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尚宫女史


临终前把兵权交给李严,刘备是有意让李严牵制诸葛亮,但也还有可能让李严替诸葛丞相分担工作压力之意。

章武二年(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私自率领军队气势冲冲地赶到夷陵,要为关羽报仇。东吴军队横空出世,直把刘备踹在了地上,并且一直到死,刘备再也没能够站起来,接着就上演了“白帝托孤”这一经典故事。


刘备托孤,有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李严。两人可以说是两个派系的代表性人物,即荆州派和益州派。把兵权交给益州派的李严,这样的托孤可以说是为了双方形成制衡。

一、把兵权交给李严以抗衡诸葛亮的丞相权力,不使诸葛亮一家独大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段文字说明了刘备把军事权力交给了李严。因为此前诸葛亮已经是蜀汉的丞相了,掌握着蜀汉内外的国家政事,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的话,那么整个蜀汉的权力就基本都落到了他的手中,到时刘禅这个皇帝就会被架空。这是刘备不愿意发生的。


诸葛亮掌握国家政事却没有兵权,李严掌握兵权,却被安排在远离成都的永安。这样使政事与军事分开,分别掌控在不同派系的主要人物手中,形成有效的制衡。这正是刘备托孤的高明之处。不得不感叹刘备玩弄权术还真有两手,难怪他能在乱世当中建立蜀汉,并得以延续。

二、李严确实有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战略指挥家,但几乎是没有统兵打仗的能力,甚至军事才能方面不如李严。李严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个护军,在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归降了刘备,并成为其副将。

有一次,盗贼马秦、高胜在三郪县率军起义,进而攻打资中县。当时在汉中的刘备根本来不及回来平叛,在此危急关头,李严当机立断,率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的叛军,并斩杀了马秦、高胜。


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领军前往击退叛军,解了围困。从这几次战役,刘备看出了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于是加封了李严为辅汉将军,并从此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如此一来,一个是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但是善于做后勤工作。一个是真实的有统兵打仗的经验,两人为蜀汉形成了良好的文武配备。原来的老将都已经去世,蜀军刚刚经历过战争,损失惨重,在这样情况之下,更是需要像李严这样能够担当军事事务的人选,所以刘备把军权交给了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三、照顾蜀地士族集团的利益

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李严大臣为首,所以李严所代表的就是当时蜀地(益州)士族的利益。而诸葛亮则是代表了原本荆州人士的利益,也就是蜀汉大臣们当中那些“旧臣”的利益。刘备需要的是两方的制衡,而两方的利益如果都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蜀汉才能稳定而长久。


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的《蜀科》,因律法太严,打压了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引发了他们的抵制,不利于刘备的统治。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诸葛亮和李严等人重新制定了《蜀科》。李严深知蜀地风土人情,所以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夷陵之战后,失去了荆州要地,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汉有摇摇欲坠之势。因此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保持稳定局势。


然而,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才能,低估了诸葛亮的忠诚。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争官加爵,最终因为管理粮草不利,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也被后人所传颂!

所以,刘备死前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一方面是对两人权力的制衡,一方面是对两人才能的评估,另外也考虑到了保障蜀地士族的利益。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两个人在刘氏政权中的地位,因为诸葛亮已是妇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们重点来看看李严。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以前在刘表手下干活。后来投奔刘璋,虽然换了主子,但是刘璋非常器重李严,甚至还任命他为护军,在绵竹一带对抗刘备。

但是李严直接投降再次认刘备为主,同刘备一起平定成都。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和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五个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变了益州法不威、德不举、刑不严的祸根。

可以说李严是构建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的重臣之一。刘备在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李严坐守后方,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谋反,声势浩大参与人数过万,一路攻取打到了资中县。此时刘备战事吃紧,没有余力顾及镇压之事,而李严仅仅率领半数于对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讨伐,直接将谋反的马秦、高胜等人一并擒杀。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军围攻新道县,救火队长同样是李严,高定兵败逃走以后,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我们可以看出李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认为李严仅仅是一个将才那你就错了,他在犍为任职太守的时候,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可以说李严在内政方面也有些许的才华。

