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阳:大漠情

那年我坐上西去列车,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心情从未如此迷茫,甚至怅惘。这次幸好有三舅送我,如果没有三舅陪伴,这趟旅途不知道多么枯燥乏味。三舅是母亲的弟弟,是我的外婆专门让送的,这是第一次被人全程陪同,心里充满了感激。

看着窗外的地貌和景色逐渐发生变化,穿过乌鞘岭隧道,正式进入河西走廊的东大门。绿洲农业依然是停留在教科书的记忆,也从古人的诗句捡拾对西北的印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想象“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寂。望着车窗发呆,也因为车窗外的景色迥异感到新奇,偶尔出现的骆驼,让大漠印象显得尤为深刻。

马向阳:大漠情


第一站是河西四郡之一:凉州。凉州历史悠久。如今凉州区,武威市区所在地,有个地标性建筑:钟鼓楼,看上去巍峨高峻,正面苍劲有力的写着“凉州”二字,遒劲古朴。其实河西走廊基本各个县市区都有大小不一的鼓楼,形成了一种鼓楼文化。特别是钟鼓楼上四面每层都有大小不一的匾额,匾额上镌刻着不同寓意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的突显地域景观,有的反应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些无不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如甘州区鼓楼有块匾额书写着“祁连晴雪”四字。钟鼓楼,应该在历史上分为两个,即为钟楼和鼓楼。西安市区如今保留着这样风格。晨钟暮鼓,钟鼓楼作为地标性建筑,建立在城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是高耸入云,这样能发挥晨钟暮鼓的作用了!这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钟鼓楼的作用和价值,我没有做过具体考证,因此,也不敢大谈特谈,更不敢妄加议论。但作为一个城市的典型建筑,有着历史的厚重感。

沿途还可以看到古长城遗址,残垣断壁,断断续续,有的保存相当完整,有的却因经雨水侵蚀,早已面目全非。跨越千年,这些长城亘古不变,曾在历史上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看着结实的夯土,经历数千年的风霜雨雪,依然清晰可见,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远远地望着这些遗迹,有种莫名的感伤,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触,这种莫名的感动,好像在告诉自己,我的前生定是一个把守边疆的将士,跨越千年的重逢,让自己感动不已。

人烟阜盛,高楼林立,无不诉说着河西走廊日新月异的发展。绿色农业,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转型!

张掖的明清街,又叫仿古街,以及新开发的新区,人潮涌动的广场,无不诉说着张掖的发展,见证着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喜人成果。这里就是我求学的地方,在这里整整待了四年,留下珍贵回忆。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马向阳:大漠情


饮食文化也是河西一带的一大特色,早餐来碗甘州臊面,外加几个热乎乎的包子,犹如兰州人的牛肉拉面;中午的干拌面,亦或是炮仗面,还有其他面食,可谓一绝。北方人吃面,可谓种类繁多,能把面吃出不同的花样,吃的酣畅淋漓,吃出不同的地方特色,诸如河西一带就有不同的面食文化,形成地方特色饮食。诸如武威三套车,张掖炒炮,甘州臊面,都是面食的的不同吃法。

河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又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一,从汉代张骞的“凿空”之行,打通了同西域各国的交流,在文化和经济上,不断碰撞吸收互鉴,相互影响。故此,河西走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条文化走廊。从今天分布的宗教来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无不诉说着这里不光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通道。这里是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替的地带,自然是民族走廊,受到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地理学家等各类科研机构的青睐。这里不是单纯的走廊,而是如同七彩丹霞一样,呈现出纷呈多样的文化底色。

河西走廊,沿途有很多历史遗迹,黑水城遗址,骆驼城遗址等,还有很多汉代墓葬群,有力的佐证了河西走廊在历史上重要性,以及文化经济得繁荣,东西文化的陆上交流通道。这便是我最为关注的,在现当代,我们也应该挖掘地域特色,发展更多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