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练习书法,入帖容易,出帖难”且“学书法,当成一家之体”,该如何理解?

俏渔妹海鲜


以本人学习书法的心得,这样理解:

一、学书法都要经过“读、摹、临、背、意、用”这个过程,即读帖、摹贴、临帖、背临、意临、应用。

入帖,就是以碑帖作为范本,从陌生到熟练,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了范本的笔意、笔势乃至精神体貌,这才算是“入”帖了。

出贴,在临摹范本的过程中,不拘泥于范本,也不刻意地去摹仿,而是在掌握范本的笔意、笔势、笔法的同时,写出自己的面貌。

二、继承和发展。

学书法临帖,不是要要照搬法帖,写的一模一样就学好了吗?并不是这样。前面说了,在临摹法帖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法帖,也不刻意地去摹仿,重要的是在掌握法帖的笔意、笔势、笔法的同时,写出自己的风格。

学习法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要学古人的笔法笔势和笔意,而不是照搬法帖的字形和大小。

学习和继承了法帖的精髓就要为己所用。在书法书法创作时,作品的意境是书法的笔法、墨法、章法、结体、创作内容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的表现。要做到有法可依,又不拘泥于法。

三、学习书法临帖时,要懂得取舍,不能照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不是法帖都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学碑,由于工匠雕刻技术、风化、字帖制作印刷等因素,很难保证字迹与作者原版字迹相符,所以要择其善而从之。



书法自留地


答:

关键词:入帖,出帖,一家之体。

首先谈谈入帖,

一何为帖,这里专指书法字帖而言,(这里也包括碑,因此通常情况下讲的就是碑帖)简而言之即学习书法艺术选择的练习对象。

二,什么是入,入这里讲的就是写进去,以初学者而论,面对纷繁复杂的(碑帖)帖,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帖(字体)

喜欢骨骼清奇的可以选择柳公权柳体的帖如《玄秘塔》《神策军》

爱好宽严厚重的可以选择颜真卿颜体的帖如《麻姑山仙坛记》《多宝塔感应碑》

脾气温和的可以选择欧阳询欧体的帖如《九成宫》《千字文》

性格内敛的可以选择隶书如《曹全碑》《乙瑛碑》

喜欢气势豪放结体大开大合的可以选择《石门颂》王远的《石门铭》

等等等等。

这仅仅是第一步。选帖。

然后就开始写了,注意,严格地讲就是临摹,或者叫临帖。远远谈不到入帖的地步。

只有经过严格的持续的临帖,当写到酷肖的阶段时,才可以称之为入帖了。

为什么说入帖容易呢,就是虽然下了长久的极大的功夫,因为有人指导,引领着,跟着向前走就是了。这就是入帖容易。

其次,出帖难,出帖就是成一家之体,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说过,对于传统,要尽全力打进去,还要尽全力冲出来(大意)。

冲出来?想什么呢。

以书法而论,从古至今不过就是:

颜柳欧赵,苏黄米蔡,

石门颂,石门铭,

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

古诗四帖,自叙帖,

出帖?!

恰如诗仙李白感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中道而退者,比比皆是,

列位看官,虽然难,还是要出,还是要自成一家(之体)

还有,难就难在心血耗尽,灯枯油干,历数十年功夫,出帖了,自成面目了,遗憾的是没有达到社会共识也是枉然。

真个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就是出帖的难处。

当然,因为难,所以才更要出,

衷心的祝愿习书者,顺利出帖,成一家之体。

宫春虎记



宫春虎画马


入帖容易出帖难,学书法当成一家之体。

入帖容易 :只要肯用心坚持临帖(最好有老师指导)肯定会写的和原帖越来越像甚至一摸一样,所以入帖只需要用心坚持临帖就很容易。

出帖难 :在入帖的基础上掌握原帖的技巧技法,并能为自己所用。可以不临帖写出自己的字,单其风格和神态明显能看出和原帖的师承关系,但要达到这种水平是很难的。所以说出帖难。

