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

“白老師你好,我想請問一下我們生活在三線城市的大學生,如何跟活在一線大城市的相媲美呢?”

在我認為每一個18歲的年輕人相差很小,但內心裡的暗示,讓10年後的你們區別很大。

這是在《悅讀蘭州》上白巖松演講時與學生的對話。

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閱讀,做最豐盛的自己去流浪


他認為,18歲年輕人思考的問題,面對的疑惑大多差不多。只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對未來的思考,對現下的態度,形成的心理暗示,決定了他們今後的人生。

只是這份暗示從何而來呢?


白巖松|“說不定因為閱讀我才成為主持人”

“作為傳媒人,為什麼要讀那麼多書呢?” 主持人問白巖松。

“讀書是我的習慣,跟職業沒有關係,說不定正是因為閱讀我才成為主持人呢?”他如是回答到。

在他的好幾次演講中,都提閱讀對他的影響:

少年時的《新華字典》,帶他走進了文字的世界;

青年時的《朦朧詩選》,帶給了他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青中年過渡的《曾國藩》,讓他看到了複雜的人性;

中年的《道德經》,讓他對生命狀態有不同理解。

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閱讀,做最豐盛的自己去流浪


簡簡單單的閱讀中,他看見並理解了人性與人生,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那些理解更為深刻。在不經意間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準則。

比如作為新聞人,難免為猜測領導心思或者為對百姓有所偏頗,但他只做想著做好新聞;

比如他對人生的態度:人生沒有意義,但認真過好當下或許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我們總擔心看了的書會忘,但是有些東西潛移默化中已經成了我們實踐的準則。如他回憶年輕時看的《曾國藩》,人到中年再翻,那些勾勾畫畫的句子,已然是記不清了,但卻早已融進了他的生活。

應了那句話:你看過的書都藏在了你的氣質裡。

董卿|“睡前一小時閱讀,雷打不動”

“睡前看一個小時的書,雷打不動,沒有什麼特別的。有人會問是怎麼堅持的,其實無所謂堅持不堅持,就是習慣了。”

這是董卿被人採訪時的回答。

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閱讀,做最豐盛的自己去流浪


她曾是央視節目主持人,但人們討論最多的,卻是“她是不是春晚劉謙魔術表演的拖兒?”。後來她出國求學,但流言滿天,有說她去生子的,有說她混不下去的,她全然不顧地淡出人們的視線。

當她再次迴歸,是以《朗讀者》製片人及主持人的身份,出口成章,自信大方,優雅從容,讓人們重新認識她,也讓人們意識到中國文化和文字的力量。


她再次火了之後,四處都是讚美之詞,她卻說:

“希望大家不要將我神話,我有一個冷靜和客觀的自我評價。”

在這位美麗知性的女子身上,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安靜地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這些力量,或許正是來源於那雷打不動的睡前一小時的閱讀。

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閱讀,做最豐盛的自己去流浪

閱讀|老生常談但歷久彌新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慾上進先讀書”。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還有無數的名言警句,無不在提示著閱讀的重要性,閱讀這個話題或許早已老生常談。但很多人正是因此對其不以為然,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閱讀本身的乏味性,單調,需要耐得住寂寞。

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閱讀,做最豐盛的自己去流浪


因此,有人提出了功利讀書法,帶著某種目的去閱讀,整個過程或許就變得有興趣很多。在查爾斯•範多倫及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及主題閱讀。

其中基礎閱讀是識文斷句,能理解文字內容,基本上在小學完成;檢視閱讀就是我們說的快速閱讀,瞭解大致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分析閱讀就是明確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同時做出評判;主題閱讀是輔助閱讀,尋找相關資料予以論證或者辯論。

從某方面來講,提示我們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去閱讀和思考,這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當然,閱讀還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而變得更為深入,與作者的交流也不再停留在表面,如少年時讀《紅樓夢》,看到的是黛玉、寶玉、寶釵間的愛情;中年時看到的是大觀樓的興盛至衰落的因由,還有人性。

相差無幾的18歲,相差甚遠的28|閱讀,做最豐盛的自己去流浪


在那些字裡行間,有我們明白和不曾懂得的東西,也是我們瞭解自己和理解這個世界,最簡單的方法。看過的有些東西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你因此明白了什麼,最後可能得到什麼,並將到達某處。

老生常談的閱讀,有的東西卻歷久彌新,願我們都能如大冰說的:帶著最微薄的行囊和最豐盛的自己在這世間流浪。

感謝閱讀,這裡是 ,我們並不孤單,請相信你的心事有人能懂,和你一起了解自己,理解世界,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