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手下有三万铁骑,小小的山海关养得起三万战马吗?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恐怕提问者对吴三桂的官衔有什么误解,注意!吴三桂在明朝时的最高职位是宁远总兵,爵位是平西伯,奉命驻守宁远,他麾下的军队(松锦之战后为3万人,山海关之战前为4万人)也是长期驻扎在关外的宁远,不要认为吴三桂开山海关放清军进来以为吴三桂就长期镇守山海关了,当时的山海关总兵是高第,而且明廷高层也没命令吴三桂镇守山海关,而是让吴三桂入卫京师,吴三桂在明亡后才占据山海关游走于清、顺之间,前后还不到一个月,谈何长期养兵,题干把“山海关”改为“宁远”更加合适,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清朝编修的《明史》也失误了,在其李自成的传记上就有“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起,乃谋归陕西”之语,正史一记载,误解更深了。

《圣武记·开国龙兴记四》:先是,三月初,明以流寇内逼,用苏辽总督王永吉议,尽弃关外四城,召宁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统边兵入关卫京师。



以明末的情况看,尽管大明王朝江河日下,逐渐走向灭亡,尤其是崇祯十五年松锦会战之后,明朝可谓是再无希望,内外交困、财政吃紧,但是由于宁远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辽东边军尽管在松锦会战后伤了元气,但是实力尚存,明廷财政再吃紧也得拨出粮饷来给辽东军,毕竟若宁远地区不守,山海关就得“裸奔”了,而山海关离京师很近。

早在崇祯十五年四月初,就是松山城破两个月后,崇祯皇帝立即任命原兵部左侍郎范志完为督师,总督辽东宁锦军务兼巡抚,赶往宁远,整顿败局,稳住阵脚。同月,从捉襟见肘的财政里立刻发30万两白银运至辽东前线稳定军心,“发三十万金给关宁之师”。


明廷不仅竭力确保辽东军的饷银,以户部尚书蒋德璟的奏疏上看,至少在在崇祯十七年二月明朝灭亡前夕,还在源源不断的从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征粮发往边镇以确保粮食充足。

《悫书·卷十二》:近复有漕带、辽练等米,除各省直带运外,复以北直、山东、河南召买米豆可百万石以给。

而宁远一镇在当时的重要性显然是远高于他镇的,自然是重点供应对象,以辽抚黎玉田言之,“减去米豆四十万石,而亦未尝告乏”。可见在此前,明廷对辽东军的粮食供应是竭力满足的。


而关宁军本就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宗旨建立,驻军也承担着屯田的功能,关外还有大量的屯丁可以产出粮食,部分精锐家丁在关外甚至还有私属的庄田,在崇祯十七年二月,崇祯皇帝与吴襄的对话中就提到了这个事实,“三千人在外皆有数百金庄田”,而在宁远范围屯垦的辽民人数庞大,吴三桂在撤守宁远的时候迁徙关外之民入关,《国榷》记载有20万人,而《四王合传》则为50万人,不管是哪个数字,也差不多能养兵3~4万人,所以在明廷的全力支持加上关外屯田供养,也确实能确保一支4万人左右部队的补给。




而吴三桂至山海关后,从当地乡绅组织2万乡勇守城这个史实中应该看到两个事实。第一、当地士绅是支持吴三桂的。第二、当地士绅的财力确实能在短期内攻养这支军队。

提问者还要清楚一点,吴三桂手下的那支关宁军是步骑结合,而且肯定是步兵占大多数,并不是所有的关宁军都叫“关宁铁骑”(这个称谓确实有,如《流寇志》就有相关记载),以史书观之吴三桂麾下骑兵顶多5000人,不能再多了,“三桂精骑五千,俱敢战”,而且这支关宁军在清军的迭次消耗下,早已今非昔比,战斗力大为衰弱。

在松锦会战后,驻扎于宁远吴三桂部从根本上失去了出城作战的勇气,早已不是当年在宁锦战役和北京保卫战中敢于背城而战挫败八旗的关宁军了。想当年关宁军“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骠悍”,而吴三桂麾下的残血关宁军干脆老老实实当了宅男,不敢再主动出击了。


在崇德八年九月,清军在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的率领下携带红衣大炮,直奔宁远而来,攻打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前后仅仅七八日,三城就被攻破,而在宁远城的吴三桂部在此时也已经不敢出城救援了。而城内居民人心惶惶,不断逃出降清。就在同年十二月,宁远城守备孙友白干脆从宁远逃出,投降清军。

《清世祖实录》崇德八年十二月壬戍条:明守备孙友白,自宁远卫来降,令给与房屋、奴仆、器物安插。


甚至面对清军的压迫,吴三桂曾经给崇祯皇帝上过奏章,言辞恳切,透露出他孤守宁远的恐惧之情,委婉的表达了撤军宁远的意向。

《三垣笔记·附识中》:臣读吴三桂疏,言切情危,若有格格不忍言之意,臣知其有惧心。


所以,吴三桂首先他是宁远总兵,不负责驻守山海关,而他的关宁军并不是3万骑兵,是步骑混合部队,而且实力远远不及松锦会战前的关宁辽军,根本没有和清、顺任何一方对抗的实力。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明史》、《国榷》、《圣武记》、《小腆纪年附考》、《三垣笔记》、《流寇志》、《三朝辽事实录》、《四王合传》、《悫书》、《孙承宗集》


论史


吴三桂官职是宁远团练总兵,管的是山海关到宁远的团练(民兵),他是为了勤王退到了山海关!


