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是什么?

恩涵泽流


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是:

1.自由松散的生活习惯,所谓的慢生活;

2.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很难触动和改变;

3.缺乏生机和有生力量,年轻人进城老年人留守;

4.环境条件本来的落后以及多年欠账等。

这些都会随着农村振兴的战略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改变。






摄影师原海春


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民群众所期盼的一个民生工程,实事工程。由于农村地广居住分散,要进行农村环境治理,需要经过若干年的艰辛努力,需要克服众多的困难。农村环境治理当前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是排污水处理。现在农村多新房子林立,宅内设施都用抽水马桶,蹲坑,但都没经过排污水处理,久而久之,这是个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垃圾处理。家家户户每天都产生垃圾,乱倒垃圾,是造成农村脏乱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环境治理遇到的最大挑战,一是资金问题。农村环境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只有靠政府通过融资才能办成这一民生实事。我的老家,市政府通过引入具有浓厚资金实力的央企,与市城投公司合资组建污水处理公司,打好农村排污水处理攻坚战。回家见到家家户户的粪化池与排污管连接好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二是环保意识问题。农村的环境脏乱差与环保意识不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差的习惯一经形成一时是很难改变的。不过,现在经过美丽乡村建设,这几年来,农村的环保意识也逐步强起来了,我发现回老家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垃圾桶,每户都将垃圾倒入垃圾桶还比较自觉。当然,与规范距离还很大。但有养成的外在条件的促进,我想环保意识也一定会扎进每一个人心里,成为自然的习惯。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环保意识还会有新的增强。农村的环境治理,如资金问题和环保意识解决了,一定会出大家满意的成果。


杜铢宝


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农村环境治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重点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农村在经历了厕所革命,煤改气后,现在的环境已经有所好转。但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仍然是一个工作重点。前段时间,前段时间山东泰安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为了避免罚款有同竟然想到城里不会分类的垃圾到农村去扔,说明农村的垃圾处理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农村在农忙的时候严令禁止焚烧桔梗、胶皮等物质,但是还是有很多村民顶风作案。我认为治理农村的环境应该从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开始,现在农村的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只要检查一松懈,他们才不管这那的,对于农民来说只要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东西,处理起来怎么简单怎么来。针对农民这种薄弱的环保意识,村委应该想办法做好监督,教育工作。环保工作非常有意义,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村委应该规定好什么是不能做的,应该怎么做。

要在村里多放几个垃圾桶,及时安排人清理,严禁乱扔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应该帮村民做好排水管道,防止出现满村都是生活污水的现象。要坚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畜禽粪污处理、病虫害绿色防控,要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同时,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严禁出现“垃圾围村”的现象。

村委应落实好主要责任、直接责任和具体责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维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各部门及村民的共同参与,为了建设生态农村不懈努力!


微生态大讲堂


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不能照搬城市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传统观念。

一,最大的难题。

农村不同于城市,在比较落后的农村,需要种地,需要农家肥。运农家肥不可能用专用工具。有些农户,为节省开支,做饭需要烧柴草。有些农户需要养羊,养牛,养鸡养鸭,喂兔子。这些,都是与环境治理格格不入。就说养羊,前面的环卫工人把大街刚清扫干净,后面,羊群来了,羊粪蛋子满街是。

不叫羊群走路,是说不通的。所以说,农村环境治理,要循循渐进,不能照搬城市模式。

二,最大的挑战。

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收入偏低。习惯于老式种地模式,习惯用柴草做饭,烧水。

习惯于在家养牛,养羊,养鸡狗猫鸭等。再说,叫他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增收,多数年长者,也不会。所以说传统观念是最大的挑战。


我爱幸福树


你好,我是一位农民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我觉得有一下就好挑战:第一条,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城市不同,大家住的都是比较散落,所以很难统治。就生活垃圾这一项,各村没有垃圾厂或者垃圾桶大家都是乱扔的,这就是污染环境的一大源头。

第二条,现在大部分地里的秸秆大部分都会焚烧,原因是有两点一是农民朋友们现在机械化了都不喂养牛了,秸秆没有打发处了所以要烧啊。二是现在农村做饭都用燃气灶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没有作用了,焚烧可以来年好种田。

第三条,现在有的污染环境的厂子都会建在农村,因为这里管理松懈一点儿吧。

还有就是农村环境管理人员少,甚至有的地方就没有打扫卫生的人,街道雨雪天泥泞湿滑没人管,垃圾袋满街飞这是管理疏松的原因。









小河北阳妈


农村环境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很多,但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下:

