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昨天看了電影《火星救援》,雖然電影2015年就上映,但當時我覺得,看一個人在陌生的星球上苦苦掙扎,默默死去,是一種罪過,容易引起我的悲觀癥結。所以一直沒看。直到昨天看完後,我才發現:它是我們這個時代面對孤獨最偉大的教科書。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恰逢疫情,各地封城、封路,人們躲在家裡相互隔絕,街上、商場上,少了平時的熱鬧與繁榮。涮火鍋、唱KTV、看電影、玩桌遊、一群人就著酒玩遊戲,都變成了一種奢侈。

這時,我們發現了彼此都是一座座孤島,雖然孤島的底部往海里綿延不絕,有可能相連,但是大家依然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網絡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它的出現加快了信息交流,提高了人類的溝通效率,但在特殊時期,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社交網絡、遊戲意圖解決的孤獨問題,依然無止境的存在。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微博上不停的發動態、抖音上連著刷視頻,微信上與各種各樣不同的人聊天,遊戲從PC換到手機,再從和平精英換到王者榮耀,然後是各式各樣的小遊戲,棋牌,連連看,彈珠。不停地翻閱公眾號,看完就忘,各種知識付費,課程、視頻,意圖填滿我們的空虛。結果卻越來越空虛、焦慮。

我們該從《火星救援》裡找點秘訣,應對疫情下的孤獨了。孤獨不僅不可怕,它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體驗。

1.剋制與理性是應對孤獨最大的美德

《火星救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他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巨型風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他因為被碎片擊中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清醒後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而且是個植物學專家,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這顆乾旱星球上的時間,開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種植土豆,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而在地球上,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亡後,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的運動跡象,懷疑可能是馬克還活著。雙方重新取得聯繫後,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有網友戲稱,這是馬特達蒙繼《拯救大兵瑞恩》《星際穿越》後的第三次走丟。(這得花美國政府多少錢啊)

《火星救援》最大的特點是剋制。

首先是電影剋制。我們看電影是為了什麼?體會電影中主人公的情感,和他一起開心或者憤怒,五味陳雜,七情六慾,充實我們的情感體驗。3D更是讓我們身臨其境,巨大的代入感讓我們情不自禁。

很多電影情節雖好,就是太過煽情,該煽情的地方煽情,可以理解。不該煽情的地方,音樂響起,非要搞得人起雞皮疙瘩才行。(就不點名某些國產電影了)電影是藝術,是講故事的藝術,不是煽情的藝術。在《火星救援》裡,這點做得很好。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本來按照好萊塢的尿性,家國情懷、男歡女愛、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求生慾望、團體衝突等元素都可以在影片裡無限放大,讓你不偷偷地哭一把都不好意思走出電影院。但老雷(雷德利斯科特)是講故事的好手,一把年紀,總算看穿了男歡女愛、卿卿我我,瞎搞的美國精神、惡俗的人類本能都只是時間長河裡的過眼雲煙。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喜歡就是放肆、愛就要剋制。他對宇宙探索、人類太空精神文明建設的熱愛,讓他的鏡頭異常冷靜,絕對剋制。他專注於在火星這種極端情況下,主人公實際的選擇與行動,對科學的理性運用,對孤獨的擁抱,不沉溺於情感的表達。換做其他次一點的導演,早就大書特書主人公那刻骨的孤獨了。老雷連這種級別的孤獨都是簡潔的一筆帶過,更顯珍貴。

人類雖然是幾十億的群體,但本身依然是孤獨的,孤獨不分地點,有越多的人瞭解,就越孤獨。經常渲染自己的這種孤獨,才是最孤獨的。老雷只想做一個應對孤獨的備忘錄:即使一個人在一個星球,他也能靠著自己的理性,解決困難,這樣才是人類的可貴之處。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其次是主人公的剋制。任何一個正常人淪落到主人公的處境,都會瘋掉。瘋是身體對自我的保護,不至於讓自己太過痛苦。天天對著火星上的漫天黃沙,一望無際。一切對未知的恐懼,氣候、孤獨、僅夠30天的食物,無人訴說的落寞,都有可能擊倒他。(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的處境類似)但主人公很剋制,他沒有抱頭痛哭,沒有原地爆炸,精神上一直保持著人類特有的理智。既然遇到了,就承受它。

