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王姓始祖之———明鎮番衛第一任武官“王興”

《鎮番遺事歷鑑》卷一“太祖洪武五年壬子,飭令設鎮番營,王剛始祖王興任掌印指揮,因家與焉”。這是《鎮番遺事歷鑑》的作者依據《王氏家譜》考證所得。

《武職選簿》記載:外黃查有“王義,舊名剪兒,滁州人,有父王興,甲午年充軍,洪武元年故。十七年取義補後,三十三年拼槍充小旗。三十三年濟南升總旗,三十四年夾河升實授百戶,三十五年克金川門,升大同後衛前所副千戶,欽與世襲。王剛系王義庶長男。父洪熙元年調鎮番衛左所,年老,剛替副千戶。王賢系王剛嫡長男,父宣德十年與達賊對敵陣亡,賢於正統二年升一級與正千戶優給”。

民勤王姓始祖之———明鎮番衛第一任武官“王興”


民勤王姓始祖之———明鎮番衛第一任武官“王興”

可以看出,《武職選簿》詳細的記錄了民勤王興系遷來的緣由,以及抵達民勤時的武職。

“正統十一年九月,王賢系鎮番衛左所世襲副千戶王剛嫡長男,父王興與達賊對敵陣亡,已升本人正千戶,俸優給今出幼,欽準襲流官正千戶。天順四年九月,鎮番地方殺賊獲功,例升一級鎮番衛正千戶升指揮僉事”。 可以看出,王剛陣亡後,明朝政府優撫其子王賢直到其“出幼”(應該是16歲之後),繼承了正千戶(陣亡要升職)。在《鎮番遺事歷鑑》卷一宣德十年乙卯 “秋末,千戶王剛與千戶王雄,戰阿魯臺於鎮邊,剛陣亡。”《武職選簿》與《鎮番遺事歷鑑》記錄的王剛陣亡時間都是宣德十年,說明史料的可信。

“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王銘滁州人系鎮番衛指揮僉事王賢嫡長男,欽與世襲”,““嘉靖五年六月王深年三十七歲,滁州人系陝西行都司鎮番衛老疾都指揮同知王銘嫡長男。伊父原係指揮僉事,以納粟升都指揮僉事,以尖塔功升都指揮同知。緣都指揮系流官,例無承襲,本人照例革替指揮僉事”。民勤王氏在王深這一代,官至都指揮同知,成為從二品的武官。世事難料,“王深,陝西鎮番衛指揮僉事,嘉靖十三年五月犯誜(妄言)守備不嚴充甫州衛中所X遠軍。”指揮僉事也被充軍,原因是妄言。

“嘉靖十二年六月王允亨年二十一歲,滁州人系鎮番衛故指揮僉事王深嫡長男”,“隆慶四年四月,王國柱年二十一歲,滁州人系鎮番衛故指揮僉事王允亨嫡長男。伊父原襲祖職指揮僉事,XXXX年曆升大同參將,三十八年為事參,降副千戶,四十年故,本舍照例準襲祖職指揮僉事。”

但是,問題來了。

在《鎮番遺事歷鑑》卷一宣德十年乙卯 “廣恩補記:王氏乃吾邑望族。始祖興,二世義,三世祖剛,四世祖賢,五世祖祿,六世祖爵,七世祖恭,俱以功名顯揚,洵為國家干城,地方棟樑。。。。。。。至三世、五世、七世,參縣誌,四世載縣誌。”王賢之後的世系記錄,與兵部檔案《武職選簿》記錄存在差異,梳理對比如下表:

民勤王姓始祖之———明鎮番衛第一任武官“王興”

武職選簿的世系是:王興、王義、王剛、王賢、王銘、王深、王允亨、王國柱。而《鎮番遺事歷鑑》裡面,作者記錄的世系是“王興、王義、王剛、王賢、王祿、王爵、王恭”。《鎮番遺事歷鑑》的考證依據的是王氏家譜,為什麼會有如此差異?是因為王氏修譜記錄有誤,還是王賢確實有王祿為後人呢?

