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一、簡介

Hbase:全名Hadoop DataBase,是一種開源的,可伸縮的,嚴格一致性(並非最終一致性)的分佈式存儲系統。具有最理想化的寫和極好的讀性能。它支持可插拔的壓縮算法(用戶可以根據其列族中的數據特性合理選擇其壓縮算法),充分利用了磁盤空間。

類似於Google的BigTable,其分佈式計算採用MapReduce,通過MapReduce完成大塊的數據加載和全表掃描操作等。文件存儲系統採用HDFS,通過Zookeeper來完成狀態管理協同服務。不過BigTable只支持一級索引,Hbase不僅支持一級索引,還支持二級索引。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都認為Hbase是面向列的數據庫,其實不是。從典型的關係型數據庫概念上來說Hbase並不是面向列的數據庫。但是充分利用了磁盤上列式存儲格式的特性。Hbase跟傳統的Columnar databases還是有區別的。Columnar databases擅長的是實時數據的分析訪問,而Hbase在基於key的單值訪問和範圍掃描上比較突出。不過我們經常談及到的Hbase是面向列的存儲系統,其實是因為Hbase是以列族的模式進行存儲的。


二、Hbase基本結構

1)架構圖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Hbase內部的核心結構由以下幾大塊組成:HMaster,HRegionServer,HLog,HRegion等。而Hbase依賴的外部系統有Zookeeper,HDFS等。

1)HMaster(類似於HDFS中NameNode,MapReduce中的JobTrackers)是用來管理HRegionServer的。它負責監控集群中HRegionServer的狀態信息變化。主要功能點如下:

1、管理HRegionServer的負載均衡,調整Region分佈。這個通過HMaster的後臺線程LoadBalancer來完成。LoadBalancer會定期將Region進行移動,以使各個HRegionServer達到Load均衡。

2、在Region Split後,負載新Region的分配。

3、HRegionServer的FailOver處理,當某一個HRegionServer出問題後,HMaster負責將其Region進行轉移。

4、CatalogJanitor。 CatalogJanitor會定期檢查和清理.Meta.表。

在一個HBase集群中會存在多個HMaster,不過zookeeper的Master Election機制會保證只有一個HMaster在運行。當運行的HMaster出問題後,其他的HMaster就會立刻補上。

2)從圖中可以看出,Hbase客戶端是隻與zookeeper和HRegion Server打交道。並不會跟HMaster交互。所以如果HMaster出問題了,Hbase集群在短時間內還是可以對外提供可靠服務的。但是,因為HMaster掌控了HRegionServer的一些功能,如:HRegion Server的FailOver操作,Region切分等,HMaster長時間不可用還是會出問題的。

3)上面所提及的Catelog表有兩個:-Root-和.Meta.表。-Root-表中存儲了.Meta.表的位置。即.Meta.表的Region key。.Meta.表存儲了所有Region的位置及每個Region所包含的RowKey的範圍。-Root-表的存儲位置記錄在zookeeper中,.Meta.表的存儲位置記錄在-Root-表中。

4)當客戶端發起一個查詢數據的請求後,首先,客戶端會先連接上zookeeper集群,獲取-Root-表的存放在哪一個HRegionServer上。接著找到對應的HRegionServer後,就能夠獲取到-Root-表中對應的.Meta.表的位置。最後客戶端根據.Meta.表存儲的HRegion的位置到相應的HRegionServer中取對應的Hregion中的數據信息。經過一次查詢後,訪問Catalog表的過程就會被緩存起來,下次客戶端就可以直接到相應的HRegion上獲取數據。

5)Hbase已經無縫集成了HDFS,其中所有的數據最終都會通過DFS客戶端API持久化到HDFS中。

6)一個Hbase集群中有許多個HRegionServer(類似於HDFS中的DataNode,MapReduce中的TaskTrackers),由一個HMaster進行管理。每個HRegionServer擁有一個WAL(write Ahead Log,日誌文件,用作數據恢復)和多個HRegion(可以簡單認為是用來存儲一個表中的某些行)。一個HRegion擁有多個Store(存儲一個ColumnFamily)。一個Store又由一個MemStore(持有對該Store的所有修改於內存中)和0至多個StoreFiles(HFile,數據存儲的地方)組成。詳細圖如下: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2)基本元素

1、Row Key

行標示,類似於傳統數據庫表中的行號。Rowkeys具有不變性。除非該行別刪除或者被重新插入了新的數據。Hbase中支持基於RowKey的單行查詢和範圍掃描。在Hbase的Auto-Sharding中,也是基於RowKey進行自動切分的。


2、Column Family

在Hbase中最基本的單元就是列。而列族是由一個或者列組成。一般在使用時,儘量將經常訪問的列作為一個列族。因為Hbase是面向列族的存儲,也就是說一個列族中的所有列是存儲在一起的。即上圖中的一個Store存儲一個列族。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個表中列族被限定不能超過十個。

3、TimeStamp

Hbase中支持時間戳的概念。即允許Cell存儲多個版本值。版本之間通過時間戳來區分。也就是說可能存在某一列的某一行有多個值。一般默認是3,且最近版本在最上面。Hbase中有一個TTL(Time To Live)的配置,這個是基於列族維度的。一旦過期,列族就會自動刪除所有行。


4、HRegion Server

HRegionServer是負責服務和管理Region的。類似於我們所說的主從服務器,HMaster就是主服務器,HRegionServer就是從服務器。當用戶執行CRUD等操作時,都需要通過HRegionServer定位到相應的Region上進行操作。


