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主炮如果炸膛,会把自己击沉吗?

法医小白


战列舰主炮发生炸膛并不会引起弹药殉爆,哪怕同一座炮塔内的2门或者3门主炮都发生炸膛事故也不会把自己击沉。战列舰是火力强大的水面作战平台,作战中能给予敌方重大杀伤的同时也是敌方重点攻击目标,因此在设计时不仅注重火力性能,更要考虑防御性能。战列舰在防御设计上要求厚重的装甲能抵御敌方火炮、鱼雷、水雷、航弹的攻击,所以当舰上发生包括炸膛在内的事故时也能保证不会引发严重后果。比如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07毫米(19度倾斜),水平装甲总厚度为222毫米(三层),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和3层船底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在建造过程中特别增强了水平装甲防御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足以承受1吨半重穿甲炮弹的轰击。各个重要部位在如此厚重的装甲包裹下即便发生内部爆炸,其能量也会被隔离在防护空间内而不会传导到其他地方而殃及全舰,所以单纯的主炮炸膛事故是不会引起沉没这种灾难性后果的。下图为依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塔的近照,红色圆圈内是炮塔最厚重的正面装甲。

为了防止炸膛事故引发灾难性后果,战列舰的炮塔采用弹炮分离设计

战列舰除了装甲设计以外还有弹炮分离设计,整个主炮系统又分为炮塔部分和供弹的部分,而囤积炮弹的弹药库则位于舰体最安全的第三层甲板,它与炮塔之间被供弹部分隔离,只有在炮塔需要发起攻击时才会通过扬弹机将炮弹运送至炮塔,而且每次只运送一次开火所需弹药,待主炮将炮弹发射出去以后才会再次供弹。主炮炮塔在设计也将每一门火炮使用厚度与主炮背面装甲厚度一样的钢板隔离开,每一门主炮的俯仰、装填、开火都是独立进行的。战列舰主炮系统如此复杂的设计就是基于防止内部爆炸而引发灾难性后果的考虑,也正是拥有了这样的设计才让世界上那些装备战列舰的军队从未发生因主炮炸膛事故而引起沉没的灾难性事件。下图为日军“陆奥”号战列舰重达360吨的3号主炮塔被炸飞,这次灾难性的内部爆炸不是主炮炸膛引起的,而是士兵故意纵火导致弹药库着火引发全舰大爆炸而当场沉没,1471名舰员只有350人幸存。

战列舰的主炮身管本身以及炮塔都具备一定的御爆能力

榴弹炮炸膛事故一般是由于发射药在被击发时炮膛或炮管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引发的,而且火炮炸膛事故只会发生在弹药装填完毕并击发时,这时候火炮的炮闩已经关闭,此时发射药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推动炮弹出堂前将炮管炸断。如果是因为炮闩没有完全密闭造成的发射药燃气泄露炸膛,那么发射药的能量会全部从炮膛释放至炮塔内,炮管则不会被炸断。火炮身管的舒服下,炸膛所释放的能量只会作用在火炮最脆弱的一个点上,而这一个点无论是在炮塔外还是炮塔内都不会对炮塔造成毁灭性伤害,更不会波及全舰。现代火炮都采用身管自紧工艺,比如“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06mm主炮就采用了爆炸自紧工艺,自紧工艺在起到防止炸膛作用的同时也具有在炸膛发生时御爆的效果;而炮塔的隔离式设计也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炸膛发生时保护舰体安全,这就是历次战列舰发生炸膛事故都没有殃及全舰的原因。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战列舰主炮炸膛一般都是发射药引起的,而不是炮弹引起的,更不是炮弹与发射药同时在炮膛内爆炸引起的!这是因为主炮炮弹的引信十分可靠,引信只有在受到猛烈撞击时才会引爆炮弹,现代舰炮的炮弹引信更是需要一定的飞行过载才会解除保险,因此在炮弹不殉爆的情况下主炮身管和炮塔的御爆功能才有意义,否则战列舰就像被一发主炮炮弹击穿装甲在内部爆炸,这种威力至少会殃及整个炮塔。下图为发生炸膛事故的美国密歇根号战列舰304mm主炮,由于该起炸膛事故是发生在炮塔外部,事故甚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仅前甲板被炸飞的炮管砸出一个大坑。

