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的成名作《满腹经纶》,属于文哏相声吗?有文学价值吗?

用户7014061022


苗阜、王声合说的《满腹经纶》,是典型的文哏相声,而且是这些年来最为成功的文哏作品,可以不加“之一”。

为什么不用加?在观众需求越来越娱乐化的今天,文哏相声由于演起来不够热闹,在一些大型演出中一般是不进行表演的,在晚会上演一般也不太受欢迎。然而,苗阜、王声这段《满腹经纶》明明是文哏作品,却演出了很多武哏作品演不出来的效果,也算是非常难得。

文哏是什么

先来说说,什么是文哏相声?

文哏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创作的相声作品,包括《批三国》、《批聊斋》、《文章会》等等,第二类是以语言文字游戏为内容的相声段子,比如《打灯谜》、《对春联》、《酒令》等等。

文哏相声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讲究趣味,注重内涵。最早相声艺人在撂地演出的时候,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观众的欣赏水平也不高,那时候是没有文哏作品的,后来一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演员进入相声行业,才有了文哏一说。文哏相声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文茂、马三立等。

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里面评说的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因此属于典型的文哏相声。但由于苗阜的表演比较外化,因此他们将一段似乎已经不适合当今观众口味的作品,演绎得受人欢迎,而且他们两人也因此一夜走红。

王声不认为《满腹经纶》是典型的文哏

对于《满腹经纶》这段相声,以及文哏相声的特点,2019年4月我在当面采访王声老师的时候,他也曾经聊到过。我把其中一些访谈内容摘录如下:

问:苗阜老师和您说文哏相声居多,你们俩的文哏作品和苏文茂先生、马三立先生他们的文哏作品有什么不同?

王声:第一,我们对文哏这个概念必须先厘清一下。有的节目属于文哏,像苏先生后期就以表演文哏作品为主,马先生除了个别活之外,其他作品不是我们理解的文哏,《似曾相识的人》、《十点钟开始》……

问:《买猴》也不是文哏。

王声:这都不是文哏,这都是天津特有的塑造小人物的作品,可不可以归到文哏里面,可以,但严格区分不是文哏相声。马三立先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相声,也不是文哏作品。苏先生是大家设立的文哏相声的标准,文哏是什么,看苏文茂就可以。我和苗阜老师表演的很多节目其实属于子母哏作品,只是加入了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元素而已,从表演方式到节目归类很多不能归到文哏中去。当然后来大家对文哏的界限放宽了,长时间以来也没人这么说相声,其实这不算是文哏。

问:正好您说到子母哏,如今年轻相声演员好像越来越愿意说子母哏作品,捧哏也总想露一手儿。

王声:我没有向老先生求证过,我没有这个胆量,但我自己认为,说学逗唱,就是建国以后给相声定的四门基本功课,这个“逗”就是子母哏。

问:哦?

王声:对,两个人得逗起来,你逗我一句,我逗你一句。

问:是这样的吗?

王声:一家之言嘛。现在年轻人爱这么呈现,不过他们很多人呈现出来也不叫子母哏,其实就是斗嘴,子母哏也有三翻四抖。有些人吐槽《满腹经纶》说它没有铺垫,是直接翻的,但是直接翻也有技巧和手段,不像现在有些节目就是为了斗而斗。

问:过去居多的那种逗哏捧哏老少配,现在是不是真的不合适了?

王声:现在的相声节奏肯定是比过去快,但还是有个艺术功底问题,真要能达到过去苏文茂、朱相臣那种表演状态,老少配肯定还是合适。你现在听人家录音还是会乐,谁不乐以后就别听相声了,请去旁边休息看看别的节目,现在娱乐方式这么多。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首自来,我们必须拿出东西来。有的观众说我不爱看你这个我就爱看那个,对不起我来不了。

传播知识不是相声的责任

问:您怎么看迎合观众这件事?

王声:观众不需要你迎合他,没有观众说你必须迎合我。

问:比如他就要听那种皮儿薄馅儿大的相声。

王声:有啊,需求肯定是五花八门,罗素讲话,参差多态乃世界之福。都得有才行,这叫一路宴席款待一路宾朋,没有人规定相声必须得这样,也没有人规定必须得那样,你爱听谁听谁,爱听什么听什么,市场多元多态,这才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说谁不对,或者说谁就是对的。艺术水平的道儿就划在那儿,到这个级别你就演这个级别的节目。

问:八十年代知识型作品曾经很流行,刘伟、冯巩以及马云路、刘际都说过这样的作品,当今时代还需要这样的作品吗?你们的《满腹经纶》有一点点像此类作品,但又有比较强的娱乐性。

王声:首先不要想传达知识,这不是你的责任,但你必须知道你作品中用的这几个东西是什么,得准确,这是你是素材。鲁迅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观众一听还有这个事儿,脑洞开得比较清奇,他回去翻一下书,等于我们也起到一点作用。你说你准备今天在这40分钟里讲一本中国文学史,那你勒死他他也讲不了,而且也没人听。



郑捕头


文哏相声有两个特征,哪两个特征呢?

