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桃花庵詩》的作者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今江蘇蘇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畫家和書法家,與仇 英、沈周、文徵明並稱 "吳門四家",又被譽為"江南第一才子"。唐寅自幼聰穎,家境也比較優越,"性極穎利,童髻中科第,四海盡稱之"。他拜沈周為師,並且與祝允明、文徵明等交好,弘治十一年參加應天府鄉試高中第一,成為"解元"。主考官梁儲讀唐寅試卷時,讚歎不已。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唐寅本想挾鄉試餘威,在會試連中三元。但命運與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他進京趕考時,偶遇江陰鉅富之子徐經,徐經是唐寅的鐵桿粉絲,提出與唐寅同行,一切費用由他承包。兩人進京後,經常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引起其他應試舉子的妒恨和非議。恰巧這年會試試題十分冷僻,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只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主考官程敏政認為這兩張卷子一定有一張是唐寅的。程敏政這樣說,讓平時嫉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給事中華昶在明孝宗面前彈劾程敏政受賄,把試題洩露給唐寅和徐經,並內定唐寅為狀元,並將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雖然事後查出華昶所奏不實,但是唐寅和徐經的前程就此一筆勾銷。從中解元到入獄,半年的時間讓唐寅從天堂跌到地獄,從此斷絕了仕進之路。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寅的厄運並沒有結束,他的妻子不願意跟隨他過沒有希望的生活,與唐寅分手,使得唐寅越發自暴自棄,終日留連青樓買醉,排解心中之憂憤。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桃花庵歌》是唐寅人生失意之後所做,"桃花庵"是唐寅在蘇州城北桃花塢為自己建的幾間茅屋。只不過這幾間茅屋外栽了數百株桃樹,雖然陋室簡樸,但也自在清閒。在《桃花庵詩》中,唐寅用一氣呵成的氣勢、流暢的筆調,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瀟灑和暢快,如珠落銀盤,一氣呵成,流利連綿而又雋永。在開開落落的桃花林中,唐寅終日處在醉與醒之間,無憂無慮,他珍惜 眼 前的一切,他在桃花叢中" 笑舞狂歌",他願老死花酒間,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是唐寅對人生的肯定,是詩人安於貧賤的風流灑脫。紅塵俗世之中,也許只有桃花才能真正稱得上唐寅的知己。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五陵"原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詩人藉以說明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 ,過著清閒的恬淡生活的"桃花仙人"那種放達不羈、任意灑脫的意象,彷彿從詩中和畫中走了出來。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四句,如同一個由遠及近的長鏡頭,把一幅美麗的畫圖推到讀者眼前。這幅圖中有三個意象:桃花、仙人、酒。"桃花"在詩的篇首,以頂針式句法連環使用,反覆出現的七個 "桃" 字,令人眼花繚亂。這種強烈的節奏和鏡頭的推進式,使得這個靜態的桃花產生了動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歷來代表了青春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情緒,"桃"又與 "逃"諧音,又有消極避世之意。 "仙人"指的是唐寅自己,唐寅當時最大的理想是 "過神仙一樣的日子","仙人"意象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詩人對自己桃源生活的喜愛和悠然自得之情。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詩的前三行都在極力表達詩人對桃花的喜愛之情,第四行卻筆鋒一轉, "又摘桃花賣酒錢",這說明相比於桃花,酒才是詩人最喜歡的東西。"酒"是古代文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的宣瀉,也是文人性格與才情的標誌。唐寅用 "桃花"來烘托、反襯 "酒"的 重要作用,使 "酒" 的意象與前面 "仙人"的意象前後呼應,也暗合杜甫 《飲中八仙歌》中將好酒的詩人比作神仙的傳統說法。詩的前兩句用三個意象,把讀者帶進了現場,不禁產生了詩人在哪裡,在做什麼的疑問。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 花落花開年復年。"這兩句詩中詩人加入了三個時間元素:酒醒時、酒醉時和半醉半醒時,與緊接的"日復日"、 "年復年"產生了無限循環,將桃花、仙人、酒三者穩定而長久的相互關係表達出來,也使詩的前四句構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車馬"是古代的交通工具,也是昂貴的交通工具,代表的是優越的富貴生活。詩中的仙人不得不將自己心愛的桃花賣這種鮮明的對比,將人們從詩中的浪漫氛圍被拉回了現實世界。詩人賣花換酒,心裡真實的想法是怎樣的呢?接下來的四句便便是解答。唐寅通過花酒代表的貧賤生活與車馬指代的富貴生活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這種對立關係的認識:花間醉酒的生活雖然貧賤,卻得到了清閒,可以 在日復日、年復年的醉醉醒醒之間安享天年。而車塵馬足的生活雖然富貴,卻要付出沉重的 代價。

