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我一個舍友,叫阿華。

我們的大學生活簡直天壤之別。我逃課睡覺,他上課必坐第一排;我每次考試周都臨時抱佛腳,他平時學習努力,輕輕鬆鬆拿獎學金;我業餘時間玩遊戲,他兼職做家教,寫公眾號。

我們學的都是中文,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自然都會考慮去考普通話和教師資格證。某天晚上吃宵夜的時候,我問他:“你以後要當老師?”

他回答說:“不當。”

我再問:“那考來幹嘛?”

他說:“難道你不考?”

我說:“我不考。”

他問:“為什麼?”

我說:“我不當老師。”

他沉默了,我就識趣地沒有繼續交談下去。

只是不久之後,我在朋友圈裡看著他考過了六級,拿了甲等,再獲得“資格證書”。

本科畢業論文,我們跟的是同一個老師,選題是“創作”,意思是“寫什麼都行”。我把我公眾號裡自認寫得最好的幾篇文章放上去,整合在了一起,而他花了大半學期,寫了部中篇小說。

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答辯那天,我上臺被老師罵了,說我偷懶取巧,寫得亂七八糟。

我跟老師爭論,但也沒爭論個好結果,最後老師發語音安慰我:“寫東西的人都有些銳氣,難免會起爭執,老師不是故意的,他們也有他們的道理。”

我心情低落,一邊道歉一邊試探:“那老師,我過了嗎?”

“過了,”老師說,“別太在意,阿華跟你相反,他上臺不是生氣,而是哭了。”

“哭?”我很吃驚。

老師說:“太用情,寫得也的確好。”

如今我們都畢業很久了,我跟阿華沒再見面,一次偶然,我看到他在朋友圈發了一篇關於論文答辯時心情的文章。

裡面有段話我印象十分深刻:“我那時哭,不只是因為那部中篇小說是我嘔心瀝血之作,還因為我後來發現,原來畢業論文答辯被設置得如此隨意。老師隨便問,學生隨便答,就都過了。那不過是過場而已,根本沒人重視。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真傻,所以我止不住掉眼淚。”

看到上面這段話的時候,我發自內心感到難過。

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我難過,不是覺得自己有多強,為什麼可以獲得一份比他好的工作。

而是因為,老師明明覺得他是好苗子,為什麼不早點跟他說:“在教室裡別太認真,早點積累項目經驗才是正道。”

他最後也承認,自己之所以會那麼傷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忽然意識到了,自己過去三個月的潛心創作,只不過是不想面對就業壓力的一種逃避。

可意識到了又怎樣,時間仍然把你的行李從宿舍丟到了校門口。

那時候,我們班有太多這樣的同學,明明都是很努力用功的人,但力就是沒往對的地方使。社團、學生組織、學年論文、期末考試、畢業論文、強制實習,浪費了他們太多時間,他們就該在大三大四放飛自我,去被打擊,被看不起,然後開始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可他們太乖,太聽從老師的那一套。

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我聽我同事和我說自己的一個經歷:“我們班的人,很多人畢業都去了外貿公司當跟單,起薪2.5K,談成一單就有4%的提成。要不然就去金融公司,前三個月3.5K起薪,三個月後看業績。”

我想了想,告訴她:“這兩種公司千萬不能去。前者,他們把用人成本壓得極低,你們只要談成一單,就能夠幫公司把其他人的工資給賺回來,所以他們肯定不會專門浪費時間做培訓什麼的。而後者呢,前三個月是很爽,什麼都不用幹就有3.5K,可時間一到,業績壓力就會隨之而來,家裡要有點實力,就會讓家人幫忙,過多幾個月,等所有親戚都被問遍了,自己也就該走了。”

她嘆了口氣:“自己還是太年輕。”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心中一定會產生許多“我不同意”,因為根本難以理解,一個普通本科畢業生,會在畢業之後遇到這種境況。

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但,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東西,它們卻真實地存在著:

畢業後不想幹專業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但最好的選擇,不是別的,而是:

怎麼舒服怎麼來。

這種“舒服”不是放縱玩遊戲,而是趁著畢業前沒有生計壓力,去幹自己最想幹的工作。

沒錢,沒經驗,只要舒服,那就幹。

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才叫舒服。

傻乎乎地人云亦云,跟風大眾,用擰巴的忙碌掩蓋內心的迷茫,看起來無憂無慮,但其實那種生活過得一點都不舒暢。

以至於很多人回過頭會說:“大學也就這樣。”

往往也是同一群人,在畢業後說:“生活也就這樣。”

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聽別人的好話,自己就會過得舒服,但真的進入狀態,不僅一點都不舒服,還真的會讓我們的大學“就這樣了”。

所以,別追求別人嘴裡的舒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舒服吧。

那樣,你以後的人生,也會“莫名其妙”地比別人強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