5、WAL

WAL全名是Write Ahead Log,類似於mysql中的Binary Log,WAL記錄了該HRegionServer上所有數據的變更。一旦這個HRegionServer死翹翹了,導致數據丟失後,WAL就是救命稻草。可以通過WAL進行數據恢復。所以在平時WAL是沒什麼用的,只是為了不可預知的災難做準備。當然,WAL起作用的前提是保證變更日誌已經記錄到了WAL中。


WAL的實現類是HLog。因為在一個HRegionServer中持有一個WAL,所以對於該HRegionServer上的所有Region來說,WAL是全局,共享的。當HRegion實例創建的時候,在HRegionServer實例中的HLog就會被當做HRegion構造函數的參數傳遞到HRegion。當HRegion接收到一個變更操作時,HRegion就能直接通過HLog將變更日誌追加(append()方法)到共享WAL中。當然基於性能考慮,HBase還提供了一個setWriteToWAL(false)方法。一旦用戶調用了此方法。變更日誌就不會追加到WAL中。默認是需要寫入的,除非用戶自己保證數據不會丟失。

HLog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跟蹤變更。在HLog類中有一個原子類型的變量,HLog會讀取StoreFiles中最大的sequence number(HLog中每一條變更日誌都有一個number號,因為對於一個HRegionServer中的所有HRegion是共享HLog的,所以會將變更日誌順序寫入WAL,StoreFiles中也持有該number),並存放到變量中。這樣HLog就知道已經已經存儲到哪一個位置了。

WAL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類,一個是LogSyncer,另一個是LogRoller。

1、在創建表時,有一個參數設置:Deferred Log Flush,默認是false,表示log一旦更新就立即同步到filesystem。如果設置為true,則HRegionServer會緩存那些變更,並由後臺任務LogSyncer定時將變更信息同步到filesystem。

2、WAL是有容量限制的,LogRoller是一個後臺線程,會定時滾動logfile,用戶可以設定這個間隔時間(hbase.regionserver.logroll.period,默認是一小時)。當檢查到某個logfile文件中的所有sequence number均小於那個最大的sequence number時,就會將此logfile移到.oldLog目錄。

如下是WAL的文件結構,目前WAL採用的是Hadoop的SequenceFile,其存儲記錄格式是key/value鍵值對的形式。其中Key保存了HLogkey的實例,HLogKey包含數據所屬的表名及RegionName,timeStamp,sequenceNumber等信息。Value保存了WALEdit實例,WALEdit包含客戶端每一次發來的變更信息。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6、Region

在Hbase中實現可擴展性和負載均衡的基本單元是Region。Region存儲著連續的RowKey的數據。剛開始時,一個表就只有一個Region,當一個表隨著數據增多而不斷變大時,如果達到指定的大小後就會根據Rowkey自動一分為二成兩個Region。每個Region中保存著一個【startkey,endkey】。隨著表的繼續增大,每個Region又會自動split成更多的Region。每個Region只會由一個HRegionServer服務。這就是所謂的Hbase的AutoSharding特性。當然,Region除了會spilt外,也可能進行合併以減少Region數目(這就是Hbase的compaction特性,後面會談到)。


既然Region是表的基本元素。那麼,用戶如何獲取到對應的Region呢??前面已經提及—通過Catalog表。

7、Store

Store是核心存儲單元。在一個HRegion中可能存在多個ColumnFamily,那麼Store中被指定只能存儲一個ColumnFamily。不同的ColumnFamily存儲在不同的Store中(所以在創建ColumnFamily時,儘量將經常需要一起訪問的列放到一個ColumnFamily中,這樣可以減少訪問Store的數目)。一個Store由一個MemStore和0至多個StoreFile組成。


8、MemStore

Hbase在將數據寫入StoreFile之前,會先寫入MemStore。MemStore是一個有序的內存緩衝器。當MemStore中的數據量達到設定的大小時(Flush Size),HRegionServer就會執行Flush操作,將MemStore中的數據flush到StoreFile中。


當HRegionServer正在將MemStore中的數據Flush到StoreFile時,MemStore還可以對外進行讀寫服務。這個是通過MemStore的滾動機制實現的。通過滾動MemStore,新的空的塊就可以接收變更,而老的滿的塊就會執行flush操作。

9、StoreFile/HFile

StoreFile是HFile的實現,對HFile做了一層包裝。HFile是數據真正存儲的地方。HFile是基於BigTable的SSTable File和Hadoop的TFile。HFile是以keyvalue的格式存儲數據的。(Hbase之前使用過Hadoop得MapFile,因為其性能上相當糟糕而放棄。)下圖是HFile中版本1的格式,版本2稍有改變(詳見Hbase wiki):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從上圖中看出,HFile是由多個數據塊組成。大部分數據塊是不定長的,唯一固定長度的只有兩個數據塊:File Info和Trailer。DataIndex和MetaIndex分別記錄了Data塊和Meta塊的起始位置。每個data塊由一些kevalue鍵值對和Magic header組成。Data塊的大小可以再創建表時通過HColumnDescriptor設定。Magic記錄了一串隨機的數字,防治數據丟失和損壞。