战列舰是非常抗揍的,比如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在海战中一共挨了美军战斗机180架、轰炸机75架、鱼雷机131架投下的10枚鱼雷和24枚航空炸弹才开始倾覆的。该海战从1945年4月7日中午12点半打响,从12时45分左舷前部遭受第一枚1发鱼雷命中到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发鱼雷命中,大和号战列舰丝毫没有遭受创伤;从13点44分到14点12分这段时间内再遭受4发鱼雷、3枚450公斤航弹命中的情况下舰体才开始受损进水,当14时17分已近裂开的左舷中部遭受被1发鱼雷的致命一击后舰体才开始发生明显倾斜,在14时23分时舰内火灾已无法控制情况下位于3号主炮塔下的弹药库内的发射药被点燃从而引发弹药殉爆,大和号这才在这次内部大爆炸中横转并沉没。可见战列舰是无论如何也不足以被主炮区区一次炸膛事故而炸沉的。下图为独自出港作战的日本“大和”号战列舰,该型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吨位最大、主炮口径最大的炮舰,吨位与我国航母辽宁舰相当,如果不是独自作战,美军绝对不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就将其击沉。


兵器知识谱


战列舰没有那么脆弱,一个炸膛还不至于将整个战列舰摧毁,战列舰炮塔设计都是考虑过这些因素的。下图是美国BB-61“衣阿华”号战列舰炮塔炸膛事故,1989年4月19日参加“舰队 3-89”联合军事演习时B炮塔炸膛,事故导致47名水兵死亡。但由于炮塔内各炮都是独立的隔舱,所以该炮塔另外2门炮没有受到大的损毁。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战列舰的主炮炸膛是因为发射药爆炸。下图为一组“衣阿华”战列舰MK-7炮塔装弹的照片,那3个白色的圆柱状绢丝包就是发射药,每次发射填装6个。而MK8超重穿甲弹本身虽然达到1225公斤,但实际装药只有18.55公斤,也就说整个炮弹基本就是个实心“疙瘩”,靠巨大的动能造成破坏。所以实际火炮炸膛是因为发射药爆炸而非炮弹本身。

回到炸膛的话题上,虽然从上面看炸膛的威力确实不小,但难以从内部撼动整个战列舰。下图还是“衣阿华”战列舰的MK-7主炮,可以看到有一个巨大的圆柱状物体,这是火炮的炮闩。炮闩的作用是闭锁炮膛,仿制发射气体的泄露,但炮闩本身就是一整块巨大的合金钢制成,足够抵御爆炸发射药爆炸带来的超高压力,保证火炮不会被彻底的从炮尾处瓦解。上面那个“衣阿华”炸膛的动图可以看到火炮是向外炸飞。所以即便火炮出现炸膛事故也不会过度的殃及战列舰内部,甚至周边的火炮都不会有很大影响。

另外,战列舰炮塔中不会将弹药放置在火炮操作间里面,这种设计一方面出于空间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安全。下图为日本“大和”级战列舰94式460毫米炮塔内部结构,黄色的为炮弹,40号上部弹丸装载室和15号火炮操作间至少间隔两层甲板的距离。炮弹装载时由扬弹机将炮弹单枚以此送入火炮操作间。这种布局除了节省上部空间外更重要的就是保证火炮炸膛或者遭到对方炮弹打击时不会造成弹药的殉爆。出于这种设计结构,火炮炸膛能直接引爆弹药库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及微,在这种事故中只要战列舰弹药库不被点燃就是安全的。

还有“黎塞留”级战列舰装备的M1935式火炮四联装炮塔结构,弹药库和火炮操作室也是间隔一定高度的,通过扬弹机将炮弹和药包送入火炮操作室。

这也是战列舰炮火炮发射流程的动态图,可以看到炮弹和药包都是远离火炮操作室的。而且注意,炮弹升上去的时候中间是有隔火门的。

历史上的战列舰火炮炸膛事故不止上面“衣阿华”那一次。下图为美国BB-27“密歇根”号战列舰炸膛事故,时间是1916年9月25日,可以看到1根305毫米火炮炮管被直接炸飞,爆炸的发射药重要140千克。炮塔外观本身结构还算完好,但是该门炮彻底被瓦解,战列舰本身也是完好。