車馬的富貴生活是很優越,卻會因 "鞠躬"和 "驅馳"使生命變得倉促短暫,只有在有花有酒的生活中安閒下來,才是 "仙人"的日子。"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延續了詩人對神仙生活的肯定,"別人"這個意象可以指世俗大眾,但更深層所指,指的是儒家的思想。"別人"與 "我"的對立,實際上是兩種價值觀的對立。全詩最後一句 "不見武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用豪傑墓這個特別的意象,指向了世俗的價值判斷。"豪傑墓"中的豪傑,實際上是財富、權貴等大眾普遍認可的儒家思想下人生價值評判標準。這一標準被"無花無酒鋤作田"一句否定得乾乾淨淨,什麼功名,什麼富貴,什麼豪傑,隨著時間的流逝都將化為塵土,只有桃花仙人的價值觀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桃花庵歌》語言帶有濃厚俚語色彩, 畫面感極強。全詩開頭由一個由遠及近的鏡頭引出 "桃花仙人"這個形象,描寫他"種桃樹"、"摘桃花"、 "賣酒錢",並且通過"日復日"、"年復年"兩個時間詞將"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種狀態延展開來,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接著通過種種對比,把這種人生態度推向頂峰。 唐寅在塑造了"桃花仙人"這個形象時,用"桃 花"與"酒"等意象與"仙人"聯繫起來,構成和諧完整的藝術形象。詩人寫桃花是為了表達隱逸之情,酒同樣也有這種作用,詩人不願沾染俗世煙塵,寧願老死花酒之間,而這種情感通過桃花和酒的意象疊加使用,更加具有感染力。

"桃花仙人"是唐寅理想生活的具象化,因為"仙人"這個意象,在古代文學上有著獨特含義。古人認為神仙不食五穀,在表現仙人形象時, 花和酒就是經常用到的意象。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唐寅原來是一個傳統的儒家弟子,想要通過科舉實現兼濟天下的理想和抱負,但科場案後前途基本斷絕,這對唐寅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遭此打擊後,唐寅終日廝混於青樓歌妓之間,行事背離儒家傳統,其實是他對黑暗現實的無奈反抗。"人生不向花前醉, 花笑人生也是呆" ,花酒生活成了唐寅最後的追求。唐寅晚年貧病交加,生活潦倒,希望從宗教中尋求心靈撫慰,詩中"不見五陵豪 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就滲透了佛家四大皆空的觀念。 但唐寅"不鍊金丹不坐禪",他並不是真正信佛,只是用宗教麻雀弊自己,尋找自我安慰罷了。他的 "看穿"是是一種無奈的"看穿",灑脫叛逆的詩句下,隱藏的是唐寅深沉的情感。

中國傳統文化中,傲霜的菊、高潔的蓮、有節氣的竹都是經常出現的意象,而桃花因富有誘 惑性的絢爛色彩,一直是豔情的代名詞,被傳統文所不屑。唐伯虎在詩中大膽歌詠桃花,並 以" 桃花仙人" 自居,這與其身世不無關係。 唐寅是商人之後,身上帶有一定的商人習氣,使他不同於傳統士大夫。他不再避諱俗豔,不無視人性的本能,自喻"桃花仙人" ,正是他離經叛道,以不羈 狂放的姿態對他作者表達內心被深深壓抑的鬱悶的狂歌。

細讀《桃花庵詩》:一首豔麗的桃花狂歌背後,滿是唐伯虎的血淚

唐寅在"桃花別業"過的是一 種閒居和隱逸的生活,一個酒壺,一片桃花,一個詩人, 逍遙自在。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這位才華橫溢的天才藝術家在貧困潦倒中離開人世,享年五十四歲。他逝世後由其親友王寵、祝允明、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安葬於橫塘王家村。 唐寅的《桃花庵歌》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一生經歷和思想,他以花為友,豪飲長醉,為孤傲本真的心靈披上了一件磊落不羈的風流外衣。他率真穎達、 清高自傲的人格特徵,通過花鶴琴笛等一般象徵寄託 物和放曠的言行、風流的外表曲折地反映在其詩歌中。

唐寅一生坎坷,晚境淒涼,身後詩文幾近散軼。萬曆年間,有人仰慕唐伯虎的詩文和為人,不惜重金,徵求片紙隻字,為他蒐集整理詩賦詞章。將唐寅生前散軼的近百首詩文核閱後付梓,才使唐寅有了較完整的詩文集傳世。《桃花庵歌》是唐寅對自己一生經歷的回顧,也是他逃避現實、隱逸閒居的人生態度的寫照。豔麗的桃花是作者表達內心被深深壓抑的鬱悶的狂歌,這狂歌如同一朵豔麗的桃花盛開在中國詩壇,同唐寅那些不朽的畫作一起永遠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