一、表现的内容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信息和文化含量; 二、演员的表演要有儒雅干净的人文气质。

那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符不符合这两个特征呢?

首先,节目里面提到了四大名著、山海经里的一些经典文化内容;其次二人台风干净,特别是王声老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从这两点来说,《满腹经纶》应该属于文哏相声的范畴。当然,苗阜王声在节目中分工平均,有来言有去语,捧逗之间咬得比较紧,这也符合相声中子母哏的表现形式。



这段作品是对现实中假装文化人的讽刺。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对哪吒、龙太子、夜叉的塑造比较精彩,方言令人捧腹。

这些是符合文学“关注现实、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相关精神的。因此,《满腹经纶》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但整个相声主要是用错字、方言来构成包袱,其文学价值和《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与方言》等作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锅鱼三样


很多年不再听相声了。尽管近年来这个“社”那个人的相声多火多火,说实话,我一个完整段儿也没听完过。为什么?一个字:俗!

相对于俗字,与之对应的便应该是雅了。但那些个反对俗、以所谓“正统”自居的相声,我更是不听。为啥?因为他也不雅!

接到了“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才知道苗阜是干嘛的。打开了他的《满腹经纶》,听了一半儿~关了。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两个词儿:堆砌和卖弄。

什么是文哏儿?我以为就是将历史故事、书籍中的人物、情节等内容,经过创作者巧妙的改编,融入风趣、幽默及耐人寻味的新内容。再由表演者在不急不慢中逐个将“包袱”一个个的抖出来。在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让听众了解了历史知识,也能够享受到相声带来的乐趣。故而,文哏儿相声是创作者和表演者文化、修养和底蕴的综合体现。

而《满腹经纶》无非是把一些个世人皆知的常识性的东西,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拧”在了一起。透露着肤浅和哗众取宠的“味道”,连文哏儿都谈不上,又哪儿来的文学价值呢?






把盏常聊



苗阜、王声的代表作品《满腹经纶》当然属于文哏相声,其中蕴含不少的历史典故、文学常识,还是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

2014年,苗阜、王声迅速走红。各大卫视,甚至是中央电视台都邀请他们上春晚说相声。而他们的成名作正是这段文哏相声《满腹经纶》。


说起文哏相声,可能有些读者并不是特别懂。其实就是相声演员在相声表演时以叙述为主,将故事情节、历史典故、文学知识、幽默段子等融合到相声当中去。文哏相声说起来娓娓道来,不急于逗乐观众,却能让观众在笑声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擅长说文哏相声的演员,称之为文哏演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文茂老先生!


《满腹经纶》将古典神话故事、外国神话故事、中国成语等融合在一起。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哪吒闹海、葫芦娃、白雪公主、四大名著、山海经等众多的内容融合。既有传统文哏相声的风格,又将更多的笑点融入进去,算得上是新文哏相声的代表作品。

《满腹经纶》在歪批歪讲中抖包袱,苗阜各种歪曲讲解成语典故,再由王声拨乱反正。让观众既能开怀大笑,又能从中理解成语典故的真实含义,确实具有给你的文学价值!


苗阜和王声起点很高、开局很好,可惜的是成名之后的路走的骗了,没能记住自己的初心,以至于现在不再红火。

苗阜和王声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苗阜的嘴皮子功夫以及王声的文学功底。王声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这些传统的文学典故、历史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才让他们的相声独具风格,深受观众的喜欢。


本来,很多人对苗阜和王声都是特别看好的。认为他们能够成为新文哏相声的代表人物,让更多的观众感受文哏相声的魅力。

可是,在二人成名之后。苗阜就开始有些“不务正业”,主动投入到主流相声界,成为了其中的得力干将。不思考如何能够继续创作出好的相声,始终没能走出《满腹经纶》的影子。反而是经常的靠着发博客、微博蹭德云社郭德纲的热度。以至于过去给观众的好印象,一点一点消磨殆尽。想想,也是让人惋惜!