如果用戶想繞過Hbase直接訪問HFile時,比如檢查HFile的健康狀態,dump HFile的內容,可以通過HFile.main()方法完成。

如下圖是KeyValue的格式: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KeyValue是一個數組,對byte數組做了一層包裝。Key Length和Value Length都是固定長度的數值。Key包含的內容有行RowKey的長度及值,列族的長度及值,列,時間戳,key類型(Put, Delete, DeleteColumn, DeleteFamily)。

從上圖可以看出,每一個keyValue只包含一列,即使對於同一行的不同列數據,會創建多個KeyValue實例。此外KeyValue不能被Split,即使此KeyValue值超過Block的大小,比如:

Block大小為16Kb,而KeyValue值有8Mb,那麼KeyValue會通過相連的多個Block進行存儲。

3)總結

以上對Hbase的基本元素做了一個大體的介紹。下圖是Hbase的存儲結構圖。記錄了客戶端發起變更或者新增操作時,Hbase內部的存儲流程。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下面來分析下整個存儲流程:

1)當客戶端提交變更操作(如插入put,刪除delete,計數新增incr),首先客戶端會連接上Zookeeper找到-Root-表的存儲位置,然後根據-Root-表所提供的.Meta.表的位置找到對應的Region所在的HRegionServer。數據變更信息會先通過HRegionServer寫入一個commit log,也就是WAL。當寫入WAL成功後,數據變更信息會存到MemStore中。當MemStore達到設定的maximum value(hbase.hregion.memstore.flush.size,默認64MB)後,MemStore就會開始進行Flush操作,將其內容持久化到一個新的HFile中。在Flush操作過程中,MemStore通過滾動機制繼續對用戶提供讀寫服務。隨著Flush操作的不斷進行,HFile文件越來越多。 當HFile文件超過設定的數量後,Hbase的HouseKeeping機制就會通過Compaction特性將HFile小文件合併成一個更大的HFile文件。在Compaction的過程中,會進行版本的合併以及數據的刪除。由於storeFiles是不變的,用戶執行刪除操作時,並不能簡單地通過刪除其鍵值對來刪除數據內容。Hbase提供了一個delete marker機制(也稱為tombstone marker),會告訴HRegionServer那個指定的key已經被刪除了。這樣其它用戶檢索這個key的內容時,因為已經被標記為刪除,所以也不會檢索出來。在進行Compaction操作中就會丟棄這些已經打標的記錄。經過多次Compaction後,HFile文件會越來越大,當達到設定的值時,會觸發Split操作。將當前的Region根據RowKey對等切分成兩個子Region,當期的那個Region被廢棄,兩個子Region會被分配到其他HRegionServer上。所以剛開始時一個表只有一個Region,隨著不斷的split,會產生越來越多的Region,通過HMaster

的LoadBalancer調整,Region會均勻遍佈到所有的HRegionServer中。

2)當HLog滿時,HRegionServer就會啟動LogRoller,通過執行rollWriter方法將那些所有sequence number均小於最大的那個sequence number的logfile移動到.oldLog目錄中等待被刪除。如果用戶設置了Deferred Log Flush為true,HRegionServer會緩存有關此表的所有變更,並通過LogSyncer調用sync()方法定時將變更信息同步到filesystem。默認為false的話,一旦有變更就會立刻同步到filesystem。

3)在一個HRegionServer中只有一個WAL,所有Region共享此WAL。HLog會根據Region提交變更信息的先後順序依次順序寫入WAL中。如果用戶設置了setWriteToWAL(false)方法,則有關此表的所有Region變更日誌都不會寫入WAL中。這也是上圖中Region將變更日誌寫入WAL的那個垂直向下的箭頭為什麼是虛線的原因。


三、Hbase基本操作

Hbase中主要的客戶端接口是HTable類,HTable提供了對數據的所有CRUD操作。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創建HTabe實例比較耗時, 所以在實際使用中最好創建單例模式的HTable實例,不過如果需要多個HTable實例的話,可以考慮使用HBase的HTablePool特性(下面後講到)。Hbase不提供直接的update操作。由於Hbase中數據存儲有版本支持。所以如果需要update一條記錄,一般是通過put操作,這樣歷史版本會在Compaction操作中被合併掉,這樣就間接實現了更新。(在MemStore中有一個變量MemstoreTS,該變量是隨put操作而遞增的。比如首先往列A,timeStamp為T1上put一條數據data1,假設此時MemstoreTS為1;之後如果想更新這條數據,只需要往列A,timeStamp為T1上put一條數據data2,此時MemstoreTS為2,Hbase會自動會將MemstoreTS大的排在前面。MemstoreTS小的在Compaction過程中就被過濾掉了。)


1)put操作

Put操作就是講數據插入到Hbase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對單行的操作(single put);還有一種是對多行的操作(List of put)。針對單行操作的方式如下:


1、創建put實例有如下構造函數:需要用戶指定某行,用戶也可以設定時間戳作為版本標示。此外,用戶還可以加入自定義的行鎖,以防其它用戶或者其它線程在變更期間訪問此行的數據。

Put(byte[] row)

Put(byte[] row, RowLock rowLock)

Put(byte[] row, long ts)

Put(byte[] row, long ts, RowLock rowLock)

在Hbase中參數的傳遞大多是byte數組類型。Hbase提供了許多靜態方法將java類型轉換成byte數組類型。如下:

static byte[] toBytes(ByteBuffer bb)

static byte[] toBytes(String s)

static byte[] toBytes(boolean b)

static byte[] toBytes(long val)

static byte[] toBytes(float f)

static byte[] toBytes(int val)