李严功劳不小,但是远远没有到达和诸葛亮齐名的地步,但是为什么刘备要托孤于他呢?并且军事重权交给了李严,只让诸葛亮主持内政。有很多人猜测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怕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刘备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严,你且听我慢慢说来。

刘备入蜀以后,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集团取代了以刘璋为首的东州集团(法正、李严、孟达、吴懿等人)。除了以上两个政治团体以外,还有本地贵族豪绅所代表的益州集团。东洲集团和益州集团一直就不对付,但是刘璋靠着法正、李严等人维持着统治。

刘备作为第三方进入益州,致使刘璋的东洲集团出现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严、法正等人是前者。刘备夺取西川后还听取法正建议娶了吴懿的妹妹,这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以稳住自己在这里的脚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外来统治者,人家本地的贵族豪绅本来就对刘璋虎视眈眈,刘备取代刘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为何还会有人频频造反呢?

所以遏制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们打交道的东洲集团,事实也证明刘备是对的,李严的确阻止了多起反叛实力。

所以刘备之所以托孤给李严,一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二是要靠李严这些人解决内患。

但是刘备用他却不信他,我们可以看出来表面上是两位托孤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分量是不对等的。诸葛亮无论是权利地位还是人心所向都压着李严一头,刘备都想好了,如果李严有谋反的意图就让诸葛亮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自古以来的确有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宗室统治,托孤多位大臣让他们互相牵制,但是被托孤的大臣往往应该是权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们上面也说了诸葛亮稳压李严一头,这正说明刘备压根就没想让他们互相牵制,就是让诸葛亮看住了当时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洲集团。

诸葛亮陪着刘备一路走来建立蜀国,为了兴汉鞠躬尽瘁,而李严是背叛刘璋的降臣,刘备是做君王的人,该防着谁他肯定心里能没有底吗?诸葛亮扳倒李严以后独揽大权,直到死也没有逼刘禅让位。

话说到这,我们回到问题

刘备临终前为何将兵权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刘备夷陵败给陆逊,国力虚弱,外患虽重,内忧更甚,怕自己死后国内矛盾爆发,万一反叛势力再次兴起,要靠李严等东洲集团的人协助遏制。

二、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能承担重任的人没有几个,而李严算是一个军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抚东洲集团的刘璋旧部,尽可能缓解东洲集团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统一战线。

四、诸葛亮治国虽强,但是领兵能力不如李严,刘备又想用李严,就得以诸葛亮为手、以李严为枪,让手得握住枪。

刘备和曹操孙坚他们相比,起势太晚,根就没有扎牢,蜀国后期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各个派别相互争斗,诸葛亮也是苦苦支撑,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衣钵企图力挽狂澜,可惜已经无力回天,蜀国作为汉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杨角风发作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是胡说八道。

刘备白帝城托孤,真正的托孤大臣就是诸葛亮。


李严是副托孤大臣。之所以给李严也安个托孤大臣的名号,主要是为了安抚益州的士族。

我们来看一看《三国志先主传》是怎么记载的:

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再看看陈寿对刘备托孤的评论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一段,两了两个内容。

一是,明确指出刘备是举国托孤于诸葛亮。没有别人什么事。

二是,刘备对诸葛亮完全信任。(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两点,在当时的蜀汉应该是一致的共识,所以诸葛亮才能全权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写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刘备去世以后,蜀汉实质上进入了诸葛亮时代,一切内政外交,官吏任命、赏功罚罪、整军备战,都由诸葛亮全权做主。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作为顾命李严,权力十分有限,只能在诸葛亮的许可下开展工作。

李严的弱势表现,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能力无法与诸葛亮匹敌。但是最根本的,是因为没有先主刘备的青睐。