学书法当自成一家:学习书法的基本没有不希望能够自成一家的,也是很多大师穷极一生的梦想。从古至今一共出了寥寥可数几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赵孟頫,董其昌,米芾,苏轼,黄庭坚,赵佶,等等)所以想要自己一家太难了。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会放弃,会继续努力学习去实现梦想





长夜瘦金体书法


对入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过于已故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形象地把“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还能退出虎穴”茹桂《书法十讲》。如果将费老的比喻进一步推而广之,是否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学书法不知临帖,是想得虎子不知找虎穴;不知道学哪家的帖为好,是不知道哪个虎穴有虎子;学帖不得要领,只求表面,不深究其理是进了虎穴,找不到虎子;死抱着某一家某一派不放,不敢向前迈进一步是找到了虎子,出不了虎穴;能够出帖的则是既入虎穴,又得虎子。




爱画画的邹老师


“练习书法,入帖容易出帖难”,这句话说得没有错。

人们学习书法的意义或者说目的,从小到大不外乎有这么几个。

一是能练出一手好字,让别人看了不至于失望。这个目的以追求书法的实用价值为主。

二是以书法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既考虑市场价值又考虑学术价值。

三是把书法当作修身养性的一门艺术去追求。纯粹追求书法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书法家个性气质和思想情感的外化,对书法学习者来说,不论是抱着哪种目的去练习书法,要想练好,首先必须选好符合自己个性气质的字帖。

许多字帖看起来很有美感,很有艺术气息,但未必适合你。你即使下了很多功夫去临摹和钻研,到头来学不好的几率仍然很大。这时就要懂得取舍,重新选帖,从古至今留下的书帖很多很多,总有找到适合你的。

要选一个能感动自己,让自己着迷,并且能看懂的字帖。

怎么才叫看懂呢?

就是对这个字帖的创作背景,书法家当时的创作心态,字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能了解透彻,并且,自己在练习过程中,能调理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心态,能非常自信地去学它。那么,就下苦功练习这个字帖。

练习字帖不仅是学习别人的技法和技巧,更是领悟别人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感悟。经典字帖都是在不经意间写出来的,它是书法家厚积薄发后的集中展现。

因此,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悟道比磨练技巧更为重要。

悟道的最大好处就是,会不断让自己产生新的看法,推动自己去思考许多问题,甚至还会发现字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因为人无完人,字帖都是书法家写出来的,也是有瑕疵的。只要能发现瑕疵,并用自己的想法和技巧去改进,那么,就成功脱贴了,已经走出了字帖的影子。

许多学习者把一种字帖学熟练了,会产生一种用笔惯性,写字时会下意识地使用字帖里的技巧和技法,很难摆脱字帖的影响。这时,可以重新选择另一种字帖来练习,把另一种字帖练好了,再选择新的字体来练习。

当一个学习者熟练掌握了好几种字体,就要考虑用博采众长的方式,把几种字帖的特点糅合到一起,再融入自己的个性气质,尝试着创作新的字体。如果创造成功,写出了自己的精气神,不但是成功脱贴,更有可能自成一家。

当然,历史上自成一家的书法家极少极少,是一个人技巧、修养、气质、毅力、境界等方面的因素,综合到一起的结果。


鸿鹄迎罡


这个说法是存在的。学习书法一般都要从临帖开始,可能刚开始临帖的时候不容易写得很像,但是随着我们的观察力,尤其是对笔墨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写像字帖就不是一件难事。甚至是非常的像!但是,自己离开字帖去写一幅作品,却又无法表现出来字帖的神韵,乃至没有在字帖上出现过的单个字都无法决定怎么写。楷书还可以用各种部首拼凑,特别是行草书。更不会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了!这就是所谓的“出帖难”吧!成一家之体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牢牢抓住这一家的规律、个性特点,用笔、用墨方法,使自己养成习惯。免得杂了,更加难以固化!等到自己可以完全掌握这一家的精髓,得心应手之后再广泛涉猎,日臻成熟!在此也请教各位老师指教!



