶搞。大臣中诸如诸葛恪、羊衜都是搞笑高手。孙权曾在宴席上牵过一头驴,驴脸上写着“诸葛子瑜”四个字,取笑诸葛瑾脸长。可见孙权和大臣们在一起时的无拘无束。不过孙权晚年时宫廷斗争比较厉害,穿越者千万不要触霉头。

孙权剧照

最后让我们看看蜀汉。虽然很多人都很敬佩诸葛亮,但是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穿越到蜀汉。毕竟蜀汉地方小,人口少,伸展腾挪空间不大,还经常对外作战。在诸葛亮的熏陶下,蜀国的大臣们形成了一股严谨质朴的风气,简单地来说就是古板、没有什么趣味。拿蜀国的大臣费祎为例,他到东吴去访问,东吴酒席上的恶搞,费祎从不参与。有一次,孙权把费祎灌醉了,问了他很多蜀国内政方面的问题,费祎居然记下问题,第二天给了吴国一份书面的答案,令吴国群臣大跌眼镜。可惜的是,诸葛亮去世后,蜀国严谨质朴的风气流于惰性。

诸葛亮剧照


甘霖


做为女生,要看我穿越过去的时候曹操多大,孙权多大。

(刘备就不考虑了,不喜欢长臂猿,谢谢)

如果我和曹操年纪相当,我就辅佐曹操,大英雄,大诗人,和他谈谈情,说说爱。顺手就把天下打下来了,这个花心大萝卜,本宫要好好治治他,当然,杀了司马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保住甄宓,杀了郭女王。这样曹睿就变成小正太一枚了。

如果我和孙权年纪相当,我就辅佐孙权,反正曹操怎么想的我大概也知道。虽然他上位比较难,可我熟读历史呀!有我这个外挂。统一天下指日可待,听说他紫髯碧眼,难不成是个混血?

什么,考虑考虑曹丕,不要不要,总感觉他小气吧啦的,而且同时期我斗不过郭女王。

还有曹植呀!哪个眼里只有甄宓的家伙,我一点都不喜欢。

不考虑刘备最大原因是蜀国太难赢了。

三国如果加起来一百分的话,魏国45分,吴国40分,蜀国15分。

吴国谦逊魏国,争取蜀国就很必要了。

然后吴国和蜀国合作的时候,互相猜忌,减十分,就和魏国势均力敌了。

诸葛亮也是看出这一点,才觉得三国鼎立这个局面能撑的起来。

不然你以为诸葛亮是个数学家,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当然,为了不改变太多历史,我和谁都不会生小孩。

毕竟,我这样的基因,也不知道能生出和什么货色。万一亡国了,历史怎么办?

我是要做吕后还是武则天?

这个问题太深奥了,我要好好想想!!!











颜丑文良吖


我想辅佐孙权。原因有三。

第一点,东吴本身的地位。

三国,东吴,西蜀,北魏。其中北魏实力最强,西蜀最弱。所以两个政权其实都是非常需要人才的。但是,曹操此人因为性情原因,为人善多猜忌,在他帐下谋事,提心吊胆。刘备因为想要守住那辛苦打来的江山,也不会全然信于人。况且跟着刘备颠沛流离,稍不注意就无了,还玩个屁。但孙权的东吴就不一样了,北拒长江天险,西倚云贵高原,东南皆托海。不可谓不是一个好地方。败了还可以像南宋一样做个海上朝廷。


第二点,孙权个人的地位。

孙权十五岁便跟着哥哥孙策行军打仗,也是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是孙策遇刺身亡那一年,孙权才十九岁。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这个时候如果在孙权帐下行事,过不了一年,那就是妥妥的扶龙之臣。就算晚一点,没有建树。只要跟了他,也算是个从龙之臣。那日子过得肯定不错。

第三点,孙权的性格。

看三国,有谁看到过孙权杀过人。几乎没有。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孙权本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同时喜欢招揽人才。诸葛瑾、鲁肃、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更是以将军之礼对待俘虏甘宁。而且还有孙权劝学的佳话传世。有这样的领导,工作是得有多舒服。

即使知道东吴不能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我还是只想辅佐孙权。就跟很多人说,如果穿越的话,肯定会选宋朝,而不是唐朝,一个道理。


小林史话


我会辅佐刘备。因为刘备虽然文采武略输于曹操,但是为人谦和,是是不可多得的君王。他有很多过人之处。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刘备的过人之处。刘备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家族背景强大,但却是幼年草根的他,40岁开始创业,最后成就了三足鼎立的蜀汉政权。具体他有哪些超人之处呢?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

第一,胸有大志。一个人要取得事业成功,首先必须有目标,有方向。我们查阅不管是正史《三国志》还是野史,并不能找到关于刘备出生证明的具体文献,他自称汉景帝刘启庶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启第十九代玄孙。刘备从小不是太擅长读书,但是说话逻辑性和合理性非常了得,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小看他。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你看看小时候就是这样。后来参加了黄巾军起义,履立战功。大约四十岁开始,结识了荆州牧刘表,两个人经常一起聊天,有一回刘备看到自己大腿上多出了一块肉,黯然伤神,刘表问他,他说“吾常身不离鞍,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你看看,心里多么忧国忧民,多么有胸怀大志向。