舆图天下


吴三桂手下不仅有三万铁骑,还有十几万边民。这些边民虽然不是兵,其主业是耕种的屯垦者,但因为要长期与满清交战,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生命,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其实比很多内地的部队要强很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吴三桂的部队其实是一支亦兵亦农的屯垦军团,既要打仗又要生产,粮食尽量自给。

当然,作为明朝最庞大最精锐的战略集团,虽然山海关附近的良田多的数不清,屯垦兵团根本种不过来,但光指望种地养活他们也是不行的。实际上,明朝每年要为这个兵团提供数量惊人的薪水和训练,保养、办公经费,最低的数字也在六百万两白银以上。这个数字对于财政收入不太稳定的明朝朝廷,压力是非常之大。欠薪的事情时有发生。

但是这个钱却无论如何不能省。因为吴三桂和之前的辽东军事统帅统领的这支精锐,作用不仅是为了防备清军,也是全国的战略机动后备兵团,更是拱卫京城的卫戍部队。养活好他,就是保住明朝的半条命。

所以,不管这近二十万人要吃下多少金山银山,朝廷也不能不给钱。


卖萌故事


明末清初这段时期,有许多历史上存在争议的话题,比如说崇祯皇帝为何冤杀袁崇焕,再比如说多尔衮是不是努尔哈赤的指定继承人。乱世出英雄,世间的英雄人物总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人物,李自成、张献忠、郑芝龙、洪承畴等等,这些名人身上都存在许多谜题,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这倒丰富了人们闲扯的谈资。明末清初这台戏粉墨登场的人物中,小编对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最感兴趣。

吴三桂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不仅出现在明亡清兴这段历史中,还延续到大清康熙年间,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吴三桂便是头号主角。吴三桂反清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它跟当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中原有着莫大的联系,吴三桂开山海关坐实了他降清叛明的罪名,吴三桂制造三藩之乱,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在为自己洗白,毕竟他先为明将,后为清王,死后却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事,历史上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此举无异于叛国,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吗?吴三桂真的想被判明朝吗?这事小编无法做一个全面的解答,但至少我们能从吴三桂写给祖大寿的信中,一窥吴三桂内心真实的想法。祖大寿原是袁崇焕的部下,兵败宁锦城下后,祖大寿投降了清朝。由于祖大寿跟吴三桂的关系不一般,满清便让祖大寿做了劝降吴三桂的说客,祖大寿一连好几封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是怎么回的呢?

先说一下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出生年月不详,估摸着比吴三桂大个二十来岁吧,祖大寿跟吴三桂关系非同一般,俩人是甥舅关系。舅舅祖大寿降清对吴三桂的触动很大,理论上讲应该动摇了吴三桂对明朝的忠心。可是祖大寿接连几封劝降信,吴三桂在回信却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儿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还说“老舅若说背中国之臣主而来,与叛东土之民、东土之主何异。不事二主。人各有志,请舅亦为儿思虑”。

这话说的很重了,祖大寿应该也能明白吴三桂的态度了,可见吴三桂对大明朝还是很忠心的。可是后来他还是打开了山海关,这倒不是吴三桂不忠心,实在是迫于无奈。当时李自成已经入主北京,崇祯皇帝也在景山自缢了,大明朝在名义上已经亡了。吴三桂此时无主可忠,再加上李自成才是推到大明的罪首,而且李自成跟吴三桂的关系闹得很僵,两人势同水火。吴三桂孤悬山海关,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不管是北京的李自成,还是关外的满清,他都打不过。此刻的他无论坚守只会是死路一条,他只能投降一方。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他作为明臣投降李自成,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吴三桂想活命唯一的出路便是投降清军,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说吴三桂是明朝叛将呢。




历史遗迹


明末辽东战乱不断,大明丧师失地不计其数,所幸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稳住了局势,确立了主守后战的基本战略方针,同时打造关锦防线稳定战线,培训铁骑以备野战,可惜三位皆不得善终。

三杰之后,祖大寿、洪承畴也是颇有谋略,然而却终逊于皇太极一筹,松锦大战二将被一网打尽,致使吴三桂成为了辽事的唯一宿将。

而吴三桂的地盘初期包括宁远、山海关及十几个哨所,领民十余万,兵士三万,其中包括由蒙古、满洲、辽东汉民组成的铁骑部队万余人,其中铁骑部队不从事生产工作,属于职业士兵,其余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生产劳动,所以并不会缺粮。

随后皇太极和多尔衮不断挤压吴三桂的生存空间,企图逼迫吴三桂投降,一路拔掉了除宁远与山海关外所有碉堡,但是吴三桂还是坚持下来,对此史书并没有特别的记载,想来日子也不是那么难。

转折点出现在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前夕,朝中对是否调集吴三桂入关陷入争议,从皇帝到百官谁也不愿意为放弃宁远背锅,直到城破前才下定决心召回吴三桂,等待吴三桂集齐兵马,收拢百姓,才走到八里铺,北京失守,崇祯殉国,关宁军进退维亟,只得接受闯王的招降。

可惜闯王在京师胡作非为,关宁军人心思动,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反攻山海关,至此,山海关重回吴三桂手中,凭借原有班底,在东拼西凑了五万人,加上十几万百姓,当然吴三桂当时是养不起这么多人的,所以最后只能像满清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