●.最大的难题和挑战之一,在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于广大农民朋友的思想观念的提高,以及是否真的意识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有些习惯做法和作业方式沿袭了多少年,彻底扭转与改变就需要农民朋友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往往是在法制之外的高度自觉。比如:焚烧麦秸秆,大面积烧山返青,无节制地破坏森资源和植被,牲畜进行传统的散养散放……


●.最大的难题和挑战之二,环境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农村地域广阔,村与村和镇与镇的地线长,界线也不是很明了,环境治理存在的漏洞自然也就大。再则,农户居住零散不集中,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等,这些势必影响和阻碍农村环境治理的深入进行,势必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与难度。

●.最大的难题和挑战之三,环境治理的态度与方法,环境治理是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的大事,环境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许多县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此认识本身就存在不足,把环境治理工作当任务做,甚至把环境治理与个人政绩联系在一起,前者的工作往往是敷衍塞责,后者的工作通常背离科学和背离自然法则,胡干加蛮干。

所以,环境治理不是喊口号,环境治理必须提高干部和农民朋友的认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肃的态度,必须上下协力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面临挑战和攻克难题。

以上就是我对“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三晃子才疏学浅,诚望各位师长们多多指教与帮助,向大家学习,向大家致敬!


三晃子


大家好,我是爱乐,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生存健康,制约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环境治理关系到美丽中国建设成败的全局性问题,当前农村环境治理远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治理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根据环保部2010年的第一次全球污染源普查,农村的污染排放中COD占43%,总氮占57%,总磷占67%,农村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农村的环境同时与城市的环境改善密不可分,并直接关乎城市市民的食品安全。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也还需加强。

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农村新的生产方式的所需要的污染治理需求。传统的农村环境污染靠自然生态系统自动修复的模式已经严重透支农村的环境资源。传统的农业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较少,农村的生活垃圾也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质垃圾,人畜粪便和桔杆也转化为有机肥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绿色革命开始,农药和化肥也开始在中国农村大规模使用,但是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监督,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不仅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也造成农村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影响到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的身体健康。

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的生活垃圾也由原来的可分解、可堆腐物变成了塑料、玻璃、金属、陶土等难降解物品。但是农村的垃圾回收和处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村垃圾处理成了大问题。农村的池塘由于缺乏循环系统,自净功能差,成为了天然的垃圾坑,成为新的污染源。

农村传统的散养家禽家畜的方式逐渐被小型家禽家畜养殖场取代,但是这些养殖场的排污却尚需规范。越来越多的工业农业,为降低场地成本或逃避环境监督,也开始向农村扩散。这些新的污染源也成为农村环境的新杀手。

这就是我总结出的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大家还想到什么,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





农人爱乐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毕竟农村人的观念比较陈旧,极个别的老人跟年轻人不一样。他们会觉得自己这样生活都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涉及到自己家的利益。比如他家的废弃猪圈,他觉得动了他家的东西不同意。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这些事情必须村委组织召开群众会议。讲好国家的政策,然后讲好做了改造以后对村民,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改变都一一讲清楚。还是有很多人理解的。最后集体投票表态,但还是会有一小个别人不同意,这就要村干部底下自己慢慢去沟通。到开工日的时候,全村人每家来一个人,到现场监工,以防有些顽固分子捣乱,一般每户来人了,他们也不会出来乱搞了。不过也要有执法人员在家比较好,全程也要记录录像。还有如果是国家工程的话,必须政府钱要到位。像我们村就是这样,说是政府给一半的钱,村民集一部分。但开工不到一小部分,钱没到位就停那里了。后面搞得民怨,该拆的拆了后面没下文了。总之农村环境治理是一件好事,改变了农村的大好生活环境。以前农村都是鸡鸭满天飞,牛粪到处是,垃圾也是到处有。自从建了垃圾场,人们也知道垃圾装好拿去垃圾场扔了。改变了很多。每个村的条件不一样,按照民风去做工作,慢慢去沟通。改变农村生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韦兄


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1、农村人口流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部分土地弃荒,是因为种植粮食收益低,种植成本高造成的,种粮食收入不够全家大小开支,如今各种物价暴涨……