墨客书艺


      书法艺术的路上,我们边走边学,要有追随古人的心,更要有超越古人的胆。不要觉得逾越了古人就是逾越法则,这是固步自封的思维,不提倡。学书法从选贴、入帖、出帖过程中进行,学习中被动的由“自性”向“他性”的往复转变过程。就是这个往复过程击倒了无数习书者,荒废他们多年甚至一生时光。因此有入贴难,出帖更难的千古习书之说。注定了古今习字者千千万万,有成就者寥寥无几之事的现实。即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难以超越巨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学习古人,就需要扎扎实实的深入,从中领悟古人的书写方法、技法、思想和精神,从中吸取好的经验,为自己所用,不做"书奴",要有"善用其心"的思想态度,正确判断,唯我是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成一家首先选一家经典范本,最好是墨迹学透悟透,再开阔眼界,取众家所长,方可要求书法创新,要求学书者在研习古人书法的基础上,应当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个人的书法风格,融入自己的精神风貌,最后达到胸有自主的志高境界!





圣阳


所谓入帖容易,就是在临摹过程中,只要用心模仿,经过努力能临的很象帖上的字。

所谓出帖难,就是离了帖就不会写字了,更写不出帖上的字。

这个过程是每位书法爱好者遇到的正常现象。这就要求初学者不断总结帖的笔划和架构规律。这样才能离开拐杖,还能写出与帖高度吻合的自己的“字”。

师古不泥,能称的上书法家的书法创作者,都是在临帖后掌握了古人书写规律,按照个人创意加以传承创新,形成了“基于古人,又不泥于古人”个人特征的书法风格。比如:书法家舒同。

总之,临摹,读帖要有一个主线:不断总结书写规律,并不断实践。悟得书法之法。








王寿传书法


入帖、出帖是学习书法的两个专用词。入帖主要指通过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对其用笔的规律和结体的法则有比较深人的认识,对其形质和神韵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可以说是已经学得很像了。出帖则是在入帖基础上,将所学之物消化吸收、融汇贯通、为我所用。这时字的形态已不为原帖所囿,但精神实质仍和原帖有着实际上的师承和亲缘关系。

对某一个特定的人临习某一本帖,先入帖、后出帖是两个不可颠倒的学习阶段.当然临写到一定程度后,临习同一本帖也可以几进几出或常进常出。学习阶段不同,取舍内容各异,入帖、出帖也就不好区分先后了。

对入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过于已故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成语,形象地把“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还能退出虎穴”(茹桂《书法十讲》)。如果将费老的比喻进一步推而广之,是否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学书法不知临帖,是想得虎子不知找虎穴;不知道学哪家的帖为好,是不知道哪个虎穴有虎子;学帖不得要领,只求表面,不深究其理是进了虎穴,找不到虎子;死抱着某一家某一派不放,不敢向前迈进一步是找到了虎子,出不了虎穴;能够出帖的则是既入虎穴,又得虎子。

入 帖

先说入帖,初临某一碑帖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少朋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挥毫不止,“五日一笔,十日一墨,领袖若皂,唇齿常黑”仍在帖外徘徊,这种情况不在少数。那么如何才能入得帖去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有决心有恒心,有充分思想准备

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形容初学阶段的艰难时说:“此段功夫最难”,“如触墙壁,全无人路”,必须“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心手相应。”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无论选择某一种书体或某一种字帖临习,即便天赋条件再好,学习较刻苦的,恐怕也得二、三年时间才能入门。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入门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书法的法则深藏在古人法帖之中,欲与古人沟通消息,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就是临摹。如果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考验,千万别选这个行当,到头来也只是徒费光阴耳。

二、选好突破口,切忌见异思迁

倪苏门在其《书法论》中又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清代王澎在《论书剩语》中说“习古人书,必走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兼收并蓄,淹贯众有。”现代潘伯鹰先生所著的《书法杂记》中说得更明白“有志者可以到书店去选择所喜爱的一种楷书。(注意:只是‘一种’!)从此便专心学下去。如若有年老的书家前辈陪去更好。于此有最重要的一语,即是选定之后,万万不可再换来换去。初学写字最易犯的病,同时也是最绝望的病,即为换来换去。这样不如不写。总之,必须坚决拿一家作为我的看家老师。”