2、一旦創建好put實例後,就可以通過put類提供的方法插入數據了。插入數據的操作需要指定列族,所在列等。如下:

Put add(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byte[] value)

Put add(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long ts, byte[] value)

Put add(KeyValue kv) throws IOException

3、put組裝完成後,就可以通過HTable提供的void put(Put put)throws IOException完成數據的插入操作。

如果需要對多行進行put操作,可以組裝一系列的put實例,然後調用HTable提供的void put(List puts) throws IOException來完成多行插入操作。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這多個Put實例中存在一個put實例有誤(比如:往一個不存在的列族中插入數據),那麼該put實例會報錯,但是不影響其他的put實例。跟後面的get操作有點區別。

此外,Hbase還提供了一個原子型的put操作:Atomic compare-and-set ,方法如下:boolean checkAndPut(byte[] row, 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byte[] value, Put put) throws IOException。只有校驗成功後才會完成put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每次的put操作相當於一個RPC,將數據從客戶端傳遞到服務端並返回。如果你的應用中RPC非常頻繁,比如一秒內成千上萬次,可能會有隱患。解決的辦法就是儘量降低RPC次數,Hbase提供了一個嵌入的客戶端寫緩存器(Client-side Write Buffer)。它會緩存所有的put操作,然後再一次性提交。默認情況下Client-side Write Buffer是沒有激活的。用戶可以在創建HTable的時候通過調用table.setAutoFlush(false)方法來激活它。並且可以通過isAutoFlush()來檢查是否已經激活。默認是true,表示一旦有put操作會立即發送到服務器端。當你想將所有put操作提交到服務器端時,可以調用flushCommits()操作。它會將緩存器中所有變更提交到遠程服務器。Client-side Write Buffer還會自動對buffer中的所有變更進行分組,同一個HRegionServer的分到同一個組。這樣每個HRegionServer通過一個RPC傳送.


2)get操作

Get操作就是從服務器端獲取數據。跟put操作一樣,get操作也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對單行的get操作(single get),另一種是對多行進行檢索操作(List of gets)。


1、HTable提供的get方法如下:其返回值為Result類,該類包含了列族,列,keyvalue,

RowKey等信息。該類提供的豐富的方法供用戶獲取返回的各種信息。

Result get(Get get) throws IOException

2、Get類的構造函數如下,需要用戶傳入指定的行及行鎖等參數。

Get(byte[] row)

Get(byte[] row, RowLock rowLock)

3、 一旦創建的get實例後,用戶可以調用Get類提供的如下方法來框定你需要檢索的數據。如下:用戶可以指定列族,列,時間戳,最大版本號等。如果不設置版本號,默認是1,表示最大的版本。

Get addFamily(byte[] family)

Get addColumn(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Get setTimeRange(long minStamp, long maxStamp) throws IOException

Get setTimeStamp(long timestamp)

Get setMaxVersions()

Get setMaxVersions(int maxVersions) throws IOException

跟List of put 類似,對於多行的檢索操作,HTable也提供了類似的如下方法:用戶只要創建多個get實例,就可以通過如下方法獲取需要的數據。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跟List of put不同的是,如果Get實例列表中只要存在一個Get實例有誤(比如get一個不存在的列族的值),那麼整體就會拋出一個異常.

Result[] get(List gets) throws IOException

3)delete操作

Delete操作也類似,HTable提供了兩種方法,支持單個delete實例和多個delete實例的操作。如下:


void delete(Delete delete) throws IOException

void delete(List deletes) throws IOException

1、相應的delete實例構造函數有:

Delete(byte[] row)

Delete(byte[] row, long timestamp, RowLock rowLock)

2、如果你需要添加一些限制條件,可以使用delete類提供的相關方法,支持指定列族,列,時間戳等。如果你指定了一個時間戳,則表示小於等於該時間戳的時間將被刪除。如果指定了列和行號,但沒有指定時間戳,則默認會刪掉版本號最大的那個值。

Delete deleteFamily(byte[] family)

Delete deleteFamily(byte[] family, long timestamp)

Delete deleteColumns(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Delete deleteColumns(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long timestamp)

Delete deleteColumn(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Delete deleteColumn(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long timestamp)

void setTimestamp(long timestamp)

3、當使用List of delete時,如果有一個delete實例出錯,那麼會拋出異常。而且delete的實例列表中只會存在那個出問題的delete實例。Delete也支持原子型的Compare-and- Delete,如下:

boolean checkAndDelete(byte[] row, 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byte[] value, Delete delete) throws IOException

4)Batch操作

Hbase還支持批量操作。其實上面所談到的List of puts,gets,deletes都是基於Batch操作來的。不過List of puts,gets,deletes逐漸會被廢棄。推薦使用Batch操作。HTable提供的batch操作方法如下:參數中Row類是Put,Delete,Get類的父類。表示用戶可以同時傳入put,get及delete實例操作。不過在一個batch中,最好不要同時傳入針對同一行的put和delete實例。


(1) void batch(List actions, Object[] results)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2) Object[] batch(List actions) throws IO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上面這兩個batch方法比較類似,但有比較大的區別。第一個batch方法需要用戶傳遞一個數組,該數組用來填充batch操作中所有成功的操作的結果集。如果沒有指定這個數組,比如第二個方法。一旦batch操作中某一個實例出現問題,那麼Hbase只會拋出一個異常。那些成功的操作的結果並不會返回。而第一個方法則會將那些成功的操作的結果集返回給用戶。

此外Batch操作不支持Client-side write buffer,Batch方法是同步的,會直接將其包含的操作發往服務器。這點需要注意!

