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入柳体误半生”。您练字时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浮邱一鹤


我最喜欢柳楷,没有耽误半生的想法,倒是感觉楷书不习柳楷就难以深入了解楷书!

诚然,柳楷之难也是所有楷书之冠了!这种观念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知道,我只想说一句话,你自己去学,去练!只有深入地学与练,你才能知道那种难,那种容易。

我同意一个网友的话,那种的楷书书体都能转化成馆阁!非常正确!我告诉你不管那种楷体,一但你完全想馆阁转化时,你的楷书也就成了馆阁了!也就是无缘书法了。这样的话,你再去谈馆阁的柳体难易,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入柳体误半生!也有对的成分,因为即使你花费半生也未必能把柳体吃透!如果说柳体误你,那么我问你,难道现在学颜欧赵的,谁算成功了呢?说句一些人不爱听的话,没有!一个都没有,不要自以为外形象了就成功了,还没有,真的没有!


一笑貫长天


一開始學书法很容易被柳体的端庄、秀美、骨感所感染,又因为去书店购书,书店见到只是这一种字帖,并且书的前面有几页是原帖缩小的字帖,字几乎形同小楷。后面是打着界格的寸楷字,很光滑,很干净,明显是被别人修过的,一看就是喜欢。认个书法先生,每周会把自己写的字拿给先生批改,老师会用笔圈几个好的,并且常说"书法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我也写得很起劲,不到半年就能用柳体写一些诗词。已经很是满足。然而有一次和一个师兄碰到一起给老师看作品。改变了我的观念。老师指着师兄的写的字说“他都写柳体十三年了,决心啥时写好才肯罢休……”我很惊愕,因为他写这十三年,感觉并不比我写这两年好,可能还比我的死板些。我不觉出一身冷汗!难怪常见古人案语说,写柳不可时间长,不然徒费功夫也(现在知道不是柳体不好,是我们不会学,只见其状如算子,便以為就是好。这也和我們上学老師要求有關,要整齐美观,这是实用,如同明清要求的馆阁体一样。不知其神在骨,意境淡远而非剑把怒张。)于是我果断弃柳学颜,继而欧褚,以及北魏隶行草,觉得日有所进,似不虚度光阴。现在社会常听一些老师说学书必讲欧颜柳赵,也不能说不对,毕竟我们也是从这种方式过来的。其实这是明清当时科举科举所需,实用使然。已经不适应当前。我个人认为规矩上还可以楷书为宗,求其正,然后多思考南北朝书体才会收获更多。学风的出现是思想的变化,没有个人的思想是很难有所成就的。所以多读书才会增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使眼界与心胸进一步开阔。不步别人后尘,才能明白为啥说一部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史。



衍耳


不要理解错了,一入柳体误半生,意思是说要吃透柳体,要花费半生时间去临,去悟,去创新,耽误很多时间的意思。

说颜肉柳骨欧媚都是相对的,能透过刀锋看笔锋,把柳体写得肃穆、劲朗很不容易,特别那些写字偏软的人写柳体強其筋骨是很好的方法。

著名大儒,书学泰斗启功就是柳体大家,用笔和结字都入柳如“有”“大“不”如”“为”等


洪福书画


也对,也不对。柳体不适合入门初学者。拿他当入门教材是会耽误很多功夫。但如果入了门,想再提高,柳体是你绕不过去的坎。


凤凰花儿开


题主不想练就撒尿和泥玩去吧,没人强迫你。


本圣散人


练任何一种楷书字体,无非是在点画之间找规律,在结构中体会“中宫紧缩”,在布局谋篇里找到自己。

柳体字去字之皮肉,袒露筋骨,细心琢磨,小心临写,绝无误人之意态,大约初上手难度大,控制笔力不强,而退缩托词柳体误,不容易写出来,从而它选肥厚线条,适和运笔的字体。

柳公权曾劝谏唐穆宗,心正才可笔正,柳公权也是强大心力笔力,刻苦天分阅历一统,才形成对当世和后世影响至深的柳体。

习练柳体,当结缘于此,精熟后再有二心。不可庸俗理解为“一入柳体误半生”,这种民间不负责任的讹传。

各种字体,都有其内在规律,发现美,鉴行美,足矣。


赖头充


不在学什么,高低是你的问题,书法,见识眼力第一,眼高手低,好事儿,眼底手低,无药可医!