李严也没有什么兵权,刘禅即位以后,李严长期镇守江州(重庆),兵力可能有两万多人。

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三国志李严传)

两万的兵力,算是很强大的力量了。但与诸葛亮掌握的军队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上将嗳福斯


这是一个误会。

“统内外军事”,并不意味着掌握兵权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许多朋友就因为这句话,认为刘备临终前将军权交给了李严。

好吧,我们先看看什么叫“统”军事。

所谓“统”,只是执行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许多权力都没有(第二节会探讨)。

官渡之战前,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以田丰、荀湛、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三国志》。

显然,官渡之战前,审配、逢纪“统”军事,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南下大军的兵权。

无论是田丰、许攸,还是颜良、文丑,都不从属于审配、逢纪。

所以,所谓的“统”军事,应当主要是指军队的日常管理,而不涉及敏感、核心部分。

李严统内外军事,应当指的也是不涉及敏感部分的日常管理。

敏感环节:刘备将兵权还是给了诸葛亮

兵权,至少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

1、发兵权。

发兵权,也就是军队去打谁的权力。

蜀承汉制。东汉时,即使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的太尉,也是没有发兵权的。

军队去打谁,什么时候出兵,都是由朝廷决定。

所谓朝廷。自然就是后主“以父事之”的诸葛亮了。

2、将校任免权。

要掌握兵权,你下面的将校总是要“自己人”才行吧。如果上下都是朝廷的人,那职位再高,也是打工的呀。

任免权在朝廷,由护军负责执行。

李严是中都护,名义上是可以对“内”军可以执行任免,对于外军,则没有相关权力。(刘备死后,蜀汉天子在成都,留镇永安的李严实际上也管不着)

任免权在朝廷。具体地说,在后主“以父事之”的诸葛亮手里。

3、军事执法权。

要掌握兵权,自然是要掌握军中的生杀大权。

这种军法权,来自于天子授予的节和节钺。

刘备时期,关羽“假节钺”、张飞、马超、诸葛亮“假节”。

李严,直到刘禅继位后,才获得“假节”。

也就是说:刘备没有授予李严执行军法的权力。

即便到了刘禅时期,获得“假节”的李严,也只能处决违反军纪的“无官位之人”。

至于中高级人员的军事执法权,还在朝廷手里。也就是:还在诸葛亮手里。

换而言之,所谓兵权,当然是在诸葛亮那里!


刘备安排的本意

1、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此前,蜀汉的权力体系相对平衡。

可是,很短的时间内:关羽、张飞、马超、法正、黄权相继去世(或离开)。

此时,蜀汉政权结构出现了一个隐患:权力中枢,荆州派占据明显优势;地方上,东州、益州派依然影响极大。

这种不平衡,对蜀汉的集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李严之前任犍为太守,犍为是蜀汉州郡兵最多的地方)

因此,从夷陵之战败归后,刘备提拔李严,从犍为太守,迅速提拔到了权力中枢。

刘备希望借此加强中央与地方豪强的沟通。

2、平稳过渡的临时举措。

彼时,吴蜀尚未言和,双方仍然处于对峙状态。

永安作为对吴前线,当然要安排一个人来主持。

李严之前表现出了相当不俗的军事能力。诸葛亮后来曾把李严与陆逊相提并论。

因此,以李严统筹内外军事,留永安,主持对吴防御。

3、加强蜀汉集团的军事指导能力。

此前,诸葛亮的才干主要表现在行政、经济上,在军事上,表现不多。

而李严,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军事才能。如果大家合作得更好一些,李严未必不能给与诸葛亮足够的帮助。


总的来说,刘备托孤时,并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

蜀汉本就是最弱的一方,他根本没条件为了平衡而制造内斗。

一方面,“火箭提拔”的李严在名望、功绩上与诸葛亮相去甚远,难以对诸葛亮的首辅地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李严既有军政才能,又能作为东州、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安抚人心。

这本可能是一个主次分明、有效合作的托孤组合。

可惜···最终刘备的苦心没有实现。

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刘备临终前有两个托孤大臣,李严和诸葛亮。刘备把兵权交给了李严,把相权交给了诸葛亮。那么,刘备这样分配权力有什么样的深意呢?

