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蜀宗室政策述论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探究三国文化政策,不仅要深入探讨魏、蜀、吴各国所施行的文化政策及其特点与影响,而且应比较分析三国文化政策之异同和互动,关于宗室,顾炎武曰:“今人以皇族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

三国吴蜀宗室政策述论

三国宗室政策中的曹魏宗室政策见于史书记载的相关诏书内容,学界也多有文章讨论;而吴蜀两国宗室政策缺乏史书明文记载的诏书内容,但缺乏不代表两国未有宗室政策,本文以皇族为宗室,从吴蜀两国任用皇族和封建诸侯的分封情况来分析两国的宗室政策。

一、孙权死后,吴国以严峻的制度管理藩王,严禁藩王交接宾客。而蜀国却十分开明,对藩王管理也不严苛。

当政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孙权立子孙登为太子伊始到其临死前一年,即黄初二年(221)至赤乌十四年(251)。这个阶段孙吴的分封制长时间混乱,未有规章制度可言。

为孙权去世那一年即太元二年(252)。在这一年,孙权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

三国吴蜀宗室政策述论

一是开始封太子以外其他儿子为王,并让他们远离都城,居住在其他地方。太元元年(251)冬十一月,孙权生病,太元二年(252)春正月孙权封以前的太子孙和为南阳王,居住在长沙;子孙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子孙休为琅琊王,居住在虎林。

二是以严峻的制度管理藩王,严禁藩王交接宾客。这也是孙权去世前设立的。诸葛恪曾上笺劝诫齐王孙奋,诸葛恪的进言中可知孙吴管理藩王严苛,也严禁藩王交接宾客。藩王权力也很有限,甚至受到地方官的侵犯。孙休被孙权封为琅琊王,居住在虎林,孙权死后,诸葛恪将他迁到丹杨郡。

所在郡的太守李衡多次以事侵犯孙休,孙休没办法,就上书请求迁徙到其他郡,后来朝廷同意他的请求,将他迁徙到会稽郡。孙亮孙休当政时期,孙吴在宗室政策分封制上,基本是延续孙权去世前设定的分封制度。

孙皓当政时期,孙吴分封制发生很大变化,孙皓开始大肆封王并给王兵。孙皓初即位时,即元兴元年(264)十月,封休太子为豫章王,次子汝南王,次子梁王,次子陈王。新皇即位,封先皇儿子为王,与旧制相吻合,依礼而行。后来就开始大肆封王。

而相对于吴国,蜀汉的宗室政策相对比较简单。在分封上,刘备和刘禅都分封太子以外的儿子为王。蜀汉没有制定严峻的制度管理藩王,藩王是可以朝见君主的。这可从刘永之事反推出来。

刘永是刘备的儿子,他之前很憎恨宦官黄皓,黄皓后来受到信任掌握大权后,就在后主面前诋毁他,后主也逐渐疏远刘永,以至于他十多年都没有进宫朝见后主。刘永在受到黄皓诋毁后才不能进宫去朝见后主,可见他之前是有机会朝见君主的,并且刘永被诋毁后,后主也只是不让他进宫朝见,可见蜀汉对藩王管理也不严苛。

二、三国时期,吴蜀分封为虚封的原因。

《晋书·志第四·地理上》曰:“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可见蜀汉宗室政策的分封是以郡分封诸王,是遥领,也就是说这种分封是一种虚封,因为领土所在地是蜀汉名义上所有,实际上却不属于蜀汉控制范围。

三国吴蜀宗室政策述论

蜀汉建兴七年、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吴蜀交分天下,也因为这种交分天下,蜀汉将鲁王刘永、梁王刘理的封地及封号进行了改变,原因是他们之前的封地已属于孙吴名义上的领土范围。可见孙权也是选取曹魏国土区域好的郡国名号来封建诸王,同样这种分封也是虚封,因为封地属于曹魏统治区域。

三国吴蜀以郡分封诸王,都选取曹魏国土区域好的郡国名号来封建诸王。由于所封国土不属于吴蜀两国所有,各分封王对于所分封的领土只是名义上拥有,实际上并不拥有,因此是虚封。

三国吴蜀两国采取实为虚封的分封制可能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1.受管辖区域变小的影响2.与汉末人口剧减有关3.与两国需统一人力物力对抗他国有关。

三、吴国因为分封而导致国内力量减小,弱小的皇帝出现,激化了皇帝和宗室之间的矛盾,而蜀国分封却未曾出现这个问题。

孙权当政时孙吴长期混乱的分封制一直以来被认为与孙吴灭亡有很大关系。陈寿认为孙吴后代衰败,最终导致灭国,源于孙权对儿子废的废,杀的杀。

孙权临死前开始着手设置一套较为规范完整的宗室政策,其总体架构与曹魏有相似之处。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曹魏宗室政策的分封制过于严苛,是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一个重要因素。

不能否认曹魏分封制的确存在对各分封王极其严苛以致兄弟亲戚情义被废等现象,但以此将曹魏灭亡归咎于分封诸王空有其名,没有掌握实权,那是忽视了其宗室政策对宗室成员的任用。

三国吴蜀宗室政策述论

曹魏从来都注意将大权尤其是军权掌握在曹氏宗亲手里,即便后来曹睿托孤于曹爽、司马懿,也将曹爽排在司马懿之前,并让二人分管军权。

因此曹魏宗室政策设置的出发点是在制约诸王的同时,也在宗亲和异性大臣之间形成了制衡,其目的是确保皇权的巩固和绝对权威。但皇帝若过于弱小,宗亲和异性大臣的平衡关系就容易打破,从而导致新的权力集团产生。

孙权临死前设立的宗室政策与曹魏架构基本相同即对诸王管理严苛,在宗亲和异性大臣之间形成制衡。但同样因皇帝弱小打破了这种平衡。不同的是,曹魏是异性大臣取得胜利,而孙吴则是宗亲掌握大权。

不同的情况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曹魏是曹氏后来被司马氏取代。孙吴一方面伤了异性大臣之心,使异性大臣心生失望之感,不肯全力为国。

《三国志·吴书·二孙传》裴注引《吴录》曰:“乃表以峻为丞相,又不置御史大夫,士人皆失望矣。”胡三省曰:“汉承秦制,置御史大夫以副丞相理众事;今峻为丞相而不置御史大夫,则专孙吴之政,故国人失望。”一方面又使国内纷争不断,孙废掉孙亮后立孙休为帝,孙休又杀掉孙,并灭孙三族。

后来孙皓继承帝位,可能鉴于吴国宗亲曾经威胁皇权统治及曹氏被司马氏取代的情况,他将孙权临死前设置的宗室政策基本废弃,开始大肆封王和给王兵,同时加强对宗亲的防御。

他曾给二十二个王各三千兵,也就说这二十二位王就占有孙吴六万六千兵力。孙吴灭亡时,才有兵二十三万,诸侯王拥兵数量占孙吴总兵数超过四分之一。给诸侯王兵的分封制分散了宗室的力量,而蜀汉的虚封制度却又没有出现过这个问题。

三国吴蜀宗室政策述论

综上所述,蜀汉宗室政策总体上避免了在皇权不强大前提下,皇权旁落异姓大臣或宗亲手里的情况,做到了君臣较为和谐的共处;孙吴宗室政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合理的政策,因此就宗室政策而言,蜀汉无疑比孙吴清明。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