2、知识匮乏,农村教育落后,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目前我国经济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了66(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4.8%(2014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从发展形势看,“十三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推进阶段,速度将有所放缓,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产品产能峰值将陆续到达,能源消费将延续低速低量增长,煤炭峰值将在2020 年左右来临,对环境的压力整体有所减轻。但是,多年增长的总量基数显著增大,预期至2020年我国将新增6000万左右的城镇人口,带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生活型污染排放以及城市生态空间安全格局压力持续增长。我国完成全阶段工业化过程节点预测在2030年左右,城镇化基本稳定节点在2030年,未来5年还将是资源能源支撑工业化完成、经济爬坡过坎、城镇化进程推进的重要阶段,带来的污染排放新增压力仍将处于高位水平。而前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下累积的多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数量巨大、成因复杂,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老问题、新旧压力叠加,应对难度及风险明显加大。

挑战二

方式转变、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我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正进入深化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能耗、水耗、电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正处于持续下降阶段,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正面效应将逐步显现出来,环境保护的潜在利好因素正逐步显现正向作用。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能源高消耗、污染排放高强度、产出和效益低下的特征明显,这种状态在5年时间实现转变的难度较大。

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发展路径瓶颈显现,地方政府更容易强化组织功能,抑制社会的自主功能,对依靠投资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需求增加。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表明,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会呈现交替发展,高耗能行业进入平台期而不会迅速回落。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指数接近80,预测2020年将达到95左右,但仅达到美国、德国、日本工业化中期的水平,即上世纪80年代水平,由制造业大国整体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强国需要30多年时间。主要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偏低,加上属于工业化阶段压缩较短的国家,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问题突出,预期“十三五”时期产业、能源等结构调整阵痛短期仍将持续,化解落后产能仍将是主要任务,环境保护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仍将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挑战三

区域发展不均衡与环境问题分异交织

不同发展阶段对增长的动力支撑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不同,环境污染在时间、空间上差异大。

我国区域发展阶段参差不齐,如北京、上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东部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但中西部地区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自治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东、中、西部完成工业化进程相差10年左右。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远高于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边际产出要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以投资拉动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动能较强,中西部地区结构重化特征延续,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可能会加剧。2014年以来,环境保护部审批的重化工项目中,中西部地区项目投资占全国的77.8%,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上升至81.9%。西部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规划和项目建设集中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电力行业;中部地区集中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煤炭及电力、建材等基础能源原材料行业。涉重产能从东中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重点区域向非重点区域转移问题比较突出。

预计内蒙古、山西、安徽、山东、云南、陕西、青海、贵州等省实现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重金属排放量控制目标的难度很大。再加上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监管能力弱,环境保护压力明显加大。

挑战四

环境污染逼近临界,环境风险易发高发态势明显

我国经济长期高位增长,支撑增长的动力之一是“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环境红利,大量贸易顺差和资源环境逆差同时并存,资源能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弦”一直绷得过紧,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问题长期累积叠加。

我国单位面积煤炭消费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是美国人均GDP基本类似的历史同期(1979年)的5倍,京津冀、长三角当前煤炭消费强度是欧洲人均GDP基本类似的历史同期4倍左右(德国1980年,英国1987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1.6倍、5.6倍,约1/3河道超载,已超过或逼近承载上限。区域大气氧化性、水体富营养化、江河源头生态平衡等很多环境问题已经处于临界状态,敏感性加大。2014年,61个湖(库)富营养化比例达到24.6%。从单位水资源污染物负荷看,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的单位水资源化学需氧量负荷分别为39.67 MG/L、29.30 MG/L和15.76 MG/L,分别达到全国平均值的6.1、4.2和2.2倍。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原来被经济繁荣掩盖的环境问题、难题、风险正突出显现。“小事故大灾难、小污染大危害”正成为环境保护新常态。

我国摊大饼式土地城镇化、大拆大建带来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加大,土地斑块破碎程度和土地利用功能混乱程度高,格局性污染特点突出。

挑战五

环境质量改善的复杂性突出,难度加大

我国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劣V类水质断面减少,大江大河水质总体改善。但复合型、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复合型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耦合,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PM2.5、VOCS等新老环境污染问题突发,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消费性污染叠加。

总体上看,我国污染的复杂性、严重性在世界范围前所未遇,单一治理模式难以实现彻底根治,几个污染因子控制无法满足治理需求。实施水、气污染减排的同时,已经出现污染问题转移到土壤和地下水的现象。汽车、住房等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型升级,既有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环境污染,也有消费等生活型污染,环境问题复杂,结构性污染突出。每年1100万辆机动车新增量加大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压力,内河水体污染量大面广,治理成本高。农业污染源排放影响日益加大,但农村畜禽养殖、化肥农药施用、生活垃圾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分散、防治难,形势十分严峻。

