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云胡说历史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太平盛世,经历了秦末混战和汉初时动荡后,国家到了非常疲惫的状态。在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努力下,西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很多。

1.在这个阶段生生活的人所需缴纳的赋税是比较低的,基本上等同于现在个税起征点上调了。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好事。保障了社会的安定。

2.鼓励生产发展,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汉景帝七国之乱以后,财政收入更加集中到了中央。此前吴国和楚国的在当时的汉朝来说是绝对的富裕地方。

3.皇帝带头借鉴,这就给所有王公贵族和老百姓带了一个好头,皇帝都这么节俭,其他人好意思奢侈吗?如果你过得比皇帝都奢侈,那么麻烦快来了。

4.对外关系上,在与匈奴的关系上采用和亲的政策,给边境的人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古代只要是不打仗,给匈奴一点金银财宝和东西远远要比打仗损失小得多,在古代打仗就是拼实力的。只要古代战端一开,种地的基本上就不用干活了。


趣说历史闲聊社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现象。西汉初年,连年战乱导致经济凋敝,民生维艰,汉中央推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治国之术,旨在富国强民。

“文景之治”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1.政策对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汉文帝刘恒,于文帝2年 和12年 先后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向天下宣布只收一半田租,到文帝13年,干脆全部免除了田租以维护耕者利益;对周边敌对国家采取温和的政策(如对匈奴和亲等),尽量不轻易动武,破坏了建设环境和损耗国力。

汉文帝自己很节俭,衣不曳地,车不添加,还下诏禁止郡、藩国敬贡奇珍异物。

这样,国家的开支开始有所节制,文武百官也自知收敛浪费行为,土豪劣绅也不敢放纵自己骄奢淫逸,国家机器和社会资源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利用,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顺利发展,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缓和了阶级矛盾,国力有所增强。

文景二帝多次劝解百官关心农桑,在政策上鼓励农民进行生产,还专门设立机构,奖励从事稼穑、努力耕作的农民,每年春耕的农忙季节,作为皇帝带领朝臣亲自下地耕作,给天下的百姓做出了榜样。

文景时期,倡导统治阶层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即“以德化民”,使百姓能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进一步缓和了阶级矛盾,人民生活水平在有所提升的基础上慢慢地富裕起来了;到景帝后期时,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也充裕起来了,史书记载,国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动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了。

3.是汉武帝刘彻以武力征服匈,建立大汉威名,开疆拓土的养精蓄锐期。

文景之治上华厦文明进入帝国模式后的第一个盛世,其间,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人口得以增长,户籍也有所增加,堪称是一个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伟大的时代,为后来西汉的第七位帝王汉武帝刘彻发挥文治武功,征伐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这个国家财政收入多少,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富裕程文景之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大多数人富起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实行维护社会安定与民休息的治国战略,社会经济文化出现初步繁荣,国家进入一个升平的时代。

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经过刘邦吕后的初步治理,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做了皇帝以后,把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农天下之大本也”,道农之路,在于务农。文帝亲自下田耕作,给各级官员作出榜样,人民受到很大鼓舞。汉文帝下诏驰山泽之禁,属于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允许农民开荒耕种。内地的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沿海地区的盐业资源得到了开发。文景二帝还采纳了晁错提出的贵五谷而贱金银玉的主张,鼓励富人高价购买农民的粮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做刳损有余而补不足。減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降低田租税率,由汉初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税最低的时期。到国家有了一定的积累时,长达12年免除田税。打击豪强和不法商人对农民的盘剥。为农民建立了平稳的生产环境。农民有了足够的生产时间,农产品日益增多。

提倡节俭,严禁浪费,这是文景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他想做—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便放弃了。他不断減少自己的开支,从不接纳地方送来的礼品。下令各级官吏“务省徭费以便民”。作为一个皇帝,他经常穿较粗糙的衣服,夫人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帷帐不准用贵重的丝织品,以免带起奢侈豪华的风气。文帝提倡节葬,下遗诏在他百年之后,治丧期不准影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准用贵重的东西陪葬。由于文帝节俭,国家的开支缩减,官僚贵族多不敢滥剐民财、铺张浪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社会上出现了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的局面。

