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中的精品,見過的人寥寥無幾

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


錢幣中的精品,見過的人寥寥無幾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錢幣中的精品,見過的人寥寥無幾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它之所以稱“大齊通寶”,是因為吳國皇帝讓位給他前,已封他為齊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時,便國號“大齊”。由於“大齊”時間短,同時此錢鑄量又少而精,流傳至今已屈指可數,故格外難得。

關於“四眼大齊”的來歷,據戴葆庭在得大齊10年後的一篇文章中回憶:“大齊通寶則繫於四月二日下午得於某雜貨攤商人之手。”此泉得來不久便以500大樣歸於張叔馴,500塊大樣大約可以摺合成當時的4萬斤大米,是一個一般家庭兩三年的開銷。關於“四眼大齊”的去向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張叔馴於20世紀40年代,因抗戰爆發,旅居美國,“四眼大齊”也作為他最喜歡的珍泉之一帶到美國。張叔馴後來因病早逝,此錢去向也就沒了音訊,泉界大多數人認為此泉已同缺角大齊一樣丟失了,成了永遠的遺憾。也有人認為此泉仍然存於張氏後人手中,仍在美國的張家。

錢幣中的精品,見過的人寥寥無幾



在張叔馴之子張南琛與著名作家宋路霞合著的《張靜江張石銘家族》一書中,首次披露此錢的真正去向,證實了“四眼大齊”未丟失,存於美國戴吉濤(Tai.J.T)基金會。該書首次刊登了“四眼大齊”的照片,彌補了史缺。他還告訴人們,1938年張叔馴全家去美國時未能帶走藏品,讓親屬代管。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上海取走2000枚錢幣,其中就有“四眼大齊”。張叔馴1948年去世後的多年,他的夫人徐氏將這批古錢賣給了美國大藏家戴吉濤。戴先生去世後,他的鉅額遺產和藏品組成了“戴吉濤基金會”,“四眼大齊”便存於這個基金會。《中國古錢幣》載:“李昪未複姓時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隸書,順讀(按:實為對讀),小平。傳世僅二枚,一缺左上角外郭,稱破大齊;一有四孔,稱四眼大齊。破大齊今不知所在,四眼大齊流落美國。

近年來隨著錢幣收藏市場的不斷升溫古錢幣也慢慢走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大齊通寶,世上經驗證真幣僅僅兩枚,一個是缺角大齊,一個是四眼大齊,

錢幣中的精品,見過的人寥寥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