《武職選簿》中還真有王祿記錄:“王爵父王祿由舍人充生員,弘治七年二月在紅山兒地方斬首一顆,八年奉勘合升冠帶小旗,正德六年四月在柳條灣地方陣亡,八年奉勘合升實授冠帶總旗”。通過這一點我們知道,王祿在弘治七年已經在鎮番衛。

民勤王姓始祖之———明鎮番衛第一任武官“王興”


民勤王姓始祖之———明鎮番衛第一任武官“王興”

“王爵,一件改正重升職級事,查得正德十五年六月,梭梭林功次二人,共斬賊級一顆。為首鎮番衛冠帶總旗王爵升一級,與做試百戶。嘉靖七年七月紅嶺兒腰把子功次二人,共斬賊級一顆,為首鎮番衛冠帶總旗王爵升一級,與做試百戶。嘉靖十一年四月,狼跑泉功次二人共斬賊級一顆,為首鎮番衛中所試百戶王爵功升一級,與做實授百戶。嘉靖七年八月,紅城子功次二人共斬賊級一顆,為首鎮番衛經歷司總旗王爵升一級,與做試百戶。嘉靖十五年X涼功次,經查衛中所實授百戶王爵四月在扒沙等處,為首斬首一顆,本年五月又在散岔為首斬首一顆。二起功次一冊關報,各授升一級,俱與做副千戶。看得副千戶王爵奏稱原系總旗,獲功七級重升,乞要改正,統查明白合捋王爵於副千戶,上加腰把子沙灣功次二次,重升試百戶,二級該指揮僉事,再加散岔堡、重升副千戶一級,與做指揮同知。職方堂查稿查有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一件為缺官事,X關守備紅城子地方,鎮番衛指揮同知王爵為貪官,抵換行糧科飲銀兩等事,參問古浪所立功。”

王允奏,嘉靖三十八年八月,王允奏年二十五歲,滁州人系鎮番衛老疾指揮同知王爵庶長男,欽準指揮同知,仍查伊父立功年限滿否支俸,並查髒銀有無完否吊招定奪。

王國泰,萬曆十二年六月,王國泰年二十歲,滁州人系鎮番衛故指揮同知王允奏嫡長男,伊父原襲祖職指揮同知,嘉靖四十年準升紅水寺守備,四十三年犯誜科欽人問調雲南煙瘴騰衛帶俸差操,萬曆五年故。xx萬曆十年九月XXXXXXXXXXX等處,煙瘴衛所病故,不分己木到衛,子孫為周路遠不能赴所調衛分起,文承襲著許令原衛所起送承襲所據伊父推升流官,例不準襲本舍合照例革襲原衛祖職指揮同知,比中一等第二名。

王籌,萬曆三十九年,十二月,鎮番衛指揮僉事王籌年二十七歲滁州人,系故指揮使王國泰堂侄,查伊曾祖王爵又總旗歷升指揮同知,今照南北軍民X舍人等,只許升至指揮僉事而止,之例應職指揮同知本舍系王國泰侄也,國泰獲功一級升指揮使,為屬犯堂應減且二輩未XXXX,準減襲指揮僉事,比中三等。

經過翻閱《民勤家譜》一書,找到了答案“賢祖生乎銘、錄,吾等為錄祖之後代(《民勤家譜》P35)。”王賢生兩子王銘、王祿(譜名王錄),王銘生子王深,王祿生子王爵,王深之子王允亨,王爵之子王允奏等(《民勤家譜》P221,民勤王氏人物傳-王興系)。至此,所有的疑問被解開。王氏一門指揮、千戶、百戶二十餘人,可謂滿門武將。

在《鎮番遺事歷鑑》嘉靖三十四年乙卯有如下記載:“是年,王允奏領授武舉,由指揮授洪水守備”。李玉壽先生在整理《鎮番遺事歷鑑》時,結合《鎮番縣誌》提出了質疑:“王允泰,縣誌選舉表載為王允恭,《王氏宗譜》亦如之。然道光志人物誌確作王允泰,是書亦然。依其家譜為一族之實錄,支脈派系,分明記載,豈可有誤?但志書中數處提及,均無牴牾,因未獲證佐,殊難奪裁。”

依據李玉壽先生的提問,作者試圖從相關資料中找到答案。

《武職選簿》中對王國泰的記錄中有“王國泰系鎮番衛故指揮同知王允奏嫡長男,伊父原襲祖職指揮同知,嘉靖四十年準升紅水寺守備”,說明王國泰之父王允奏在嘉靖四十年被批准升為紅水寺守備,紅水寺應該與洪水是同一地名。而《武職選簿》中王允恭,在嘉靖四十四年才升試百戶。可以說明,《鎮番遺事歷鑑》中,在嘉靖三十四年乙卯擔任洪水守備的,確定是王允奏無疑。也就解開了玉壽公在《鎮番遺事歷鑑》P91第220註解中的疑問,歷史就是如此有趣,今日解不開的疑惑終有一日能解開。

王爵重孫王扶朱,在明亡之後,拒絕出仕。築高臺曰扶朱臺,絕嗣後,外甥孫克明入室為其螟蛉子並改姓王,後又改為孫克明,為清初進士,扶朱臺也叫孫家臺,說到這兒相信老民勤人都知道孫家臺的由來,縣誌也有記載。

武職選簿還有幾位王興系武職的記錄:

王國輔,萬曆二十五年五月,王國輔年三十五歲,系鎮番衛中所故老實授百戶王允恭(允恭為爵長子)嫡長男,伊父原補小旗,嘉靖二十四年土山湖斬首一顆升總旗,四十四年抹山尾斬首一顆升試百戶,隆慶三年鵝頭山斬首一顆升實授百戶,萬曆四年曆推遊擊今老,所據流官例不準襲,本舍照例革襲實授百戶比中二等。

王胤昌(譜名嗣昌、印昌,筆者推測是清朝修家譜時避雍正諱有改動),署正千戶,天啟二年四月鎮番衛中所署正千戶事副千戶王胤昌年二十一歲X洲人,系鎮番衛署指揮同知王國均(國均為允亨次子)嫡長男,伊父原補祖役總旗於萬曆十八年九月內在莊浪旗羌地以三人共斬達首一顆,重署小旗又二十年五月內在寧夏大城地方斬首一顆,升試百戶,又二十六年以把總領兵在扒沙等處地方部下獲功升指揮同知,又三十五年三月內在討來川地方仍以把總領兵部下斬首一十二顆重升撫X,未任今老,及查遇例部功未任子孫準襲,今本舍以子承父,除已任部功革襲外應於原職試百戶上加伊父親斬重升署小旗功XX及未任部功二級並襲署正千戶事副千戶一輩,以後子孫去部功止準襲署實授百戶事試百戶

王扶運,崇禎九年三月鎮番衛中所試百戶王扶運滁州人年二十五歲系鎮番衛故試百戶王言(王爵第三子,原名允言)親孫。查伊祖原補役總旗功次試百戶,故,伊父王國靖會武不便承襲(《鎮番遺事歷鑑》卷三萬歷四十一年癸丑記載王國靖武進士,官大同總兵,掛徵西前將軍印,制火器,著陣圖,練鐵騎七千,調京欽閱),本舍以孫承祖職保無礙合準襲試百戶,比中二等。

王秉乾,崇禎二年二月,鎮番衛中所實授百戶王秉乾年二十七歲,系故實授百戶王國寶嫡長男,比中三等(注:王秉乾不一定是王興系苗裔)。

王興系之裔在民勤的起源,僅是《鎮番遺事歷鑑》中十餘字,幸運的《武職選簿》記錄全面,並且與《王氏宗譜》能互相印證,在當今各族字輩漸失,修譜之風近乎絕斷的年代,能從明朝皇家檔案中覓得祖宗功名記錄是民勤王氏之後裔的幸事。

《武職選簿》中,還有鎮番衛指揮僉事王璧(安定縣人,始祖王士廉,二世王雄、三世王鑑、四世王源、五世王璧、六世王用中、七世王興才、八世王錫命),左所副千戶王官(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人,一世祖王遇朝,二世王治、三世王英、四世王能、五世王謙、六世王輔、七世王瓚、八世王官、九世王希堯、十世王承基),實授百戶王世臣(祖籍金華,始祖王珣)、試百戶王惠(伏羌縣人,始祖王居本)、試百戶王忠(隴西縣人,一輩王順、二輩王賢、三輩王世祿);試百戶王國業(秦州人,始祖王煙、二輩王三、三輩王之業、王國業)試百戶王克明(武進縣人,始祖王大倫);試百戶王養鱗(始祖王咬二、二輩王臣、三輩王清、四輩王傑、五輩王淮、六輩王用賢王用寶、七輩王益);正千戶王致中(盱眙縣,始祖王玉,二世祖王彬、王成、三世王暹、四世王璽、六世王桓、七世王勳、八世王致中),署副千戶事實授百戶王卿(盱眙縣,始祖王玉,二世祖王彬,三世王成、四世王暹,五世王聰、六世王恭、七世王卿、八世王鯁臣、九世王三鳳,與王致中同宗),實授百戶王論(桐城人,一世王隆,二世王敏,三世王璉、四世王信),其子王遁成亦有記載;試百戶王旻(會寧縣人,一輩王伯通、二世王安、三世王林、四世王璉、五世王旻);試百戶王州(滁州人,一世王見、二世王鎧、王釗、三世王州、四世王國士);試百戶王樸(崑山縣人,一輩王敏、二輩王鐸、三輩王溥、四輩王樸)王姓軍戶的記錄。

民勤王氏支脈眾多,依據近年查閱資料的經驗,一般百戶及百戶以上軍戶後人們多數能留下來,部分支脈因軍功高外調,偶有返回者。王興系是民勤王氏的始祖之一,民勤王氏也不乏文末贅述的十四位王姓軍戶後裔,在此拋轉引玉,以期王氏後人依譜溯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