古人之所以强调入帖“先宗一家、固其根本”,站稳脚根后再扩大战果,大体上有以下二个原因:

1,寻找规律。临帖的目的是探索书写的法则,掌握结字和运笔的规律,而这些法则和规律是历代书法家所共有的。沈尹默先生在《学书丛话》中说“写字必须将前人法则、个人特性和时代精神,融合一气,始成家数,试取历代书家来看,如锤、王、郑道昭、朱义章、智永禅师、虞、欧、褚、颜、柳、杨凝式、李建中、苏、黄、米、蔡、赵、鲜于、文、董诸公,不但各家有各家的面目,而且各人能表现出他所处在的时代的特殊精神;但是他们所用的法则,却非常一致。”这就说明了从历史上的每一位书家的作品中,都可以学到书法的法则。那么学书者在择师的问题上,看准一人即可,没有必要今天找张三,明天换李四。

2,寻找方法。学书者在方法上只有选择最佳途径,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我们把学书法比做攻打一座城池,是集中兵力选择一个突破口攻进城去呢,还是平分兵力,今天这里进攻一下,明天那里进攻一下,非要把大部分城墙都推倒才进城不可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会选择第一种方案的。

开始选帖就比较准确,确实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是最好不过的。要求每个人都一次选准,不得中途更换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初选失败,马上改换一本临习也未尝不可、第二次选择要更加慎重、稳妥才是。频繁换帖历来是初学书法之大忌。

三、摆正“我”与帖的位置

初始临帖,必须摆正学习人和帖的关系。既然选了帖作为老师,就要老老实实地学、恭恭敬敬地学。有些人则摆不正这个位置,选帖对他来说是故作谦虚,不是请帖给他当老师,而是他给帖当老师。从选帖那天起就不服气,不准备临习之或不准备完全临习之。只见皮毛就指指点点,临习起来也是有保留、有条件、有选择的。这样的自我意识,如何能学得进去东西?不要说学习书法不行,学其它任何技能恐怕也都是不可以的。因此,临帖前如果带上框框,就会由于自己的偏见而堵死了自己的路,正如唐代孙过庭《书谱》所云“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历来的书家在临帖的问题上强调“无我”。这个无我不是让人没有想法,没有主见,抱残守缺,而是在没有彻底了解情况之前,先无条件地、无保留地学习。在没有弄清“梨子”什么味道之前,先尝尝再说。扬弃古人之不足,有目的、有选择地汲取古人之精华是必须的,但这种鉴别、取舍能力是建立在对所临碑帖深人认识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广泛地临摹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鉴赏能力。

四、找个好“向导”

“向导”就是领人入门的老师。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可见领进门还是需要师傅帮助的。自学成才者有之,但自学成才并不是不要老师,凡是自学成才者,都有高师在后面。我认为,学习书法埋头用功是必要的,但抬头问路更是关键所在.一个初学者按照字帖中常附有的点画基本写法“线路图”去练习,不能说没有收获,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几年徘徊于门外而失去信心,以至半途而废。如在这时找个老师指点就比较便当,起码来说也要请个“向导”问问路,才不至于走瞎道。一般地说,每个人学习书法都有一个艰难的入门阶段,当然老师也会有同样的经历,他最了解初学者的苦衷。他能把自己积累、摸索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你,这些间接的经验有可能一下子使你抄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个账是非常明白的。

出 帖

再说出帖。一般地说临习某一家某一派学得外形上像了,用笔的方法掌握了,对该帖的面貌、风格、神趣有了比较深人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按照临习的字拼凑一些作品了,而这些作品不失原帖风貌,已经是“雅有门庭”了,应该说某人基本上入了某一家某一派的某一帖了。学到这个程度可以“依照葫芦画个瓢”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做了别人的奴隶,真的没了自我,在别人家里过活如何能自主门户呢?因此必须走出来另起炉灶,这就是出帖。