漢父


柳公权的楷书,要写好,其实很难,没有临写过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我就在练习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就感觉到它的难度。原来以为这种字体很俗气,临写了以后发现自己写的还比字帖上的字还更俗气,这就迫使我思考如何解决,看来只有接近原帖,越像越好,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说学习书法,选了一本字帖,就要深入研究,我们经常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终还是要出了虎穴,又得虎子。要做到这些,就要对自己临摹的字帖的作者,时时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如果狂妄,认为自己比人家写得好,很难有所收获。

上个世纪很多学书法的,如今已有所成的,他们入门往往是从欧体或颜体或柳体楷书开始的,一开始写欧体或颜体或柳体这三类楷书的人很多,大家都拿这些去参加书法比赛,结果呢,评委也看腻了,写这三种字体真正能获奖的就很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展览的导向,写“丑书”的慢慢开始流行了,有些人是有这三种字体其中一种字体的功底,也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书法功底,无本起家,结果呢,将中国的书法搞得一片乌烟瘴气,以至于社会上有的人认为学书法,根本就不要练习,随便乱挥乱舞都可能获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些展览社会导向非常糟糕,连一些会员都觉得很不公平。

有人说“一入柳体误半生”,那可能是自己功利心太强了,因为一般拿这种字体参加比赛根本不可能获奖,没有得到名和利,就说误半生了。学习书法,如果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很难有所成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字体受柳体影响很大,看来,他也被柳体误半生了?事实上,若没有柳体的基础,启体很难形成,所以不能说误半身。

说的太多了,回答得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正。


信真信善信美


柳体的字看过,由于接触毛笔字以来,就始终在研习王羲之的书法,还没有来得及临摹其它的字。所以,对于柳体能不能耽误人生,我没有发言权。我只是对那些有偏见的人,想说一句心里话,每个人的眼光都是不一样。人的地域性别年龄性格生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会对不同的毛笔字,有不同的反应。

根据我自己的选书经历,因为曾经风雨,踏遍千山万水,见过高山雪峰,经常一个人游荡在大自然中,所以,我当年选帖子,一眼便被兰亭序吸引。到现在也不能自拔,因为我觉得,有点朦朦胧胧,找到王羲之当年作书的感觉和快乐。我也不想走出兰亭了,我的看法是,那些劝人要走出去的人,其实都在胡说,他们好像也没有搞懂王羲之的字咋回事。王羲之的行书,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即使你能够临写的一模一样的外形,也是白扯,因为,现有的兰亭都差着十万八千里,因为,连兰亭序文章讲了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根本写不出那种内在精神的。所以,我是达不到山顶的人,但我决定此生只有攀登,把此生交给登峰的过程中,也是快乐。起码,我知道兰亭的正确方向。倒是那些有条件有才赋的人,敏锐地半途而废,走出所谓的兰亭,去寻求自我,我为其惋惜。

所以,被什么体耽误了,都是在有目的的瞎说。有人练不好什么,就说什么东西害人。不要相信那些伪学问的人瞎掰,什么体写好了都是成功。中华书法,人类精神的美好寄托,写什么不重要,写不写很重要。🇨🇳



蘭亭舍翁


我是先练的颜体,而柳体以方正为主,笔画骨立明显,尤其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尤为出名,柳体看似平整,其实结构已险、绝为主。临习者容易得其平整,不易得其险、绝之势,所以会有“一入柳体误半生”的感觉。

现在大部分临习者会选择以颜体入门,颜体笔法多变,提按明显,为以后写大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部分名家也是以颜体入门。仅一己之见,愿与君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