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过《玄秘塔碑》和《颜勤礼碑》,有人说字好看,要字的也有,但有人说我没临过贴,这是什么原因?

三省堂主凌云逍遥


个人觉得好不好看的定义有很多因素影响:

1,每个人的审美观不一样,参差不齐,有高有低,比如说,我自己觉得自己的字好看,但是别人会认同吗?有几个认同?相信大部分都会说不好看!

2,每个人都有主观在先,古代那么多大家,书法风格众多,现在的书法家写得再好都会被拿来跟古代先贤比较,有几个能比得过的?古代人家是拿毛笔过生活,现在是拿毛笔作工作或者消遣,有句话说:不要拿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挑战人家的生活必须工具,没有可比性!

3,现在的所谓书法家(不是全部,不绝对)有几个是能沉下心钻研书法的?能写好才怪!

4,现在书法家的笔法和套路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看懂了那就不叫书法家了,不然你让他写一幅楷书试试。

5,现在的书法讲究龙飞凤舞,笔走游龙,,四平八稳的楷书还真没几个能拿得出来。像田楷被喷,那是正常。因为很少有人能写正楷了。

6,上面都是我编的。往下我也编不出来了。因为我觉得,写字,首先是给自己看的,好不好看,努力就是最好的!

学习书法是个渐进的过程,首要要树立好心态哦,写字要有个好的心境和好的外部环境

其他要点:

1、一个字最多写10遍!(要求:认真看帖后,把字背下来,心平气和的写出来)

2、“永”练不练皆可!中华汉字,没有哪个十分特殊,也没有谁临了20年“永”字,即成了大书法家!

什么字都要练,平等对待它们!

3、决不要相信什么“速成”,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决不是“速成”来的.是靠丰厚的底蕴积累而成的!王羲之苦练书法,让涮笔的墨浸黑了池塘,留下后人称颂的墨池,三日不写手生.多练,不能急于求成,日久自成.

坚持就是胜利,祝你成功!


謀略國學


你说临过帖,我是相信的!

不可否认,特别是从第一幅行草书习作来看,姑且不论字写得好不好,就笔力来说是有了——行笔坚实有劲,甚至有力透纸背的感觉,如果没有临帖,哪里能学来如此熟练的毛笔驾驭能力?

但有人质疑你没有临过帖,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从你的三幅习作中,确实很难看出有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颜勤礼碑》或其他古帖的影子。从第一幅字来看,倒更像是学今人的。

我们知道,临帖只要深入,那自己的书写过程中自然就会流露出所临写的痕迹,特别是经过背临阶段——因为形成了肌肉记忆,写起来就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地流露。人们通常评论说某某的字是学谁谁谁的,就是因为某些笔画不自觉地相似。

如果一点也不像,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临帖不深,离开帖写的就不像,所以有人质疑你没有临过帖,这话可能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写字,有时候只要你自己觉得开心快乐就好,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书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只是一门娱乐,一种休闲罢了,如果过于苛求自己,反而成了累赘。


麓风轩


  • 你的问题还真的不好回答,因为:
  • 学书法之人,大多都养成了恭俭温良让的品性。你的作品,确实有诸多不足。如果你不是虚心求教,别人点评你的作品,确实会觉得为难。
  • 我从作为一位好心人的角度,或者说,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说几点看法吧。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高手的言论,帮你早日解开你心中的疑惑。如说得不妥,还望见谅。
  • 从你发的三幅作品看,确实看不到临帖的痕迹,你说你临过玄、勤,更是一点也看不出来。你要是临过贴,所写之字,不管是结构或笔画,肯定会有原贴的影子,当然也会有你个人的特点。
  • 或者是,你确实临过贴,但是临的时间短,或临得不够精,书写时,你没有运用原贴的笔画或结构。
  • 从作品看出,你书写时,是按个人习性书写。这样,作品很难脱俗,且会带江湖气。比如书尽风的笔顺;城行绞发的笔画;洛欲萬的左竖,没有那本字贴是这样写的?
  • 至于有人说你写得好,还索字,那就别太放心上。学书法,关键是自己要分得清作品好与不好。
    个人的字写得好还是差,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地方是什么。针对不好或写得差的地方,不停改进,方会不停的进步。
  • 如有说得不妥之处,还望包涵!祝学书法开心进步!

莫非书法


题主你好,我是青翁书法,很高兴与你交流。

题主说临过《玄秘塔》和《颜勤礼碑》,很遗憾,你的作品里看不到上述的一丁点影子,出手仍然是你自己的自由体。

一,柳公权《玄秘塔》的特点。

《玄秘塔》写于会昌元年(841年),柳公权当时已63岁,书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此碑用笔劲健,起笔处斩钉截铁,棱角分明。行笔圆润挺拔,结构中宫紧密,四周舒展,越显出精劲险峻的意味。

有诗赞柳体云:“弩张剑拔论何偏,殿阁微凉婉谏传。铁铸铮铮真骨力,千古一个柳诚悬。”

二,颜真卿《颜勤礼碑》的特点。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其用笔横细竖粗,方圆并用,雄健有力。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三,基本功不牢,建议从头开始临帖。

真诚建议抛弃现在的“江湖体”吧,选择一本字帖从头临起,耐下心来,中规中矩,才能正确的打开书法之门。


青翁书法


我临过神策军和颜勤礼,写得不好。临帖,最忌光写不看,不对照,像抄书。



老泼皮


临过帖不等于就临帖了,你也许临过一年两年,就开始创作了,自此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帖里的东西用不上,您也根本想不起来,最终被认为不临帖。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临帖是他的日常生活,日日临帖偶尔创作,创作之时需要找手感,还要先临临帖,在进行创作。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不是只临一本字帖,而是博古通今,篆隶楷行草虽不样样精通,也要经常研读。

不过呢!你说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不想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只作为爱好,这样就很好了。别管别人怎么说,生活中开心就重要,专业的事情就让那些专业的人来做吧!






三休堂李彦敏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笔法、结体、章法等都至关重要。行书作品从笔法上确实不能看到你师从哪家?楷书作品就更看不到了!





人和1650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从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到草书,不同的字体,对毛笔的技法要求不同。

碑和帖是有差别的。碑都是拓本,可以看出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姿态,但看不出笔画的浓淡和笔画运行的路线。帖这是墨本,一幅好的墨本可以看出书写着是如何运笔,如何转折。

临帖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古人的笔迹,去体会古人如何行笔。这些行笔的要求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正是书法的“法”。书写不符合这些“法”,就得不到书法圈的认可。可能朋友觉得字写得不错,但成为不了书法家。

您的三幅作品,第一幅是行书,没有行书的法度,笔画、字形都缺少古帖的影子。后两幅姑且算楷书吧,看不到柳体和颜体的影子。

上善若水感觉是墨猪,胖胖没有筋骨。特别是捺,没有出锋。所以有人说你没临过帖。

古代,书法是文人的必备技能。在现在这个社会爱好书法者很多,这是传统文化的幸事。自己觉得写得喜欢,那就足够了。勤加练习,乐在其中,足矣!


胶东小吏


本人以为,笔者书的是行书,当然与颜楷有很大不同。不过从着笔上可以看出有颜的笔意,作品中横竖,点的处理,学揩书是入门,掌握临帖,读帖的办法消化,吸收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才是学习书法最精妙之处。创作中不忘临帖,当然也可以搞一些颜楷的创作。


三木39147713


这也叫临过帖?如果临过,说明笔法错误,临也是在错的方法上重复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