第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这可真是金石可镂的不懈精神啊。15岁外出游学,师从九江太守卢植,就开始结交很多的朋友。23岁,也就是公元184年,参加了镇压黄巾军起义的队伍,屡立战功,但是因为鞭打都邮弃官而走。后来又参加了大将军何进打盗贼的队伍。刘备先后参加了很多战役。黄巾之乱、祀水关之战、虎牢关之战、徐州之战、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刘关张会面,路上遇赵云)博望坡之战、长板之战、赤壁之战、益州之战、荆州之战、成都之战、智取瓦口隘、定军山之战、智取汉中、樊城之战。另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战事,实际上在一开始的时候,刘备一直都是处处受挫,后来认识了关羽和张飞好了一点,再后来认识了徐庶又好了一些,再后来结识了诸葛亮就开始了人生的大展宏图。

第三,面带微笑,不怒自威,面貌和蔼这是刘备唯一的优良硬件设备。他,礼贤下士,守时守信,重情重义,高情商,这是他最大的软实力,弥补了他太多的文采武略的不足。刘备在这一点上,有他的自然优势,那就是他的性格和成长经历。不爱说话,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杰,当地豪侠都争着依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马超,黄忠,凤雏,都悉数愿意归顺于他。徐庶竟然为了刘备,心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在曹营一言不发。刘备下南阳,三请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了试探于他多次不见,他竟然如约而至。最后打动了诸葛亮,这一去就是身先死,再也没有回来。再就是,超人吕布都愿意为他辕门射戟化解危难【虽然后来白门楼吕布被曹诛杀,刘备没有相助,很多人对他有微词,但是,吕布确实不够忠诚,这完全不是一类人的必然结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刘表自愿献荆州,刘璋自愿献西川。刘备从来不以貌取人,年轻时追谁何进打强盗,竟然打动了强盗。凤雏庞统其貌不扬,在吴国碰壁,来到西蜀,刘备礼贤下士,亲自迎接。至此可比管仲乐毅的伏龙凤雏都尽若次。可见刘备的性格魅力,情商优势有多强大。由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不一一赘述了。

第四,得民心者得天下,爱民如子。刘备在这方面,不管是刻意所为也好,还是心甘情愿也罢。他确实做到了那个时代的极致。刘备新野牧的时候,当地流传了一段佳话“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安足”你看看,多么强大的内心信赖。后来,曹操攻打新野,刘备竟然带着愿意追随他的百姓一起逃难,这才有了赵云万马军中杀了七进七出长坂坡的美名,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之后,有出了“刘备摔孩子”的重情重义的故事。

刘备的过人之处,不在于自己文采武略有多高,在文采和武略方面,跟曹操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几条街的差距,但是最后能够取得前三甲,甚至略乎第二名的佳绩,如果不是庞统早早身先死,如果不是大意失荆州,如果不是夷陵之战大伤元气,刘备或许还会更远。我愿意辅佐他,把我文采武略为他所用。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自己勤起一面王旗,角逐一片天下,因为我自己一直在创业,喜欢自己给自己干活,但如果必须是臣,我会选择曹老板。首先,个人比较喜欢曹老板,非常有才华,正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用在曹老板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觉得跟着这样的老板有肉吃,其次,曹老板格局非常大,从不嫉贤妒能,他手下那么多强兵猛将,文臣谋士,他从不固守己见,一意孤行,每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他都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自己做决定,而正因为如此,曹老板才能破黄巾,擒吕布,征袁术,灭袁绍,马踏塞北,剑抵辽东,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最终创立了曹式集团。第三,曹老板有雄心,有大志,有手腕,懂管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在好多次战斗中都有体现,这样的老板请给我来一打。第四,知人善用,对有才能的部下欣赏有加,能够委以重任,虽然曹老板因为好色也害死过几位部下,但也不是有意加害。此处不更多评价曹老板的缺点了。第五,上市公司,工资高,规模大,有前途。尤其是剿灭袁绍,收取冀、青、幽、并等四州之后,实力大增,进而跨越长江,刘琮束手,曹式集团易发强大。就在曹老板诗性大发,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后,准备南下收复江东,一统天下之时,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失败—赤壁之败……正因为这次失败,才使得孙刘两家得以喘息,慢慢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创业狗的故事


穿越到三国,辅佐刘备。到时我会告诉刘皇叔白帝城是他的归地,劝他不可结营七百里,因为陆逊会以火攻之。我会劝关羽不要出城迎战,因为他会失了麦城而且还丢掉自己的性命。我会告诉诸葛亮五丈原是他的宿命之所,孔明先生对我说他已知晓,乃天命所至,阁下有预知后世之才能,还请可以代劳辅佐我主,我应允了孔明先生的遗愿。后先生病逝七丈原,在下辅佐刘皇叔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一十五年,先灭曹操再除东吴,最后一统天下,建立了后汉盛朝……。可以看我的新版小说《蜀汉天下》,目前还在构思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