还有法国“黎塞留”号战列舰2号四联装炮塔炸膛事故,时间为1940年9月, 可以看到一根炮管已经消失了,爆炸时发射药288千克。不过该炮塔左边2门炮依旧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这种四联装炮塔2门炮中间有隔火门,所以左边2组和右边2组火炮间隔距离很大。

所以单纯的炸膛威力是无法撼动整个战列舰的,最坏的是整座炮塔报废更换。如果是弹药库爆炸那就是另一回事,比如日本海军“陆奥”号战列舰,1943年6月8日12时三号炮塔爆炸,三号炮塔直接被掀到几十米高空。但这次事故是弹药库直接被引爆,“陆奥”号直接沉没。所以炸膛只要不波及弹药库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雏菊西瓜Peterpan


兔哥回答:战列舰曾经是仅次于航母的大型战舰,在航母出现的早期,战列舰比航母还大,战列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所装备的大炮,口径达到了300毫米以上,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达到了406毫米,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火炮口径达到了460毫米。除了口径大这些火炮都是组合式的安装布局,采用双联、三联甚至四联装,都使用一个炮塔。如果大的口径其发射药和弹头的爆炸威力是巨大的,一旦发生炸膛事故后果严重,但是否会把自己炸沉并不一定,我们分析一下。


其实战列舰发生炸膛事故并非没有,过去的火炮以及炮弹的质量,使用情况都不如现在,1989年4月19日,美国的战列舰“依阿华”号在波多黎各东北方向进行射击演习时,就炸膛了,衣阿华采用三联炮塔,当时炸膛的是一座炮塔的中间一门炮,一颗660磅的炮弹在炮膛内爆炸,把炮管炸断,并且在炮塔内燃烧起熊熊烈火,炮塔内的58名士兵有47人死亡。这次炸膛并没有使战舰沉没,这要和军舰的炮塔结构有关系。其实战舰炸膛并不能造成舰船的沉没,炸膛事故不少,沉没的并没有。


除了衣阿华美国的其它战列舰也曾有过炸膛事故,早在1916年,美国的“密歇根”战列舰也发生过主炮炸膛,另外,法国的“黎塞留”号,日本二战时的日向号等等都曾有这样的事故。只所以这些战列舰发生炸膛而不沉没,有以下几个原因。(1)有炮管和炮膛的摒避作用;炮弹炸膛都发生在炮管或是炮膛里,炮管和炮膛本身都能够抗击一定的爆炸膨胀压力,即便被炸碎,炮弹爆炸压力也受到了衰减,削弱了炮弹的爆炸冲击波,使其扩散力量衰竭迅速。

(2)炮塔和弹药库分开存放;战列舰上的炮塔离弹药存放库房有数层甲板,炮塔至弹药库的连接有圆形的炮塔底座贯通,并且塔底座有许多的机械设备,这些都是炸膛时能够起到阻挡爆炸波传播的屏障,因此不会传播到弹药库。(3)弹药库位于水线下面,为了防止爆炸出现大火都有通海阀,利用海水压力使弹要库大火熄灭。(4)战列舰的弹药扬弹机,弹头,引信,发射药包是分装的,存在不同的库房,到了炮塔统一组合,因此就避免了振动引爆。(5)各层甲板,弹药舱库都有防护装甲,出弹药的门都有紧急关闭装置,防止被殉爆。因此炸膛不会引爆弹药库,也无法扩散到其它舱室。


尽管炸膛不会扩散到其它的舱室,但破坏力依然很严重,我们拿衣阿华战列舰为例:发生炸膛时炮塔内有58人,分部在炮塔内,下层机械室等4~5层甲板。炸膛发生时先炮尾的 5 名士兵瞬间即被炸死,在炮室和机械室的22名 水兵被震死,爆炸燃烧起大火,火是最消耗氧气的,至四五层下板里面的人都虽然没有被炸死,然而由于甲板被震裂缝了,大火燃烧把氧气都给耗光了,20名士兵被活活憋死了。由于有互锁安全装置,所以尽管爆炸波及到炮塔下面4~5层甲板但并没有进入发射药和弹头库房。只损失一座炮塔和47名水兵。所以,战列舰炸膛不会沉没。



