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作为开国皇帝,为何其名声远不如其子唐太宗?

花非花夜非叶


唐高祖李渊作为隋朝旧臣,原隋朝皇帝杨坚的皇亲国戚,在隋炀帝时期从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更多的是依赖二子李世民,在反隋的一系列征战中消灭李密瓦岗军,王世充队伍等都是李世民率军出战,李世民年轻有为,有理想有抱负,智勇双全,在其玄武门事变中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逼其李渊退位,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即位后的唐太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臣,抵侮外患,重视农桑,重科举,兴商贸,广交藩邦,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唐高祖虽作为唐开国皇帝比之唐太宗李世民无论从能力还是治国方略上或是成就上要逊色很多。


虎哥143993466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的开国皇帝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名声远不于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有人说大唐是李世民建立的,李渊只不过身为他父亲,沾光做了皇帝而已。

李渊开创大唐,虽然李世民功劳很大,但是李渊的其他儿子也是有很多功劳的。特别是太子李建成。俗话说,历史是掌握在胜利者手中的,中国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很多的事情在史书上面都是记载的很详细的,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发生过的。就连最正、最官方的史书都会有虚假的一部分。李世民的一生有一个“污点”,那就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两个兄弟,逼迫父亲让位。李世民为了抹掉此“污点”,做了很多大量的努力,包括让大唐强盛起来,做一个百姓和大臣都爱戴的明君。但同时也会让史官修改父亲李渊的功绩,甚至弱化他。对于这些,敢于直觐的魏征就对他说过,不要以为一双手就可以蒙住天下人的双眼。但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不予理会,继续把自己体现的英明神武,反衬李渊平淡的一生。不过再怎么做,都会有漏网之鱼的,李渊有个随臣写过一本书《大唐创业起居住》,就记载了当年李渊起兵晋阳的全过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跟他的大哥李建成一样,只不过是李渊的左膀右臂而已。

所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如儿子李世民,原因很简单,就是李世民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一种手段而已。


润泽服装饰品店


确实,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声望远不如其子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两人所取得的功绩大小有所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评述两人的史料问题,后人眼中的李渊和李世民,都是通过史籍的记载了解到的,所以,流传下来的史料是否真实,也会影响到二人的历史评价。因此,我们之所以会有李渊名声远不如李世民的感觉,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世民取得的功绩确实比李渊大,所以影响力要更强一点。虽然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在开创国祚的过程中,他的贡献远不如李世民和李建成,因为无论是聚贤纳士,招兵买马,还是攻城略地,扩大地盘,这些具体的工作都是由他的儿子们来完成的,他本人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战功。

当然,他作为李唐政权的领袖,也不需要亲自领兵作战,上阵杀敌,但是人们更多的是以谁攻占了多少城池,谁打败了几个竞争对手等这些具体的量化标准,来评述谁的影响力更大一些,而李世民恰恰又是他几个儿子里战功最多的,以至于后来功劳太大,李渊对他赏无可赏,干脆直接为李世民单独设置一个官职,名曰天策上将,新、旧两本《唐书》均有记载:

《旧唐书·高祖纪》:“ 武德四年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将。”

《新唐书·太宗纪》:“四年二月,窦建德 率兵十万以援 世充,太宗败建德于虎牢,执之,世充 乃降…… 高祖以谓太宗功高,古官号不足以称,乃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 大行臺尚书令,位在王公上。”

这样一来,无论是在爵位、勋位还是职官系统,李世民都是最高的,权势仅次于皇帝李渊和皇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渊的存在感并不如功劳卓著的李世民。

第二,因为某些原因,史书所记载的内容也有所偏向。虽然李世民因为功劳大的原因,存在感比李渊强一些,但是并不是说李渊一无是处,无论哪朝哪代,开创国祚都是天功,开国皇帝也没要一个是无能之人。虽然李渊没有多少战功,但是,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才是作为一个政权的当家人应该做的事,李唐政权的成功,除了有李世民等人在战场建立的功劳,当然也离不开李渊在后方的统率谋划之功,然而这些谋划之功并不多见于正史,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史书对李渊到李世民这段历史所记载的内容,是否能真实的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这个是有疑问的,主要是因为李世民曾干预过史官编写史料,《旧唐书·褚遂良传》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李世民曾多次要求看史官记录的《起居注》起居注是古代史官“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的史书,唐朝以前,按照不成文的规定,起居注是不允许皇帝看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监督皇帝的作用,皇帝的言行举止都会记载到史书中,做为编写经史的依据,这是对皇帝千秋万代名声的一个震慑。

但是李世民破坏了这个规矩,对史料编写工作进行干扰,所以对于史书中记载的李渊到李世民之间的历史的真实性多少是存在疑问的,因为不排除史官为了讨好李世民而对相关史料进行修改,贬低李渊和李建成,抬高自己的形象。

