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中國是協約國,為什麼不對山東的德軍發起進攻?

jiaoyangdier


如前面的朋友所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當時中國北洋政府宣佈中立,並沒有捲入戰事,此後雖然北洋政府事實上支持協約國,甚至還允許協約國在中國招募華工奔赴歐洲戰場,但表面上和德、奧等還處在中立狀態。在此期間,日本、英國聯合出兵攻打德國佔領下的青島,德軍在1914年11月7日久已投降。

(美術作品:“阿多斯”號在地中海被擊沉)

(北洋政府對德國、奧匈帝國宣戰後,抓捕了在中國的德、奧軍事人員,並設立戰俘營關押)

而中國北洋政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到了1917年。此前的1916年12月13日,一艘運輸歐戰華工的法國郵輪“阿多斯”號在地中海距摩洛哥燈塔210英里處,突然爆炸沉沒,船上數百名華工不幸遇難。1917年,北洋政府通過外交調查,徹底查清此事是德國的潛艇所為,3月17日,北洋政府經提交國會決議批准,宣佈和德國斷交,隨後在8月14日(歷史上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紀念日),民國北洋政府宣佈對德國、奧匈開戰,進入協約國陣營,加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此時,雖然德國在中國強佔的青島早已被協約國日本攻佔,但加入一戰後的北洋政府實際上也還是有一系列的軍事作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抓捕德國、奧匈在中國的軍艦和商船。

(曾經在中國橫行的德國炮艦“祖國”,一戰中成為中國海軍的戰利品)

共俘虜德國海軍的炮艦“水獺”“祖國”,作為戰利艦編入中國海軍,更名“利綏”“利捷”。

共俘虜奧匈帝國勞埃德公司商船“中國”“西里西亞”“波西米亞”等3艘,經中國海軍戰時捕獲法庭宣判,作為戰利品沒收,成為中國海軍的“華甲”“華乙”“華丙”。

(被中國海軍俘虜和沒收的原奧匈帝國商船“西里西亞”,後曾用於幫助運輸西伯利亞捷克軍團返回歐洲)

共俘虜德國北德意志等公司商船“戴克·麥克瑞斯”“阿爾貝卡”“凱特”“姜維”“天蛾”“成功”“海倫”“西江”“美大”“美利”等10艘,經海軍戰時捕獲法庭宣判為戰利品,更名為“華丁”“華戊”“華己”“華庚”“華辛”“華壬”“華癸”“靖安”“華大”“華利”。


海研會


弱國無外交,因為日本擔心中國參戰會影響自己對青島的佔領,所以一直加以阻撓,等中國參戰時,青島早歸日本了。

其實在一戰爆發以後,德國因為沒有力量守禦膠澳租借地,所以有將青島交還中國的打算。然而這一想法立刻遭到了早就窺伺山東的日本的警告。

駐青島的德軍

對於日本來說,攻佔德國的膠澳租借地無疑是擴大自己在山東權益的大好時機。而且他們在制訂作戰目標時,大大的跨越了德佔地區,日本是想借此機會大撈一把。在日本的警告下,袁世凱根本不敢收回膠澳租借地,也不敢接受英國建議加入協約國,只能老老實實將中國軍隊撤到日本劃定的戰區之外看熱鬧,坐視日軍軍隊開入中國領土。

日軍進攻青島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掌握了實權。此時英法希望中國參戰,因此勸說中國加入協約國。然而日本擔心中國加入協約國以後會影響他對青島等地的佔領,因此鼓動段祺瑞不要參戰。由此還引發了主張參戰的大總統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府院之爭,以張勳復辟、黎元洪下臺,段祺瑞再次獨掌大權告終。

一直等到日本和英法等國達成協議,英國支持日本戰後對青島等地的佔領,日本才轉而同意中國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此時青島早已在日本掌控之下,北洋政府自然不可能去打。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卻拿不回青島,因此引發了五四運動。這就是弱國的悲哀,做什麼根本自己做不了主。


不沉的經遠


一戰時中國到了1917年8月14日才對同盟國宣戰,而日本早在1914年8月就對德國宣戰了。

同年8月到11月攻入青島,駐青島德軍慘敗。


但要知道1914年的時候,中國還是個中立國。而當時日英聯軍進攻青島的理由便是清掃德國人在東亞地區的戰略支點。


當時北洋政府還希望連同英、日一同進攻青島的德軍。但日方外相就一句:中國既守中立,自無預戰之理。


所以說那會日本人就已經看準了青島,打算趕走德國人之後自己佔了。結果也是如此,日軍青島戰役獲勝之後,進一步想擴大戰果,甚至吃下整個山東。


所以到了1917年,北洋政府正式加入協約國,象徵性的派遣勞工。也是為了能在戰勝桌有點談判資本,當然撈好處是不用像,更多的希望協約國能遏制日本的企圖。


然而弱國無外交,最後德國當年在山東的權益照樣全劃給日本。


簡單回答題主的話就是,中國加入協約國時候,山東那邊已經是日本人地盤了,沒德軍。

而德軍還在的時候,日本人拒絕中國作為中立國身份參戰,所以沒得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