後來與地面取得聯繫,他也異常剋制,沒有抱怨,完全圍繞著解決問題出發。沒有流露出一絲悲傷。在得知運送營救物資的火箭爆炸的時候,他只是靜靜地隔著屏幕和隊友溝通,打下自己的遺言。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2.樂觀與勇氣是最厲害的武器

沒有人會死於孤獨,人只會死於悲觀。毫無疑問,樂觀救了馬克的命。在明白自己的處境後,他沒有生起一絲放棄的念頭,在火星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食物沒有了,用自己的排洩物當肥料,挖火星上的土,在居住艙搞大棚種植,種土豆;水沒有了,利用化學反應自己造;小爺還要每天洗澡,乾乾淨淨,刮鬍子,按時作息,保持身心愉悅,身體健康,要做火星上最靚的仔。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他對著電腦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翻到隊長留下來的音樂,調侃這是世界上最難聽的音樂。還說玩遊戲、自閉的隊友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他沒業餘活動,以展示自己的大棚種植為樂,誇自己是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植物學家,說自己殖民了火星,嘲諷阿姆斯特丹弱爆了。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在拍照給航天局看的時候,還要擺一個大大的POSE。

他稱自己為太空海盜,每天開著工作車去周邊探路,在遙遙無際的黃沙中,就像一位船長一樣,不管驚濤駭浪,只管起航。累了,就停下來哼哼小曲,想想遠方的寶藏和姑娘。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後來,他的居住艙因氣體洩漏爆炸,所有種植在生長的土豆毀於一旦。他默默地把土豆清理乾淨,重新面對最恐懼的問題,食物不夠了,他就要死了。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

勇氣通往天堂,怯懦通向地獄。

不知道火星算不算是馬克的天堂,他在那裡展示了人類高貴的精神。勇氣是他的武器。就像海明威說的,

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敗。

馬克在火星沒有敵人,他的敵人是他自己。他用僅存的勇氣戰勝了自己。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3.知識就是力量

馬克能在火星上倖存下來,得益於他的知識。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受傷時的自我救治、種植土豆、製造液態水、修理作業車、和航天局重新取得聯繫,改造作業車,用太陽能發電,開作業車從居住艙到3000公里外的發射點,用放射物維持溫度,以及最後用航天器升空接受隊友的救援,都是知識的體現。試想一下,如果馬克缺少了其中某一項知識,都可能已經死在火星上了。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知識就是力量,關鍵時刻,知識能救命。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我猜雷德利斯科特是要用火星上的史詩,來讚美人類知識的偉大。

應對孤獨,最好的辦法就是知識。愛默生說,

知識,讓馬克在火星的絕望與孤獨中,免於恐懼。如同《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被關禁閉時,有莫扎特陪著他一樣。

知識,讓人類在災難面前不至於失去信心,不管是地震、洪水、瘟疫,還是戰爭,它們總會過去。

在當下特殊時期,我們對未來要保有信心,不管是人類幻想在火星上生存下去,還是在現實的危機中倖存。人類的進程可能會短暫地停滯,但在這停滯中,人類也在動用智慧,盡力為自己的家園奮鬥。

瘟疫時期看《火星救援》:怎麼才能抵抗在家隔絕、精神上的孤獨?

到此,我想用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的話來結尾,

“我想回顧這些發生在不同時空與地域的特定時刻——群星閃耀時刻——我之所以這樣來命名這些時刻,是因為,它們宛若星辰,在人類的黑夜中散發著璀璨的光芒!但我不願用自己一絲一毫的虛構、誇大或者縮小來掩飾事件的內外真實性。因為,在那些非常時刻,歷史本身便是一個完整的呈現,任何幫手都是多餘的。歷史便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時代的作家都無法超越它。”


我是門口的水,

我寫作,我存在。

有一天,我發明了我很帥。

與你一同體驗大千世界喜樂。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