Batch操作返回的結果可能的結果有如下幾種:

1、null:表示那個操作操作連接遠程服務器失敗。

2、Empty Result:put和delete操作的返回結果,表示操作成功。

3、Result:get操作的返回結果集

4、Throwable:異常結果

5)Scan操作

Scan操作類似於傳統的RDBMS中的遊標的概念。其目的跟get一樣,也是檢索服務器端數據。Hbase也提供了一個Scan類。由於Scans類似於迭代器,所以你需要通過getScanner()方法獲取。HTable提供瞭如下方法:如果你看了源碼就會知道,後面那兩個方法其實是先創建一個scan實例,並加入傳入的參數,然後再調用第一個方法。


ResultScanner getScanner(Scan scan) throws IOException

ResultScanner getScanner(byte[] family) throws IOException

ResultScanner getScanner(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throws IOException

1、Scan類提供了多個構造函數,如下:startRow和stopRow是左閉右開的。從構造函數中可以看出,用戶只需要指定rowKey的範圍,或者添加相應的過濾器,Hbase能夠自動檢索你指定的RowKey的範圍的數據。如果沒有指定startRow,默認從第一行開始.

Scan()

Scan(byte[] startRow, Filter filter)

Scan(byte[] startRow)

Scan(byte[] startRow, byte[] stopRow)

2、當創建好Scan實例後,如果想添加更多的限制條件,可以通過調用Scan提供的如下方法:允許添加列族,列,時間戳等.

Scan addFamily(byte [] family)

Scan addColumn(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Scan setTimeRange(long minStamp, long maxStamp) throws IOException

Scan setTimeStamp(long timestamp)

Scan setMaxVersions()

Scan setMaxVersions(int maxVersions)

GetScanner()方法返回的是一個ResultScanner實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結果集存在多行,Scans並不會一次性將所有行在一個RPC裡面傳送給客戶端,而是基於一行一行傳送。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多行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ResultScanner類包裝了Result類將其每行結果以迭代的方式輸出,使得Scan操作類似於get操作。此外ResultScanner類提供瞭如下方法供用戶進行迭代使用:用戶可以選擇一次返回一行或者多行。不過不要認為是服務器端一次性返回多行。其實是客戶端循環調用nbRows 次next()方法而已。服務器端在一個RPC裡面還是隻傳送一行數據。這個確實有點影響心情,但Hbase就喜歡噁心下你,不過它也提供的相應的解決辦法:Scanner Caching,默認是關閉的。

Result next() throws IOException

Result[] next(int nbRows) throws IOException

void close()

close()方法表示釋放ResultScanner實例。因為ResultScanner實例持有了一定的資源,如果不及時釋放,可能隨著時間推移會佔用很大的內存空間。此外,close()操作最好放在finally模塊,原因你懂得!

四、Hbase特性

HBase提供了許多賞心悅目的特性。如Filters,Counters,Coprocessors,Compaction,HTablePool等。


1)Filters

當你通過Scan或者Get操作檢索數據時,會發現Scan和Get只支持基於RowKey,列族,列,時間戳等粗粒度的檢索。如果用戶想基於Key或者Value或者正則表達式等作為查詢條件進行查詢的話,Scan和Get是沒辦法做到的。而Filter就是幹這事的。Hbase提供了一系列的Filters,用戶只要實現Filter,也可以自定義Filters。


需要說明的是Hbase提供的這些Filters都是配置在客戶端,但應用在服務器端,也叫做Predicate push-down。(比如用戶在進行Scan操作時可以傳入Filter,序列化後傳送到服務器端,HRegionServer就會將其反序列化,並應用到內部Scanner)。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數據傳輸帶來的網絡開銷。

需要注意的是:Filters的通用約定是過濾掉你不需要的數據,而不是用來指定你需要的數據。不過凡是繼承CompareFilter過濾器的Filter,其作用剛好相反,用來指定你需要的數據。

Hbase提供的Filters有:

Ⅰ. Comparison Filters

Compartison Filters是基於比較的過濾器。定義如下:

CompareFilter(CompareOp valueCompareOp,WritableByteArrayComparable valueComparator)

該構造器有兩個特定的參數,一個是比較運算符,另一個是比較器。

A、常見的比較運算符有:

LESS,LESS_OR_EQUAL,EQUAL,NOT_EQUAL,GREATER_OR_EQUAL,GREATER,NO_OP。前面幾個運算符根據名字定義就能判斷其意思,最後一個是NO_OP,表示排除任何數據。

B、常見的比較器有:其中NullComparator是判斷給定的值是否為空或者非空。最後三個比較器只能搭配使用EQUAL,NOT_EQUAL比較運算符,返回0表示匹配,1表示不匹配。

BinaryComparator

BinaryPrefixComparator

NullComparator

BitComparator

RegexStringComparator

SubstringComparator

C、基於Comparison Filter的過濾器有好多種,比如:

1、RowFilter

2、FamilyFilter

3、QualifierFilter

4、ValueFilter

5、DependentColumnFilter

(1) RowFilter過濾器顧名思義就是根據RowKey來過濾數據。所以RowFilter中的比較運算符和比較器參數都是基於RowKey來比較的。比如如下Filter表示RowKey包含-4的數據。