社会财富占有的悬殊,是社会不安的最大隐患。文景二帝为改善尊农夫,农夫己贫贱的社会状况,除了采取“损有余补不足的措施外,对于奢侈的贵族以及私自铸钱的诸侯,严惩不贷。下令列侯就国,防止诸侯干预朝廷,削减诸侯割据势力。梁王刘武是最大的诸侯,而且是皇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亲儿子,想长期住在京城,景帝均不允许,叫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法律是治国的大事。自秦国实行严刑峻法的政策以来,人,甚至几百人。还有肉刑,如割鼻、断足等。残酷的法律没有给秦国带来安定,很快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中土崩瓦解了。文帝认为,这种法律是残暴的行为,不利于治理社会,法律公正,人民才会诚实,判罪恰当,人民才会服从。各级官吏不能引导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平的法律去洽罪,只能让社会更加混乱。在文景时期,连坐、肉刑基本废除了。提倡严格依法办事,犯人不服,要允许申诉,重新评议,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

恭谨从俭是文帝刘恒开明政治思想的闪现,中国古代就有“进善旌"诽谤木"的说法,就是把不同意见写在旗上或木头上。这反映古人要求言论自由的愿望。秦国就制定了诽谤妖言"罪,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只能遵守不能议论,议论就是犯罪,轻则发配,重则砍头。商鞅变法时就不准人民议论,不少人因议论掉了脑袋或发配到边疆做苦役。这种防民之口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汉文帝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历史的教训,汉文帝认为要寻求治国的好办法,必须大胆使用进谏人,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汉文帝要求各级官员直言纳谏: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汉文帝认为,个皇帝的德行十分重要,自己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百官,百官的德行好坏直接影响民众。百官出现了错误,皇帝脱不了干系。文帝这种宽大的胸怀,开明的政洽思想给汉王朝带来新鲜空气,可以说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初探。汉景帝十分重视思想文化教育,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他深爱贤士,常把学术有成的人召进宫里讲学,但还提倡多办学校。文景时期不论官学还是私学都有很大发展。

文景二帝对周边和民族地区采取和平共处的弭兵政策,对北方的匈奴和亲、通商对南方蛮夷实施安抚,使他们归顺朝廷。边疆多年没有战事,为中原地区发展经济嬴得了时间和空间,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也扩大了积累。文景之治给国家带来富强,给社会带来安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文景之治虽然过去4000多年了,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从中会得到很多启发。


历史365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显示出汉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Sylar弈


1、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

2、内容

【减轻杂税】

主要措施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刘邦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可知刘邦在位的12年间,后期因国家财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于汉高祖十二年即位后,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来,即使吕后当政时也未见改变。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在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在工商业方面,文帝“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财力减免田租。汉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在“异物内流,利不外泄”的原则下,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对于能捐献粮食并运送到边境粮库的,国家按照捐献数额的不同赐予不同爵位,还可以赎罪。这样,边防要塞的粮食储备迅速充足了,接下来又进一步充实各郡县的储备。只要郡县储备足够一年所需,该郡县就可以免收农民田租。在这样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鉴于秦朝极端专制之弊,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最初对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缓解汉初的财政困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重视农业】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 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 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 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 时17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23岁。此外, 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 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前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 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 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 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 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 令”。文帝明令废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 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减轻了笞刑。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 后并没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 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抑制豪强】

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

西汉前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农民是雨露阳光,但却助长了豪强商贾的实力。因为豪强地主占有的土地多,轻徭薄赋政策使他们获利最多;“弛山泽之禁”,富商从中获利最大。所以,在“与民休息”的同时,豪强巨商一天天膨胀起来,社会上形成了拥有政治优势的汉初军功集团、桀骜不驯的巨族土霸和财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势力。这些豪富占有大量财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过着侈靡生活,消耗着大量的劳动成果,影响着农业生产;一方面疯狂兼并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流亡。当时国家的税收是三十税一,即收获量的3.33%,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获量的50%,其差额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会财富占有的悬殊,是社会不安的最大隐患,这极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为了保护自耕农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安定,文景二帝开始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文帝的重要策臣贾谊提出:移风易俗,反对豪强淫侈之风;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加强储备以防灾荒等一系列建议。这些主张严重损害了权贵阶层的利益,贾谊也成了他们的攻击对象,指责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最后,贾谊终于被陷害,流放到潮湿沼荒之地,死时年仅33岁。

