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扭虧為盈的背後:出售資產獲2.2億元收益

3月24日晚,“減肥茶第一股”碧生源發佈2019年業績,公司實現淨利1.62億元,同比扭虧。碧生源未在財報中具體披露扭虧的原因。不過,根據財報信息,2019年碧生源出售附屬公司獲得了2.22億元的收益。

碧生源扭虧為盈的背後:出售資產獲2.2億元收益

在業內人士看來,出售資產獲得的收益或許是碧生源實現扭虧的原因之一。

淨利同比扭虧

根據財報,碧生源實現營業收入8.12億元,較2018年的3.78億元同比增長114.6%;實現淨利1.62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529.9萬元,同比扭虧。

碧生源主要從事功能保健茶及其他保健食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及推廣的業務,公司的兩大核心產品為“常潤茶”、“常菁茶”。2010年,碧生源成功登陸港交所並實現8.74億元的總營收,成為“減肥茶第一股”。

上市以來,碧生源的業績波動起伏一直較大。2014-2017年,碧生源的淨利分別為4503.5萬元、9229.1萬元、-7456.6萬元及528.1萬元。2018年,碧生源的虧損額達9350萬元。碧生源方面解釋稱,公司業績大幅下滑主要由於調整了對經、分銷商的管理政策和銷售人員的激勵政策、以及加強研發投入等因素所致。

碧生源尚未在2019年財報中詳細描述公司扭虧為盈的具體原因。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財報“出售附屬公司收益”一欄為2.22億元。據瞭解,自2018年底至2019年底,碧生源相繼出售北京暢升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子公司碧生源食品飲料100%股權,分別作價5.55億元與1.25億元,為上市公司“輸血”。財報顯示,出售北京暢升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及其附屬物業管理公司100%股權為公司帶來了超2億元的收益。

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碧生源2019年實現淨利1.62億元,出售附屬公司實現收益2.22億元,這意味著碧生源僅實現了賬面上的盈利,公司扭虧為盈背後的原因是出售資產。“出售資產只是一次性收益,公司未來仍需從主營業務進行發力。”

針對公司扭虧為盈的原因以及未來業務發展規劃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將採訪函發至碧生源處,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覆。

高額營銷費用

碧生源在2018年財報中提到,研發投入的加強會影響公司業績。從2019年財報來看,碧生源持續加大了這部分投入。因加大了自主研發力度及增加了委外研發,碧生源的研究及開發成本由2018年的2350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4736萬元,同比增長101.7%。

儘管持續研發投入,但碧生源的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更重。2019年,碧生源的研發投入,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分別佔總營收5.8%、55.4%。在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方面,這一數字從2018年的2.47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4.5億元。其中,由於新增了梯影、電臺等投放,廣告開支達1.16億元;由於銷售人員績效工資增加,僱員福利開支達1.14億元。

此外,受電商平臺營銷推廣因素影響,碧生源市場營銷及促銷開支達1.69億元。促銷則意味著公司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早在2018年,碧生源對旗下兩茶進行了降價。2017年,碧生源牌常潤茶和常菁茶的平均售價分別為1.34元/包和1.28元/包,2018年則分別為1.32元/包和1.27元/包,平均售價分別較同期微降1.5%和0.8%。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藥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鄧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出售資產和降價換銷量都是比較直接且快速挽救公司業績的辦法,但想要真正提高業績,公司需要在產品研發、市場培育以及後續服務等方面下功夫。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營銷費用投入太大,若公司收入端難以跟上快速增長的各項營銷費用,公司的淨利易被吞噬。

尋求多元化發展

碧生源也正在謀求多元化發展。2019年財報稱,碧生源將繼續落實“一縱兩橫”產品戰略,聚焦體重管理,腸道健康,健康美顏三大保健功能領域,拓展草本保健功能保健品,推進相關藥品及醫療器械等新品上市準備工作。同時,公司將密切關注相關政策,穩步推進各項新品開發試驗工作,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完善保健產品和大健康產業等整體佈局。

據瞭解,2019年9月,碧生源宣佈推出面膜產品。碧生源官方工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碧生源一直以茶產品為主,近兩年也在致力於推出不同形式的產品,該面膜是公司新品研發部門推出的首款面膜產品,未來公司將會推出更多不限於減肥類和日化類產品與消費者見面。2019年10月,碧生源再通過旗下微博發文宣佈,公司複合果蔬汁飲料新品上線,目前已在碧生源官方線上旗艦店進行銷售。

碧生源方面表示,在品牌年輕化的道路上,公司不斷推出新品,以匹配用戶的實際需求和消費習慣。持續推進品牌年輕化,使其換髮新活力、生機,為公司貢獻新的收入增量。

在上述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碧生源通過多元化發展尋求新的收入增量無可厚非,但若新品領域跨度較大,一定程度上容易分散公司精力,以及公司的品牌認知力。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姚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