出帖,首先必须具备人帖的功夫,对于一个没有人帖的人来说,不存在出帖的问题。欲出帖,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真正人帖了没有,是否真有虎子在怀。一般地说,对虎穴内部情况了解得越深人,出虎穴也就越便当。

首先,出帖之初进入遗貌取神阶段。把临帖的注意力从字的点画结构逐渐转移到精神、气韵、意态上来。明代董其昌在《评法书》中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话,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道存者也。”他的这一段话,就是针对学书者取神阶段的临习讲的,一个字,乃至一行字为什么生动,为什么有精神,是什么原因使其活跃起来。这其中必然有个能使其兴奋的关节点,或称险要处。比如一个“之”字,我们分析它的结构,发现之字的上点就是一个关节点,之字的折画和捺画只有和上点呼应得好,字才会有精神,而且之字的上点与之字的折画、捺画的关系位置是有规律可寻的。掌握了这一点,你在发挥时,无论怎样变幻之字的形体,也不会失误,也不会无神。那么在“之”字上你就会顺利地出得帖来。人们经常用王羲之写《兰亭序》时,二十个之字面貌各异,来形容他书法的高明,我们还可以推测,如果他的文章再长些,再写四十个之字还不会一样,因为他掌握了之字书写的关节点,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因地制宜”。

其次,出帖还应“博涉多优”。如果觉得离开某家某派的拐棍就不能走路时,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临习二、三种其他人的帖。再请二、三位“帖先生”帮你走出困境。不必死守一家,更不应有门户之见。可广泛地“串串门”,到其它门户里转一转,看一看,用比较的方法看看不同流派的异同,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

就以写行草书来说吧,临写得比较拘谨的,可以临习宋代黄庭坚的《松风阁帖》和唐代草圣怀素的《自叙帖》。通过对这些帖的临习,可以“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凝滞”(唐怀素《自叙帖》),对字形的变化处理胆子可能更大一些。同理,点画平淡、提按不分的,可以临习宋代米莆的《虹县诗》和当代李一氓的行书墨迹;结体平庸的,可临习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和近代周慧焉的行书;章法散乱的,可临习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近代费新我先生的行书;细弱无力的,可临习清代王铎的草书和近代昊昌硕先生的行书;强悍暴烈的,可临习唐代陆柬之的《文赋》和明代董其昌的行草书;混浊脏乱的,可临习唐代褚遂良的《圣教序》和明代文征明的《赤壁赋》;盘绕生硬的,可临习宋代赵估的《千字文》和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甜熟圆润的,可临习汉、魏碑休及龙门造像……如此等等。目的是通过对一些与初临帖风格反差对比强烈的帖,就能明显地暴露出在学一种帖的过程中,容易被忽视.被遗忘或把握不准的部分。

总之,入帖与出帖是学习书法必经的两个阶段,学习书法没有入帖和出帖的功夫一切都无从谈起。


Mr张先森說


学习书法,首先应对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碑帖,从古至今,数以千记的书法大家,以及不知道作者的许多名碑帖,他们的书写风格不同,作品各异。要学好书法,就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合个人情趣的碑帖,喜欢隶书,可从碑帖中选择,也可以选择清代各个书法家的作品,喜欢楷书,欧颜柳赵,是历代公认的四大家,而行草书的名家就更多了。选择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碑帖,认认真真的临习,仔仔细细的读帖,所谓入帖就是要把字临的很象,从形似进而达到神似,这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才能说是入帖了。而要达到出帖的标准,就是说要能写出你自己的风格,这就难度更大了。要作到这一点,就要在入帖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名家的碑帖,通过分析对比,找到各家书法作品的异同,优略,再去溶会贯通,取各家之长,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出帖。这个过程要历经较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领悟和贯通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要有很高的悟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帖要比入帖更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