兔哥42928


战列舰主炮简单的炸膛事故对自己本身浮沉结构的威胁并不大,也就说并不会把自己击沉。首先战列舰主炮炸膛事故一般都是发射药爆炸造成的,弹头很少会爆炸,因为战列舰多用穿甲弹,其实就是个大铁疙瘩,以衣阿华用的MK-7型406口径的炮弹虽然重1.2吨,但是装药也就18.4公斤,而且战列舰都是延时触发引信,所以弹头不会爆。那也就只有发射药会爆了,而发射药最多5块的强装药估计也有个一两百公斤,但是这对于战列舰来说一个几百公斤的炸药包在炮塔内爆炸对自身威胁根本不算事,当然对人来说事情可就大了。


我之所以敢这么绝对的下结论那是因为以前因为炮塔发生炸膛事故的战列舰不少,但没有一艘因此而沉没,包括海湾战争中的威斯康星号的2号炮塔炸膛事故、法国黎塞留的2号炮塔的炸膛事故、日本日向号4号、5号、6号炮塔先后依次炸膛的事故都没沉。战列舰发射前会先从炮塔下方的弹药库提取分开装的发射药、弹头,而弹药库与上方的炮塔之间有着一道防火门,按规定,每次提取完之后就必须马上关闭,就算上面炸了也不关下面的事,但是如果这道防火门没关那就等着看烟花吧,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的一票战巡就是因为防火门死的。
黄色的是发射药,发射药下方是弹头,注意图中在升降机上下时会自动开合的就是防火门

所以2号炮塔
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
注意2炮塔上是不是缺了一根管子,就是炸了膛。注意看1号炮塔,中间那两根管的距离是不是有点大?那是因为法国人也怕炸膛,所以在中间有设置了一面防火隔舱,就是怕突然有一根管子炸膛整个炮塔都跪了。所以2号炮塔左边的虽然炸了,但右边那两根管子还是可以用的。

而真正能威胁到战列舰浮沉结构的除非是弹药库殉爆,不然任何爆炸都不可能威胁到军舰的浮沉。不过对于日本陆奥号战列舰来说,那已经不算是炸膛事故,后来的调查结果是士兵点燃了3号炮塔下面的发射药,直接导致弹药库殉爆沉没,所以不算是炮塔炸膛事故。而战列舰炮塔是一个密封的空间,而且装甲厚度也不低,所以单个主炮的发射药(哪怕是全装药)爆炸都不可能炸飞炮塔,所以所以经过这些案例的实践证明,战列舰主炮炸膛并不会沉。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战列舰不可能炸膛,在巨舰大炮的时代,各国对战列舰的维护重视和现在各国对航母差不多。

罢了,就算有这个可能吧,额来分析一下

还好是主炮……如果是鱼雷发射管什么的炸膛,那整艘舰就完蛋了

主炮炸膛,就相当于自己挨了自己的几颗主炮弹药,毕竟还是影响不到整艘舰和弹药库,所以不会把自己炸沉。


羽灵时尚


战列舰舰炮属于超大口径身管火炮,炮弹重量多在100公斤以上,因此通常采用的是发射药包和弹丸分开装填的分装弹模式。通常炸膛特指发射药包在炮膛内爆炸而导致火炮身管被炸裂乃至炸断的事故。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一般都是因为炮膛质量问题或者炮弹一次性装药量过大导致,当发射药的爆炸压力超过了炮膛的承压强度后,就会导致火炮身管被炸开。由于火炮身管本身已经缓冲了大量的冲击波威力,炸膛所造成的损伤其实并不大,我们常见的陆炮发生炸膛后,如果不是处于身管四周,最多也就是被身管碎片或者剩余冲击波所伤,死亡的概率都很小,而火炮本身除了身管断裂,整体结构性的不会受到很大破坏。



