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十四五’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线上高端论坛

3月19日晚,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与经济科学出版社依托腾讯会议,联合举办了“‘十四五’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线上高端论坛。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季正聚,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泰岩,山西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桂田,吉林财经大学原校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从来,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吕萍,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李洪波出席论坛。论坛由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林木西主持,我校东北振兴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首先对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专题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聚焦“十四五”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季正聚研究员认为,东北地区要在疫情催生新经济、新业态形成过程中走在前列、大有作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要努力成为全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力补充,掌握制造业核心技术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现代化潜力和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大有作为。

黄泰岩教授认为,东北的优势是重化工业,欧美国家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美国的20万亿美元GDP中文化与娱乐产业占比超过了40%。通过这次疫情要重新看待东北“再工业化”,制造业占比高并不一定是劣势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优势,要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发挥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作用。同时,要注重城市群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通过军民融合带动军工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黄桂田教授认为,东北振兴要依靠大项目和大投资来带动,大项目才能带动大投资,从而才能带动中小项目和中小投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周期将会过长,应进一步研究投资规模、投资效益及政府投资的作用。这方面可借鉴发达地区在政府和民间投资以及大项目投资方面的经验。结合东北(辽宁)的特点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加大与国有企业的联合。

宋冬林教授认为,应加深对党中央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很好的基础条件”涵义的理解。东北振兴是产业能力的再造,要将传统产业发展嵌入新产业发展结构中。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补齐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业短板,要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无接触式生产和消费,同时注重东北三省的优势互补和区域联动,注重发挥沈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调节东北地区资源的作用。

范从来教授认为,要重视城市化对东北振兴的重要作用。一是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减缓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要从就业和宜居两大方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二是可以促进城市功能的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从“矿城一体化”向生态保护和“生活文化导向”转变;三是推进城市转型,可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某些做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更好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吕萍副总经理就编辑出版“‘十四五’东北全面振兴系列丛书”、“‘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丛书”和“‘十四五’边疆发展系列丛书”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意向。李洪波社长简要介绍了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年工作重点和“十四五”发展方向。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全新尝试,受到了与会专家的欢迎和高度赞许,并一致认为首次论坛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