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我国电影已经发展近百年,但为何没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

一哥说世界


奥斯卡是学院奖,像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戛纳柏林才是世界性的奖项。


华语片只能竞争最佳外语片板块。


《无间道》当年连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终提名都没有进,但是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买下版权,拍了无间道风云,《无间道风云》斩获奥斯卡四项奖项。



看到这里心里没点数吗?


最佳剧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剧本是改编我们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无间道风云》的原型《无间道》连最佳外语片提名都没有?美国的奖项,中国影片没必要去贴他们的冷屁股,奥斯卡很牛吗?


中国电影,没必要执着于奥斯卡的奖项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奥斯卡奖项是游说制度,请游说公司游说评委,至少也要个百万美元,中国人没玩过这样的体制,所以很少拿奖。《卧虎藏龙》是唯一一部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导演李安混迹好莱坞多年,知道怎么运作奥斯卡。



《霸王别姬》作为华语片顶峰都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拿到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这中间说明了什么问题大家都懂吧。


魔法少女芝士酱


具体的问题具体对待,这个答案很明显,要说中国电影没有获得奥斯卡,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电影的本身来出发。


一,中国有记载的历史有5000多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代的国家。反观美国,建国233年,从发现新大陆到现在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就造成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很多的外国人没有了解中国的历史,当然对中国的电影不是很感冒。毕竟好莱坞出生在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就比较排斥。好莱坞所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所产出的电影在剧情上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很容易接受。你仔细观察,很多的好莱坞大片是商业片,动作,科幻,他们所讲述的就是未来,动作,激情。反观中国电影商业化的电影拍不出来,中国式的电影在文化上不易被西方文化接受。美国人没有更多的历史可以拍,所以只能拍未来,拍动作,拍科幻,而中国的很多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很多的中国文化,西方人不易接受。比如战狼,哪吒,流浪地球等,内地票房不错,它表明了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你会发现战狼在被北美上映票房不理想,一部在中国大火的电影在西方不被接受。


二,中国电影在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的很多电影在剧情上和动作上相比有一定差距。中国有很多明星,台词不背,动作全是替身,一旦吃苦的精神都没有,在影片的质量上就和西方电影差了一个档次,中国的老戏骨不是经常说背台词是一个演员的本分和职责。而相对来讲,他们的片酬还相对较高,导致电影在制作上又差了一个档次。在剧情上中国电影表现力不足,中国的很多电影不是在翻拍就是在翻拍,要么就是拍历史。这样在剧情上就没有什么新鲜度可言。电影在剧情上又差了一些。


我认为以上是两点重要原因。


爱逗影业


奥斯卡奖可以说是电影界的诺贝尔奖了,那么为什么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得到过奥斯卡奖呢?

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

1.电影过度的追求票房、收视率这些利益性的东西,过度的去渲染宏大的场面、博人眼球的特效,而对电影中故事情节的描述显得过于牵强,人物的个性表演也一塌糊涂,尤其是一些电影厂商追求大流量、高回报的当下,经常请一些没什么演技的流量小生去当影视主角,以至于让大家感觉这些明星演什么都像在演自己,无法从个人形象中摆脱出来,而真正的实力演员却沦落到当配角的地步。

2.国内当下浮躁的电影娱乐环境,很多小明星有了一点钱之后就开始自己做导演,靠着自己的流量和热度,拍出自己的电影,赚得观众的新鲜感,那么他们拍的电影怎么样呢?我想大家也都是看过的,看完第一次应该不会去看第二次,因为实在太烂了,出来电影特效之外,电影情节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3.演员缺少职业道德标准,只要薪酬高,什么电影都敢接,也让很多大牌演员参演的电影都摆脱不了烂片的诟病。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的由政府出面加大影视片的审核力度,排除那些过于空洞的电影,规范明星片酬,加大对实力演员的扶持力度,成立演员公会,规范演员的职业道德标准,让大家去相互监督。


321一起看吧


我国的电影发展了近百年,也拍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但是总得来说,中国的电影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端的水平。


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电影内容过于空洞虚假。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电影拍摄器材越来越先进,画面越来越精美,内容却空洞虚假缺乏真实性。

第二个原因就是资本进入电影事业。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迎合大众的感官刺激,有部分电影更加不注重质量,过度的宣传金钱,权利,美女。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电影拍摄技术和特效还比较落后。因为用的摄影器材基本上都是进口,很多电脑特效都是外国的特效团队来制作。

第四个原因应该是缺乏优秀的编剧。比如有些题材的电影翻拍太多,情节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艺术的想象力和张力。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还需要继续努力。提升行业内部的素质,多一些专业化,少一些娱乐化。电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