(土耳其M60T坦克炮炸膛,可以看见并未对坦克其他部位构成可见性破坏)

炸膛事故之所以很难殃及到身后,主要原因就是炮闩的存在,炮闩主要就是起锁闭炮膛,防止发射药气体外泄的作用,不管是楔式或者螺式炮闩,其整体结构都是一块厚厚的高硬度合金钢板,这块钢板在设计时就已经设置了极高的抗压标准,能够抵御火炮强化装药的爆炸而不至于被冲开,因此只要有它的存在,即使发生炸膛,破坏性也只能集中在身管部位。对于舰炮来说,炸断一两根身管其实并不构成什么实质性威胁,更别提炸沉战列舰了。

(依阿华级战列舰装填发射药包,炮膛口最后要锁闭的!)

如果炸膛要导致战列舰沉没的严重事故,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炸膛导致发生弹药舱连锁爆炸,而这在实际作战中完全不可能发生。除了炮闩的锁闭结构,战列舰的整个舰炮分为三层结构,最底部为弹药舱,中间为自动或者半自动装弹机,最上层才是炮塔,炸膛的威力想要穿透数层甲板直通到弹药舱简直就是痴人做梦!许多舰炮在设计时,通常都设计有互锁装置,也就是三层结构之间同时只能有两层互通,当装弹机提升装置与炮塔之间打开时,弹药舱就被关闭,在炮塔内发生的爆炸最多殃及到中间的提升装置,绝对不可能引爆弹药舱,因此破坏性也就被最大限度的限制了。


(战列舰炮塔结构)
(可以看见炮塔、装弹机、炮塔之间的舱门是互损设计的)

除了炸膛事故本身威力有限之外,战列舰的抗沉性也是无与伦比的,二战时期各国的主流的战列舰都采用了重装甲和多层水密舱结构设计,别说厚度几百毫米的钢铁装甲发射药包根本炸不开,就算是某一部位被炸开,发生漏水,只要将水密舱门关闭就能避免沉没。1943年美国潜艇曾经在太平洋伏击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发射鱼雷直接命中水线以下,结果炸开的大洞疯狂进水三千吨,大和号只是舰体略微倾斜,回去整修了十几天就又重新回到了战场。
(战列舰水密舱设计)

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380毫米SK-C/34型舰炮,主要发射800公斤重的被帽穿甲弹或者高爆弹,发射药包重量为212公斤,如果是发生炸膛事故后,区区两百公斤的发射药包爆炸,是绝对不可能将脾斯麦战列舰炸沉的。英国人在击沉俾斯麦战列舰的海战中,使用了超过30枚炮弹和4枚鱼雷最后才将脾斯麦炸沉!而日本最大的大和号战列舰更是在承受了美军数十枚航弹和鱼雷攻击后仍未沉没,最后还是因为炮弹引发弹药舱连环爆炸才将其炸沉,可见其抗沉性能之强悍!
(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装甲厚度)

1989年4月19日,美国著名的依阿华号战列舰正在加勒比海参加例行军事演习,但是随后发生了恐怖的炸膛事件,导致当场炸死47人!而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主要原因并不是发射药爆炸的威力有多大。而是因为发射药包当时已经过期,而自动装弹机在送药包入膛时力量又过大,导致压力过大而引爆了发射药,也就是说发生炸膛时,依阿华主炮的炮膛处于未锁闭状态,这才让发射药爆炸产生的火球和冲击波扫荡进入炮塔。而这一次爆炸最后又引发了炮塔内另外堆放的2000磅发射药爆炸,最后两次爆炸威力叠加在一起,冲击波、高温、有毒气体、缺氧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一起才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最后依阿华级战列舰不仅没有沉没,还载着牺牲的官兵回到了美国。而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次炸膛,而是一次严重的发射药爆炸事故,所以战列舰炸膛根本不可能炸成战列舰本身!



(依阿华级战列舰炸膛事故)


军武吐槽君


你自己想呗,哪一艘战列舰会因为A炮塔被击穿而沉没?除非殉爆,不然炸膛和炮塔被击穿又有什么区别?


皇家骑士16


不会。舰炮别管口径大小,都是安装在甲板之上,也很少听说炮有炸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