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漢杜陵,位於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佔地120多畝,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與皇后合葬陵。陵墓所在地是一片高地,潏、滻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杜陵四周環繞有夯土圍牆,陵園以殿為大門,墓冢在陵園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陵前立有碑碣十餘方。園內還有寢殿、便殿等遺蹟。漢代以來,杜陵一直是長安的遊覽聖地,文人學士常會集於此,登高覽勝。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杜陵

劉詢,原名劉病已,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徵和二年,巫蠱之禍之後,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獄。後元二年,遇到大赦,為祖母史家所撫養 ,成長於掖庭。元平元年,昌邑王劉賀為霍光等大臣所廢,迎入宮中,受封為陽武侯,隨後即位,次年改元“本始” 。在位期間,清除霍光勢力,重視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形成“麒麟閣十一功臣”。勵精圖治,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對外關係上,聯合烏孫國大破匈奴,導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神爵二年,平定西羌,設置金城安置降羌,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黃龍元年十二月甲戌,劉詢因病崩於未央宮,葬於杜陵,廟號中宗。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劉詢像

杜陵陵園平面呈方形,每邊垣長430米、牆基寬8~10米,四面垣牆正中各闢一門,門址寬約85米,由門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封土居陵園正中,夯築,呈覆鬥狀,底邊長175米、頂邊長50米、存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條斜坡墓道,正對陵園垣牆的四門。四條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封土四周有邊長400多米的方形陵牆,四面各開一門。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杜陵

封土陵園東南187米處建有祭祀活動的寢園,四面有圍牆,寢園之內有寢殿和便殿兩大建築群。寢殿是一座大型宮殿,面闊13間,進深5間,夯土臺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1.2米、南北寬29.6米;四周有廊,地面有方磚鋪砌;廊外有卵石散水,散水外沿線以外又鋪設一排方磚。遺址南、北各有三門,亦可稱東階、中階和西階;東、西各有一門,每門又分為左、右門道。便殿位於寢殿東側,由殿堂、眾多的房屋和庭院、用於儲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組成,並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設施。

陵廟遺址位於宣帝陵冢東北400米處。仍存夯土臺基高出地面約2米,東西長63米、南北長66米。臺基東、西側各有一條南北大道,寬6~7米,分別通往宣帝和王皇后的陵寢。

杜陵邑是專門為修建、管理和保護杜陵而設立的城邑,位於三兆村西北,繆家寨村南,略呈長方形,東西長2000多米,南北寬500多米。據說當時陵邑內有3萬多戶,人口約30多萬。這些人當中,很多是當時的達官顯貴和豪商富賈。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陵園遺址

王皇后陵位於宣帝陵冢東南575米處。漢宣帝王皇后,卒於永始元年,合葬杜陵,史稱“東園”。陵園平面呈方形,邊長330~335米,牆基寬3.4~3.7米,四面各開一門。各門形制與宣帝陵園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鬥形,底邊長145~150米、頂邊長45米、高24米。陵園西南亦有寢殿、便殿建築遺址,形制與宣帝陵園寢、便殿大同小異。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王皇后陵

許皇后陵史稱“小陵”,位於杜陵南七八公里處長安縣大兆鄉司馬村。許皇后,宣帝第一個皇后,卒於五鳳四年,因規模小於杜陵,故後人稱之為少陵,少陵墓封土規模略小於王皇后陵,亦呈覆鬥形,存封土呈三層臺,象徵著仙人居住的崑崙山。通高22米,底部東西長134米、南北長139米。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許皇后陵

陪葬坑位於杜陵以北。可以確定位置的共四座,其形制各異,其中一、四號坑已被髮掘。坑為斜坡狀坑道,墓坑為不規則、近似方形的豎穴,由主室和車室組成。主室居中,可分中廂和東、西、南、北四個邊廂,坑室上下和四壁砌置木板。

宣帝杜陵的陪葬墓數量眾多,有封土者60多座,但杜陵陪葬墓的數量應遠大於記載的107座。陵東南的陪葬墓數量多、規模大、等級高,應是皇族或高級官吏的陪葬區,陵北側和東北側的陪葬墓數量較少、規模也較小,其身份、地位相對較低。陪葬的有大司馬車騎將軍張安世、丞相丙吉、建章衛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劉竟等。

漢宣帝杜陵,陪葬陵眾多,墓主人開創了孝宣中興

陪葬陵

漢宣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最為強盛,史稱“孝宣之治” 或者“孝宣中興”,劉詢成為擁有正式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作出了偉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