浮生岁月


作为世界电影的最高殿堂,奥斯卡是所有从影人员最终的梦想,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了,如果谁能够在奥斯卡获得一席之地或者是一个奖项,那么这个人在影坛上的路必定会无比辉煌。

但是想要让奥斯卡青睐一个国家的电影,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虽然奥斯卡是世界电影的最高殿堂,但是必须要明确一点,奥斯卡是美国的而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美国奖项,奥斯卡所选出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出产的,不过该奖项也设定了最佳外语片奖,到目前我国只有《卧虎藏龙》获得过该奖项。

从1929年第一届开始,奥斯卡已经举办过91届了,能够获得全世界的瞩目,是好莱坞几代电影人的努力,既然是美国人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就,奥斯卡又怎会随便青睐于我国的电影呢?

就奥斯卡目前的影响力来说,它不仅仅只是颁布一个奖项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好莱坞通过奥斯卡这个奖项,让自己拍摄的电影对全世界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输出,让世界影迷认可好莱坞电影、承认奥斯卡的地位,最终达到占据世界影坛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好莱坞显然已经达到了。

综上所述,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奥斯卡是永远都不会青睐任何别国的电影了。

对于我国来说,获得奥斯卡青睐一直都是一个误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电影想要获得奥斯卡的青睐是万万没有可能的,但为什么近几年我们的电影人还在削尖了脑袋的往里冲呢,难道我所分析的电影人会不知道么?我想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仍然愿意送选奥斯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奥斯卡的知名度太高,能够获得一个奖项对电影和电影人来说是通往世界舞台最快的捷径。

其实华语电影最终的目标并不是奥斯卡,而是像好莱坞一样去面向世界,奥斯卡无疑是最快的选择,但想要通过奥斯卡让我国电影走出去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佬不会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所以说获得奥斯卡的青睐固然更好,但是奥斯卡并不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唯一道路。

说白了,打铁还需自身硬

想要获得世界的青睐,我们自身的电影必须具备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最起码需要和好莱坞相差无几才有可能做到。

我国从有第一部电影开始,到现在虽然百年有余了,但要说真正的发展,其实要从改革开放后算起才对,在此之前我国电影的形式是非常单一的,影视业也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一个状态,直到8、90年代电影才真正的走向市场,当然,这主要也跟电视等传播设备的普及较晚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华语电影真正的发展时间只有3-40年而已,在好莱坞面前我们和小学生一样,不过近几年我们的电影水平已经在飞速赶超了,相信早晚有一天华语电影能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我们还需要解决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就文化差异来说,中西文化之间的误解还是非常多的,想要获得全世界认可仅此一点就已经十分困难了,再加上有奥斯卡这种奖项在持续的向世界输出美国文化,我们想要从其手中夺走份额的难度可想而知。


走马观电影


文化决定中国电影与奥斯卡距离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完善,华语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扬势头。去年,中国电影市场不仅以42.1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同时还以年产约400部影片的总量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但与去年同样无缘奥斯卡后,人们对这些虚无的数字开始产生了怀疑,并萌生了中国电影离奥斯卡越来越远的想法。但事实上,这在电影人本身看来只是一个误区罢了。

“其实中国电影屡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更多的还是由于文化上的原因。”代表内地参选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影片《筑梦2008》的导演顾筠一语道破了其中原因。无独有偶,作为内地最大的民营电影制片企业——华谊兄弟公司的总裁王中磊也给出了相同的答复:“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奥斯卡距离我们很远,他其实只是美国的一个电影奖项,是他们制定游戏规则的一场竞赛。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知道奥斯卡作为美国人自己的游戏,其实和我们的关系不大。”

“奥斯卡的评委们在看待影片的时候会有他们自己的标准,而我们国内的导演在拍摄影片时还是要遵循我们自己的标准,怎么说也必须要中国人爱看。”对此顾筠还详细地解释说,“我们国内的导演在拍片时主要想的还是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表达出来,把我们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定会拿我们本民族、本文化的东西说事儿。”因此拿能否在奥斯卡上获得青睐作为评判影片好坏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误区。遥想2001年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卧虎藏龙》在国内公映时掌声平平。


柏客


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s,简称学院奖),世界著名电影奖项。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外在的原因:

奥斯卡金像奖即便是作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国人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一定会获得评委们的认可。

奥斯卡作为美国大财阀控制下的产物,难免会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内在的原因:

中国作为全球电影业的第二大市场,是指电影受众群体庞大。虽然近些年,中国的影视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挤入这个行业,希望一夜成名天下知。但是这样带给影视业的弊端就是根基不稳。导演没有执导的实力、编剧不能静下心来创造、演员心浮气躁,演技浮夸,导致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粗糙烂制的作品。

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下,新生代能有多少个导演和演员静下心来打磨自己???