刘备死时,蜀汉的内政和外交都处于十分危险的地步。如果,刘备稍有不慎,蜀汉政权立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刘备的临终按排也就显的相当重要。

诸葛亮是刘备非常相任的重臣,他们君臣之间从相知到相信,彼此相伴走了十几年。用刘备的话说,是鱼和水的关系。诸葛亮是一个磊落的政治家,其人品和道德都无可挑剔。把蜀汉政权交给他,刘备很放心。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去会有一个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他会用生命去实践。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大汉江山。也正是这一点,让刘备不放心。刘备怕的是,他死后。诸葛亮会不惜一切力量去实现这个理想,虽然,诸葛亮一生谨慎。



所以,刘备把蜀汉的一切都交给了诸葛亮,唯独留下一了军权,他倒不是完全为了制衡诸葛亮。只是希望,诸葛亮在有所行动时,不要太放任了。

其次,李严是刘墇的老人,同时又是刘备信任的人。他和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人物对稳定蜀汉的乱局和领导阶层的人心,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虽然,刘备把军权给了李严,但却没有给他开府建制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李严还是的听命于诸葛亮。所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的作用,只是一面旗帜的作用。



然而,一生知人的刘备,这一次走眼了,他低估了诸葛亮的能力,高估了李严的能力。


一叶小舟168521774


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出镇永安。从这个安排上,刘备是要把兵权交给李严,他看中李严什么呢?李严后来又如何被诸葛亮架空呢?

第一,刘备欣赏李严的军事才能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刘表去世后,曹操南征,李严入蜀投奔刘璋。公元213年,他向刘备投诚,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聚众数万人,李严以手中仅有的五千人马,大破贼人,杀死马秦、高胜,平定事变。此役他展现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加封辅汉将军。

第二,刘备临终前把兵权交给李严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后,提拔李严为尚书令,进入权力中枢;次年,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出镇永安。

刘备的安排,与当年孙策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处。孙策以周瑜、张昭为辅佐大臣,周瑜掌兵权,张昭掌内政,周瑜在外,张昭在内。由是推想,刘备的安排,是由李严掌兵权,诸葛亮掌内政;李来主外,而诸葛亮主内。

可是蜀国后来情形的发展,与吴国是完全不同的。李严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不仅内政,连国家军事大权也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却成为旁观者。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三,诸葛亮是如何架空李严,掌握兵权的?

诸葛亮是怎么架空李严的呢?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诸葛亮自领“益州牧”。大家想想,蜀国的地盘,也就是一个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军政长官,也就等于蜀国最高军政长官了。从国家角度说,李严是中都护,掌全国兵权;而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权;益州兵权就等同于全国兵权,这么一来,李严这个军委主席被完全架空。

第四,李严为什么斗不过诸葛亮?

李严与诸葛亮都是先帝指定的辅佐大臣,权力本应平分秋色,现在诸葛亮要一手抓,这怎么行!可以说,李严是一肚子苦水,可是他斗不过诸葛亮,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严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行,名为中都护,实际上在军界威望不是很高;其二,李严在朝廷里没势力,他是在刘备临死前才入权力中枢,还不是呆在首都,而是驻扎在永安,没什么影响力;其三,他的声望与诸葛亮没得比。

因此,在刘备去世后不久,刘备设计的李严诸葛亮的分权构想完全破灭,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李严很快就被边缘化了。这个改变,实非刘备所愿见的。


君山话史


导语:刘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虽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转了东州派、本土派、荆襄派、元老派这四大蜀汉政治派系,临终托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综合了诸葛亮与李严的能力特点,以及派系之间的制衡约束,说白了就是给后主刘禅留下一个更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刘备托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书。