Filter filter = new RowFilter(CompareFilter.CompareOp.EQUAL,new SubstringComparator("-4"))。

(2) FamilyFilter過濾器跟RowFilter類似,不過FamilyFilter是基於ColumnFamily的比較。

QualifierFilter和ValueFilter過濾器也類似,分別是基於列和數值的比較。

(3) DependentColumnFilter過濾器稍微複雜一點。它可以說是timeStamp Filter和ValueFilter的結合。因為DependentColumnFilter需要指定一個參考列,然後獲取跟改參考列有相同時間戳的所有列,再在此基礎上獲取滿足ValueFilter的列值。構造函數如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省略valueFilter或者通過設置dropDependentColumn為true省略timestamp Filter。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此過濾器不能跟Scan中的Batch操作結合使用。

A、DependentColumnFilter(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B、DependentColumnFilter(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boolean dropDependentColumn)

C、DependentColumnFilter(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boolean dropDependentColumn, CompareOp valueCompareOp,WritableByteArrayComparable valueComparator)

Ⅱ. Dedicated Filters

專有的一些過濾器,Hbase提供了許多個性化的專有過濾器。常見的Dedicated Filters有:


A、SingleColumnValueFilter

B、SingleColumnValueExcludeFilter

C、PrefixFilter

D、PageFilter

E、KeyOnlyFilter

F、FirstKeyOnlyFilter

G、InclusiveStopFilter

H、TimestampsFilter

I、ColumnCountGetFilter

J、ColumnPaginationFilter

K、ColumnPrefixFilter

L、RandomRowFilter

(1) 如果你想分頁獲取數據,可以通過PageFilter來完成。ColumnPaginationFilter跟PageFilter類似,只不過PageFilter是基於行的分頁,而ColumnPaginationFilter是基於列的分頁。如:

ColumnPaginationFilter(int limit, int offset),表示獲取從offset列開始的連續limit列的數據。

(2) 如果只想獲取每一行的第一列的值,那麼FirstKeyOnlyFilter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因為前面提到的Scan操作需要用戶指定一個startRow和EndRow,其中這兩個參數時左閉右開區間的。如果想EndRow也包含,可以通過InclusiveStopFilter來解決。如下:獲取從Row5至Row10的數據

。不過因為Hbase是字典排序的,所以得到的結果中可能會包含Row51,Row52等這些行的數據。

Filter filter = new InclusiveStopFilter(Bytes.toBytes("row-9"));

Scan scan = new Scan();

scan.setStartRow(Bytes.toBytes("row-5"));

scan.setFilter(filter);

ResultScanner 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

(3) 如果想獲取某個版本的所有數據。可以通過TimestampsFilter來設置,用戶需要傳入版本號。如下:

TimestampsFilter(List timestamps)

(4) PrefixFilter和ColumnPrefixFilter都是基於前綴的過濾器,不過PrefixFilter是基於行的前綴過濾,而後者是基於列的前綴過濾。

(5) RandomRowFilter是基於隨機行的過濾器,用戶需要指定一個在0到1之間的隨機數,構造函數如下:如果chance大於1,則會返回所有行。如果小於0,則過濾掉所有行。

RandomRowFilter(float chance)

Ⅲ. Decorating Filters

Decorating Filters稱為裝飾型的過濾器。它的作用是為其他過濾器返回的結果提供一些附加的校驗操作。常見的Decorating Filters有:


A、SkipFilter

B、WhileMatchFilter

(1) SkipFilter包裝了其它的過濾器,只要被包裝的過濾器返回的結果中有一行的某一列或者某個KeyValue被過濾掉了,那麼SkipFilter會將該列或者KeyValue所處的整行全部過濾。被包裝的過濾器必須實現filterKeyValue()方法。因為SkipFilter會依靠filterKeyValue()返回的結果進行附加的處理。比如:

Filter filter = new ValueFilter(CompareFilter.CompareOp.NOT_EQUAL,new BinaryComparator(Bytes.toBytes("val-1")));

上面這樣一個filter,表示返回的結果中值不能等於val-1,這樣值為val-1的那個列就不會展示,但該行的其他列只要滿足值不等於val-1都會返回。

不過一旦使用了SkipFilter,如:Filter filter2 = new SkipFilter(filter);只要存在某一行中的某個列的值等於val-1,那麼該行的所有數據都不會返回。

(2) WhileMatchFilter跟SkipFilter類似,不過區別之處在於WhileMatchFilter一旦找到某一行中的某些列值或者KeyValue不滿足條件,那麼整個Scan操作就會被終止。SkipFilter只是會將此行過濾,不作為返回值,但Scan操作會繼續。

Ⅳ. Custom Filters

如果想實現自定義的Filter,可以實現Filter接口或者擴展FilterBase類。FilterBase類提供了基本的Filter實現。


如果用戶想在一次檢索數據的過程中使用多個Filter,那麼可以使用FilterList特性。其構造函數如下:

FilterList(List rowFilters)

FilterList(Operator operator)

FilterList(Operator operator, List rowFilters)

其參數operator其枚舉值有兩個:MUST_PASS_ALL(表示返回的結果集數據必須通過所有過濾器的過濾),MUST_PASS_ONE(表示返回的結果集數據只要通過了其中一個過濾器就行)。

2)Counters

Hbase提供了計數器Counters機制。它將列當做Counters,通過對列的操作來完成計數。在命令行下用戶可以通過如下命令增加計數。


incr ‘

’,’’,’’,[]