由此这两方面原因来看,李渊名声不如李世民也就不奇怪了。


一锅煮了


大唐天下,盛世贞观。不论是开放坦率风气,还是万国来贺鼎盛,亦或者无双的名称“天可汗”都无不说明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

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国家战乱不休,人民困苦,他的功绩除了开创大唐帝国之外没有一样能比的过他的儿子李世民。

更主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皇位来的并不正当,为了掩饰他的过错,于是几次修史,来消除他的不利影响,然后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让大唐国力,空前壮大,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增多,对他的不利影响也被慢慢的遗忘。

简单的说,唐高祖李渊的功绩不如唐太宗李世民,而且李世民还有意识的消除李渊的影响力,所以史书才李渊的评价比较少。


来的匆忙


评价李渊父子功绩大小个人感觉对李渊有点不公平,李渊作为开创性帝王面临的环境要比李世民复杂得多,到大业十三年到武德元年,全国各地反王遍地开花,群雄割据;虽然李渊从晋阳起兵到大唐开国仅仅用了不到1年,亲身参与的军事行动屈指可数,但这背后隐藏的困难却数不胜数。

首先,起兵之初,李渊北面有突厥和刘武周,尤其是突厥时常南下侵略,如果贸然南下太原兵力空虚势,刘武周联合突厥南下,那大唐唯一的根据地就不保了;因此时李渊不得不向突厥俯首称臣,以小事大这是非常屈辱,另外李渊还需要考虑国内政治影响,臣服外族势必会受到政治对手的打击,以上两点如果处理不好后果非常严重。

其次,军事力量的扩张,李渊作为太原留守手中可用兵力极为有限,但是到兵临长安城下时总兵力达到了恐怖的近20万,时间只用了不到1年,这不得不说李渊的统战工作做的非常好;

第三,大唐建立后李渊集团深处政治漩涡中心,手握国家重器,被四方势力虎视,突厥先不说,西有薛举、李轨,北边有刘武周,南面有萧铣,东面有窦建德和王世充,再加上瓦岗军;任何一方的实力都不逊色于大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李渊创立的大唐仅仅算是个地方割据,要想成为正统就必须消灭四方势力;

大唐成立后,李渊开始了东征西讨的计划,两唐书中将这些功劳全部追加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俨然成为大唐的救世主,西征薛举、东平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再到平定刘黑闼,每到大唐有生命危险了李世民骑着昭陵六骏出来救火了,这些功劳也就成为李世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筹码,但个人觉得军事上的成功仅仅是战略部署的成果,李世民只不过在执行李渊的战略部署,此时的李世民与大唐诸将如李靖等人相同,仅仅是李渊的下属,所有的功绩从全局来说都属于李渊的。

李世民接手大唐后(先不论玄武门兵变的功过),大唐的国内局势已趋向稳定,对外只有突厥的威胁,此时的李世民只要做好两点就可以,对内休养生息,对外抵御突厥,形势一目了然,当然李世民也正是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实施的。贞观四年,李世民彻底解决了突厥的威胁,洗刷了当年父亲的耻辱,同样疆域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成为李世民最大的政治业绩。

在偃武息民的政策指导下,大唐迎来了贞观盛世,国力显著增强,李世民趁机平定吐谷浑、高昌、打通西域,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此时的李渊还健在,当他看到胡越诸族向大唐俯首称臣时内心可能感叹自己的二朗着实优秀,史书上会留下一个光彩照人帝王。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个王朝王开创到全盛一代人是完成不了的,大唐王朝的建立到全盛用了不到二代人,这其中的功劳不能全部算到李世民的头上,正如汉武帝开创汉民族盛世一样,文、景两代的功业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不能武断地评价文、景两帝不如武帝。

另外,许多人喜欢拿玄武门兵变评价李渊父子,试想一下李世民对待储君又怎样呢,恐怕还不如李渊吧!


电视大烩


唐高祖没有唐太宗名声大的原因是:

第一唐朝建国过程中,相对来讲,比较容易,A,唐高祖之位是从隋恭帝禅让而得,B,当时仅有军阀王世充,瓦岗寨李密,刘武周,刘黑闼等,征讨他們的战争规模都不大,平定他們时间较快。

第二唐高祖执政时间较短,治理国家短时間是出不了多大效果,而李世民在位时間长,他闻名于世是给唐朝带来繁荣。

第三经过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有心洗涮污点,难免当时史官给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歌功颂德,事实上当时唐朝确實在贞观之治时期有较好的发展!