从客观角度看,与上世纪中期环境状况长周期相比,我国环境质量仍然严重恶化,且部分地区、流域、城市环境质量超标严重,环境质量短期全面达标客观上难以实现。数据显示,2014年,执

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161个城市中,达标城市仅13个,占8.1%。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86 ΜG/M3,而美国纽约市仅为14ΜG/M3左右。十大流域河流劣Ⅴ类水质断面仍有63个,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不达标率仍有10.8%、13%。

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国际经验表明,从大规模治理到达到空气质量标准需要大约三四十年的时间。上世纪50年代美国发生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70年出台了《清洁空气法》。经过40多年综合治理,美国PM2.5污染虽然已经大幅降低,但是2011年监测分析仍有121个县(占全国4%左右县)不能达到新标准。“十二五”以来,我国以治理灰霾为起点,开始大规模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策略,预期至少至2030年左右能够显著改善。

挑战六

环境质量加速改善的诉求强烈

截至2013年,我国七大类产品、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解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中等收入人群数量扩张,日益增长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与滞后的供给之间矛盾正迅速上升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之一,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等供需矛盾亟待解决。调查发现,社会公众对灰霾问题改善可以接受的改善周期仅仅为5年左右。当前,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风险容忍度越来越低,社会公众的“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处于转变期。预期至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达到6亿人左右,占比达到40%~45%,对环境安全、环境质量改善诉求将更加强烈。

应该说明的是,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期盼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禀赋,从而加大了对环境状况动态好转的认可难度。如何做好生态环境可达、经济技术可承受、人民群众可接受“三可”之间的平衡将是“十三五”规划的难题。

挑战七

统筹协调环境保护的难度大

环境保护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受到体制机制制约加剧。环境保护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日益成为国家意志,生态文明引领新的价值观加速转变,但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交织,法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绿化”尚未形成,环保系统承受的要求与其支撑能力、调控手段存在一定差异,在夹缝中负重前行成为一种环保工作新常态。

环境管理交叉错配现象严重,多头管理问题突出,职能交叉,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多个部门职能权利,调整难度大。国家层面的53项主要生态环保职能中,40%在环保部门,60%分散在其他9个部门。在环保部门承担的21项主要职责中,与其他部门交叉的占48%。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在少数地方得不到坚决有效执行,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根治。环境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手段落后,保障条件不够,治理能力不足,“小马拉大车”现象还比较普遍。

挑战八

国际国内环境问题统筹应对难

2008年至今,尽管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付出了很大努力,全球环境问题少数有所缓解,但总体仍在恶化。目前环境问题已超越了传统范畴,与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不断相互渗透,一体化和复杂化程度日益增强,逐步演化成为承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合体,环境利益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锐减、化学品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颗粒物、重金属等新的环境问题又接踵而至,治理难度加大。我国周边区域总体局势趋稳,我国成为众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经济发展已惠及周边百姓,但与周边国家的环境摩擦隐患始终存在,持续加大多边协同治理力度需求紧迫。“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问题交互叠加,我国既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环境履约,跨界大气、水体污染问题,又要应对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城市大气灰霾、重金属污染、水体污染、水质安全等问题,协同治理、统筹解决的挑战正在加大。

有效执行,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根治。环境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手段落后,保障条件不够,治理能力不足,“小马拉大车”现象还比较普遍。


佳七


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确实很大。我也是住在农村的,总结出了一下几点:

1.因为农村人居住的比较散,不善于管理。

2.农村的地特别多,农民种的农作物也多,还比较杂,收的粮食也没地方凉晒,只能在路上凉晒,可能会影响环境卫生。

3.现在很多农村的年青人都搬到城市里居住了,农村留守的都是老人,老人的生活习惯也比较封建,垃圾也不懂得怎样去分类。

4.农村很多老人也很节约,不舍得用电和天然气,还是用土灶烧柴火做饭,土灶的烟也很污染环境。

5.农村的污水排放也不是很规划,因为农村居住的比较疏散,污水排放无法做到正规化治理。污水只能排放到河道里,这样也很影响环境卫生。

6.因为农村的空宅基地也比较多,很多宅基地都种的树,一到秋季树叶落的满地都是,越积越多,造成了环境污染。

7.因为农村的经济有限,所以环境卫生管理也被限制了。

现在政府也在很努力的为农村改造环境污染的问题,结合每个村庄的条件给每个村庄制定方案,通过政府和村委的努力现在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有了一些改善,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也希望农村的村民做到自我提升,自觉改善生活环境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