如果想獲取當前計數器的值,可以通過get命令或者get_counter或者incr命令。如下:

get ‘

’,’’;


get_counter ‘

’,’’;


incr ‘

’,’’,’’,0;


第一個和第二個的區別就是第一個返回的值是字節數組類型,用戶很難立刻知道到底代表什麼值。第二個返回的是可讀的值。第三個命令採用比較投機取巧的辦法,通過incr計數加0來返回當前值。如果將減少計數,可以通過incr命令來增加一個負數的值。

HTable提供了單個計數器(Single Counters)和多個計數器(Multiple Counters)。對於單個的Counters,需要指定準確的列名,跟命令行的incr一樣,可以通過增加正數和負數或者零來達到增加計數,減少計數以及訪問當期計數的目的。構造函數如下:

long incrementColumnValue(byte[] row, 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long amount) throws IOException

long incrementColumnValue(byte[] row, 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long amount, boolean writeToWAL) throws IOException

對於多重計數器,HTable提供的方法如下:

Result increment(Increment increment) throws IOException

1、用戶需要創建一個Increment實例,可以採用如下構造函數:

Increment() {}

Increment(byte[] row)

Increment(byte[] row, RowLock rowLock)

2、如果想為這個Increment實例添加必要的條件,如列名,或者時間戳範圍,可以通過如下方法來完成。可以在一個Increment實例中通過增加多列來實現多重計數器。

Increment addColumn(byte[] family, byte[] qualifier, long amount)

Increment setTimeRange(long minStamp, long maxStamp) throws IOException

3)Coprocessors

Coprocessors是Hbase提供的另一大特性。可以認為是簡化的MapReduce組件。Coprocessors是一組內嵌於RegionServer和HMaster進程的框架(BigTable的coprocessors擁有獨立進程和地址空間),支持用戶請求在每個Region上並行運行,類似於傳統數據庫中觸發器的功能。


1、Hbase提供的Coprocessors有兩種類型:observer和endpoint。其中observer類似於RDBMS中的觸發器,即鉤子函數,其代碼部署在服務器端運行,在真實的方法前添加pre(),實現後加入

post(),以實現對真實方法的輔助操作。而endpoint類似於存儲過程。

2、Coprocessors框架有三個模塊組成:Coprocessors,CoprocessorEnvironment,

CoprocessorHost。CoprocessorEnvironment提供Coprocessors實例運行的環境以及持有

Coprocessors實例的生命週期狀態。CoprocessorHost是用來維護Coprocessors實例和

Coprocessors運行環境的。

三元體類圖如下(Hbase94版本):用戶可以通過繼承BaseRegionObserver, WALObserver,

BaseMasterObserver或者BaseEndpointCoprocessor來實現自定義的Coprocessors。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A、coprocessors Load

Coprocessors有兩種加載方式:通過配置文件方式的靜態加載和動態加載方式。

a、配置文件加載

靜態加載方式就是通過hbase-site.xml配置文件配置指定的coprocessors來加載。配置方式如下,其執行順序就是按照配置文件指定的順序:

hbase.coprocessor.region.classes

coprocessor.RegionObserverExample,coprocessor.otherCoprocessor

hbase.coprocessor.master.classes

coprocessor.MasterObserverExample


hbase.coprocessor.wal.classes

coprocessor.WALObserverExample, bar.foo.MyWALObserver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加載的RegionObserver是針對所有Region和表的。用戶無法指定某一具體的Region或者table。

b、通過table description加載

通過這種方式的加載是細化到具體的表的維度。只有跟該表有關的Region操作才會加載。所以這種方式的加載只能針對RegionCoprocessor。加載方法是:


HTableDescriptor.setValue(),其中key是Coprocessor,value是||

B、observer


observer又有三種實現類型:

a、RegionObserver

RegionObserver一般用來進行數據操作的coprocessor,比如數據訪問前的權限身份驗證,Filter,二級索引等。如:

void preFlush(...) / void postFlush(...) MemStore中內容flush到Storefile前後添加輔助型操作。

void preGet(...) / void postGet(...) 獲取數據的前後添加輔助操作

b、MasterObserver

MasterObserver是面向整個集群的事件,比如基於管理員的操作和DDL類型的操作的監控。如:

void preCreateTable(...) / void postCreateTable(...) 創建表前後做些輔助操作

void preAddColumn(...) / void postAddColumn(...) 創建列前後做些輔助操作

void preMove(...) / void postMove(...) 移動Region的前後添加輔助操作

c、WALObserver

WALObserver則是提供鉤子函數對Write Ahead Log的的操作。

C、Endpoint

Endpoint動態擴展了RPC協議。只支持Region的操作,不支持Master和WAL的操作。用戶可以通過Endpoint完成一些聚集函數的功能,如AVG,Count,SUM等。其原理是通過包裝客戶端的實現,類似於MapReduce,比如getSum()操作,Map端endpoint通過並行的scan完成對每個Region的操作,每個Region的scan結果彙總到endpoint包裝的客戶端,將每個Region反饋的結果進行彙總即可得到getSum()的結果。