221年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却於次年被吴将陆逊大败於於猇亭,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刘备恼羞於夷陵惨败而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托孤於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时,刘备又以李严为副,让其与诸葛亮共辅少主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

那么,既然刘备对诸葛亮如此器重,却为何将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派系是主要原因

蜀国的政治派系,法正是蜀汉政权东州派的核心大佬,这个派系是刘焉入蜀的时候带过来的,成为刘焉政治集团的骨干,其中还有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这些名臣,从这些名单中能看出刘备是有多么倚仗这个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汉政治体系中还有元老派,以关张赵、简雍、孙乾、糜竺等为代表;荆襄派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为代表。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三国志.法正传》

从这个派系划分就能看出刘备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刘备最亲近的势力,文挂高层虚职,武挂高层实职,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层文职的实权分属荆襄派与东州派,这其中穿插着“军事高参”,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战的军事高参庞统与法正以及汉中之战的绝对军事灵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无论是刘焉时期还是刘备时期,都成为打压的目标,他们代表着益州士绅利益,又相对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维护地方团结,如张翼这种名将也在刘备时期都没有较高建树。

在权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刘备最想倚仗的就是东州派,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因为元老派与荆襄派暴露出很多问题。

元老派属于早衰问题,关张死后军事无所依靠,元老派后辈们集体衰落,出现人才断层;

荆襄派属于没落与不和并存,诸葛亮是荆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缘并不太好,早期的黄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将对他并没有亲近,文臣倒是都成为诸葛亮的心腹,这与刘备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治内之臣确实无法与各军事官僚骨干达成默契,毕竟一个是赚钱的,一个是花钱的,这种情况自古皆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而人才断层于关羽被杀之后,荆襄地区的招贤纳士人、才引进计划宣告永久性破产。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许靖传》

元老派先于荆襄派没落,故而蜀国政权各大要职中都由荆襄派占据,这是一个政权统治者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政权架构也是其他派系最难以接受的,故而东州派与荆襄派的矛盾逐渐产生。刘备为何娶刘章的寡妇嫂子吴氏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东州一派,赢得吴懿、吴班等东州大族的支持,并且许靖、刘巴这些人的官职虽皆为虚,但名分上都高于诸葛亮,这就是刘备的制衡手段,名与权是分离而设的,自古以来的厚黑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

所以军权交给李严刘备作为政治家的手段!

二、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1、军事能力得到刘备认可。

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后来又击败高定,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受到刘备的重视和信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但在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李严还只是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位置并不靠前。而后不久,关羽、张飞、马超相继阵亡,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有领兵经验的李严就成了可供选择的托孤人选之一。

2、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

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而当时李严的职位不过是辅汉将军,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代理都护,掌内外兵权。

三、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不下,为预防诸葛亮大权独揽。

纵观之前历代帝王托孤,都会安排多个托孤大臣相互牵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当初有多个托孤大臣,也难免权归一人,威胁后代统治,最著名的当属西汉的霍光。刘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所以在托孤的时候,他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必须安排一个人分割他的权力,互为牵制,这样对刘禅最为有利。

故而让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以互相制衡。

那么,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试想,刘备连“枪杆子"都交给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了,还让诸葛亮自立为巴蜀之主?这不是诏令李严,如果诸葛亮谋逆,就“毙”了诸葛亮嘛?

那么李严的结局如何呢?

但是李严的情商真的不算太高,作为千年老二他当的有点心不甘情不愿,而且把这种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动作频繁,甚至很多人都看出了李严的不安分,尚书令陈震就曾经告诉诸葛亮李严这人腹有鳞甲有发动兵变的危险。

所以诸葛亮对李严即使用又严加防范。

只是刘备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诸葛亮对掌握兵权的李严如鲠在喉,两个人是蜀汉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处于争斗之中。权利之争必有一伤,在这场党争之中,情商不高,人际关系非常不好的李严最终败北。