狐羊树


唐高祖李渊称帝时间不很长,历史记载他的事也不很多。所以他的名气好象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但它是真正的开国皇帝,首义首功非他莫属。

李渊也因受隋炀帝猜忌,担心受怕,深感自危,不敢乱动。因为当时宫中阴传,有李氏要夺天下,己有李姓官员被抓被杀,一干人李姓官员人人自危。适逢天下大乱,瓦岗军起义,杨玄感造反,窦建德举旗称王,各地纷纷起事,李渊手握州兵静观末动,史称李世民进言起事,李渊不从,李世民大哭,认为祸将临头,李渊终于醒悟,多次依李世民计谋战略行事。于是李世民英武逐渐显露。

收罗了瓦岗寨一班人马,灭窦建德大军,攻灭京城王世充势力,逐渐平定各路反王,豪强。高祖李渊也登基称帝了。

史称李世民,英明神武,身先士卒,能冲锋陷阵。麾下战将如云,谋士得展其才。因为是老二,只能封唐王,不能立为太子和皇位继承人。高祖李渊,贪享酒色也老了。太子李建成看在眼里。百般奉献,讨好后宫。非常害怕李世民,功高势大,对自己上位不利,酒中下毒,离间不成。后有玄武门之变,有尉迟恭,徐茂功,等一班人防卫,保护,射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老弟李元吉,逐拥兵自重,呈述冤情,高祖李渊见状,自知难办,只有李世民一个了!顺势立为太子封唐王监国,高祖李渊就做名义上的皇帝,享清福。不两年,高祖传位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必仅是兄弟争斗得来的皇位,有点不好听,为了获得人心,小心在意,重用两兄弟的官员,招揽天下人才学士,开疆辟土,励精图治,在位时间也长,兴修历史,所以记载他的功劳事迹也很多。远远超过了高祖李渊。连太子旧臣魏征也被重用为宰相,对他忠直敢言,逐有:吾有三镜名言佳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成就了贞观之治,太平盛世。









忍无声


李渊这个人吧,史书说了不足信,只能从史实推断,史书上说人的性格只要不是有名的大坏蛋一般都是只说好话,只能从他做了什么事中推断他的真实性格,更何况他还是皇帝,皇帝的性格能直接写出来吗,那唐朝的史官还要不要做事了。史官不能写性格,这东西太主观,只能写做过啥。李渊做过啥呢?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

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自保。

这一看就知道李渊是个有野心的人,不然不会广交豪杰。但是他又胆小怕死,所以皇帝找他他都不去,还自污。


小柒柒说


李渊本身是开国皇帝,才能、智慧、手腕绝不低,也不可能是儿子怂恿他造反的,他跟杨坚这样的帝王没什么区别。

他最大的失败,就是跟儿子斗争失败了,导致自己被逼退休,被软禁起来,

而李世民因为政变上位的,自然得抬高自己的历史地位,贬低他的父亲了,

所以你看到的历史就是,李世民用计逼李渊造反,李渊才不得不造反,李世民功劳最大,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功劳最大,其他都是打酱油的,李渊就是因为是李世民的父亲,才摘桃子的,打天下过程中,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后来又不认账,里嫡长子,一个废物点心李建成为太子,后来李建成嫉妒他功劳,想杀了他,他才不得不反抗,杀了李建成。

李渊自始至终就是打酱油的,李建成也是打酱油的,李元吉拖后腿的。

因为李世民掌握话语权,而李渊失去话语权,自然由李世民书写历史了。

真实的历史怎么样的呢?

李渊趁着天下大乱开始造反,在造反的过程中,他的三个儿子从来都是并驾齐驱的,同时做统帅,同时封公,同时封王,同时做宰相,并没有区别。

只是后来李世民势力坐大了,觊觎皇位,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成功,历史开始改写。

如果李世民失败被杀了,跟李承乾、李重茂、李瑛那样,历史怎么书写呢?


南朝居士


分析理由大致有五:1.唐高祖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在推翻隋朝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其四个儿子及瓦岗寨的将领帮助而灭隋的,李渊只不过起了一个带头的作用而已;2.唐高祖的儿子李世民在灭隋、建立唐朝时的功绩较其他人耍大。唐朝建立初期,唐高祖基本上是照搬隋朝的政治、法律来维持唐初的统治。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深知百姓们的疾苦,并吸收、借鉴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和经济,社会稳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贞观之治”;3.唐高祖李渊虽然灭了隋,建立了唐朝,但边关还是动乱不勘,少数民族(尤其是藏族)等经常骚扰初建的唐朝,而李世民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将太平公主入藏通婚,解决了藏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被载入史册;4.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倾听大臣们的建议,得民心者得天下;5.派僧到西域取“经”,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糸,对佛教及其他教极力支持和发展,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民间被称为“千古第一帝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