一抹山茶花


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为两点:

  1. 中西文化的差异
  2. 中国电影在近几年走偏路


中西文化在电影上的差异


首先奥斯卡作为电影节最高奖项,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候就会凸显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而奥斯卡唯一令人诟病的问题就是,作为国外的奖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始终会影响这个奖项的评定标准,有很多华人演员都曾拿过奥斯卡奖,比如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此片可以看出来,李安导演的风格更偏向好莱坞叙述风格,不能代表中国电影。

  • 观念不同

在我们东方文化中,天生就崇尚的整齐划一规格,就和小时候上学做广播体操一个道理一样,要求整齐划一。这样向传统思想靠近,在国外人看来是限制了艺术家对作品的发挥。我们讲求中庸之道,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喜欢先立意、后泼墨,讲究去个性化求同存异;西方文化则重视逻辑,人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对未知世界力求真理,创作中更偏向客观地再现。

  •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强调知觉,喜欢综合思维,但不够严密,常常轻视分析方式和实际观察,注重统一,主客观划分界限模糊。欧美人逻辑思维发达,喜欢从具体实施出发,大量收集事实和数据,利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讲究重实用主义,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这在电影的表达当中天差地别。

  • 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追根溯源,引起中外电影的跨文化差异的原因应该是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两者的价值观,都来源于历史。在近现代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生长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而产生的工业文明和科学精神。美国人更偏向积极、进取,敢于挑战问题,这就使得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而中国人在生活中趋于被动、忠顺,忍受环境压力,这就使得团队主义精神融入整个民族。

中国电影在近几年走偏路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4-2017年中国电影一直都在向一个扭曲的路上前行,到了2019年这种现象才真正被市场一点点掰回来,这几年可以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时代,也是属于流量明星的时代。

在这四年中,只要是任何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都能大卖,比如云集众多流量小鲜肉,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四部曲还有《爵迹》,因为流量明星的狂热粉丝众多,无论电影的制作是否用心,剧本是否精彩,特效哪怕五毛钱,都场场满座。

这怎么能让导演们不走歪路,可以说中国电影不进反退,再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电影来冲击奥斯卡。好在大众总有审美疲劳的那天,2018-2019年是中国科幻的元年,也是中国影迷觉醒的一年。


今年的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上海堡垒》票房惨败,说明了人们不在希望看到,一个个面瘫小鲜肉饰演的各种角色,反而更在意电影的制作是否用心。有了伯乐,自然就会有一匹匹千里马杀出重围。《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新的高峰,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峰。


我觉得无论中国电影是否能夺下奥斯卡,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奥斯卡涉及太多方面的问题,很多东西并不是电影拍得出色就能解决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拿出一部部良心之作,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这就足够了。


电影天堂


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奥斯卡的认可,老实说本人感觉奥斯卡个别片子不错,大部分也不怎么样,甚至有些是垃圾。国产一些片子比奥斯卡还优秀。不要指望有很多优秀的片子,就象不能指望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博士一样。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电影就是典型的文化产业,中国的电影虽然从西方引入,但成熟的中国电影一定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为什么要拿西方的标准去衡量,西方的电影人再厉害也拍不出《小兵张嘎》《红楼梦》。

著名的奥斯卡作品《罗马假日》《泰坦尼克》也不比国产片《我的父亲母亲》《春妮》《城南旧事》更好。相反《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太小家子气,远没有《我的父亲母亲》《城南旧事》大气。《罗马假日》充其量也就是个浓缩版的《还珠格格》,《我的父亲母亲》没有一句爱情的语言,没有一个男女之间爱情动作,却让人体会到刻骨铭心的爱,没有一个老师的敬业的镜头,没有一句赞美老师的话,一个送葬队伍说明了老师的伟大和人们对他敬爱同时也贯穿了文革前后及改革开放。

《泰坦尼克》不就是说了点西方所谓的伸士风度和所谓的爱吗?《城南旧事》从小偷到穷人到知识分子到小孩子无不讲述着人性的善良,同时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这份大气和大音希声我没有在那部西方片中看到过。

好象《古暮丽影》《阿凡达》也是什么奥斯卡片子吧,也就是个肥皂泡,什么也没有。

其他什么奥斯卡片子和国产片子就不多说了。

别老跪着,站起来以自己的眼光平等地看看别人也看看自己。


风儿风言


文化决定中国电影与奥斯卡距离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完善,华语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扬势头。去年,中国电影市场不仅以42.1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同时还以年产约400部影片的总量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但与去年同样无缘奥斯卡后,人们对这些虚无的数字开始产生了怀疑,并萌生了中国电影离奥斯卡越来越远的想法。但事实上,这在电影人本身看来只是一个误区罢了。