汉景帝时的晁错是比贾谊更务实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晁错指出今天虽然法律“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他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理财思路,以捐献粮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诱使富人去购买农民的粮食来实现重农国策。他劝景帝勇敢地接受权贵集团的挑战,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权贵们更多的攻击。景帝在打击豪强方面,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特别是任用郅都、王温舒、严延年、宁成等所谓的酷吏,痛诛不法豪强。史书上说“流血十余里”,“余皆股栗”,“豪强肋息,威震旁郡”。晁错的父亲从老家赶来劝阻儿子说:“你这样做,刘氏安矣,而晁氏危。”晁错父亲受不了压力而服毒自杀,晁错也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中被杀害。贾谊和晁错的主张先后被文帝和景帝接纳并实行,作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后世称颂。

【休养生息】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 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 为赵越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 屋左纛,归附汉王朝。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 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 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 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 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 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 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 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 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 要内容之一。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 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 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 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 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 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 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 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欣轩华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

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

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时17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23岁。

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前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

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减轻了笞刑。

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并没有认真执行。 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越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 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 文帝前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

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

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




缘御寒


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也不是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是积极“有为”的。那就是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干扰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证农民的劳动得到稳定的报酬。在排除农民生产干扰方面,一是减轻政府对农民的赋役负担,二是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在保证农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减免农业税,一方面通过财税政策稳定物价。太平盛世,国家的财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标志,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农民的富足程度。


M墨墨M


首先是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汉朝自立国开始,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是很轻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稳定。再次是经济发展,国库充足。文景时期“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国家财力之雄厚,中国封建社会少见。

文景之治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积极为农民建立平静稳定的生产环境,努力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减轻赋税徭役的负担,打击豪强对农民的侵害,减免农业税,稳定物价,国家财政收入多,人民富足!


小徐侃历史


很多人提到汉朝赞不绝口的皇帝就是汉武帝,以为功绩卓越的君主,但仔细一想,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完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基础,汉武帝有才能也施展不出来。

那么‘文景之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文景之治’的背景又是什么?

秦末汉初,经过数年的战乱导致人丁稀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荒无人烟,社会虽然经历战乱后平静了下来,但战争造成的损失让西汉初期发生了大饥荒,就连人吃人的场面都出现了。面对国内外情形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

汉高祖死后吕后掌权,但吕后在施政方面也是推崇着着‘无为之治’,朝廷内部虽然权力斗争混乱,但社会经济一直在发展恢复。及至后面平定了‘吕氏外戚专权’的汉文帝也同样采取‘与民修养’的政策,减轻赋税,着力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政策让汉朝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越来越稳定,百姓日子越发富足。

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景帝的施政倾向仍旧在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还在宫内大力提倡节俭,以皇室带头吃苦耐劳,连郡国诸侯献宝也禁止,目的就在于节约开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生产发展中。有皇室带头起示范作用,那些大臣贵族也不敢奢侈无度。

两位皇帝对外也是如此,能不动兵的就尽量不动兵,发生冲突或者干嘛的双方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好好聊聊天,尽量把事情解决掉,别动不动就要出兵打战,因为打战确实很贵,劳命伤财,大家都穷,不出兵能把事情解决最好不过。

随着两位皇帝的施政,国内一拍太平,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富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悠哉历史


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文景时期统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础上,在社会伦理上,提倡孝道,注重养老和社会救灾。今天,尽管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时期,但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依旧是中国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在农村,只有农村达到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只有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农村的稳定和谐,才有全国的稳定和谐。农村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当前应该大力富民,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降低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费用,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得起书,从而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