据三国志之中记载,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李严则被安排负责粮草工作。由于连日大雨,李严无法运送粮草,便催促和魏军相持不下的诸葛亮尽快撤军。诸葛亮无法,只得迅速撤军。李严督运粮草不力,竟然愚蠢到将过错推卸到诸葛亮身上,他设计上书给幼主谎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后再突袭。当诸葛亮回来之后,又说诸葛亮没有尽力征讨。

幸而诸葛亮留下了李严亲手书写的信函,正是李严催促他撤退的密信。李严最后落得被罢黜为平民徙梓潼郡的下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觉得李严犯得错误实在太过幼稚,根本就是小学生水平,所以猜测这只是诸葛亮拉他下马的计谋。

低情商导致李严没有像司马懿一样的韬晦,高调的结果就是自己毁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能安心等待,只需要四年时间,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归天,论资排辈大约蜀国没人能压住李严了。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总结:历来人们对诸葛亮多是崇拜,看到诸葛亮拿出证据惩治小人当然会拍手称快。但诸葛亮是人并不是完美的神,被刘备托付军权的李严也不应该是个弱智,其中曲折,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了。


路之意


权力需要制衡,应该说这是刘备的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安排,把共同辅佐刘禅的将兵权和相权进行分离。刘备在遗诏里明确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封李严为中都护,将统军大权交给了李严,并命他驻守蜀汉东部重镇永安。而诸葛亮作为地位更高的丞相来制约李严。

刘备素知二人不和

李严对刘备非常忠心,而且很有才干,但是李严与诸葛亮不和,因此刘备曾经找到李严劝说道,诸葛亮的才干十倍于你我,你与诸葛亮相斗,你绝非他的对手。

刘备其实对诸葛亮和李严都是有防范的,诸葛亮因为公正廉明,威望很高,智谋也很高,很少有人敢把诸葛亮作为政治对手,而要找一个制衡诸葛亮的人,当然需要找一个与诸葛亮不和的人,所以李严进入刘备的视眼。

刘备深知李严绝非诸葛亮对手,所以把实权(兵权)给了李严,让他制约诸葛亮有了抓手;把相权给了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干过人,是挑起蜀汉江山大梁的人物,也要给他真正的权力。

同时刘备也担心诸葛亮会不高兴,所以刘备叮嘱刘禅道:“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同时让自己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父事丞相”,这样就让诸葛亮得到人臣最高的礼遇。

蜀汉政权的三股势力

蜀汉政权存在三股势力,一股是刘备自己带来的荆州集团的势力;一股是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带来的东州集团势力,还有一股是土生土长的益州集团势力。按照刘备的政治路线,荆州集团势力是要作为统治阶层的势力,而东州集团势力是要作为可以团结的势力,而益州集团势力属于被压制的势力。

而李严在刘备的刻意安排下,成为东州集团势力的领袖,荆州集团势力在刘备、关羽、张飞死后会尽归诸葛亮,这也是刘备所担心的,所以要安排代表东州集团势力的李严出来掌握兵权,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团结东州集团势力,同时防止荆州集团势力一家坐大。

李严自作孽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命令李严督办粮草运输之事,因正逢秋雨不断,运粮不佳,李严便派参军孤忠传信于诸葛亮,建议撤退,诸葛亮也确实因粮草问题决定退军,但李严听闻此事以后,便假装很惊讶的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告诉刘禅,说诸葛亮此举为“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回朝后查实其与孤忠等人的书信以及写与后主刘禅的表章,揭露了李严的两面人,李严无力反驳,俯首谢罪。

总结语

这其实是刘备能做出的最好、最恰当的政治安排,让东州集团势力的李严来制衡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势力,即使这样,刘备还是不放心,所以亲自试探诸葛亮,托孤时对诸葛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藏着深深的杀机。

诸葛亮最后除掉李严,把相权和兵权集于一身,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诸葛亮只是贬黜了李严,并且也将李严有才干的儿子提拔起来,也是宽了东州集团势力的心,刘备与诸葛亮终成了一段君臣的佳话。