“其实中国电影屡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更多的还是由于文化上的原因。”代表内地参选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影片《筑梦2008》的导演顾筠一语道破了其中原因。无独有偶,作为内地最大的民营电影制片企业——华谊兄弟公司的总裁王中磊也给出了相同的答复:“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奥斯卡距离我们很远,他其实只是美国的一个电影奖项,是他们制定游戏规则的一场竞赛。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知道奥斯卡作为美国人自己的游戏,其实和我们的关系不大。”

“奥斯卡的评委们在看待影片的时候会有他们自己的标准,而我们国内的导演在拍摄影片时还是要遵循我们自己的标准,怎么说也必须要中国人爱看。”对此顾筠还详细地解释说,“我们国内的导演在拍片时主要想的还是要把本民族的文化表达出来,把我们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定会拿我们本民族、本文化的东西说事儿。”因此拿能否在奥斯卡上获得青睐作为评判影片好坏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误区。遥想2001年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卧虎藏龙》在国内公映时掌声平平。

奥斯卡能为中国电影带来什么

虽然《卧虎藏龙》在国内公映招致了不少的骂声,但事实上它在奥斯卡上的闪耀还是为李安及邵氏武侠电影打开了北美市场。不可否认的是,混迹好莱坞多年的李安早已明白了美国人需要什么,而他的这部《卧虎藏龙》也只是一部以中国人为主角拍给美国人看的电影。

“说穿了,没能进入奥斯卡也不代表我们的作品就不能赢得北美市场,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我们国内很多导演的作品不是也在北美院线上映了吗?”顾筠觉得,奥斯卡并不能代表美国观众的口味,“《筑梦2008》在美国上映时得到了长久的掌声,这证明观众喜欢这部作品,但奥斯卡毕竟还是少数人的游戏。”这也就让影迷明白了为什么去年票房大卖的影片《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和《钢铁侠》同样也没能进入本届奥斯卡重要奖项的争夺。说白了观众的喜好并不能成为奥斯卡的评奖标准,“我们不能为了得奖而拍片。”

而在此前与记者的聊天中,香港导演王晶和内地导演宁浩也都不约而同地表达过同样的观点:票房才是影片成败的关键,观众喜欢比得奖更重要,这也是导演和投资方更看重的。

“虽说在奥斯卡获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投资商带来更多的票房和声誉,但事实上更多的还是一种承认,毕竟如今中国电影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作为投资商的王中磊说得非常明白。的确,如今能够宣传中国电影的平台非常广阔,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荡寇》、今年柏林电影节上的《白银帝国》都通过展映卖出海外发行权收回了大部分投资,因此为了美国人的兴趣去拍片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奥斯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与《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钢铁侠》这样的影片很难受到奥斯卡那班学院派评委青睐的情况类似,如今在国内被影迷们广泛提及的“大片”其实也面对着这样的尴尬。既然《钢铁侠》都如此,那么我们又何必非要强求《赤壁》呢?

“本届柏林电影节青睐新人导演和社会批判性的作品,同样奥斯卡也有他们的标准,特别是在最佳外语片这一奖项的评选中,他们更多看重的还是带有社会批判性或者反映本国社会黑暗面的作品,但在我们国内,观众需要的却是正面题材的影片,主旋律影片才是人们接受的电影,但这样的东西他们不关注。”顾筠表示,“即便不是这样的影片,我们与他们还是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比如在正面题材的影片中美国人会关心‘9·11’的作品,而我们中国人更关心的却是奥运会和汶川地震,这就是观点上的差异,上届获得最佳外语片的《伪钞制造者》反映的就是纳粹集中营的故事,但在中国人看来抗日战争就离我们更近一些。”

奥斯卡并未轻视中国电影

其实,回顾过往,奥斯卡并未对华语电影视而不见。1990年的《菊豆》、次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及1994年和1995年的《喜宴》《饮食男女》相继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的提名,此外,1993年的《霸王别姬》还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摄影的双项提名,1996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获得了最佳摄影的提名。

在奖项方面的空白直到2001年,由李安的《卧虎藏龙》打破。而在此之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又分别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甚至,1997年和2007年,两部由华裔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呼吸的代价》和《颍州的孩子》还分获最佳纪录短片奖。

话说回来,这次无缘奥斯卡盛宴多少还是让中国的电影人有了卧薪尝胆的念头,这其中,王中磊的观点就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我相信按照现状发展下去,中国电影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中国人也一定会拍出受全世界欢迎的片子,当我们的影片在全球大卖时,也许奥斯卡就真的离中国电影很近了。”的确,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娱乐至上的美国人还是会对票房低头,当中国电影真的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时,“奥斯卡也会向我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