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仁,鄭和下西洋海外第一站

20年前,“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武漢晚報》記者範春歌,曾歷時3年,隻身重走“鄭和路”,對我國航海史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全面考察和採訪。其間,可謂艱辛備至,跌宕起伏,歷經磨難,但更多的是人性的迴歸與守望。——題記

拜仁,鄭和下西洋海外第一站|中國女記者奇遇記005

鄭和船隊海外第一站——越南拜仁。古時屬占城國。範春歌攝影

沿著時光隧道,讓我們回到公元2000年7月7日下午。

範春歌在廣西憑祥穿過友誼關邊檢站,沒幾步便跨到鄭和船隊當年在海外登陸的第一個國家——越南。

範春歌有過隻身旅行中國採訪的履歷,但隻身前往國外採訪還是頭一回,僅僅邁過一天國境線,語言環境卻一下子混沌起來,彷彿有了一堵無形的牆。

公元1405年,鄭和年方34歲。那支龐大的船隊,在他的指揮下從長江至入海口瀏家港後,又在福建長樂、五虎門一帶港口停泊,等候冬季東北信風。

藉助信風的自然動力,鄭和船隊一路順風向西南方向駛去,經過十幾個晝夜的航行,抵達海外第一站新洲,即今天的歸仁。歸仁當年屬占城國,占城在中國古籍中也被稱為林邑國、佔婆國。

拜仁,鄭和下西洋海外第一站|中國女記者奇遇記005

越南中南部歸仁存留的占城時期的石塔 範春歌攝影

歸仁位於越南的中南部地區,而範春歌現在首先要去的是首都河內。在那裡找到新華社駐河內分社記者,請他們幫忙尋找一位精通越語的翻譯。

為了便於在國外找到當年鄭和船隊登陸的地方,範春歌除了帶一本中文版世界圖冊外,還帶上了我國海圖測繪專家朱鑑秋先生贈給他的《新編鄭和航海圖》。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範春歌曾在朱鑑秋先生家中見過。“鄭和航海圖”原稱《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圖》複製本,展開後呈一字形長卷。畫面繪製了從造船地南京為起點沿江而下,經太倉劉家港出長江口入海,再從福建出洋後沿海岸線一路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抵達遙遠的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的漫長航線,精確地標出了島嶼、航海標誌等。

朱鑑秋先生告訴範春歌,這張圖記載的沿途500多處地名中,有300多處是異域地名,包括當時亞非海岸的30多個國家與地區。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幅中國人繪製的地圖,能過描繪如此眾多的外國地名極其概況,而當時的歐洲,更對這些地區的地理概貌,一無所知。

這張神秘的“新編鄭和航海圖”,又是怎麼來到的呢?

原來,早在20世紀80年代,朱鑑秋先生和李萬權先生等學者,共同編制了《新編鄭和航海圖集》,將15世紀的鄭和航海圖和現代化的航海圖,進行了分幅古今對照,並對鄭和航海圖中列有的地名和標註,進行了更加詳細地的考釋和充分的說明。

這張特殊的航海圖,給範春歌尋找鄭和船隊登陸的主要國家和港口,帶來極大的方便和最為準確的參照。

此時,新華社河內分社的記者們,幫助範春歌介紹了一位越南姑娘做翻譯,她是河內大學中文系大學生阮玉蘭。

範春歌說,阮玉蘭的中文雖不流暢,但發音很準確,容貌也像她的名字一樣端莊秀麗,笑起來白裡透紅的臉上,還有一對甜甜的小酒窩。

去歸仁的路上,必須經過當年同屬占城國的峴港。峴港,是如今越南海岸中斷最大的海港城市,也因曾是當年侵入越南美軍登陸的第一站而聞名世界。

範春歌忽然感到,來越南觀光的中國旅行團,大多集中在與中國交接、有“海上桂林”之稱的下龍灣,把那兒擠得像一鍋粥。

在峴港幾乎看不到中國遊客,卻總能見到歐美遊客,成群結隊地在那裡遊覽。一對來自美國的年輕夫婦告訴範春歌,他們是受好萊塢越戰片的吸引,來看看那些故事發生的地方。

“看風景”和“看故事”,成為中外遊客的不同選擇。

拜仁,鄭和下西洋海外第一站|中國女記者奇遇記005

佔國時期雕塑 範春歌攝影

峴港還有一處既有風景又有故事的地方——創作於3-14世紀的占城國石雕博物館。一批受印度教和佛教影響的石雕藝術品,氣勢磅礴,雕刻精美,想象力豐富。不過也有藝術史家指出,佔族雕刻的佛像雙腿呈下垂姿勢,而不是通常的盤腿姿勢,因此其雕塑風格並不是印度的傳統表現形式,而體現了他們自己對佛教的理解。

有著千年歷史的占城國,曾是一個航海業和造船業很發達的民族,曾擁有強大的航海船隊。歷史上,它與中國及東南亞、乃至印度等國家,都有著密切的海上往來,是海上絲綢之路上非常活躍的民族。

占城稻,就是從這裡引入中國南方各省,並逐步馴化成適合中國種植的優良水稻,中國民間稱之為“小佔稻”。

在公元3-14世紀,受印度文化影響的佔族人,在它比安南大一倍的版圖上,建造了大批雄偉壯觀的神廟等古建築群,他們被西方考古學家,視為世界史上的優秀建築。

但由於鄰國安南的崛起,佔安兩國開始了長達700年的戰爭,最終被雄心勃勃的安南打敗,於17世紀末劃入安南版圖,現在的越南疆域,也因此而擴大了兩倍多。

參考文獻

1.範春歌,《被遺忘的航行》2005,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

2.張向冰,相關係列報道2000-2005,中國海洋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