D、小結

a、Coprocessors有兩種類型:observer和endpoint。observer類似於傳統的關係型數據庫中的觸發器,通過鉤子函數來完成對被鉤的方法的輔助功能,endpoint類似於關係型數據庫中的存儲過程,用來實現聚合函數的相關功能。

b、Coprocessors支持動態加載,擁有多種加載方式。

c、Coprocessors可以將多個Coprocessor鏈接在一起使用,類似於Servlet中的filters過濾器。

d、Coprocessors中有優先級的概念,SYSTEM級別的Coprocessor優先處理,USER級別的Coprocessor優先級更低。

4)Split And Comcaption

A、Region Split

當創建一個表時,此時該表只對應一個Region。隨著不斷了往表中插入記錄,表數據越來越多,當超過設定的值hbase.hregion.max.filesize時,該Region就會Split成兩個子Region。原來的那個Region就會被刪除。具體操作如下:

a、HRegionServer創建一個splits目錄,並且關閉其父Region以防接收其它請求。

b、HRegionServer會在splits目錄準備好兩個子Region,父Region的RowKey對半切。然後將其移動到表目錄下,並且更細.Meta.表的數據,指示該父Region正在被執行Split操作。

c、讀取父Region的數據到子Region中。更新.Meta.表。

d、清理父Region,通知HMaster將新的子Region遷移到其它RegionServer中。

Split過程核心代碼如下:如果想了解有關Split的詳細流程,可以參考:

http://punishzhou.iteye.com/blog/1233802

Hadoop  DataBase學習筆記


B、Compaction

當Hbase將MemStore中的內容flush到StoreFile中後,由於每次flush都會產生一個新的HFile文件。隨著一次次的flush,HFile文件越來越多,當達到設定的閥值時,Hbase提供了Compaction特性,會通過此機制將HFile文件進行壓縮。

Compaction機制分為兩種方式:minor compactions和major compactions 。minor compactions是將相鄰的一些小的HFile合併成一個稍大的HFile,表演一個多路合併的過程,其文件的數目由(hbase.hstore.compaction.min)指定;而major compactions會將一個Store中的所有HFile合併成一個HFile,並且在壓縮的過程中會進行版本合併和刪除過濾操作。比如對於那些同一個Cell中且同一個時間戳的數據,只保留最新的那個值,其他的值將被廢棄。此外標記了刪除樣式的數據以及過期的數據也將被過濾。

其實Compaction就是將多個有序的HFile文件合併成一個有序的HFile文件的一個過程。它會創建一個StoreFileScanner來包裝每一個StoreFile,然後再通過一個StoreFileScanner實例來組裝StoreFile對應的StoreFileScanner列表。通過StoreFileScanner實例提供的next()和seek()方法獲取每個storeFile中的數據,最後再將此數據append到一個新的HFile中。


5)HTablePool

如果用戶每次發起一個請求時都創建一個HTable實例,如下創建方式: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esttable");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滿足要求,但對於請求數比較多的情況或者要求響應時間比較快的情況,如上創建HTable實例就比較落伍了。因為創建Htable是一個比較耗時的過程,此外,HTable並不能保證線程安全,在多線程處理下就可能產生莫名其妙的問題。

HBase提供了HTable池特性可以解決此問題。用戶可以直接從HTable池中獲取HTable實例。

1、可以通過如下構造函數來創建HTablePool實例,如下:

HTablePool()

HTablePool(Configuration config, int maxSize)

HTablePool(Configuration config, int maxSize,HTableInterfaceFactory tableFactory)

上面的第一個構造函數會默認獲取classpath下的配置,並且創建無窮大的HTable個數。用戶可以提供定製的創建的HTable實例的工廠來,這樣創建的HTablePool中的HTable就是用戶定製的

HTable實例。maxSize參數是指定HTable池中最大持有多少個HTable實例。比如如果此size為5,

而用戶通過getTable獲取了10次引用,那麼當用戶通過putTable方法將實例放回HTable池中時,只能放回5個實例,另外的5次將被忽略掉了。

2、創建HTablePool實例後,就可以通過getTable方法獲取對應的表的HTable實例了。如下:

HTableInterface getTable(String tableName)

HTableInterface getTable(byte[] tableName)

3、當使用完HTable實例後,需要將HTable實例關閉,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void closeTablePool(String tableName)

void closeTablePool(byte[] tableName)

void putTable(HTableInterface table)

closeTablePool(tableName)相當於直接將此Table實例關閉。建議使用此方法。PutTable(FilterBase)表示將此實例放回HTable池中供下次使用。建議不要使用此方法,目前此方法也在逐漸廢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操作最好放到finally模塊進行處理。


五、總結

A、總的來說Hbase因為其面向列族的key-value存儲特性使得其擁有列式數據庫的優勢。分佈式的Hbase應用是由客戶端和服務端進程組成,通過HDFS作為其持久層,採用Zookeeper來完成集群的管理和狀態監控協調服務。對於全表掃描和大數據的加載通過MapReduce來完成。Hbase無縫集成了Apache的這幾大組件來實現可伸縮,面向列族的分佈式存儲系統。


B、Hbase是嚴格一致性的分佈式存儲系統,從兩個方面來保證嚴格一致性問題:它提供行鎖,但不提供多行鎖和事務,保證了讀寫的原子性。此外Hbase數據存儲支持多版本和時間戳的特性。

C、Hbase可以認為是BigTable的開源實現,但跟BigTable還是有很多區別。比如:Hbase的Coprocessors跟BigTable不同。Hbase支持服務器端的Filter以減少網絡傳輸開銷。此外Hbase支持可插拔的文件系統,目前文件系統是HDFS,BigTable是GFS。

D、Hbase通過實現服務器端的鉤子(Coprocessors)來完成二級索引。這也是BigTable沒有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