我是喜欢聊三国的“天下会会天下”,欢迎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李严的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严处理事情思维敏捷,不拖泥带水。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李严权利心太重,而诸葛亮则要淡然许多。那么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要将兵权交给权利心很重的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个很诡异的事情,当时刘备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时召成都的诸葛亮快速赶到,然后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是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当时为丞相),执父子礼。另一句是交代诸葛亮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之,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

应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很复杂的。诸葛亮是刘备团队早期的创建人之一,在刘备尚且在荆州流亡时就已经加入了。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赏的。但是诸葛亮毕竟年轻,且才能远远在刘禅之上,如果让诸葛亮辅政,在功成名就、大权在握的那一天,诸葛亮的忠心是否还在,存疑?因此,刘备不得不防备。而刘备采取的帝王术就是试探!

古往今来,以相父居位的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备第一招就是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刘备认为诸葛亮会惶恐的不敢接受。没有想到,诸葛亮接受了。既然诸葛亮接受了,那么刘备就要彻底搞清楚诸葛亮是否忠心。于是刘备提出了第二个更尖锐的问题,你愿意忠心辅佐刘禅吗?有一天会取而代之吗?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吓得汗流浃背,惊慌于刚才自己的失误,于是赶紧表忠心,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这句话就能让刘备放心了吗?不会的,以刘备的雄才大略,怎么可能放心让诸葛亮独权呢?于是才有了刘备二次托孤李严的事情。

刘备召驻军永安的李严前来,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其实是一招妙棋!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刘备的整体安排,看一看刘备是如何平衡刘禅、李严、诸葛亮三者关系的!刘禅为君主,其下托孤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丞相,统管内外军事,相父,镇守成都。一个是李严,中都护,统管禁军,兼管永安一切军事,镇守永安。

一个留在刘禅身边,出谋划策,辅佐政事。一个留任在外,治理边疆,以防不测!也就是说,假如李严叛变,诸葛亮可以率领成都重兵讨伐李严,以维护蜀国稳定。假如诸葛亮在内篡权,李严可以在永安起兵,并且迅速占据汉中,继而威胁成都,平叛在内祸乱的诸葛亮,这就叫平衡。

当时蜀国有四个地方比较重要,一个是汉中,一个是永安。一个是南中,一个是成都。成都为治所,最重要,诸葛亮当政。永安次之,永安为蜀国防备东吴的门户,李严当政。再次之是汉中,汉中为蜀国防备魏国的门户,魏延当政,受成都节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国的后方,邓方当政,受成都节制。

因此,刘备同时托孤李严和诸葛亮,是想让两人相互制衡,共同辅政而已。至于后期诸葛亮大权独揽,以至于废李严为庶民,那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的为官目标不一致罢了!

诸葛亮受任托孤重任,目标是攻,以巴蜀为基地,进而夺取关中,平定天下。而李严的任务是守,守住巴蜀的东方门户,使东吴和魏国都不能顺长江而上。目标不一样,则造就了行为的不一样。

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够灭掉魏国,俘虏曹叡,那么我愿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时别说受九锡了,十锡也是可以的。这说明,在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没有功劳的基础上想加爵称王,无疑是想篡权谋位!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两人从这一刻起开始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分歧,诸葛亮一心以北伐为重,想调李严入汉中,督管粮草事宜。但是李严只想着永驻江州,做一方诸侯而已。

诸葛亮为了取得李严支持,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继续留守江州,这才请的李严移筑汉中,帮助北伐。

后来,李严因为连日下雨,道路泥泞,粮草难以及时运达,于是诓骗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随后以贻误军机的名义上表刘禅,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自从,蜀汉进入诸葛亮独权时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时期。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李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边疆。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两人在为官目标上不一样而已。刘备临死时,为了平衡权臣的厉害关系,设置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诸葛亮。为的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没有想到的是,两人面和心不合,最后李严被废为庶民,刘备的安排也付之东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