雨天论娱乐


狗嘴里面吐不出象牙来,苗阜这种人,哪里能说得了文哏相声。《满腹经纶》是他唯一的代表作,纯属拼凑搞笑,没有任何文学价值。

《满腹经纶》没有文学价值

《满腹经纶》是2014年1月31日,苗阜和王声在北京电视台春晚舞台上表演的相声。这个相声当时的效果还可以,捧红了苗阜,让他名噪一时。可到目前为止,苗阜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只有这一段相声。


《满腹经纶》搞笑还凑合,要讨论文学价值就没必要了,因为它根本没有任何文学价值。

尽管这段相声把我国传统的文化成语、神话故事,以及外国神话相结合,涵盖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水漫金山寺、哪吒闹海等故事。

将武汉话、河南话、四川话、陕西话等方言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些笑点,但仅仅只是起到了搞笑的作用,并没有传播什么文学知识。因为他说的这些大部分人都知道。



而且,这些经典的故事在《满腹经纶》当中只是点到为止,太简单了,全段下来都是东拼西凑,还杂乱无章,完全是为了哗众取宠。没有内涵,没有知识点,肤浅的很。

苗阜没文化没内涵,不具备文哏演员的气质

苗阜1982年出生于陕西铜川,小学毕业后考入宝鸡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富平县梅家镇车站,转行当了电力工。2002年到西安铁路局艺术团学习表演,最终被调到了艺术团。



80后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考大学的,而苗阜却上了一个中专技校,足见他文化水平一点都不高。后来他自称是汉语言文学博士,还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反正第一学历不高。注定了他没有内涵,读书少,没有书生气质。

这一点从他最近的举动就能看出来,前两天苗阜发文道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毫无诚意。而且他已经道歉了很多次了,还是屡教不改,思想觉悟一点都没有提升。这种人怎么可能讲出有知识性的文哏段子呢?



关键他没文化还喜欢装文化,就更令人讨厌。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没有大红大紫的原因,只有一个《满腹经纶》,其他就没有了。

《满腹经纶》不属于文哏相声

文哏是相声的一种表演风格,表演的时候以叙事为主,有人物行动和喜剧情节,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说起来比较文雅,有很强的知识性。观众通过文哏相声不仅可以开心一笑,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文哏相声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点才可以,演员本身需要文雅俊逸、书卷气浓郁。

相声大师马三立和苏文茂的很多作品都属于文哏,如《批三国》、《批水浒》、《八扇平》、《孔子周游列国》、《西江月》等等。郭德纲的《论相声50年之现状》也是文哏相声。

苗阜没有书生气质,又没什么文化,根本做不了文哏演员。而《满腹经纶》更是纯属为了搞笑,既没有文学价值,也不属于文哏相声。



苗阜当初创作《满腹经纶》的段子或许是想模仿苏文茂的《批三国》,只可惜自身能力不足,火候欠的太多了。


R娱记


首先可以肯定《满腹经纶》属于文哏作品。但是需要强调一点,并不是文哏作品就要有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不是看你作品里面有没有咬文嚼字来提现的。

相比较而言,马三立的《八十一层楼》更有文学价值,这类文学结构可以上承《十日谈》。《昨天》更有文学价值,甚至于《虎口遐想》《买猴》《我要幸福》《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都能算有文学价值,文学价值之体现于文学的美感,不是装腔作势。

文哏相声并不比三俗相声更值得提倡。现在主流的反三俗无非是枪打出头鸟,而文哏相声目前没有代表人物。

在郭德纲不名一文的时候,苏文茂是文哏的代表人物,那时候关于文哏作品是有很多批判的。

文哏作品的灵魂或者说内核并不是文学批讲,而是不懂装懂,装腔作势。言必称之乎者也呜呼哀哉。

这一点上,作为汉语言文学博士的万莫奇,戏里戏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如果你把文哏相声当个乐儿,那是没问题的,你要是指着从文哏相声上学点什么,只能学一个志大才疏。


闲白社


一、文哏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说起来较之雅,有知识性,所以“满腹经纶”属于文哏相声。

二、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文学作品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故相声不属于文学作品。

三、文学价值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而相声非文学作品,谈不上有文学价值。


下晚看云生


他成名时的相声环境是最差的时侯,如果在今天喝湯都沒有。相声是有地域的。京剧虽说是国剧也是有地域的,不是哪儿哪儿都喜欢。青曲社拣了个漏,以为本事到了。


民136845996


想多了吧。

北方相声最基本的,就是深厚的知识功底,才能令人钦佩。

苗阜:万俟卨(wan mo qi)[耶]


用户67724358697


搞笑搞怪的段子而已,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本来相声的目的就是搞笑,不存在什么文学价值的一种曲艺方式而已。其实相声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